森林培育中的中幼林抚育研究
2023-07-04罗丹吴小平
罗丹 吴小平
摘要 中幼林抚育是人工造林计划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加强中幼林抚育管理可有效提高苗木的存活率,优化苗木生长环境,提高苗木生长的速度与质量,从而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本文分析了中幼林抚育的重要性,提出了中幼林抚育管理技术措施,主要包括土壤管理、水肥管理、杂草清除、整形修剪、间伐补植等,为提高造林质量、巩固造林成果提供参考。
关键词 森林;中幼林抚育;成活率
中图分类号 S75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23)09-0100-03
森林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开展森林培育既可以改善我国生态环境,又能够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实现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森林培育中必须重视中幼林的抚育管理,科学合理地规划森林培育工作,苗木栽植前进行科学整地,生长期间开展松土、除草、灌溉、施肥、整形修枝、间伐补植等技术措施,形成一套全方位、生态性的经营管理体系。
1 中幼林抚育的重要性
森林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按照计划完成苗木种植之后,通过科学的抚育管理措施改善苗木生长环境、巩固造林成果、提高苗木生长质量,推进林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在完成苗木栽植之后,对中幼林进行土壤管理、水肥管理、苗木养护、苗木补植等,创造优良的生长环境,促进苗木健康、快速生长,达到郁蔽状态。因造林的立地条件、生长环境、树种生长习性、造林方法等存在差异,针对中幼林开展的抚育管理内容与方法也存在差别,但目的都是对造林地的生长环境进行人为的干预,为苗木生长创造良好的条件[1]。根据苗木的生长状况,及时清除造林地内的杂草、灌木丛,进行病虫害防治,严格控制苗木种植密度,保证苗木有获取充足的水、肥、光,可提高苗木抵御病虫害健康生长的能力,提高存活率。因此,科学的中幼林抚育管理方法可消除不利于苗木生长的因素,增强苗木长势,快速实现森林抚育目标[2]。
2 中幼林抚育管理要点
2.1 林地土壤管理
土壤是苗木生長的基本要素,在苗木栽植之前需要先整地,清理造林地之后对土壤进行深耕,增强土壤的通透性与保水性。深度一般控制在25~60 cm,根据造林地的土壤、气候、苗木种类合理控制。栽植完成后进行幼苗生长期,此时应定期、适时进行松土,以免土壤板结、通透性下降,影响到幼苗根系的正常呼吸,防止发生根系腐烂的情况。要适当松土,根据苗木的根系和土壤的墒情控制松土深度,一般控制在5~10 cm,干旱地区可以适当增加松土的深度,不要伤及苗木根部。如果造林地是比较干旱的陡坡或地表径流较严重的地块,松土时可按照鱼鳞坑的方式,以提高土壤的蓄水量,减少水土流失。每年可根据降水、树种、土壤墒情等情况决定松土频次,可采取手工松土方式,也可使用机械方式[3]。
2.2 林地除草
及时清除林下生长的灌木和杂草,否则灌木和杂草会消耗大量的水分和养料,影响苗木的正常生长,因此要及时清除周围与苗木竞争激烈的植物,保证其良好的生长空间。在除草时可以适当保留部分苗木坑穴周围的植被,以减少苗木根部水分的蒸腾,起到一定的保温效果[4]。除草时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工具,除草时应做到:“三不伤”,指除草过程不能对苗木的根、皮和梢造成伤害;“二尽”,指除草过程中一定要将杂草除尽,土壤中的石块捡尽;“一培土”,指除草过程要将松软的土培到苗木的根部,同时还要将除下来的杂草覆盖到苗木根部周围,起到保温、保湿的效果,还能抑制杂草继续生长,除下的杂草经过腐化分解后变成有机质增强土壤肥力。多余的杂草应及时清理,防止因其在适宜的条件下复活,可进行定点填埋,转化为有机肥料使用。如果造林地的气候、土壤条件适宜,当苗木高度超过草层覆盖,生长不再受到草层抑制时,可停止抚育;如果造林地较为干旱,应适当延长抚育时间。另外,除草也可适当采用化学方法,除草效果较好。
2.3 水肥管理
苗木栽植后需要通过灌溉与施肥,及时补充水分与养料,否则会影响到幼苗的正常生长。一般水分与养料供应不足时,幼苗会出现根系发育不健全、根茎过细等问题,如果遇到大风暴雨天气还会引起折断倒伏等问题。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大面积造林、培育速生丰产林都需要灌溉,灌溉的时间则按照当地的气候条件、土壤的干湿状况、树木的品种与树龄合理控制,应保证根系土壤处于润湿状态。施肥是为苗木提供养料的重要途径,在苗木栽植前施入足量的底肥,底肥主要以有机肥为主,也可加入化学肥料。苗木栽植后根据苗木树种、树龄、土壤性质及苗木长势适时追肥,施肥时严格控制氮、磷、钾的搭配比例[5]。追肥可以采用以下2种方法,一是直接将肥料撒在苗木周围地表,但这种方法施肥效果较差;二是采用沟施的方法,在苗木旁边开沟,然后在沟内撒肥,针对幼林可以在树冠投影范围内的外缘开环沟,沟深15~20 cm、宽30 cm;其次是条沟,一般沿树冠两侧外缘开条形沟,沟深20~30 cm、宽30 cm。施肥后及时进行灌溉,以达到最佳的施肥效果。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适时补水,一般补水1~2次,中幼林补水3次,浇灌时根据当地的气象条件合理安排。
2.4 科学补植与管理
一般在苗木栽植1~2年内对苗木的成活率进行验收,当成活率达到90%、存活率达到85%时才算合格,如果成活率在85%以下,需要对死亡的苗木进行补植,如果成活率在40%以下应重新造林。补植时应选择与原树种相同的幼苗,而且生长状况与已成活苗木基本相同,以保证造林效果[6]。森林经过3~5年的生长期后可能会出现苗木生长不良的情况,植株弯曲、萌条丛生、枝叶枯黄、主干不明显,一般这种树被称为“小老树”,是林业生产中低价值林分。引起这种情况的原因有很多,一是树种的选择不当,与当地生长环境不符;二是抚育措施不当,原生植被的多样性被破坏,病虫害严重等;三是种植密度过大,后期整形修剪措施不到位,影响到了苗木的生长;四是受天气因素影响,尤其是山坡位置水土流失,导致苗木水分、养料缺乏,形成低产林。一旦形成低产林,应尽快制定改造方案,对形成低产林的原因进行系统性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常见的修复措施有复垦、施肥灌溉、平茬复壮、补植补造,或介入其他树种,采取单项或多项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我国北方地区冬春季节多寒风侵袭,易引起苗木失水、冻害,严重时会造成大面积死亡,因此在秋末冬初季节可采取埋土防寒等措施加强防护,以提高苗木的存活率。
2.5 抚育间伐
森林培育应定期根据苗木生长情况进行间伐,保留长势良好的苗木,可大大缩短林木培育期。常见的间伐方式有以下几种:一是透光伐。针对低龄幼林可采取透光伐的方式,及时去除生长过密和质量低劣的苗木,保证林分密度适宜,但需要严格控制间伐时间与次数;二是生长伐。针对中龄大林及时去除长势差、生长过密、无培育价值的苗木,进一步优化林分密度,为保留苗木创造更好的生长环境,缩短其成熟期;三是卫生伐。当抚育林遭遇严重病虫害、风折、风倒、雪压等情况时,及时清除已经受到严重破坏且没有培育价值的苗木,以免影响森林抚育整体效果。根据数据统计,对生长期的苗木进行二次间伐可有效提升苗木整体生长质量,平均胸径、苗木高度、蓄积量均得到大幅提升[7]。因此,在中幼林抚育中必须重视间伐方案的落实。
2.6 整形修枝
随着森林抚育苗木的生长,会出现很多杂枝、死枝,影响到通风效果,通过整形修枝可以改善苗木生长条件,提升苗木生长速度。一般苗木平茬在每年的11—12月份或者次年的1—2月份,修剪幼龄苗木顶部的枝叶,以优化林间的通风与透光效果,保证苗木获得充足的光照。一般在每年的10月份或次年的2月份对苗木进行修枝,对生长的杂枝、干枯的死枝或者出现病虫害的病枝进行剪除并集中处理,经过修剪后可以避免冬季雪压树冠的情况发生,还可以起到预防病虫害的效果,减少风折、风倒的可能,保证幼龄苗木获取良好的营养。通常整形修枝都依靠人工作业完成,合理控制苗木的株数,适当调整林分密度。幼龄期的苗木修枝高度不宜超过树高的1/3,中龄期的苗木修剪高度不宜超过树高的1/2。对于植株基部生长的阴蘖要及时去除,以免阴蘖过多影响苗木主干的营养吸收。通常在造林1~2年内选择生长较健壮、比较通直的作为主干予以保留,其余蘖条可剪除,然后及时覆土,以防止蘖条再次生长[8]。
2.7 生态疏伐
通常对中龄林采取生态疏伐的抚育方式,优化林分密度和苗木直径结构,可以促使森林形成冠梯级郁闭,保证林内各层级苗木获得较好的光照。目前,生态疏伐是一种非常有效的中幼林抚育方式,可增强森林生态防护功能,提高苗木生长质量。在疏伐作业中,主要是伐除霸王树和采压树,尽量保留有益树种,以优化苗木的良性生长环境,创造更好的生长条件[9]。
通常生态疏伐有很多种,常用的有上层疏伐、下层疏伐和机械疏伐。①上层疏伐主要去除处于林冠上、中层且与优良树种竞争较激烈的苗木,同时也要去除处于林冠下层已经死亡或者濒死的苗木。上层疏伐主要对象是阔叶林,通过科学的疏伐可形成垂直郁闭的林冠结构层。②下层疏伐主要去除处于林冠低层的长势较弱、径级较小、濒死或死亡的苗木,有些径干特别粗大、干形不良的苗木也必须及时伐除。下层疏伐主要对象是针叶纯林,通过生态疏伐后可以抑制病虫害的发生,增强苗木的抵抗力,促进优良苗木的生长。下层疏伐主要是去除在自然选择中逐渐被淘汰的苗木,基本不会影响到森林的郁闭状态。③机械疏伐也被称为几何疏伐或行列疏伐,是按照一定间距机械性的对苗木进行伐除,不考量苗木的品质、径粗、长势等情况,只要是在采伐范围内一律采伐。机械疏伐操作简单,不必考虑其他因素,采伐效率较高,成本投入较低,可以采用现代机械设备快速作业。但机械疏伐往往会保留一些长势较弱的苗木,因此林分生长量较差,采伐后林木质量无法保证。其他生态疏伐方法还可按照疏伐强度、苗木的生长分级、苗木的胸径和树高等进行划分。
林分密度是衡量森林群落林冠结构的主要指标,同时也对森林抚育有着直接影响。某林业生产区曾对苗木生态疏伐前后苗木的平均胸径、密度指数进行过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分析的方法确定生态疏伐对森林抚育产生的影响。第1次疏伐前密度为1 700 株/m2,平均胸径为10.71 cm,密度指数为667.992。开展生态疏伐后1年进行统计,密度为716 株/m2,平均胸径为13.52 cm,密度指數为456.383。通过对比可以发现,经过生态疏伐后森林密度明显降低,苗木生长状况良好,平均胸径明显增加。其主要原因是经过疏伐后苗木间距加大,光照、水分与养料都比较充足,加速了苗木的生长速度,经济效益显著。
参考文献
[1] 郭明军.浅谈林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造林抚育技术[J].种子科技,2021,39(4):111-112.
[2] 向蓉.幼林抚育管理的重要性及措施分析[J].乡村科技,2018(36):70-71.
[3] 王淑霞.中幼林抚育在营林生产中的重要性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21(15):143-144.
[4] 赵磊,郝爱龙.中幼林抚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新农业,2021(21):48-49.
[5] 董凯丽,张国湘,王瑞辉,等.抚育间伐对湿地松人工林生长及林下植被多样性的影响[J].林业资源管理,2019(4):59-68.
[6] 秦天水,胡卫兵.中幼林抚育在森林培育中的重要性[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1(2):235-236.
[7] 李超.森林培育中森林抚育间伐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南方农业,2021,15(30):132-133.
[8] 刘艳春.中幼林抚育在森林培育中的重要性[J].花卉,2020(10):220-221.
[9] 侯波.中幼林抚育在森林培育中的重要性[J].农村实用技术,2019(5):103.
(责编:张宏民)
作者简介 罗丹(1989—),女,四川宣汉人,工程师。研究方向:林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