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大学生本草文化素养培育研究

2023-07-04丁振铎赵金梅李文兰

关键词:文化素养高校学生

丁振铎 赵金梅 李文兰

摘    要:本草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大学生中医药知识水平、培育文化素养之蒙筌。经调查发现,以本草文化育人,在高校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体系中尚属盲点。文章以古代经典本草著作为良基编订本草文化素养培育材料,采用传统与现代网络信息化相结合的教学法,是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极佳路径。通过培育活动,可实现传承本草文化和提高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本草文化;高校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7-0032-05

作者简介:丁振铎(1966—),男,黑龙江拜泉人,哈尔滨商业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药学、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本草文化视阈下大学生文化素养培育的研究”(GJB1421425)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与未来。世界潮流浩浩荡荡,新思想巨波涌动,新文化形式千帆竟现。在多元文化的国际背景下,如何引导青年学生用优秀文化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成为一个于国家、民族、家庭有贡献的人才,是高校永恒的育人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犹如江海大川滋润着大地一样,培育着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2018年,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出,高校应“探索构建具有高校特色和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1]。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动,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2]。中医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提出,要持续提高“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3]。本草文化是中华民族经過千万年实践探索的结晶,在保障人民健康养生的同时,也在滋养着人们的文化情操。本草文化内涵丰厚,其系统的医药学理论和丰富的药物应用经验及厚重的人文思想,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历经数千年积累,已知名称本草书籍有千余部,现存者仍有数百部。对本草文化开展传承保护、研究验证,并进行创新发展是今人的责任。高校承担着传播交流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和普及教育的义务,本草文化恰为培育大学生文化素养的优秀素材。

一、大学生本草文化普及状况调查

2014年,教育部提出:“大学阶段,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中医药文化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养、健康养生培育恰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要求。因此,对大学生的本草文化认知状况展开调查,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和培育。调查对象为在校大一、大二学生,包括药学类专业和非药学类专业两个学生群体,药学类专业学生仅开展了公共文化课程学习。

(一)药学类专业学生了解本草文化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由于掌握本草文化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对药学类专业学生仅进行本草文化掌握状况开展调查,调查内容主要为本草文化通识性知识,包括了解中药基本常识、中医药典型人物、重要本草典籍、本草源流,以及学习本草文化意义等方面。调研统计结果显示,学生对本草文化认知程度差异较大。对本草文化基本了解者为零,部分了解占比为16.45%,了解一点占比为50.66%,有32.89%的学生几乎为不曾认知。这说明即使是药学类专业学生,在未接受系统的本草文化培育前,绝大多数学生对本草知识的了解是很有限的,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几乎是不了解,但几乎全部学生认为了解本草发展源流是非常有意义的。药学类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学习专业基本知识和专业技术,而社会人文知识则很少涉及,即使一些专业教材中略有记述,也是零星、片段的,不具有系统性。学生是本草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流力量,因此,在进行药学类专业课程设置时,开设本草经典阅读类课程是非常必要的。

(二)非药学类专业学生了解本草文化的调研结果与分析

非药学类专业学生占学生群体的绝大多数,在大学期间可能不会接受到中医药文化教育,并且在步入职场后,中医药文化也可能成为其知识盲点。本草文化为中医药文化的组成部分,非药学类专业学生对其认知可能较少,遂将本草文化的认知调查扩大到中医药文化认知范畴。(1)了解中药基本知识与理论的状况调查数据显示,学生对本草文化的基本知识与理论方面有一定程度了解的结果为零,认知程度“了解一点”的为51.56%,“不了解”的为48.44%。说明学生对中药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还很低,没有进行过系统学习的经历。(2)对中医药文化认同程度与兴趣调查数据显示,对中医药文化认可度为98.44%,说明在耳濡目染的全社会普遍应用中医药的大环境背景下,出于对传统医药学的信赖,几乎全体被调查者均认同中医药文化。(3)据学习中医药文化的方式调查数据显示,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愿意以视听的形式了解学习中医药文化。这种方式具有形式的直接性、时间的随意性、获取的趣味性、无直接的目的性等特点。而提出采取自我修习式、专班学习式、其他研修方式等,学生表现出学习的意愿并不强烈,因此进行组织规划,引导学生学习则非常必要。(4)据学习中医药文化难点的调查数据显示,半数以上学生认为中医药典籍晦涩难懂、学习方式单调记忆困难,说明文言文的语言形式和对传统中医药理论理解运用是学习者要面对的最大难题。进一步提示,对大学生进行有组织、有系统的中医药文化知识普及是高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手段。

综上,通过大学生了解本草文化状况的问卷调查表明,中医药文化是华夏先民智慧的结晶,在中华大地有广泛传播的土壤,深为国人信赖。但在传承过程中,由于古代本草典籍语言晦涩古奥、义理玄妙精深,给传习者带来学习上的困难,致使中医药文化普及程度不高。本草文化在中华民族祛疾、食疗、养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培养了古代医药人的职业素养和人文情操。因此,在高校通识课中开设本草文化课程,对学生进行本草文化素养培育,能够实现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目的。

二、大学生本草文化素养培育内容选定

本草文化,源流绵长,除记述中医药学基本理论和知识外,还包括历代中医药名家事迹、古代典籍记载、逸事传说、山川物产等,传承世系清晰。建国初期,毛泽东主席提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本草宝库蕴藏隆丰,“如登龙君之宫”“如入金谷之园”,取用不竭,泽被华夏。在高校文化育人的课程体系中,本草文化是培养大学生文化素养的经典材料之一。

(一)以中医药典型人物事迹与仁德思想为育人教材

本草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是华夏先民在不自觉的实践过程中,通过自主认知的非物质成果。上古时期,人们聚落而居,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还不时受到野兽的袭击,经常发生受伤、疾病及伤残事件,遂有神农尝草试病以救疾厄的传说,诞生了神农这一伟大人物。关于神农,“民知其母,不知其父。”《淮南子·修务训》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经过人们世代口耳相传,神农成为本草家的代表,故《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神农氏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尝百草,始有医药。”神农被赋予医药始祖称号,成为本草文化的揭幕者。上古时代人物雷公、桐君皆传说为药家中人。至春秋战国时,神医扁鹊提出“六不治”原则,为所见最早关于针对患者采取不同施治对策的医疗思想,并在韩非的《扁鹊见蔡桓公》中见证了扁鹊医技与思想。至东汉末,产生医圣张仲景和神医华佗,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被誉为医方之祖,华佗创制麻醉药物,以刮骨疗毒名世。至盛唐,孙思邈创制巨著《千金方》,其《大医精诚》成为后世医者的座右铭,孙氏以华夏医德创始人誉名天下。宋代唐慎微搜罗古今,对前世本草著作进行系统总结与补充,使此前已佚本草典籍有迹可循。明代李时珍以历时二十七载,撰著了《本草纲目》,将本草文化发展推向一个高峰。我国古代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岐黄农伊人物不止千百,其品行事迹均可为今人摹效的典范。

(二)以历代本草典籍为育人教材

现存最早本草著作是汉代的《神农本草经》,其中虽然只收载了365种药物,但其记述的药物分类法、中药学基本理论、药物的基本知识等药物学思想是对前代本草发展历程的一次全面总结,被视为本草典籍之宗,为本草文化的序幕。南朝梁时期陶弘景对当时流传纷杂的《神农本草经》进行整理、补充、注释,其《本草经集注》《名医别录》是对至梁时药学成果的一次总结。至唐代,以政府之力完成《新修本草》,包括《本草》《药图》和《图经》,是对本草发展成就的再次全面总结,开启了官颁《本草》的范例;此后唐代陈藏器又对《唐本草》进行大量补充,完成《本草拾遗》;唐代孟诜将既食又药者进行系统整理,完成我国第一部食疗著作《食疗本草》,为药食同源之品的第一次总结。宋代的《证类本草》和明代的《本草纲目》为相距约500年两个时期本草发展的全面总结,其功盖古,其用延及百世。清代吴其濬的药用植物学著作《植物名实图考》,成为后世植物学、药学、农学的重要参考文献。经典本草著作不仅呈现出药学的精华,还能从其中品享到人文世界的成果,滋养人们的心灵情感。

三、制定和编写本草文化培育材料

以本草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素养,一方面要编定较为全面系统的本草文化培育教材。以经典医药学著作为研究对象,摘取经典内容,总结著作精华,制定和编写培育用基础材料。另一方面教材内容要做到线条化与区段化、点块化结合,即以时间发展脉络为线条、以更替的朝代为区段、以人物和典籍为点块,使培育材料成为传代有序的统一整体。

(一)以本草发展历史脉络为主线育人材料

秦及先秦时期的本草文献资料几乎未见流传,但在近代考古中还是发现了一些本草流传的线索,并整理出很多有价值的资料,如《里耶秦医药简》《万物》《五十二病方》《北大秦医简》等。这些文物资料出土时面貌或为残缺简牍、或为朽毁帛书,内容残篇断章、文字漫漶不清,即便如此,仍可窥视到早期本草的丝丝点点,寻觅出或隐或显的本草发展脉络。汉代以后,本草文化的传承路径已清晰可辨,虽然有很多人物与书籍湮没于历史的长河中,但一些对本草发展有过贡献的人物事迹和重要典籍通过后世转载被传承下来。自两晋两朝至唐宋,古代先贤持续研究本草、丰富本草,以层层加注形式著书立说,至明代将本草文化推向一个高峰,并开启了明清时期解经之路。以本草发展历史过程为主线组织育人材料,贯通古今,可以明晰本草文化的精髓。

(二)以朝代更替次序划分区段组织育人材料

在本草的发展历程中,每个时期均有典型成就。如宋金元时期,其特点为北宋政府高度重视本草典籍的修订,组织编修了《开宝本草》《嘉祐本草》《本草图经》《大观本草》《政和本草》,南宋时编修了《绍兴本草》。在我国古代史上,以政府名义数次编纂本草,宋朝是历代政府中唯一的实行者。同时,北宋还成立了“校正医书所”,是我国古代唯一的文献校勘机构,经“校正医书所”编纂、校订的医药方书奠定了后世医药文献资料的传承基础。在金元时期,出现了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朱震亨“金元四大家”,张元素、王好古分别完成具有丰富药学理论意义的两部著作《珍珠囊》和《汤夜本草》。清代相较于其他朝代,并不重视本草文化的发展,与清政府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的本草文化研究与撰述开展的方兴未艾,全国各地医派均有建树,其中以江、浙、皖的医药学成就最为突出。清代民间完成的本草著作为历代最丰,如《本草乘雅半偈》《本草崇原》《本草述》《本草备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晶珠本草》《本草纲目拾遗》等。对各时期本草著作划段总结,阐释该时期的社会环境与主流文化背景,能够明晰本草内容积累丰富的过程和药学思想逐渐完善的时间结点。

(三)以具体人物及其经典著作為点块育人材料

古代医者集医、药为一身,既懂医术又识药材药性,在给患者用药时,往往亲自到野外采挖药材。其从医原因亦事出多因,有的为出身医药世家,有的因病从医,有的弃儒业从医,有的亦官亦医、亦道亦医、亦释亦医,还有的弃官专门著述本草方书。如孟河医派代表人物清代费伯雄,出身费氏医学世家,编撰本草著作《食鉴本草》;明代陈嘉谟,少从举子业,因少时体弱多病,遂钻研医药,著有《本草蒙筌》;明代赵南星,东林党人,官至吏部尚书,治行廉平,因与魏忠贤阉党交恶,贬官代州后作《上医本草》;清代吴其濬,官至礼部尚书,曾在多省任巡抚、总督等职,有“宦迹半天下”之称,其《植物名实图考》作于任上;东晋时期葛洪,著名的道教人士,医学家、博物学家、制药化学家、炼丹术家,著有《肘后救卒方》等。几乎每个历史医药人物都有精深医药学思想和经典著作问世,人物事迹与本草典籍是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养培育的最佳素材。

(四)对本草文化培育材料梳理布局

以历代经典本草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剖析内涵、解读精要,形成简明扼要的培训材料,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对典籍概述。通过对著作主要内容进行总体介绍,使学生了解著作全貌,可以选择部分本草内容进行讲解;(2)阐述著作的特点与思想成就。通过对原著研读,将作者的思想观点、临床医药经验、发现的新药物及对前人点评意见等进行提炼总结,以显示著作的本草学贡献;(3)介绍著作成书背景。通过探求作者创作意图,确知作者的医药学思想,使学习者深刻体悟创作的艰辛历程;(4)明晰著作版本源流。通过梳理本草著作流传过程,实现正本清源,确定主流版本,使学生能够选定恰当研读材料;(5)撰写作者小传。通过梳理作者出身背景和旅世历程,彻知其学术思想、人格品德、著作成就和历史贡献。从上述几个方面,完成对大学生本草文化素养培育的精要本草文化资料。

四、以本草文化培育大学生文化素养的方法

中华文化载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辉煌历程,教育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方式。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在文化传播与技艺传授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多种传承方式,如师带徒式、家族传袭式、官方学堂式、民间私塾式等,形成了有序的师承关系。随着现代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又出现了非直接面授的教学方式,如现场观摩式、影视广播节目视听式、网络平台授课式等,育人形式愈加丰富。进行文化素养培育,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关键。培育过程主要从师生兼修两个方面开展,其一,提高教师的本草文化水平,有良师方能出高徒;其二,在高校开设本草文化类课程,扩大普及面。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本草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养培育,体现在长期教与学的过程中。

(一)提高教师的本草文化水平

从事药学类专业授课教师是本草文化传播的主角。药学类专业教师的授课内容几乎均为现代的理论知识与技术,传统的文化部分在教材中很少体现。现行的教材重现代专业知识,轻传统文化内涵的阐述,因此,在全部教育教学体系中传统文化几乎不被提及。况且,从书本中来到书本中去的青年教师,多数对前世文化了解甚少,传承无以为继,这就形成了在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鸿沟。有学者认为“增加代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章和课程,分层次、分内容,使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始终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化,把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学生思想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5]。教师在备课时加入本草文化内容,根据客观需要在授课过程中进行补充,掌握这部分内容占总体的比例,就会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作为本草文化的主体传讲者,药学类專业教师拥有本草知识水平是培育大学生本草文化素养的关键[4]。药学类专业教师要充分利用中医药行业学科特点,努力提高自身本草文化素养水平,在药学类专业的课程内容中扩充相关本草知识,使课程的专业性、知识性、文化性全面兼顾,切实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的国家文化战略要求。

(二)采用多元本草文化素养培育教学法

1.讲授教学法。讲授是教学中普遍采用的方法,具有系统性、条理性、针对性、直观性等优点。本草文化知识具有历史年代跨越性、地理范围广泛性、语言文字古奥性等特点,在课堂讲授时,教师可以穿针引线地引导学生厘清思路,解决文中疑难问题,如本草典籍中的理论阐述、序言、药物释析等。经过全面系统的讲授,可使学生对本草文化内容有整体性认识。通过检查学生课后笔记整理与复习状况,把握学生的听课状态和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从而优化授课内容中重点和难点部分的讲解和阐述。

2.任务教学法。选择教材中经典本草原文,作为任务逐段分配给学生,由其自主掌握完成时间。学生先识读繁体字,读熟后译出白话文,讲明主旨含义。教师依据学生完成状况进行点评指正,并给出成绩。该种方式不仅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问题,促使学生学会如何选择使用工具书和查对资料,而且可以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阅读内容短小、难度不大、用时较少,非常适合初学者进行本草文化的入门学习。

3.自主学习法。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阅读书目,可以是一人一书,亦可几人一书。约定读书过程中要解决的问题,如作者生平、撰写背景、药物分类方式、药物产地、剂型种类、炮制方法、生僻字总结、著作主旨思想、载药数量、与其他著作的承继关系等诸多方面,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阅读,并进行读书后收获总结及评价。自主学习是个人学术水平与文化素养提升的必行之路,可锻炼学生的思维,养成读书习惯,培养读书方法。大学生自主学习本草文化是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良好方式。

4.网络平台教学法。教师在进行本草文化教学时,可充分利用网络随时随地、随听随学、随问随答的优势,在一些网络教学平台,如MOOC、智慧树、超星学习通等,构建所授课程,针对学生提出疑问,还可以利用如腾讯会议、钉钉会议模式,约定时间,及时进行交流和解答。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网络教学方式缩短了教学与求学的距离,将地理位置固定的讲堂移入全国各地的千家万户,摆脱了传统万里求学的艰辛。尤其是在大疫情的环境背景下,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如期完成学习内容。

5.微信群互动教学法。以全体学员为单位建立学习群,构建不以时间和空间为限的松散式学习模式。教师将本草经典篇章进行排写,加工成便于阅读的图片形式,贴放到学习群中,学生可以利用闲余时间随时调出翻阅。同时,教师将问题发送到群里,引导学生阅读和解答。这种教学方式不受时间地点限制,学生有疑惑可以留言提问,有些为共性问题,教师可在方便时集中解答。师生相互在时间宽松的环境下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摆脱了课堂教学时的紧张与局促。

6.影视观看与场所观览教学法。现代电子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些公益性专题视频节目推向大众。文化界以中医药文化为题材创作了多种形式的宣传资料,央视先后推出了《本草中国》《本草中华》《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等优秀本草文化视频作品,影视公司创作了《李时珍》《怪医唐慎微》《老中医》等医药学大家的影视作品。将这些视频资料推送给学生观看,教师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由学生思考解答。除影视作品外,还可通过全国各地具有医药学专业高校建设的标本馆或公益性中医药文化博物馆对学生进行本草文化培育。观摩式学习,由于音色、形象效果直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让其在愉悦耳目过程中了解故事全貌。

7.探究式教学法。在课程进行一段时间后,依据学生掌握本草文化知识的状况和求知要求,教师提出研究项目,由全体参与或兴趣小组独立完成。学生为解决问题,通过查询资料,对项目问题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完成研究报告。通过探究式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研究问题的方式方法,锻炼学生的科研思维,有利于此后课题的开展。清代张志聪创办了中医药文化教育学校“侣山堂”,进行中医药传播交流活动,其教学过程隐含着探究式教学法。

8.讨论式教学法。将全体或部分同学组织到一起,由教师给出话题,或学生提出命题,利用课堂、或户外场地、或书屋、或知识角等,进行广泛讨论,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甚至可演变为辩论形式。通过议论,可以增强学生对本草文化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树立追本溯源的探究精神。讨论式教学过程,恰符合国家“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倡导的“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的构想[3]。

五、本草文化素养培育效果检验

对大学生本草文化素养培育的效果可以通过考核进行检验。检验方式有很多种,如谈话询问式、讲解介绍式、项目目标完成式、研究成果式以及专门考核式等多种形式。其中以考试形式检验本草文化掌握状况,具有考核内容全面性、过程减少偶然性、标准统一性的特点,考核结果更容易进行数据统计和比较分析。

(一)口试考核

口试考核是检查学生对本草原文的阅读理解状况,考核范围可以选定典籍中的序文和重要篇章。具体考核内容包括对疑难生僻字和繁体字的识读;对文意理解的程度;相近字读音,如地黄,又名芐,不能读作苄;对一字多音者读出正确涵义的读音;根据文意进行正确句读等。通过口试考核,可以了解学生阅读古本草的宽窄深浅程度和获得水平,发现其中不足,以指导阅读方向和方法。

(二)笔试考核

相较其他考核方式,笔试更能够综合全面的检验学生本草文化掌握状况。考核内容包括本草文化中的基本知识、繁体字识读、经典本草著作的概况和思想成就、历史人物及事迹、学习本草文化可以解决的问题等。通过考核,能够了解到学生学习本草文化的状态和获得水平,发现教与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整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改进教学方式方法。

笔试考核时,针对不同专业类别采用不同考核方式,药学类专业采用笔试盲考形式,非药学类专业采用笔试自由考(不借助电子设备)形式。考核数据为:药学类专业三个年级笔试盲考成绩,成绩60分以上者为85.96%,40~60者为14.05%;非药学类专业笔试自由考成绩,全部合格,其中70分以上者为82.54%。考核结果表明,经过对大学生本草文化知识培育,对本草文化盲知者已经消失,拥有本草文化水平均有较大程度提高,达到普及本草文化的目的。

六、结语

本草文化兼具专业技术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是捍卫中华民族繁衍与健康的重要手段。医药事业与民生休戚相关,古人在追求人生目标常曰“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反映出古人对医药文化作用的重视。为传承中医药文化,国家再次将“推动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纳入“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3]。传承本草文化是国人的责任,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坚守,符合国家文化发展战略要求。但是,本草文化的文言文形式,其语言语意古奥难懂,尤其是传统的中医药学理论,在当今脱离古代语言文化的背景下,闻之玄而又玄。面对困难,我们只有刻苦攻读、深入领会,才能培育出中医药思维。没有中医药思维的建立,就无法从根本上实现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作为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对其学习、研究与应用应成为国人毕生履行之事业。本草文化是培养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良好教材,通过学习可以提高对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贡献度。在高等学校中,至少以“通识课”形式开设本草文化学习课程,使其成为全社会人人皆熟知的大众文化。只有将医药健康文化全面普及,才会实现全民健康。传承本草文化非一朝一代、一夕一岁之事,需要炎黄子民世代相守相传,传承本草文化永远在路上。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建设的通知[Z].2018-05-10.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9(31).

[3]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Z].2022-03-29.

[4]  丁振铎,刘兴革,赵金梅,等.药学类教师本草文化素养培育探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22(3).

[5]  井琪,崔宪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傳统文化——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体会之九十[J].前线,2015(7).

[责任编辑  巴登其其克]

猜你喜欢

文化素养高校学生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