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院校礼仪文化教育的思考

2023-07-04于承杰

关键词:立德树人外语高校

摘    要:礼仪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立国处事之本。外语院校的特殊性决定了开展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加强外语院校礼仪文化教育,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外语院校要立足人才培养目标,剖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因素,从示范引导、课程建设、场域环境三方面深入推进礼仪文化教育的开展。

关键词:外语;高校;礼仪文化;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3)07-0012-04

作者简介:于承杰(1984—),男,山东济南人,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高校教师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助推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18JSSKT013);北京外国语大学2020年度高校党建与思想政治研究项目“中华传统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礼育教育实施现状研究”(2020JD001)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自古以来,形成了崇德尚礼的优良传统。著名史学家柳诒徵先生曾言:“以中道立国,以礼仪立国,是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相比较而言最具特色之处。”[1]对内以礼治世经邦,对外以礼友邻四方,成为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传承与坚守。随着时代的发展,世界格局不断发生变化,中华传统文化也经受着各种挑战,新的世纪,中华民族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作为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培养具有深厚学识、良好品德、坚定意志、健康体魄的新时代大学生,是时代赋予高校的责任。外语院校作为国家外交外事人才的摇篮,其特殊性及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作为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首要锋线,更容易受到多种思潮及文化影响,加之家庭、社会、高校以及学生个人的因素,学生中出现文明礼仪缺失、道德品行下滑现象不足为奇。加强外语院校礼仪文化教育既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弘扬,也是对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推促,更是夯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之举。

一、外语院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礼仪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别具特色的内容之一,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集体智慧的结晶,是治国理政、修身齐家的重要法理依据,一定程度上起着规范个人言行、涵养良好品行的作用。以礼兴德,德礼并存,是中国人思想深处的集体共识。

从个人层面讲,礼仪文化倡导的是一种自律自谦,强调个人坐卧起居行的适度得体,不仅是对长幼尊卑等人际交往关系的明确与界定,更是对自我思想与言行的约束,重在培养个人内在修养与外在修为。如“长者立不可坐,长者来必起立”的行为礼[2],“与人共食,慎莫先当;与人同饮,莫先举觞”的饮食礼[3],体现的都是对他人的尊重礼敬。从社会层面讲,礼仪文化聚焦的是规则与规范,是对公开场合中各个不同领域里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的遵守与执行,彰显的是职业化、规范化、边界化。如外事外交场合着装、宴饮、辞令的特定要求与标准;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不随意吐痰的文明规范。从思想层面讲,礼仪文化呈现的是一种价值遵循,是对整个民族文化中核心要义的阐释与传承。如“礼之用,和为贵”的“和合”思想,“辞让之心,礼之端也”的“辞让”品格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和谐共荣思想的集中反映。

中华传统文化讲究含蓄、低调、内谦,通过自律修己达到尊人敬物的目的。这一特点体现在中华民族的集体性格中,就是和平、友善、宽容、大度。与国际社会中动辄施压制裁、武力干涉的大国暴力文化相比,中华文化展现的是既讲理又讲礼。

(二)加强对外传播能力建设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4]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究技巧,但更看重内容。

长期以来,外语院校都在践行“将中国介绍给世界,将世界介绍给中国”的使命。然而,近些年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上尤其是以西方为首的国际社会罔顾事实、栽赃陷害,以所谓的中国崛起论、中国威胁论、武汉病毒等,唱衰中国、抹黑中国。即便是在报道诸如北京冬奥会等体育赛事时,西方媒体也竭尽心思地在选题角度、构图技巧、行文造句等方面丑化矮化中国形象。中华民族素来重视礼尚往来,追求和平,礼敬他国。面对西方国家主导世界话语体系的现状,我们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候,既要精彩,更要有料。中华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对外传播的名片,在中西正面的话语交锋中,要发挥礼仪文化的作用,以礼相待、先礼后兵,有助于在“西强东弱”的国际传播格局中,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把握對外传播的主动权。

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对外传播队伍。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建强适应新时代国际传播需要的专门人才队伍。”[4]外语院校作为新时代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摇篮,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新时代外语人不但要具备过硬的外语本领,掌握国际传播规律,更要扎根中国广袤大地,扎根中国礼仪文化,扎根中国建设实践,以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阐释中国理论、中国制度、中国文化、中国道路,用贴近不同区域、不同国家、不同群体受众的精准传播方式,推进中国故事和中国声音的全球化表达、区域化表达、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和实效性,呈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形象。

(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解读立德树人的基本要义,强调“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5]。以文化人,就是要发挥文化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导化作用,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发挥文明礼仪文化的规范引导作用。明大德,就是要培养大学生的大格局、大胸怀,而前提就是要坚定对民族文化与价值遵循的高度认同与热爱。守公德,就是要树立学生的规范意识与边界意识,在专业领域要具备行业要求的基本素养,从而使自身的行为意识符合基本规范,不妨碍别人,不对周围环境造成任何有形无形的破坏。严私德,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律意识,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言语得体、仪容规整,实现人际交往的顺畅,提升双方的交流满意度。

礼仪文化对道德的养成是浸润式的。正所谓“礼之教化也微,其止邪也于未形,使人日徙善远罪而不自知也”[6]。讲礼行礼的过程,就是在不断形塑道德品质的过程。外语院校长期受到多元文化的影响,学生的思想认知、行为举止更易呈现多元化复杂化。将礼仪文化融于道德教育之中,在实践历练中实现道德养成,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地、落实、落深。

二、外语院校礼仪文化教育缺失的原因

礼仪文化教育是个长期的过程,伴随每个人的成长始终。作为在校大学生,其个人修养的养成始自幼年,成于少年,臻于青年,受到来自家庭、社会、学校三方因素的影响。外语院校具有普通高校的共性,同时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礼仪文化教育的缺失呈现出多元诱因。

(一)家庭因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作为孩子的启蒙教育,其“人生第一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近年来,大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绝大多数与原生家庭有关。家庭教育对于个人成长的影响已成为学界研究热点。加强家校共育也是近年来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的重点。当前,大学生群体以90后、00后为主,其父母大多是70后、80后群体。父母的成长伴随了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尝到了市场经济的甜头,其成功观不可避免地渗入了金钱至上观念,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独生子女成为大多数家庭的基本结构,“娇生惯养”的养育模式也成为大多数家庭的主要方式。来自中高考的压力,让“大多数困顿于‘起跑线焦虑的家长们往往更功利化地追求工具性的实用价值”[7]。“功利主义、消费主义、机能主义的价值取向严重扭曲了原生家庭的教育实践活动”[8],分数至上的理念成为家庭评价孩子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社会风气的浮躁、非主流文化的泛起、个性化教育口号的提出,一定程度上为孩子精神松绑、思想松绑、行为松绑提供了可以接受的理由。久而久之,孩子越发地以自我为中心,对他人缺乏起码的礼貌尊敬,对自我缺少严格的自律约束,对事实只计结果不顾影响。

(二)学校因素

高校作为学生生涯的最后阶段,虽不能在学生道德品行的形成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是适当的约束引导也足以让即将踏入社会的青年人产生警觉,适时纠正不正确不规范的言行。但外语院校现行的教育环境尚不能完全形成较好的礼仪文化教育场域。

一是课程建设缺位。长期以来,高校缺乏良好的通识型教育课程。礼仪文化课作为通识型课程,量少类稀,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专门性的礼仪指导类课程尤其不足,对于特定学生群体,如毕业生、女生、国际生等,缺少有针对性的指导。较之于本专业语言技能与对象国文化的融合式教育,礼仪文化教育更像是一种补充,专业粘合性不强。

二是实践环境欠佳。礼仪文化教育重在实践。学生社团、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往往满足于参与式的短暂性热闹,疏于对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待人接物的知识供给与思想要求,尤其在各类重大重要赛事前礼仪知识的系统培训难以保障到位。课堂教学与实践活动脱节,制约了学生对礼仪知识的内化吸收。

三是专业影响较大。外语专业强调跨文化学习,各个国家历史文化迥异,礼仪习俗也各不相同,这就造成了不同语言的学生受不同对象国文化影响,容易形成一边倒的礼仪文化倾向。学生长期受外语文化的浸润,其思想行为更加自由化。

(三)社会因素

网络化时代,学生容易受到来自网络、社会甚至国外各种思潮理念的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较为复杂。受社会因素的影响,在校大学生容易出现两种状态: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功利主义,即“精致的利己主义”。当今社会竞争激烈,来自学业、就业、婚恋、生育、住房等各方面的压力,使得在校大学生的焦虑程度远超过去。良性竞争逐渐演化为恶性内卷,为了一次奖学金、一个荣誉称号而斤斤计较甚至恶意诋毁。“在大学里,精神的东西逐渐淡化了,而物质的实用的东西在增长”[8。在这种内卷化的竞争中,学生失去了可以使自身高贵的基本品质,逐渐走进了物质化的圈套。二是放任自流的“躺平主义”。社会的压力造就了一批迎流而上者,同时也产生了一批放任自流者。所谓躺平,就是与其看不到希望浪费努力,不如躺下将过且过。这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态度,巨婴、啃老无不如此,他们不再努力,每天懒懒散散,不求上进。这些学生身上展现出来的不是年轻人该有的朝气蓬勃,而是一种避世消极,他们不顾形象,不修边幅,甚至没有社交,独来独往。

三、外语院校加强礼仪文化教育的思考

李炳南先生曾说:“礼节这件事,在人群中,是决不能少的;就是极野蛮的民族,亦有他们的一套礼节。”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将守礼行礼作为人子门生的教化引导,也作为社会治理的重要规范。论语有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9]礼仪作为社会发展及个人成长的校准器,时时刻刻在发挥着作用。

(一)强化礼仪示范引导

礼仪需要示范引导。在家靠父母,在校靠师长。家长的一言一行,是孩子模仿的对象。高校里,师长的行为举止、言语思想,会给学生带来很大的影响。外语院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首先,要发挥师者的示范作用。所谓经师易得,人师难遇。教师不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学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路上的引导者。在学生面前,教师尤其要注重个人的言行举止,正式如课堂教学、会议论坛,日常如邮件往来、课下交流,教师在着装、行为、言语、思想等各方面,都要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针对学生不礼貌、不恰当、不规范的言行举止给予及时的提醒、纠正、示范,引导学生注意文明用语、规范用词、适当举止。同时,要以跨文化的视角,引导学生正确认知中外不同文化范式下礼仪文化差异,在专业学习的同时,熟悉不同的礼仪文化。其次,要发挥重要仪式的引导作用。仪式是礼仪的最高表现形式。仪式活动中,人们通过一系列的程序、动作、言语,表达内心的情怀、态度、思想,表达对于人与事最大的尊重与敬意。大学校园中重要的仪式包括开学仪式、毕业仪式、升国旗仪式、入党仪式、教师节仪式等,这些都是开展礼仪文化教育的极好形式。外语院校尤其要注重发挥升国旗仪式的教育导化作用,“认真贯彻执行国旗法、国徽法、国歌法,学习宣传基本知识和国旗升挂、国徽使用、国歌奏唱礼仪”[10],定期开展国旗下成长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及理想信念教育。在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新生军训以及其他重要的外事接待中,将升国旗仪式内化为外语人才培养及教育理念的重要形式,时刻提醒师生要牢记外语人的使命与荣耀,不负五星红旗的重托,无愧伟大时代的际遇。

(二)重视礼仪课程建设

高校开展礼仪文化教育,重点是加强专业引领。以类型多样的礼仪课程建设,满足学生的不同知识诉求。

一要丰富思政课建设内容。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大学生道德修养中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丰富思政必修课的课程内容,将思想道德修养与中华传统礼仪知识相结合,面向所有专业在校生,有梯度、有重点地开展传统礼仪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礼仪文化知识传授中,阐释中华文化的思想内核与价值传承,让学生熟悉熟知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根源文化。

二要设置实务型礼仪课程。实务型礼仪课程重在实践,要以特定群体或特定行业领域为主,目的是为学生顺利进入职场或特定行业提供实用性服务。外语院校生源结构特殊,男女比例悬殊,女生群体占多数。针对女生群体,开设女性妆容、服饰、形体、社交等礼仪课程,有助于增强女生群体在未来求职就业中的优势。外语院校学生毕业去向多元,与外事外交领域相关的居多,开设外事外交礼仪课程,对学生早期的职业规划及行业准入具有较好的帮助。

三要重视跨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比较研究是外语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方式。礼仪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比如在泰国的合十礼、日本的鞠躬礼和我国的拱手礼的比较研究中,形式的差异只是其次,文化的不同才是关键。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目的是在比较中发现差异,在差异中纠正认知。外语专业的学生要明确自己的角色,既是语言译者,也是文化使者,更是对外传播者;要成为多元礼仪文化践行者,切忌一边倒的礼仪文化倾向。

四要加强德育工作室建设。德育工作室是高校开展大学生礼仪文化教育的有效形式之一,其特点就是以一线学工队伍为主,形式灵活、内容多样、针对性强,既能够发挥学工队伍丰富的一线学生工作经验,也能更好地聚焦学生的基本诉求,提供点对点的菜单式服务。比如,北京外国语大学“斌斌有礼”工作室,专注外语院校学生礼仪文化知识、跨文化习俗、职场礼仪、美容美妆、形体礼仪等方面的专题研究,先后开展缅式妆容与缅式商务礼仪、泰式新年礼俗、波兰礼仪文化、日本社交礼仪、英文邮件礼仪、职场礼仪讲座、彩妆课堂、西装分类及搭配等不同主题的线上线下讲座、体验活动100余场,利用公众号发布高质量礼仪文化推文70余篇,起到了在中西礼仪文化之间、多语种之间穿针引线的作用。

(三)创设礼仪活动场域

礼仪重在实践,实践需要场域。只有形成从上到下讲礼行礼的场域文化,学生才会在浸润式的环境中将礼仪内化为自觉。由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向浸润式教育的转向,重点在于校园文化建设。

一要加强讲礼行礼的社团文化建设。社团与大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是学生在校园中展现特长、培养兴趣、结交朋友的重要场域,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文明礼仪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外语院校要立足外语学科特色,强化社团建设,筑牢网络阵地,通过多语言文化节、跨文化知识竞赛、网络短视频展示等,营造一种多元文化中学礼用礼的良好氛围。

二要借力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契机。外语院校学生参与参加国家和地区的重大重要赛事的机会比较多,且都以高端语言服务为主,这既是一次锻炼语言技能、开阔眼界的机会,也是一次中外文化近距离碰撞的机会,必要的礼仪知识不可或缺。高校要提前做好志愿者的各项培训工作,让学生在外事活动中运用所学到礼仪知识,从容大度地开展对外交流,展现新时代中国大学生的风采,展现中华文化的深厚魅力。学生的服饰、言语、行为及思想,都将成为对方认知中国的媒介。以北京外国语大学多语言服务中心为例,其重视学生志愿者日常的语言训练及礼仪培训,目的就是在各种外事场合能够毫无障碍地提供对外服务。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该中心不仅提供21个语种的线上不间断服务,同时还派出大量志愿者提供线下一对一、点对点服务,在完成语言支持的同时,以良好的礼仪形象传播了中华文化,学生也在一来一往的交流实践中,将日常的礼仪文化逐渐内化为行为自觉,在实践比较中实现了对中西礼仪文化的再认知,对个人素养也是一種检视与提升。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礼仪文化传统和丰富的礼仪文化形式。外语院校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明确自身的使命担当,全面开展礼仪文化教育,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外语传播人才,积极主动地推动对外传播体系建设,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人响亮的声音。

参考文献:

[1]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5.

[2]  李炳南.《常礼举要》讲记[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5:7,26.

[3]  陈昌照,钟旭东,王晓帆.弟子规 太公家教 朱子家训[M].深圳:深圳海天出版社,2019:53.

[4]  习近平.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 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N].人民日报,2021-06-02(1).

[5]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2).

[6]  胡平生,张萌.礼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7:956.

[7]  杨晓萍,樊亚博,邵明星.原生家庭何以助力早期儿童学习发展——全视角学习理论下“起跑线焦虑”的再度审思[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4).

[8]  丁东.大学沉思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55.

[9]  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25.

[10]  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6).

[责任编辑  包玉红]

猜你喜欢

立德树人外语高校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