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幼儿种植课程资源配置策略

2023-07-04季美玲

教育界·A 2023年12期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幼儿教育

【摘要】幼儿种植课程具有独特的教育作用,该课程的内容与幼儿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让幼儿在种植时进行科学探究,形成劳动感悟,可以培养幼儿对大自然和劳动的热爱之情,对幼儿多方面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意义。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强调了生活对教育的重要影响。教师在设计种植课程时,可以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优化教学方案。为此,文章对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幼儿种植课程进行探析,阐述合理配置教学资源的策略,旨在帮助广大教师优化幼儿种植课程,促进幼儿健康、顺利成长。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种植课程;幼儿教育

作者简介:季美玲(1994—),女,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城东镇中心幼儿园。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以“生活即教育”理念为核心,强调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挥作用,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在幼儿种植课程中,教师可以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配置课程资源,这样不仅可以践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要求,还可以有效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一、幼儿种植课程的教育功能

(一)使幼儿热爱大自然

在开展种植课程时,教师需要在幼儿园种植区配置多样资源,种植不同类型的蔬菜、水果,同时鼓励幼儿自主管理幼儿园草坪、花坛等可种植区域,成为种植活动的主人。在这样的课程中,幼儿会迅速被朝气蓬勃的植物吸引,从而主动观察生长中的小麦,抚摸绿油油的小白菜,欣赏在角落盛开的牵牛花,与自然愈发亲近,滋生热爱大自然的健康情感。

(二)使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幼儿园种植区往往生机盎然、欣欣向荣,在种植区种植的过程中,幼儿可以沐浴在绿色、清新、自然的环境中,探索种植农作物的技巧与植物生长的知识,获得愉悦感,情操得到陶冶[1]。此外,在种植课程中,幼儿可以与同伴、教师围绕种植活动展开多维度的交流,讨论“如何播种”“怎樣照顾不同的植物”等问题,建立分工合作的实践探究关系,在沟通和协作中完成种植。在此期间,幼儿的语言能力、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劳动能力等多种能力均会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这同样对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有利。

(三)使家园共育巧妙展开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提出了“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这一幼儿教育工作实施原则,幼儿教师理应重视家园共育,与家长共同呵护幼儿。开设种植课程时,教师不仅可以鼓励幼儿在幼儿园种植区尝试种植,也可以在与幼儿家长沟通后,鼓励幼儿在家中尝试种植。在阳台的花盆种下几粒花籽,悉心浇水、施肥;或是在卧室的角落放上一盆吊兰,每日记录其生长状况,均可使幼儿感受到种植的快乐,感受到植物旺盛的生命力。在这种教育活动的影响下,家园共育会更加顺利,家长会与教师面对一致的教育内容,可以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二、“生活即教育”理念下幼儿种植课程的开设目标

以3至6岁幼儿为教育对象的种植课程,应当使幼儿感受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种植乐趣,使其通过种植的过程了解自然、投入劳动、体验并收获快乐。因此,在配置幼儿种植课程的资源时,教师应明晰幼儿种植课程的开设目标。

(一)提高幼儿参与度

为促使幼儿在课程的吸引与教师的引导下,主动、自愿、积极地参与种植课程,教师需要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调动幼儿积极性,保持幼儿的种植热情,帮助幼儿顺利完成种植任务。

(二)让幼儿收获快乐

要让幼儿在种植课程中收获快乐,教师需要确保幼儿深度、完整地参与种植课程,同时顺利完成种植任务,获得直接、有趣的活动体验。因此,教师需要合理配置课程资源,帮助幼儿有效参与种植活动。

三、“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种植课程资源配置

大自然是神奇的,孕育着万千植物与动物。在开设幼儿种植课程时,教师有许多选择,可以种植白菜、辣椒、豇豆、茄子、南瓜、西红柿、豌豆、蘑菇、西瓜、花生、牵牛花、向日葵……但教师需要明白,不同植物对气候、环境、土壤特点的要求存在差异,自己需要根据所在地区气候、环境、土壤的特点合理选择种植对象,因地制宜地打造种植区域,设计种植课程,配置课程资源。

(一)基于真实生活配置基础活动资源

开展幼儿种植课程时,教师需要适当改造幼儿园环境,使其满足种植要求,具有开放的种植空间,同时提供丰富、充足的种植工具,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的种植需求。

1.种植环境

幼儿园的活动室、走廊、户外活动区,都可以成为幼儿的种植小天地。教师应当将种植渗透进幼儿的日常生活,使幼儿在幼儿园生活中通过不同方式感知种植、参与种植。为此,教师需要先改造幼儿园的环境,使环境成为种植活动的有效助力[2]。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在幼儿园户外活动区开辟种植场地,搭花架、篱笆,在墙面钉上铁丝网以悬挂玻璃罐、塑料瓶等水培种植器皿,打造立体、自由的户外种植空间。在室内走廊与活动室,教师可以根据阳台等“微空间”的光照情况与遮风、避雨优势,使用废旧桌椅、废旧塑料桶、纸壳等工具构建“种植小园地”,为对生长环境有特殊要求的植物提供生长空间。在这样的情况下,幼儿种植课程的环境限制与约束会更少,教师自然可以顺利地基于“生活即教育”理念引导幼儿种植,使幼儿观察生活中常见的植物,收获更多快乐。

2.种植材料

在配置幼儿种植课程资源时,教师既需要购买植物种子或幼苗,也需要适当收集废旧物品进行改造,让生活中的废旧物品重新发挥作用,服务于幼儿种植活动。

具体来说,教师可与家长一同收集水缸等可用于种植的物品,将其摆放在幼儿园种植活动区,供幼儿自主种植。教师也可以组织幼儿收集自己可能在种植课程中使用的材料,如奶粉罐、塑料瓶、瓷碗、马克杯、旧轮胎、泡沫盒、玻璃瓶等,使其成为独具特色的种植课程资源。此外,教师还可以将幼儿带到大自然中,鼓励幼儿挖泥土、找种子。这种使幼儿自主获取自然资源的行为,不仅可以锻炼幼儿发现生活中种植材料的能力,还能丰富种植活动的形式,让幼儿明白“种植无处不在”的道理,感受到植物顽强的生命力。

(二)聚焦一日生活,配置紧扣过程的领域活动资源

幼儿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对其参与幼儿种植课程有很大影响。而基于问题、图片等形式存在的领域课程资源,是调动幼儿生活经验的有效工具[3]。教师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构建幼儿种植课程时,可以紧扣种植过程,聚焦幼儿的一日生活设计有效问题,配置辅助资源,以有效开设种植课程。在具体的资源配置过程中,教师需要遵循以下规律。

1.语言领域活动资源

教师可以配置语言领域活动资源,帮助幼儿确定种植对象。与直接告诉幼儿“我们要种”相比,以提问、谈话的方式询问幼儿的想法,站在幼儿的角度审视事物,挖掘符合幼儿特点的课程要素,更能使幼儿的感受与兴趣得到尊重,也更能促使幼儿积极参与种植课程。

例如,在开展“你好呀,蘑菇”种植活动时,考虑到大多数幼儿在菜市场、超市见过不同品种的蘑菇,并且食用过细长的金针菇、白白胖胖的杏鲍菇、咖啡色的香菇,于是教师设计了“这些蘑菇是从哪里来的”“还有其他样子的蘑菇吗”“它们也能吃吗”等问题。在教师的引导下,幼儿对不同蘑菇的形态、用途产生了兴趣。此后,教师准备了培养基等基础资源,同时在语言领域活动区配置了《有趣的蘑菇》等绘本阅读资源,并通过问题鼓励幼儿围绕种植对象—蘑菇展开交流。在得到幼儿“我要种蘑菇”的肯定想法后,教师继续投放基础资源,指导幼儿参与种植。

2.社会领域活动资源

要让幼儿在种植课程中积极主动地参与种植活动,并感受到快乐,教师需要使幼儿知晓怎样种下植物,清楚种植课程的基本规则与注意事项,同时要帮助幼儿在种植课程中与同伴进行友好交流和互助,虚心接受同伴的帮助与建议,自觉解决自己遇到的种植难题[4]。为此,教师可以衔接种植课程与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社会领域活动,适当配置图画、视频等演示种植行为的资源。

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先利用互联网搜集符合3至6岁幼儿视觉认知特点的生活化、趣味化种植图片与视频。此后,在社会领域课程上,教师可以利用海报等辅助资源提示幼儿种植的规则、注意事项,通过动画短片向幼儿介绍相关种植要点,然后带领幼儿总结:“小朋友们,在这次种植中,我们要注意……”在具体的种植活动中,教师需要与幼儿进行积极的交流,询问幼儿是否理解种植的基本方法,鼓励幼儿按照正确的方式种植。

3.科学领域活动资源

让幼儿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是幼儿种植课程的目标之一。因此,配置种植课程资源时,教师应以“让幼儿了解植物是怎样生长的”为目的,合理融入科学领域活动的知识,引导幼儿科学探究。

比如,在组织“你好呀,蘑菇”种植活动时,教师可以配置放大镜、直尺、棉签、镊子、黑纸与白纸等便于观察蘑菇生长情况的科学探究工具,并布置探究任务:1.用眼睛、皮肤等感官认识不同蘑菇的形态与特点;2.测量蘑菇在不同阶段的生长情况,并用自己的方式记录蘑菇的生长过程;3.通过简笔画将自己种植的蘑菇画下来,展示蘑菇在不同生长阶段、状态下的真实模样;4.与同伴合作探索蘑菇的生长奥秘,感知蘑菇在晾晒、泡发前后的大小与硬度变化。

融入科学领域活动的知识,引导幼儿科学探究植物的生长过程,可以让幼儿更有效地觀察植物,记录自己种下的植物的状况,了解植物的生长奥秘,使种植课程的科学探究意味更加明确。

(三)联合家长配置积累经验的活动资源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幼儿家长对幼儿种植活动的支持情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幼儿种植课程,影响幼儿种植经验的积累[5]。因此,为最大限度地配置课程资源、开展种植活动,使幼儿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深化幼儿的种植体验,教师可以联合幼儿家长,配置拓宽视野的亲子活动课程资源。

例如,在组织“蚕豆种植”活动时,教师可以在配置幼儿园环境、材料与领域活动资源的基础上,邀请家长来到幼儿园与孩子一起完成种植;或者引导幼儿将蚕豆种在玻璃杯、塑料碗等小种植器皿中,再鼓励幼儿将种植器皿带回家,与家长一同照顾蚕豆苗,观察蚕豆的生长过程并记录其生长状态,探究“如何让蚕豆苗站起来”。

结语

文章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探讨了幼儿种植课程的教育功能与目标,并从多个角度论述了基于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配置幼儿种植课程资源的方法,如配置种植课程基础环境资源、结合领域活动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配置种植课程资源等,以期为幼儿园教师在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灵活配置幼儿种植课程资源带来一些启发。在学前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优化幼儿教育的道路仍很长,幼儿教师应重视种植课程,通过多种方式丰富种植课程的内容与形式,让幼儿获得有趣的种植体验。

【参考文献】

[1]徐君.探寻幼儿园种植园的理想样态[J].山西教育(幼教),2021(11):48-50.

[2]蒋丽芬.“全儿童”视阈下幼儿种植课程资源的开发[J].知识文库,2021(14):191-192.

[3]仇丽萍.“陶行知思想”下的种植活动如何有效培养幼儿的学习探究能力[J].家教世界,2021(15):19-20.

[4]陈来花.例谈幼儿园种植活动中课程资源的挖掘与利用[J].新智慧,2021(07):47-48.

[5]陆志坚.大班幼儿种植园地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广西教育,2018(33):147-149.

猜你喜欢

生活即教育幼儿教育
让悲剧不再上演
文艺作品中的化学素材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践行行知教育思想构建有效地理课堂
让《品德与社会》教学回归生活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
“生活即教育”思想下的小学数学教学
音乐与科学有效整合的研究
幼儿教育中美术与科学整合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