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环境伦理
2023-07-04彭璞
摘 要
西方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低维表象,不是现代化的高维本质,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具备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了实现现代化的条件。中国式现代化是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上的理想化、技术上的进步化、发展上的绿色化、外交上的和平化。相较于西方以“资本至上”为逻辑的现代化指导下的割裂对立的人与自然关系,中国式“人民至上”逻辑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矛盾,解决了发展和生态的冲突,为众多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新的方案。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指导下,只有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和“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才能真正克服资本主义逻辑的缺陷,完成人与自然的和解。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人民至上 环境伦理
一、问题的提出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在人类沉浸于工业革命、电力革命、信息革命等现代化进程所创造的巨大财富之中时,全球的环境危机也为人类敲响了生存的警钟。越发贫瘠的资源、愈发恶化的生态让人们意识到大自然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对自然的肆意索取和任意破壞,最终会对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产生威胁。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与自然的关系,逐步反思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的影响,最终形成这样一个认识:生态危机不是自然环境本身的变化引起的,而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采取不合理的实践活动导致的。工业革命以降,社会发展的范式由传统转为现代,文明现代化、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文化现代化等现代化进程将资本主义国家推向世界文明的前沿和顶峰。但依靠对内压迫劳动人民的剩余价值、对外殖民扩张的资本主义所取得的现代化进程优势,无法解决贫富差距过大、人与自然关系恶化、物欲横流、价值扭曲等问题。在将西方现代化模式定于一尊的国际社会,众多发展中国家忽视本国国情,轻视本国文化,照搬国外“先进”现代化经验,不仅不能实现自身现代化,反而会引起本国政治经济的动荡、生态环境的恶化,乃至社会的退步。现代化是一种社会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世界现象,资本主义现代化只不过是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的一种模式、一个阶段,西方式现代化不是标准,更不是终点。
“世界上既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
习近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必然要求构建新发展格局[J].求是,2022(17):10. “我们推进的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崭新篇章[N].人民日报,20220728(01).“从现在起,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J].求是,2022(21):14. 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坚持以科学理论指导的,坚持人民至上的,顺应发展规律的,立足于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求是,2022(11):6.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在生态文明的指导下,有别于西方工业文明逻辑下的环境保护现代化;是在生态理性的指导下,有别于资本主义经济理性逻辑下的环境伦理现代化。在效仿西方工业化进程和接纳其环保理念的道路上,我国的工业现代化基本完成、法律体系业已完善,但快速发展的背后是粗放的经济模式和恶化的生态环境。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大国转变为先进的制造业强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代价是生态环境的大幅恶化。实践证明,西方的工业化道路并不适存于拥有庞大人口的社会主义中国,资本主义的“资本至上”也有悖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民至上”理念,自然的物化更无法在“天人合一”的中国生存。因此我国的环境保护也必须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是必须、必要且必行的。所以准确理解和把握中国式现代化模式下人与自然的关系,对于我国环境保护的理念、逻辑和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二、西方现代化语境下人与自然关系的批判
现代化是对历史变化的修饰语,“特指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涉及全球的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心理各方面的巨大变迁。”
马敏.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6(9):29. 在这一历史进程中,西方社会率先开始了探索。18世纪末在英国改良的蒸汽机催生出工厂这种全新的生产组织模式,机械化革命使得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也让人类迈入现代意义上的现代化。19世纪末的德国化工革命和美国电力革命,使得工厂可以大批量地进行流水线生产,大力提高了社会生产的方式和能力,人类进入化学合成和电气化时代。20世纪中后期,随着信息技术、空间技术的高速发展,社会生产的中心不再是繁复的劳动而是精密的创造,人类踏入信息时代。如今,数字技术、智能科技被广泛应用,人工智能、万物互联冲击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类步入智能时代。从社会现代化的进程而言,生产资料的变化、生产力的提升、生产方式的变更是社会现代化变迁的主要因素,现代化主要是生产的现代化,是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资料的现代化,进而带动其他方面的现代化。“任何新的学说……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事实中。”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19. 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在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优势和政治革命带来的生产关系优势的推动下,建立起全面领先的优势。因此,西方式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逻辑下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与自然资本之间的关系。
(一)“资本至上”的现代化逻辑
如今所言之现代化,基本是以西方社会为基本语境,一是因为西方国家率先开始现代化进程且持续保持领先,所以现代化基本上是采取西方社会的观念和设定,即从启蒙运动之后,随着经济技术的发展,逐渐确立的新的生活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
鉴传今.重审现代性的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47. 二是因为西方社会一直把控着世界话语权,把代表进步的现代化限定为西方资本主义模式下的现代化,“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77.西方社会把控着现代化,等同于控制着西方文明所谓之社会文明的标准,而资本把控着西方社会,等同于资本控制着社会经济文明、政治文明、文化文明等。资本的出现,意味着社会生产进入一个全新的纪元。
[德]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98. 资本成为社会进步的最强大推动力,成为社会文明的标志,从而建立起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中心的崇尚理性、物质、增长的世界价值和世界秩序,最终形成了以资本主义自由民主为核心,追求自由市场和个人理性,奉行资本主义“普世价值”的现代文明。
西方资本主义所实行的现代化是私有制下以资本为核心的现代化已彰明较著。西方现代化的逻辑是“资本至上”,其现代化进程充斥着侵略、扩张、增长,维护的是少数资本家的利益,表现为对内压榨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对外侵略掠夺落后地区的资源。早期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对奴隶的控制、对原住民的剥削、帝国的血腥扩张、武装贸易、资本家对人民和土地的主张,斯文·貝克特称之为“战争资本主义”。
[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M].徐轶杰,杨燕,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47. 资本主义发轫之初,双元革命尚未开始,资本家没有大规模生产的工厂,没有自由交易的市场,没有保护市场的法律,没有耗之不尽的资源;没有工厂就剥削奴隶和强制劳动,没有市场就随心所欲制定规则,没有法律就肆无忌惮地攫取,没有资源就用大炮打开他国的国门。早期资本主义是借助贩卖奴隶、压迫劳动者、发动战争等掠夺、侵略行为完成的资本积累。“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67. 在双元革命的冲击下,资本积累脱掉了血淋淋的外衣,但根植于资本主义体内的侵略基因,没有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改变,而是演化出新的特征,但不论资本主义呈现出什么样的特征,其实质始终在于积累财富,通过市场交换不断地剥削剩余价值以完成增殖,借助不正当竞争以完成市场垄断。自由市场经济、技术理性、工具理性、“经济人”利益最大化逻辑所支配的资本主义,彻底释放了人类内心欲望的恶魔,使人变成了只追求物质利益最大化的物的附庸。马克斯·韦伯认为经济理性和目的理性都在强调绝对的个人利益和财富占有的最大化,谋求利润的最大化,追求消费满足感的最大化,导致物化了人类、异化了消费,是终极价值关怀缺位的狭隘的工具理性。
[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1. 无数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目的是资本家对财富的渴望,而不是为了人民的幸福。
(二)机械对立的人与自然关系
在资本主义主导的生态现代化进程中,贪婪的欲望和不节制的需求是依靠疯狂征服、掠夺、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来满足的,西方社会的浊富和文明是依靠肆意抢夺资源而错误实现的。
[美]威廉·格雷德.资本主义全球化的疯狂逻辑[M].张定淮,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67. 在片面的追求增长至上的社会中,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价值在于创造利润,自然被贴上商品的标签,忽视了自然的其他价值,导致了先发展后治理理念的盛行。西方资本主义的环境伦理观也随着现代化的发展发生了变化。在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环境伦理主要从人类中心主义转向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主旨有以下三点:一是将环境伦理的视野从人类身上扩大到所有生命体,直至自然界。人类对所有生命体和自然负有道德义务,必须对人类改造自然的行为加以限制,甚至可以限制人类的发展。自然与人类同等重要,人类必须尊敬自然、敬畏自然、服从自然。二是认为所有生命和自然具有内在价值,它们和人类一样都是平等的价值主体,这种内在价值是自然所固有的价值,不需要以人类作为参考。
[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哲学走向荒野[M].刘耳,叶平,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189. 三是自然界的整体价值高于一切,自然系统是由人、动物、植物和其他成员组成的复杂有机整体。人类虽然高于处在较低发展阶段的其他一切成员,但人类在生态系统中的生存、发展必须依赖其他成员,所以所有成员的价值和权利是同等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将自然纳入道德考虑范围,注意到人与自然的内在同一性,发现了人与自然利益的一致性,认识了自然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对于人类树立爱护生态的意识、克制自己的行为、保护生态的平衡、解决生态危机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其过分注重外在规约,忽略人的道德意志,自然价值主体缺位,要求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统一和平衡,反对人的主体性,反对人类对于经济增长的追求,反对人类任何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行为,反对运用科学技术来保护自然,把人置于自然之下,以牺牲人的主体性、尊严和发展来维持自然的和谐状态。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相比于人类中心主义,承认自然的内在价值,不再把人类视为自然的主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的可持续;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相比于非人类中心主义,承认人的主体性,强调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和生态保护的重要性,肯定科学技术的正向作用,但是一切增长和保护的最终目的在于维护资本主义模式下经济的可持续增长。申言之,现代人类中心主义保护环境的目的在于对资本主义的保护。但这种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不可持续的,因为资本主义的扩张性必然要求人对自然更多地索取和破坏,只会进一步加剧人与自然关系的恶化。
非人类中心主义和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存在分歧,但是其理论的共同点都是以割裂自然观与历史观辩证统一关系为基础的。
王雨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求是学刊,2022(4):15. 申言之,不管资本主义的环境伦理观——如何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发展,始终是囿于资本至上的逻辑,通过对立的方式,割裂人的历史与自然历史的辩证统一,不论其对自然的地位、作用、价值做出多么美丽的粉饰,也难以掩盖保护环境背后的实质是对资本的服务。资本的无限增殖的欲望和自然资源有限性的客观事实之间存在矛盾龃龉,导致了资本增殖始终需要承担内部自然有限性的道德压力。
李建森,翟乐.中國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及时代超越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22. 所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保护环境的方式,就是“对于污染问题只有一个解决办法:那就是把它们移来移去”
[美]戴维·哈维.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M].胡大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421. 。可以说,西方资本主义环境伦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对在资本至上逻辑下资本无限扩张和积累中产生的罪行的改良,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下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存在无法根除的痼疾:资本的现代化发展建立在冲突对立之上,对剩余价值的剥削压榨是其发展存续的根本,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实质上就是对“商品”的变相剥削。
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可怕之处在于把人作为唯一的目的,遗忘了地球给予人类生命,忽视了人类生于地球长于地球,把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为征服与被征服、控制与被控制,使人类与自然冲突对立;塑造了消费至上的扭曲价值观,为了个人财富的积累和变态的心理愉悦,丝毫不顾忌给自然带来的伤害,这必然会遭到反噬。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的历史局限性导致国内贫富差距分化严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愈发恶劣,严重阻碍了本国的现代化建设,导致国家发展的停滞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下降。许多奉西方现代化为圭臬的国家逐渐发现“经济万岁”“消费优先”“先发展,后治理”的发展理念、方式、价值观等存在缺陷,严重影响本国的发展,由此打破了后现代国家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吹捧和效仿。技术理性纵然能借助先进的技术能力缓解当前的环境压力,但在资本至上的西方现代化逻辑下的人与自然二元对立、自然的物化才是生态环境恶化的罪魁祸首。
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环境伦理
现代化是一种国家形态,是各个国家争相追逐,通过发展工业,带动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期望达到的一个发达、富足、幸福的社会状态,更是显示一个国家繁荣昌盛、先进发达、文明富裕的标志。现代化可以解读为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和法治化、思想上的理想化、技术上的进步化、发展上的绿色化、外交上的和平化。在经过现代化武装的西方资本主义轰开中国的大门之后,我国便开始被动地学习西方的现代化。但资本至上逻辑指引下的资本主义在中华大地难以存活,亿万中国同胞需要维护人民利益的、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西方现代化只是现代化的低维表象,不是现代化的高维本质,如果一个国家的制度具备推动国家不断向前、向上发展的能力,那么这个国家就拥有了实现现代化的条件。
(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生智慧
从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那天起,中国共产党便开始带领中国人民探索属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从最初的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国防的“四个现代化”,到后来的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再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不断丰富现代化的内涵,考虑到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经济方面的现代化,更需要在政治、社会、思想、体制等方面的全面现代化,因此“四个现代化”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替代,用中国式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简单点来说就是中国特有的现代化模式,是具备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普遍特征,但又具有中国社会主义特殊性的现代化。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面向社会主义现阶段主要矛盾,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人民至上,顺应历史发展规律,为了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具有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所不具备的优势: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有先进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有把人民放在首位的“人民至上”的逻辑,有对发展规律的顺应尊重。相较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资本至上,中国式的现代化逻辑是“人民至上”,遵从的是和平发展模式,目标是实现全体人民的幸福。在这一底层逻辑的指导下观察人与自然关系的视角便是如何使人和自然和谐地共处于自然系统中,如何为了人民的利益更好、更合理地利用自然,如何平衡好发展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问题的答案便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式现代化。而这种和谐之观念,起于我国古代传统思想,先贤们认为,天、地、人三者构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人要与天处于和谐状态,即天人合一。“这里的天是指世界、自然、万物。”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5. 对我国思想观念影响最深且绵延数千年的儒道两家用不同的逻辑阐述了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解。儒家用“仁”勾画出“天地万物一体之仁”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968. ,“名号之正,取之天地,天地为名号之大义也……天人之际,合而为一”
苏舆.春秋繁露义证[M].钟哲,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2: 285,288. ,“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张载.张子正蒙[M].(清)王夫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231. 。彼时先贤已将自然万物视为“同类”,将人与自然放于平等位置,倡导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倡导和谐相处。道家用“道”描绘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老子.道德经[M].张景,等,注.北京:中华书局,2021:100. ,“以德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
孙明君.老庄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376. ,“天地为父母 , 父母为天地”
王阳明.传习录注疏[M].邓艾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162. 。彼时先贤已经明白,只有充分尊重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价值,按照自然规律行事,人类才能生生不息。儒道思想虽逻辑出发点、价值立足点各不相同,但都肯定了自然的价值,用整体性思维阐释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状态,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出人与自然的对立,走出以人为中心的窠臼。
柴荣.中国传统生态环境法文化及当代价值研究[J].中国法学,2021(3):291.
(二)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国式现代化解答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中,“现代化”是中心词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修饰语,是现代化的特征之一,现代化实质是人的现代化,是人的本质的回归和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
陈春燕,赵继伦.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多维透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48.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是实现人的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也是解决人与自然矛盾和人与人矛盾的必然要求。
“环境问题,其实就是人的需求的膨胀和环境资源有限之间的矛盾问题,更深层次的是人与人之间需求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
彭璞.环境法律立法理念及内部伦理解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1(6):140. “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之策。”
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求是,2022(11):7. 所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必须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环境的问题。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生态环境问题始终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甚至一度被认为是与发展相生相克,发展经济必须破坏生态,无破坏就无发展,这其实是资本主义逻辑下,用矛盾对立思维把自然当成商品,榨取自然的剩余价值创造财富的结果,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造成人与自然关系异化的罪魁祸首,物欲至上的价值观和服从资本追求利润的消费观必然只会造成人与自然的矛盾;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来看,获取物质资料和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是对自然资料的深度利用,对生态资源的浪费和破坏是发展生产力的必然结果,在片面的经济理性主导下,忽视生态环境受损的成本,忽略生态环境受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片面地追求利润最大化,会使得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态资源的保护壁垒分明;从对自然地位认识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始终脱离不了对“目的—手段”的约束,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是把人降低到动物水平从而实现物质生产力的发展,这一做法使得资本主义现代化陷入了物的世界增值与人的世界贬值的困境,使人类陷入自我认知上的巨大困惑,是各种罪恶和灾难的根源。
王琦.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与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困境[J].齐鲁学刊,2010(4):72.
人的历史和自然的历史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人类的发展始终与自然环境的改变相伴而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境伦理观昭示着人与自然不是非此即彼、有你无我的对抗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得益彰的共生共存共荣关系。“‘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是将人类与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生命共同体有机联系、统一起来的共存、共生、共荣的和谐统一的整体。人是来自自然、从属于自然的,无论是人的诞生还是发展都离不开自然,人无法从自然中剥离出去而单独存在和发展。同样,自然也没法停止人类的存在和改造过程,这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剥离的联系,谓之共存;人依靠自然而活,但又不像其他动植物一样‘靠天吃饭,人的能动性和主动性会对自然进行改造,以更好地适应人类的存活和发展,自然也对人类具有反作用,自然提供各种资源,同时也会对人类的错误行为进行惩罚,人与自然相互依靠、相互斗争,谓之共生;因为人与自然的共存共生,所以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时,不能割裂、对立、轻视,要尊重、客观、统一,既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又要尊重自然的客观规律、考虑长远利益,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此时,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关系,谓之共荣。”
彭璞.环境法律立法理念及内部伦理解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1(6):139. 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理论抛弃了人与自然的二元对立观念,用整体性思维将人与自然视为相互依靠、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有机整体。此时,人生存、发展于自然之中,并不意味着人消失于自然或者低于自然,而是把自然看成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部分,视作关乎人类生存、发展的关键部分。申言之,“人与自然共同体”消弭了“人本主义”和“物本主义”的对立,既不贬低人的主体性,又不抬高自然的客体性,而且拒绝形而上的人的解释,在人与自然的实践关系中理解人,把人与自然这一生命共同体视为整体,并把这一有机整体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中心。
此外,“以人为本”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优势和内在要求,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人与自然关系的内在要求。“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
管仲.管子[M].李山,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6:142. “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是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德]伊曼努尔·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M].苗力田,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8. 中西方思想家不谋而合地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也同样占据重要位置,人类社会和自然历史不可能离开人的目标和价值而发展,这就要求在实践中、在人的历史中、在社会关系中理解人,以唯物史观的科学理论理解人的重要性,把人民的利益和发展作为根本的价值取向。具言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与自然关系之中,以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为中心,把自然視为人类身体的一部分,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但必须认识到,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最终目的在于人的全面发展,环境保护和治理之重点在于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与人民健康最直接的环境问题。人们的利益和需求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人的利益和需求依托于自然,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依赖于自然,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在保护人类利益和需求的基础,就是在保护人类发展的机会。
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伦理观之构造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吸收西方现代化有益经验,带领全国人民走出的崭新的社会主义富强道路。其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伦理观既是重要的认识论、价值论问题,又是重要的发展观、实践论问题。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在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理念上、发展道路选择上、环境治理模式上、环境法治保障上融入中国式现代化的智慧与经验。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价值观
“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价值取向和克服所有困难险阻的制胜法宝。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为了全体中国人民的利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只有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才不会走向被资本要挟的歧途,才不会在“资本至上”影响下将生态环境看作商品,为了资本增殖而无限度地伤害自然。“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1(14):9. 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上,才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把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需要、对绿水青山的渴望、对社会永续发展的心愿、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转化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共生共存共荣的和平状态。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上,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自我要求,是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上的时代承诺,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力量。
(二)“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观
资本主义机械世界中的自然,更多地被看成是能够产生价值的商品,或许可以被认作为生命,但那也是单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是僵化的、局限的、割裂与其他生命联系的客观物质存在,此时的“人与自然共同体”不再是生命意义上的共同体,人与自然没有生命的交流,有的只是机械的物质交流。马克思将自然视为人的无机身体,把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深刻揭示了人与自然不是简单的、外在的、机械的共同体,而是有着复杂的生命关系的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整体观要求我们必须抛去二元对立观念,用整体性思维看待人与自然之间的有机生命关系,才能更好地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依然是党执政的第一要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的发展不是资本主义社会输入式的消耗大量资源和能源的发展,而是以科技创新赋能的低碳绿色发展。要打破之前政府的唯GDP的政绩考核机制,树立全局观、长期观、多维观,经济增长是政绩,环境保护也是政绩;要拒绝短视,不能只顾眼前经济发展的蝇头小利,而牺牲掉健康环境的长远利益,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错误道路;要树立正确的经济发展观,保护环境就是在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Z].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21. 生态环境和发展始终是中国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核心问题,我们不能为了发展而破坏生态环境,更不能为了生态环境而放弃人类的发展,但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是实实在在且无法避免的,解决之道在于绿色发展的经济要环保和环保要经济,即任何经济行为不能破坏生态环境且有利于环境与生态健康,在环境保护中助力经济发展——中国式的绿色扶贫正是绿色发展的直接体现。
(四)“山水林田湖草沙冰是生命共同体”的系统治理观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2017 年 10 月,在提出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同时,党的十九大报告将 “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作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本方略的内在规定和基本要求之一,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05). 以系统思维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系统思维,指的是将整个世界和各种事物看成是由不同部分按照一定结构组合而成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强调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大于部分之和。
张云飞,李娜.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2(1):12. 系统思维不同于整体思维,是将自然内部各要素视为有机联系、相互影响的组成部分,只有树立系统思维,在面对生态环境单个要素被破坏时,才会有一发不可牵、牵之动全身的保护意识。生态环境系统治理思维不仅是要尊重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统筹考虑到生态环境中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制约、渗透、影响,而且要把人与自然视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多路并进,全过程、全方位、全地域开展系统治理,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自然要素、人与自然,才能把握自然发展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环境治理从“单一”转向“系统”,从“局部”转向“整体”,从“分散”转向“协同”。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大力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持续增强人民的环保观念,如此,生态环境的变化不断向好,神州大地的美貌不断显现,祖国的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五、结语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伟大的中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绝无仅有的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而且成功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些前无古人的创举,破解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众多问题,摒弃了西方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物质主义膨胀的现代化、对外扩张掠夺的现代化老路,走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顺应历史发展规律的现代化、和平发展的现代化之路,“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28(0105).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从“资本逻辑”走向“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全新可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更是为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解、解决发展经济和保护生态的矛盾、实现美丽中国探索出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柴荣.中国传统生态环境法文化及当代价值研究[J].中国法学,2021(3).
[2]陈春燕,赵继伦.马克思现代化思想的多维透视[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4).
[3][德]马克斯·韦伯.论经济与社会中的法律[M].张乃根,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
[4]鉴传今.重审现代性的问题[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
[5]李建森,翟乐.中国式现代化生态文明创造及时代超越性[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敏.现代化的“中国道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的若干思考[J].中国社会科学,2016(9).
[8][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M].徐轶杰,杨燕,译.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9.
[9]彭璞.环境法律立法理念及内部伦理解构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21(6).
[10]王琦.现代性的内在矛盾与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和困境[J].齐鲁学刊,2010(4).
[11]王雨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视域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求是学刊,2022(4).
[12]习近平.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J].求是,2022(11).
(责任编辑:林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