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计划”背景下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研究

2023-07-03曹玲琍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双高计划双高职教

曹玲琍

(三江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2)

2019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印发《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双高计划”),明确提出“我国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1]。双高计划的出台不仅为国家骨干高职项目建设提供良好示范与价值引领,还肩负着培育一流职业院校的时代重任。职教本科建设作为双高计划落地实施的关键一环,能够切实打破传统职业教育横纵向融通贯通壁垒,有效强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显著提升职业教育适应性[2]。伴随双高计划引领推动与国家政策持续加码,职教本科建设力度与建设环境持续向好。2021年,教育部分两批批复设立了12所职业技术大学,使职教本科院校总数达到33所。先后颁发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关于做好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学士学位授权与授予工作的意见》等文件,规范职业本科教育发展[3-5]。同时,在南京召开“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提升研讨会”,实行“一校一策”方案,强化职教本科教学跟踪,确保办学质量。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陈子季亦指出,2022年要支持符合相关条件的双高计划建设单位独立升格为职业本科学校,推动职业本科教育稳中有进。可见,职教本科建设与双高计划具有天然适配性,推进职教本科建设是落实双高计划的必然取向,而双高计划也深深根植于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因此,本文立足于双高计划探讨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不仅是深化职教本科教育建设、健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必然要求,更是新时代全面落实双高计划、驱动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一、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

(一)新时代技能型社会建设政治任务的坚定回应

2019年2月﹐国务院颁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我国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又联合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提出“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以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支撑。随后,2021年3月12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要突出职业技术(技工)教育类型特色,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建设一批高水平职业技术院校和专业,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一系列国家政策文件的出台深刻说明,立足于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正着力打造一批能适应各种新兴技术、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构建起与新时代社会发展与产业推进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6]。进一步分析可知,双高计划背景下国家赋予了职教本科教育新要求和高标准,为推进双高计划背景下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行动指南。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一项重大的现实和时代课题,职教本科院校要积极主动应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精准对标职教本科教育发展现状及建设目标,着力构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二)教育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现实诉求的深切呼应

历史和实践反复验证着“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国家核心竞争力之所在”的论断。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对教育的重视,我国逐步从一个人才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发展成为人才规模逐渐壮大、人才结构持续优化的人才大国[7]。但是必须要认识到,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与我国新时期社会发展、国家振兴需求仍存在诸多不相适配之处。高素质创新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匮乏,使得我国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8-9]。总的来说,当前我国是人才大国,但还不是人才强国。为此,围绕双高计划展开的一系列文件陆续出台,均体现出中国建设人才强国的决心。2022年4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的愿景。其中,技能型社会是目标,教育强国是根基,人力资源强国是路径,教育强国与人力资源强国双轮驱动技能型社会建设[10-12]。职教本科院校作为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的现实载体,承担着为国家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13]。双高计划背景下,职教本科院校势必要紧跟新形势、强化新理念、构建新格局,进一步优化升级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机制。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如何根据双高计划要求,通过职教本科教育加快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对我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教育强国建设目标的深切呼应。

二、双高计划背景下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

(一)职教本科办学模式不协调

第一,办学主体“横向”融通不协调。对于现阶段的职教本科办学模式,主要包括两种类型:一是职业教育本科试点,表现为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合作,但整体教学过程、学习资源、办学设施、本科文凭发放均依托于高职院校。二是职业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转型过程中,呈现出一定的动态性与灵活性。从前者实践结果来看,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本科试点工作的办学主体,不可避免地面临“院校无冠名权”“教师无话语权”“学生无归属感”等困局,使得自身难以持续积极地为职教本科发展注入活力。本科院校作为合作方,则在教学过程中面临层层考核,如教学评估、专业认证以及硕士点申报等,且教育部对其生源、培养要求逐步拔高,促使本科院校亦不愿再投入精力至职教本科试点,促使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的横向融通不够协调。从后者实践结果来看,虽然自2015年就已有政策文件对其进行部署,如《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但就现实而言,由于普通本科高校自身课程教学、专业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均具有一定发展惯性,所以不同地区不同层级的普通本科高校转型成效、进展不一,其中部分学校内生动力及外驱动力更是不足,同样造成职教本科院校的横向融通不协调。

第二,办学场景“纵向”升格不协调。根据2020年9月16日出台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文件(《职业本科学校设置标准》《职业本科专业设置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指标和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等)。这些文件遵循职教本科与普通本科“不同类型,同等地位”的原则,对职教本科院校办学场景建设设置了一系列高标准、高起点的指标,以期保障职教本科院校办学质量(见表1)。可以预见,表中指标设置是为了职业教育实验实训基地建设做准备,同时也是为了大量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做准备。但经调研发现,现阶段满足上述指标要求的职教本科试点较为稀少,这是因为这些试点大多由民办高职专科院校衍生而来,少数本身兼具高职院校身份,图书、院校占地面积、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等指标普遍低于要求值,造成办学设施的“纵向”升格不协调。

表1 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

(二)职教本科教学结构不适配

第一,课程结构不适配。课程结构是推进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核心。双高计划的全面推进下,职教本科所特有的时代特征决定其课程结构体系必然与传统职业教学存在差异。从历史的发展来看,伴随教育改革的深化与职业教育的发展,传统职业教育课程体系逐步趋于合理化和多元化发展,形成如今“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大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的结构。然而需要关注的是,以往课程体系的转变多属于“添枝加叶”性质的改良式变革,并未深入触及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本质。作为由职业教育衍生、发展出来的职教本科,兼具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双重属性,其对于课程体系要求亦趋于复杂和深刻。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双高计划下的职教本科教育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根本导向,其课程设置亦应趋于职业化、应用化。然而,鉴于我国长期将职业教育层次定位于专科层次,且当前职教本科院校多是由民办院校升格而来,造成职教本科院校课程体系设计过程中受办学惯性影响,直接沿用高职专科教育的课程设计模式,与双高计划背景下的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不相适配。

第二,专业结构不适配。十九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职教本科专业建设工作,做出一系列部署决策。2021年3月,教育部出台《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以下简称“目录”),在19个专业门类中均设置了符合“十四五”产业发展需求的本科专业,专业数量达到了247个,其中职教本科新增专业几乎覆盖全部专业大类,专业种类达到了理论层面的饱和。目录的出台为职教本科专业结构设置提供了总的指导方针。然而囿于我国职教本科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与传统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差异性不显、与高层次教育衔接性不足等问题还相当突出,促使职教本科在专业结构的锚定、设置、落实方面还存在偏差,难以满足双高计划背景下对于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与职教本科建设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

第三,教师结构不适配。与传统职业教育不同,职教本科涵盖教育属性、职业属性以及本科属性等多重属性,故而在育人过程中更加强调基础性与专业性,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技术素养等方面具有更高层次的要求。然而从职教本科院校现行教育师资配置结构来看,还停留于“从无到有”的基础建设阶段,与“专业化”“类型化”“多元化”以及“层次化”职教本科教师建设目标还存在较大差距,学历层次不达标、类型需求不满足、能力结构不完善等现实问题依然是困扰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性问题。深究其因,我国职教本科教师主要是来源于师范类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非师范类普通本科高校毕业生、普通本科院校中的职教师资班以及专门培养职教师资的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毕业生四种。据有关学者统计,上述四种职教本科教师分别占现有师资结构比例的57%、30%、10%以及3%。由此可以发现,当前职教本科师资来源结构明显失衡,师资专业性明显难以匹配双高计划背景下的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需求。

(三)职教本科管理制度不完善

一方面,财政保障制度不完善。长久以来,我国关于“推进财政保障制度建设”的论述主要散见于政策文件中,鲜少形成具化的举措乃至完全法律制度上的依据。尤其是覆盖职教本科建设的各类针对性财政支持更是匮乏,这在一定程度可以默认为是导致职教本科院校改革动力不足的现实诱因。具体而言,我国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财政保障制度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中央与地方财政支出与事权界限不明朗,致使各级政府在落实职教本科教育拨款与管理责任时容易出现“重复操作”与“监管空白”现象。二是生均拨款制度不完善,使得中央财政无法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地方提升生均拨款水平。虽然2021年10月12日《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正式出台,强调发展职业本科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迫切需要,财政部门应为其不断增强财政统筹力度和保障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为职业教育发展呼唤着国家层面的法律设计和制度保障。但总的来说,我国在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方面还没有完全法律制度上的财政支持依据,亟需在国家层面提供长远的法律设计和制度保障。

另一方面,评估考核制度不完善。构建和完善与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相适应、客观的动态评估考核制度,对当前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运转效率进行实时评测,找出关键限制因子作为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基本依据,这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前提。然而,当前的评价和改进机制缺乏对这些关键限制因子的关注,成为制约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估考核制度进一步提高有效性的明显短板。细究其因,主要在于长期以来中国并未建立全国统一的教育质量评估体系与评估标准,具体工作多是由第三方机构、地方政府甚至学校自身完成。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评估结果、评估方法还是评估工具,其科学性、有效性、影响力均有一定提升空间,且无法从宏观层面长期地动态监管职业本科教育办学质量。教育部已针对普通本科的教学评估工作进行过一系列制度部署,且于2021年2月7日印发《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实施方案(2021-2025年)》,再次开启新一轮评估,有一定实践经验。是以,职教本科可对标普通本科,出台相应举措,切实落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提议。

三、双高计划背景下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稳步发展职业本科教育”,并同时指出职业教育要“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根植于总书记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以及双高计划背景下职教本科办学目标,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当从“育人”“办学”“管理”“保障”四个层面着手,切实推进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的效力、定力、动力、能力,实现职教本科稳步发展,全面提升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见图1)。

图1 双高计划背景下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路径框架

(一)拓展育人模式:提升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力

第一,推进“集成化”产教融合模式。一方面,构建产教联盟大平台。职教本科开展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积极对接产业经济发展趋势,打造专业学科高地,构建多学科、多平台、多主体、多功能的产教联盟大平台。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构建多主体参与的职教本科建设模块,将职教本科的课程设计、教材开发以及就业培训等小模块均集成于产教联盟大平台之中,引领产业主体积极参与职教本科建设工作。以成熟的教学小平台带动产教融合大平台的组建与优化,为职教本科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构建“一群一院”产教融合模式。职业院校在深化产教融合过程中,应当立足于自身专业优势,积极构建以优势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在此基础上,与产业主体共同开发建设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办学主线,提升产教融合育人效力。具体而言,通过“一群一院”的建设,能够有效强化职教本科自身专业优势,增强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活力,推动优势专业与产业头部深度对接,逐步构建起职教本科产教融合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长效机制。

第二,推进“双元化”校企合作模式。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职业院校应当“校企共建一批校内实训基地,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职教本科院校在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深化校企主体职能,逐步构建起校企合作、共赢的双元化育人模式。具体而言,校企双方可在学徒选拔、教学实践场所、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实现双元化。首先是学徒选拔双元化。校企双方可通过共同组建学徒招生和选拔工作组,制定学徒选拔统一准则,共同承担学生的招生和选拔工作。在实施阶段,企业、职教本科院校以及学徒三方主体可通过签订三方协议,以纸质文件的形式确定学徒在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属性。二是教学场所实施双元化。在推进校企合作过程中,校企双方应当充分发挥彼此优势,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成效。学校层面,应当利用自身优势,主要负责为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传授教学,通过校企双方通力合作,切实提升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效能。企业层面,应当充分利用自身已有的工作环境与条件,向学生提供专业生产实践机会、项目服务机会、应用创新机会,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三是教学内容实施双元化。一方面,企业主体可通过与学校主体教学对接,共同规划制定学徒学习计划,使得双元教学过程中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实现相互补充、相互驱动、相互印证。另一方面,企业可与学校依据双高计划背景下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训要求,共同制定学习环节、实训环节、实践环节、创新应用环节的具体教学实施方案,推动双元化校企合作模式顺利开展。

第三,推进“层级化”训育结合模式。开展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训的重要着力点是提升学生实践技术能力,而学生实践技术能力的提升是基于大量实训操作而来。因此,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当重点关注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等的提高。具体而言,相关教育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顺应现代工程发展潮流,针对学生实践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用创新能力的提升,设置从课程到课程群、从课程群到专业、从专业到专业群的训育结合项目层级。在各个实践层级中,各层级负责人应当积极完善基于真实操作场景的实训项目环节,增强项目实训的真实性、可用性,保证本科职教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二)完善管理体制:提升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力

一方面,完善职教本科管理决策体制,提升职教本科管理规范性。在职教本科管理体制运行过程中,其管理决策的组成通常包括行业协会、职业教育机构等部门,而政府在其中的作用主要是规范、引导决策,使之制定出完善、可行的决策体制。从职教本科实际办学过程来看,我国对于职教本科的探索尚不完善,其管理决策亦属于“摸着石头过河”。因此,政府应当积极发挥协调引导职能,对管理范围内的职教本科工作进行详细而明确的规范引导。

另一方面,完善职教本科管理督导体制,提升职教本科管理全面性。要培养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应当强化教育督导机构相应职能,加强对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输出的督导、评定与管理。在执行过程中,职教本科管理督导部门应对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进行监督、检查、评估和指导,使有关法律、政策、措施、方针得以贯彻落实,保障各项工作机制能够平稳顺利进行。从组成来看,除政府部门代表外,还可将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有关主体(如企业主体、教师主体、学生主体等)均纳入人员组成结构范围,增强管理督导的代表性、公平性与覆盖性,同时不同主体人员可为管理督导机构提供可行性、专业性较强的建议,充分发挥管理督导机构多层次、全方位的督导职能。

(三)健全保障机制:提升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动力

第一,宏观层面,健全法律政策保障机制。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完善配套政策和制度,是提升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的推动力。就法律保障层面而言,应当顺应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职业化导向,从国家层面出台针对性强、覆盖面广的职业教育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法律规范,从法律角度明确职业教育各主体职责和义务,厘定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体内容,完善相关管理措施,推进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有序运行,为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有力保障。此外,各地政府应当积极响应上位法律文件,尽快建立针对性、实操性更强的适用于本地发展的职业教育法规,增强法律法规落地执行效能。就政策保障层面而言,现阶段我国已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在国民教育体系当中的重要作用,并颁布实施了一系列国家层面政策文件,对职业教育发展予以引导和建设。然而当前诸多政策文件仅是立足于宏观层面予以方向性的指导,对于深入落地实施的细节方面指导性有所不足。因此,下一步相关部门应当积极深入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各个具体实施层面,颁布相应的政策文件规范,引导、保障职教本科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顺利开展,并为其提供动力。

第二,中观层面,健全经费保障机制。财政资金的支持是平稳推进职教本科发展、推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石,有关部门应当精准锚定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关键及核心环节,完善经费保障机制,促进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升。首先,建立完善职教本科财政保障的制度化框架,确保财政支持的全面性、时效性与可监管性。其一是建立经费投入政府主承担机制,强调财政保障的政府主体职责,确保财政支出及时、规范。其二是建立政府与行业企业、社会的共担机制,强调人才培养的多元主体职责,增强职教本科教育经费来源的多元性。其次,有效落实资金定向政策,对于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实训费用等予以财政支持,保障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项目的顺利开展。最后,完善有关金融政策,推动建设由政府控股、多主体参与的职教本科院校,形成政府引导、董事决议的职教本科教育机制,最终建成由政府托管、多主体参与的合作制职教本科。

第三,微观层面,健全人才评价考核机制。如何精准考量人才技术技能水平,是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关键。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应当建立以技术技能为本位和导向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不断提升人才评价效能,进而规范职教本科学历学位的认定与颁发。事实上,技能性人才的教育效果难以通过单一化的课程考试予以衡量,需要以学生技术技能的“增值”以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为评价依据。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提出要“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因此,在技术技能人才评价过程中应当统筹结果评价、过程评价、增值评价、综合评价“四大评价”机制,建立以学生职业发展为指引、多元主体参与为方向、双高计划完成为目标的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客观、全面、精准地对职教本科学员所具备的技术技能水平予以考评。此外,在评价结束后应当由专业人员针对学生技能情况给予发展性建议和规划。

(四)深化办学改革:提升职教本科人才技能素养培养能力

第一,建设“双师型”师资团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谁来教”这一育人的基础性也是根本性问题。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教育发展,需要我们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需要涌现一大批好老师”。在双高计划背景下推动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急需一批专业性强、技术技能过硬的好老师作为支撑。根植于此,职教本科院校应当以优化技术技能培养课程为抓手,以“三教改革”为依托,切实提升教师的实践技术能力与理论知识水平,构建适应于职教本科教学需求与双高计划培养目标的职教本科“双师型”教师团队,切实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与教学质量,为职教本科的平稳发展奠定人才基石。

第二,设置“贯通+融通”专业结构。2021年1月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文件中明确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应体现职业教育类型特点,坚持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定位,进行系统设计”,以实现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专业结构的横向融通与纵向贯通。因此,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遵循双高计划要求,根植于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办学宗旨,以市场需求和行业要求为依据,积极打造“融通+贯通”式职教本科专业结构。具体而言,一方面实现职教本科专业结构的纵向贯通。相关主体在设计职教本科专业结构过程中,应当积极对接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专业结构,适当在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增添、删减、修改、合并相关专业,提升不同教育阶段专业的衔接性,逐渐建立起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专业的贯通式衔接机制。另一方面实现职教本科专业结构的横向融通。在专业结构设计过程中,有关部门应当立足于传统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专业结构,对于符合市场人才需求、专业覆盖广泛的专业予以保留,并撤销不符合市场需求的相关专业,逐步构建起能够涵盖市场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的专业结构体系。

第三,打造“类型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直接影响到职教本科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成效。从职教本科人才的来源看,多数学生主要是通过职业院校升学进入,理论基础差、学术性不强是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因此,职教本科院校应当积极增强课程体系的类型化教育,充分考虑不同学生所具备的基础理论知识水平,逐步构建起与不同类型高职教育课程相融通的“类型化”课程体系。理论方面,可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适当开展通识教育与素质教育,提升各类型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实践方面,职教本科院校可针对不同学生所具备的技术技能水平,构建类型化实践项目清单以供学生进行针对性培训,促使职教本科实践教学向精准化、全面化、层级化演进。

猜你喜欢

双高计划双高职教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双高计划”下高职院校图书馆建设思考
从“示范”到“双高”:高职院校回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逻辑机理与路径优化
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会计技能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基于双高计划的专业文化建设研究
中英越洋握手 职教领跑未来
职教要做好迎接“慕课”挑战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