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老年教育的教学新模式探析
——以上海松江区老年舞蹈课程为例
2023-07-03李瑾
李 瑾
(上海松江开放大学,上海 松江 201600)
终身教育事业致力于让每一位居民实现时时学、处处学的生活学习理念,是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积极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重要议题。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21年4月18日印发《关于推进本市老年教育数字化发展的意见》指出: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大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本市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全面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和数字化学习能力,大力提高老年教育数字化服务水平,到2025年建设老年智慧学习场景,鼓励全市老年教育机构依托特色课程创建各类数字化、智能化学习场景;推进1000个助学团培育,组建多样化助学团队,引领智慧助老新风尚。
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助推了线上教学的迅速发展。现阶段,虽然我国疫情得以较好控制,但不断变异的病毒依旧无法让人掉以轻心。老年群体受自身健康状况的影响,应继续坚持不聚集、做好个人防护、保证健康安全。因此,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前提下,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在老年教育中逐步得到推广。同时,在推广的过程中,也一直面临着老年人对线上教学接受度较差的困境,尤其是舞蹈类课程在空间方位上的多样化要求,让线上课程的推进困难更加明显。
本文通过对社区学校舞蹈学习者的参与体验情况进行调研,推进课程一体化设计和建立学员互助学习小组,扩大优质舞蹈学习资源供给,以探索老年教育的教学转型可行路径,为老年群体提供疫情背景下科学彰显类型特征的教学新模式。
一、调查设计
调查对象为上海市松江区截至目前为止有过社区教育舞蹈课程学习经历的学员。共有1640名学员参与了调查,其中男性150名,占比9.15%;女性1490名,占比90.85%。调查采用班级群内问卷填写的形式,保证了调查学员拥有舞蹈学习经历。调查时间为2022年8月至2022年9月。相关数据使用SPSS进行统计分析。问卷包括基本信息、舞蹈课程学习情况、舞蹈课程学习需求、教学模式探索4个部分,共有17道选择题,其中9道单项选择题、8道多项选择题。从学员的舞蹈学习情况出发,对其学习需求和后期教学模式进行探索。
二、当前上海市松江区老年舞蹈课程概况
(一)学员基本情况
在接受调查的学生中,女性舞蹈课程学习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占比达90.85%,舞蹈课程受性别偏好影响较大,女性更容易被舞蹈课程吸引。在年龄分布上学员年龄普遍较大,多集中在60~69岁之间,比例为51.83%,详见表1。
表1 舞蹈课程参与者年龄分布
同比分析,目前老年群体对于舞蹈课程的参与人数较多,舞蹈课程是老年人自我时间安排的主要选项。且通过调查得出目前老年群体受众的文化程度较高,大专、本科及以上人群占比39.63%,详见表2。这对于我们后续想要尝试的互助学习小组有着良好的推进基础。
表2 舞蹈课程参与者文化程度
(二)舞蹈课程学习现状
1.报名渠道
由调查数据可知,上海市松江区老年教育舞蹈课程开设信息利用网络推广程度较好。32.93%的人群是通过学校的微信公众号得知课程信息而进行报名。通过其他网页看到报名信息参与的人数占比也达到了23.17%,详见表3。这说明学员的整体信息化意识较高,将有利于线上课程模式的运用。
表3 舞蹈课程信息得知渠道
2.累计学习时间
通过调查,发现问卷填写者中舞蹈学习时间累积2~4年的学员占比35.37%,学习时间累积4年以上的人数占比达27.44%,详见表4。调查学员中半数以上都有长时间舞蹈学习的经历,保证了他们对调查内容具有较好的理解程度,增强了问卷调查的科学性和可参考性。
表4 舞蹈课程学习时间
3.舞蹈课程开设情况
在对学员参与过的舞种调查中发现,在老年学校开设的较为广泛的民族、中国、交谊、广场、拉丁等舞蹈中,学员的参与程度较好,详见表5。结合舞蹈学习时间数据及参与了调查的老年学员占比发现,老年学员在舞蹈课程上热情持久且乐于反馈,同时也说明老年群体对舞蹈课程的进一步优化有着强烈的需求。
表5 学员参与和喜爱情况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社区居民学习需求无法被满足的情况,在后疫情时代,仍然值得重视。从调查可知,社区学员偏好参与舞蹈课程的方式依旧集中在线下课程(详见表6),线上课的参与度低。在对学员的访谈中发现,学员普遍表示线上课存在缺乏舞蹈氛围、无法更好地辨别动作方向以及课后练习场地限制的问题,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员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学员对线上课程接受程度低,对比疫情前社区学校学期末进行的满意度调查(满意度高达99%)来分析,舞蹈课程满意度降低(详见表7),表明疫情期间的线上课程教学形式没有很好地满足老年学员的学习需求。
表6 舞蹈课堂模式
表7 学习满意度
(三)舞蹈课程学习需求
1.舞蹈课程参与动机
2021年4月6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上海市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上海市统计局完成的上海市老年人口老龄事业检测统计工作报告中指出: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上海市户籍人口1478.09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533.49万人,占总人口的36.1%,其中男性占48.0%,女性占52.0%;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82.44万人,占总人口的25.9%,其中男性占47.3%,女性占52.7%。松江区总人口67.45万人。60岁以上20.11万人,占比29.8%;65岁以上15.02万人,占比22.3%。根据2021年发布的我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老龄化占比18.4%,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比13.5%[1]。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7%,作为国家和地区进入老龄化的标准,而65岁以上人口占比达到14%为深度老龄化。我国即将达到深度老龄化阶段,针对老年群体的教育与引导对社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在调查中发现,目前多数老年居民参加舞蹈课程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多交朋友、丰富闲暇生活,详见表8。参与舞蹈课程学习从而提高文化知识和相关技能水平的需求,在社区老年居民中也占有较高比重,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居民对舞蹈的课程的认知水平上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舞蹈的社会需求已在老龄群体层面呈现蓬勃态势。
表8 舞蹈课程参与动机
2.下一阶段课程学习需求
疫情期间,上海市各社区学校舞蹈课程以严防疫情和居民的健康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对进校学员人数进行严格控制,老年教育的舞蹈课程均以线上课为主。因而在这次的调查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居民对下一阶段舞蹈学习需求排名靠前的是增加线下课程互动、增加班级数量,并且希望能够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以满足自己的学习需求,详见表9。
表9 学习期望
三、课程一体化+互助学习小组教学新模式的开发思路
(一)课程一体化设计
指教师在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目标,分析了学员实际情况和教学软硬件环境以后,对课程进行全方位一体化教学设计。包括: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内容的合理分配、各类课程资源有效地融入教学中的方式等。这种课程一体化的设计有助于深化学员对课程的整体理解,帮助学员在疫情限制的情况下享有更优质的学习体验。对于本次教学探索,调查中有84.14%的学员持支持态度,表示新的教学设计应该会对自己的舞蹈学习有一定促进作用。有14.63%的学员持中立态度,他们表示以往线下教学模式已经能够满足自己的学习,且由于自身年龄、体力、脑力等情况,自己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较低。因此我们进一步对统筹教学计划进行了意见征询,学员对其中比较关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符合学员的学习水平”“提升学员学习积极性”“结合课程实际需求”这三个方面,这对于我们的课程设计有明确的指导作用,我们将在这三个方面进行进一步的细化和推进。
(二)互助学习小组
互助学习小组是指在教师的指导和引领下,在线上或线下通过学习伙伴积极主动的帮助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活动。对比一体化教学设计的积极性来说,学员对于互助学习小组的热情更高,参与意愿达到99.39%,侧面也反映出疫情背景下学员对于线下课程的渴求。学员表示,一定数量的互助小组学习能够形成相互启发和相互帮助的氛围,极大提高自己的学习积极性,构建良好班级氛围。在保证疫情安全的前提下,线下课程的推进要不断完善,详见表10。
表10 互助学习小组对自己舞蹈学习的促进
四、课程一体化+互助学习小组教学新模式的推进与反馈
(一)老年群体对舞蹈课程学习需求强烈
学员的舞蹈学习热情高涨,学习时间1年以上的比例达92.68%,体现出松江区老年群体舞蹈学习需求强烈,有着良好的后期发展基石。此外,调查中也体现了学员可学习舞种的多样化,随着社会发展进步,老年群体对于新兴事物的接受度不断提高。这些因素有利于我们对新课程模式进行探索,且保证了后期课程模式的运用实践。
(二)老年学员对现阶段舞蹈课程的反馈
老年教育学员希望能进一步提升线上舞蹈课程的效果,丰富课程形式,满足自身对舞蹈课程的多样化需求。从上海市松江区社区学院在疫情前后的课程满意度问卷调查中可以看出,线上舞蹈课程的效果和以往线下舞蹈课程相比,存在较大的局限性,集中反应在舞蹈路线方位把控较难、课堂氛围不浓、师生交流不畅、问题反馈不及时等。受硬件条件的限制,课后又难以进行频繁有效的回课,导致学员跟不上教学进度,日积月累之下,学习积极性受到极大打击,舞蹈课程的学员流失率较高,特别是对于第一次接触舞蹈的新学员来说,学习兴趣的打击更大,很多学员在短短几节舞蹈线上课后很快就放弃了。
(三)老年学员对课程教学新模式的反响
首先是课程一体化的设计。在后疫情时代,线上教学将占有更大比重。从调研中可以看到,大部分学员希望教师尝试课程一体化设计,包括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各类资源和课堂整合的一体化等,这需要教师立足学员学情基础上,充分利用教学软硬件环境,针对具体的课程内容而采取有效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设计[2]。教师可以选择有一年以上学习时间的班级入手,在充分了解学员具体情况基础上,尝试调整教学模式。
其次是互助学习小组的设立。从调查中可以看到,学员对于互助学习小组的关注度较高,对于互助小组给个人的帮助,最高的三个选择是能够互相启发和帮助、有利于提升学习积极性和增进同学感情。当然,根据调查反馈(详见表11),在后续的推进中需重点关注阶段性引导、线上和线下的安排、合理分组、问题反馈不及时等情况。
表11 互助学习小组还需考虑的方面
五、教学新模式在老年教育领域影响扩大化的建议与措施
(一)在后疫情时代,应加强课程信息化宣传引导
疫情对生活的影响,深刻改变了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趋势。要保障后疫情时代舞蹈教学的正常运行,信息技术成为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一方面,学校应继续加强学科课程宣传,增加线上课程循环讲解频次,帮助老年群体增加对新型课程模式的理解;另一方面,社区教育需常备信息技术操作宣传指导小组,以应对多样化的课程模式。常态化的信息技术操作宣传指导小组,将在学员不熟悉或者无法通过自主操作完成报名、学习相关事宜时,及时进行帮助,全方位为老年群体的学习保驾护航。
(二)从学情出发,充分考虑学员老龄化现状
课程需不断扩大覆盖面,满足学习群体的共性化需求;通过细化课程内容,满足学员的个性化需求。通过调查可以发现,当前主要的参与者为49岁以上的群体,60~69岁人群更是占到了51.83%,老龄化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也将面对更大数量的老年群体。社区舞蹈教学及其他学科课程皆可从这一角度出发,充分考虑群体的年龄、身体技能、生活习惯、生活需求,推进开展针对性的课程[3]。舞蹈课程可以以恢复身体机能、增强体能、减脂、常见骨骼肌肉损伤讲解、抒发情绪等为主,弱化竞技性、力量性等编排并形成相关教材。
(三)课程一体化设计+互助学习小组新模式的实施策略
从教师和学员两个角度出发,探索课程一体化和互助学习的新模式,帮助舞蹈课程摆脱当前线上课程困境,发挥舞蹈对老年群体的积极教育影响。
教师需提前做好学期学年教学计划,在新学期伊始做好推进。教师需对学员信息进行第一时间掌握,其中包括:年龄、性别占比、学习基础、学习需求、身体状况、家庭住址等。教师可根据班级学员年龄情况,确定教学计划。年龄整体相对偏小,可适当地增加动作技巧难度。年龄整体相对偏大,可多增加健身类的舞蹈动作;教师可根据班级的性别占比,确定教学计划。如:男单、女单、双人、女双等;教师可根据学员学习基础,确定教学计划。班级内有学习基础的学员较多,后期课程可以安排更多的提高性知识点,并且在学习过程中,安排学习水平较高的学员对零基础的学员进行一对一指导,帮助班级进行整体性水平提升;教师可根据学员学习需求,确定教学计划。学员对于舞蹈课程的需求不同,教师的教学方案可以进行随之调整。学员追求快乐轻松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在课程中丰富音乐的类型,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学员追求技术动作对身体的开发,教师可以在课程中增加舞蹈知识的讲解比例;教师可根据学员身体状况,确定教学计划。老年群体最需要考虑的是其身体接受程度。学员对于舞蹈课程的热情不能与其身体的接受程度划等号。教师需要逐个了解学员的身体状况,从实际出发制定对应的教学计划,还需要在整个学期对学员进行关注,保证人身安全;教师可根据家庭住址,确定后续教学计划。家庭住址涉及学员隐私信息,教师可在征询学员意愿的前提下进行了解。这是为保证互助学习小组的创设能够更加符合学员的实际情况,为学习小组寻找就近学习的场所。在充分考虑学情之后,教师还需要在每次课中观察学员的具体情况,如若偏离教学目标,应及时进行调整。
互助学习小组的建设需要教师在对班级学员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进行,互助学习小组对于教师和学员来说都需要高度的自我约束能力。互助学习小组的建设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学习小组组长的选择。互助学习小组,不属于校园教育,其有着高度的自由空间,其中组长起到管理、约束、促进的作用,需要教师在小组长的选择上进行仔细的考量。
学习小组成员的确定。在初始阶段教师需要对学员的家庭住址、学习基础进行了解,便于教师在学习小组成员选定时进行参照。教师可将居住地相近的学员安排成组,且学习水平高低合理分配,便于后期的学习参照与交流。
掌握各小组的日常练习时间与场地。如若发生突发事件,教师也能有相应的应急备案。
安排各小组学习汇报时间。教师是为了辅助教学设立互助学习小组,学习交流第一。因而学员需要在每一次组织课后练习中深化学习内容,提高舞蹈技能,并且在每月进行学习成果展示,由教师进行点评指导,保证课上课下目标一致。
(四)加强教师线上专业素养建设,推进老年教育课程转型
随着社区教育比重的不断增加,社区学校对教师的引进数量虽有增长,但整体教师队伍专业水平尚有欠缺。课程一体化设计+互助学习小组的新模式,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项新的挑战。教师需时刻掌控两条工作线路,不断进行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提升教学效果,保证教学工作稳步开展。第一,教学思想的理论构建,从现阶段认知广泛的MOOC和SPOC课程理论出发,帮助教师掌握基本理念[4]。第二,学校可将课程划分为说唱类、工艺类、运动类、理论类、欣赏类等,进行针对性培训。第三,借鉴当前其他学段较为成熟的课程模式进行案例分析讲解讨论,帮助教师探索新思路。希望通过在舞蹈项目中的探索研究,对老年教育的其他课程提供可借鉴的经验,有效助推老年教育课程在后疫情时代的成功转型。
(五)深度挖掘社会资源,普惠更多老龄人群
当前老年教育课程开设多样,涉及艺术、美育、德育、体育、康复、技能再教育、家庭等领域,且与老年群体相关联的教学服务新领域仍在不断拓展中。未来应继续扩大课程开发,将精品课程复制推广,与多群体多机构联合研发更多老年课程,满足老年群体多样化学习需求。在老年群体数字不断攀升的现阶段,深度挖掘社会资源,引导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养老、惠老领域。缓解老龄化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助力我国的终身教育事业和社会稳定发展。
结合上世纪出生人口峰值数据,未来10~15年我国老年人口数量将迅速攀升,极有可能突破4亿大关[5]。老年群体数的迅速增加不仅为社会的发展提出严峻考验,老年群体教育需求也同样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主要关注部分。老年教育作为老年群体的重要阵地,进行更为长远的宏观建设刻不容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