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西咸新区北杜村十六国墓发掘简报*

2023-07-02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考古与文物 2023年2期
关键词:墓道灰陶底径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2020年4~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土地储备中心 KGTC-2020-006地块范围内(原北杜村)发掘了两座墓葬。该地块隶属于空港新城北杜街道,西临自贸大道,东临空港自贸产业园(图一)。两座墓葬南北相邻,发掘时编号分别为KGTC-2020-006M1和KGTC-2020-006M2(以下简称M1、M2)。墓葬规模较大,随葬品较丰富,时代特征鲜明,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北杜村M1、M2 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M1

(一)墓葬形制

M1位于整个发掘区北部,所处地层共分2层:第①层为耕土层,厚0.2~0.25米,土呈灰黄色,土质较松软,夹杂大量根茎及砖瓦残片等;第②层为扰土层,厚0.3~0.55米,土呈灰黄色,土质较坚硬,夹杂大量植物根系及砖瓦残块。扰土层之下为生土。

墓葬开口于扰土层下,为长斜坡墓道洞室墓,总平面呈甲字形,坐西朝东,方向109°。墓葬由墓道、封门、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后室组成,总长33.3、开口距地表0.6~0.75、墓底距地表10.3米(图二)。

图二 M1 平、剖面图及封门正视图

墓道 位于墓葬东部,为长斜坡台阶式,东窄西宽,南北壁竖直,壁面平整,修整痕迹明显。内填黄褐色花土,土质较干硬。长28.2、宽0.9~1.48、最深9.7米。从距墓道口8.3米处起,南北壁均修一级台阶,长19.8、宽0.3、距开口深0.9米,由东向西略倾斜,东高西低。从距墓道口11.8米处起,墓道底修6级台阶。第一级台阶较窄,宽1.6、高0.7米;以下5级台阶东西宽2~2.1、高0.7~0.8米。

封门墙 位于墓道西端。顶部已被破坏,残存部分为7层立砖和4层错缝平砌砖。残高1.4、宽0.8米。

前甬道 连接墓道与前室,平面呈长方形。券顶,直壁。长1.3、宽0.8、残高1.2米。

前室 平面近方形。券顶,直壁。长2.2、宽1.9、残高1.2米。

后甬道 连接前、后室,平面呈长方形。券顶,直壁。长0.35、宽0.5、残高0.9米。

后室 平面近方形,券顶,直壁。长1.5、宽1.75米。

墓室内未发现墓主遗骨和与棺椁相关的迹象。

(二)随葬品

墓内随葬品残损较甚,经修复整理共有标本10件,主要出于前室,均为陶器,有男、女侍俑、武士俑头、牛首、车、罐等。

陶男侍俑 3件。标本M1:1,泥质红陶,前后合范模制,手工修整,体腔中空。俑呈站立状,头部残缺,据残留痕迹推测,原应戴冠帽。脖颈短粗,上身着交领右衽窄袖齐胯衫,后衣领微外翻,下摆窄襕,腰间束窄带,系带一截垂于腹部。右臂曲肘,右手握空拳贴于胸前,原或持物;左臂下垂,左手残缺。下身着筒裤,足蹬方头履。彩绘剥落严重,现可见上衣部分涂黑彩,手部及领口涂白彩。宽7.3、厚5.6、高22.5厘米(图三,1;图五)。标本M1:6,泥质灰陶。头戴冠帽,顶部残缺。脸型较长,长眉大眼,鼻梁细直,厚唇紧闭。残高5.5、宽3厘米(图三,3)。标本M1:7,泥质红陶。头戴圆形合欢帽,帽前部正中有接缝,后部有沿,沿端在两鬓上方形成凸起。面部清瘦,眉目细长,鼻梁细直,嘴微抿,下颌微敛。面部原涂白彩,帽涂黑彩,现剥落较甚。整体制作较精细。残高5、宽3.5厘米(图三,2)。

图三 M1 出土陶俑

图四 陶女侍俑(M1:4)

图五 陶男侍俑(M1:1)

陶女侍俑 1件。标本M1:4,泥质红陶。前后合范模制,手工修整,体腔中空。俑呈站立状,头戴较高的十字形假髻,鬓发下垂,覆耳齐颈。面部清秀圆长,双眉细弯,双眼呈长椭圆形,鼻梁较低,嘴微抿,下颌微挺,脖颈较细。上身内着圆领襦衫,外着两重交领右衽宽袖衫。双手合抱腹前。下身着垂地长裙。彩绘剥落严重,现可见俑面部、颈部、手部及领口处涂有白彩。宽9.2、厚6.4、高20.4厘米(图三,5;图四)。

陶武士俑头 1件。标本M1:5,泥质红陶。头后残缺。头戴兜鍪,脸型宽方,浓眉大眼,鼻挺阔,大嘴厚唇。残高5.7、宽3.5厘米(图三,4)。

陶牛首 1件。标本M1:3,泥质红陶。仅残存头颈部分。牛左角向前弧曲,右角缺失,两眼圆睁前视。残长11.5厘米(图七,3)。

陶车 1件。标本M1:10,泥质红陶。仅残存车顶棚和车轮部件。

陶罐 2件。均为泥质灰陶。标本M1:2,口、颈部残缺,细颈,溜肩,圆鼓腹,平底微内凹。上腹部阴刻细弦纹一周。器内有絮状植物遗存。最大腹径23.2、底径14、残高18.8厘米。(图七,2)。标本M1:8,侈口,方唇,斜沿,束颈,折腹,最大腹径偏上,下腹斜收,平底。上腹置对称双系,连接处因制作导致内凹。罐身饰凸弦纹13周。口径15.6、最大腹径24.6、底径10.6、通高24厘米(图七,1;图六)。

图六 陶罐(M1:8)

图七 M1 出土器物

二、M2

(一)墓葬形制

M2北邻M1,所处地层共分3层:第①层为耕土层,厚约0.25米,土呈深褐色,土质较松软,夹杂大量根茎及砖瓦残片等;第②层为扰土层,厚约0.35米,土呈深黄色,土质较松软,夹杂大量植物根系及砖瓦残块;第③层为垆土层,厚约0.4米,土呈深褐色,土质较致密,含有条纹状钙质结核。垆土层之下为生土。

墓葬开口于扰土层下,打破垆土层及生土。长斜坡墓道土洞墓,坐西朝东,方向107°。墓葬由墓道、封门、甬道、前室、后室组成。总长34.8、开口距地表0.6、墓底距地表8.5米(图八)。

图八 M2 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墓葬东部,为长斜坡式,平面呈窄长方形,口大底小,开口水平长29.1、宽2.1米,底长27.9、宽0.9米。墓道南、北、西壁自开口向下有2级台阶,台阶面基本等宽,自东向西呈缓坡状。由上至下第一级台阶东西残长23.7、台面宽0.3、西端距现存地表1.2米;第二级台阶东西残长17.1、台面宽0.3、西端距现存地表1.9米。各级台阶壁面平整,人为修整痕迹明显。墓道斜坡总长37米,东段斜坡长13米,坡势较缓,坡度18°;西段斜坡长24米,坡势较陡,坡度约38°,坡面可见圆形脚窝一排。西段墓道的南北壁各向外扩0.1米,外扩剖面高1.2~1.5米。墓道内填黄褐色花土,土质较干硬,未经夯打。

封门墙 位于墓道西端与甬道相连接处,宽1、高1.3米。下部4层以素面空心砖横向竖砌,砖面宽0.25~0.3、厚0.2米;上部3层用砖横向平砌填高,碎砖填缝。

甬道 连接墓道与前室正中。平面呈长方形,平顶,直壁。长1.5、宽0.95、高1.2米。

前室 平面略呈方形,券顶,直壁,长2.5、南北宽2.45、通高1.9米。

后室 平面呈东宽西窄的梯形,券顶,直壁,长2.5、西宽1.6、东宽1.75、残高1.15米。后室内朽痕清晰,双人合葬,两具木棺纵向左右放置,原木棺平面应为东宽西窄的梯形。左侧棺痕长2.1、宽0.46~0.56米;右侧棺痕长2.05、宽0.48~0.58米。左侧人骨腐朽严重,葬式不详;右侧人骨上半身已朽成粉末,下半身骨架结构较清晰,应为仰身直肢葬。

(二)随葬品

墓内现存随葬品较丰富,共有33件(组)。除陶纺轮和铜镯出于后室外,其余器物均出于前室,且基本保持原位。前室北侧放置有陶牛车、鞍马、侍俑、猪和砖帐座等,南侧放置有陶灶、甑、钵、罐、侍俑、鸡、猪等。

陶女侍俑 3件。泥质红陶。均呈站立状。前后合范模制,手工修整,体腔中空。头戴较高的十字形假髻,后髻下插梳篦,鬓发下垂,覆耳齐颈。上身着交领右衽宽袖衫,双手合抱腹前,后领略外翻,背部及肩处衣袖有阴刻线条,似表现披帛。下身着垂地长裙。标本M2:5,面部清秀圆长,双眉细弯,双眼呈长椭圆形,鼻梁较低,嘴微抿,下颌微挺,脖颈较短。双手隐于袖中,正面露出双脚。宽10.2、厚10.7、高24.7厘米(图九,2;图一〇)。标本M2:9,面部清秀圆长,细眉高挑,双眼呈长椭圆状,鼻梁高直,嘴微抿,下颌微挺,脖颈较细。肩部阴刻线条处施黑彩,下身长裙黑红相间。彩绘剥落严重。宽10.7、厚9.6、高31.3厘米(图九,1;图一一)。标本M2:15,俑头部缺失,姿态、服饰与M2:9基本相同。彩绘剥落严重。宽10.7、厚9.5、残高25.2厘米(图九,4)。

图九 M2 出土器物

图一〇 陶女侍俑(M2:5)

图一一 陶女侍俑(M2:9)

陶男侍俑 1件。标本M2:25,泥质灰陶。前后合范模制,手工修整,体腔中空。俑呈站立状。头戴圆形合欢帽,帽前部正中有接缝,后部有凸出的台沿。脸型修长,弯眉大眼,鼻梁较直,嘴唇较厚,脖颈短粗。上身着交领右衽窄袖齐胯长衫,后领微外撇,双手隐于袖中,合抱腹前。下身着筒裤,足蹬圆头履。彩绘剥落严重,现可见上衣部分涂黑彩,面部及筒裤涂白彩。宽6.4、厚6.9、高24.5厘米(图九,5;图一二)。

图一二 陶男侍俑(M2:25)

陶胡人俑 2件。泥质灰陶。均呈站立状,为手工捏制,体表有刮削痕,制作粗疏。双耳肥大,五官以戳划的方式简略表现,脖颈较短,背部扁平。躯体、衣着缺乏细节表现。标本M2:8,头戴尖帽。刻划线条表示手部,合抱腹前,双腿叉开幅度较大。宽9.2、厚5.5、高25.2厘米(图九,3;图一三)。标本M2:24,头戴扁圆柱状高帽,双手隐于袖中,合抱腹前。宽8.5、厚8、高20厘米(图九,6;图一四)。

图一三 陶胡人俑(M2:8)

图一四 陶胡人俑(M2:24)

陶鞍马 1件。标本M2:7,泥质灰陶。左右合范模制,手工修整,体腔中空。马呈站立状,微颔首,额窄面长,棱角较分明,两叶形小耳上竖前翻。五官均为线刻,双眼圆睁,鼻孔和嘴微张。马面贴塑络头,上附圆饼形泡饰。额上方有残损,原可能塑有饰件。颈部较短,长鬃披散于颈右侧。马体肥圆,扁柱状尾上撅外翘,四腿较细,呈竖直圆柱状,蹄作圆饼形。胸前贴塑攀胸,上附泡饰,下缀长流苏。马背上置垂直高桥鞍,鞍下衬鞯,外搭圆角长方形凹面障泥,障泥下垂过马腹。鞍后两侧各有一鞘,上缀短流苏状装饰。后臀贴塑鞦带。无马镫。残长36.6、宽15.8、高37.7厘米(图一五、一六)。

图一五 陶鞍马(M2:7)

图一六 陶鞍马(M2:7)

陶牛车 2组。M2:2和M2:3一组保存较完好。标本M2:2,牛,泥质灰陶。左右合范模制,手工修整,体腔中空。呈站立拉车状。颔首,双眼圆睁,犄角弯曲前伸,体形健硕,长尾贴臀,四蹄粗短。长31、宽10.2、高18.3厘米。标本M2:3,车,泥质红陶。顶作卷棚状,前后出檐,两端微上翘,上饰6道黑彩,2道为一组。车厢近长方体,前壁正中开一长方形门,后壁右侧开一长方形门,左右两壁薄施黑彩,四壁边缘及后壁门框外点饰黑彩。车厢底部原有横木与车轮连接,四角有突出,应为模仿车底井形架的形态。车底前端伸出一高3.4厘米的长方形围栏,左右两端各有一圆孔,当为插设木辕所用,外壁以黑彩绘出方格形栅栏。车两侧各一车轮,车辐为16根。长24、宽24.5、通高27.8厘米(图一七、一九)。M2:27(牛)和M2:32(车)一组残损较甚。

图一七 M2 出土陶牛、车(M2:2、M2:3)

陶鸡 3件。均呈站立状。标本M2:13,泥质灰陶。手工捏制。鸡首微垂,双眼为贴塑圆泥饼而成,双翅张开上扬,长尾上翘,下设中空喇叭形高底座。长7.7、宽7、高11.4厘米(图九,8;图一八)。标本M2:19,泥质红陶。左右合范模制,手工修整。鸡首微垂,短尖喙,垂及冠较明显。双翅合于身体两侧,圆弧形长尾上翘。鸡首、双翅及尾部以阴刻线条和黑彩涂绘表现羽毛。双腿短粗,下接低矮的中空底座。长14.6、宽6.4、高12.2厘米(图九,7;图二二)。M2:31与M2:19基本相同。残长14、宽6.1、高11.9厘米。

图一八 陶鸡(M2:13)

图一九 陶车(M2:3)

图二〇 陶狗(M2:11)

图二一 陶猪(M2:22)

图二二 陶鸡(M2:19)

陶狗 1件。标本M2:11,泥质灰陶。手工捏制,体表有刮削痕。狗呈蹲坐状。头略低垂,双耳前伸微敛,双眼为贴塑圆泥饼而成,前腿搭于平伸的后腿上,短尾偏向身体右侧。颈部至底中空。宽5.7、厚7.5、高11.6厘米(图九,9;图二〇)。

陶猪 2件。均为泥质灰陶。呈站立状。标本M2:4,左右合范模制,手工修整,体腔中空。猪首下垂,长嘴大耳,头顶至背前部有鬃毛。体形较瘦,四蹄较短,尾贴于臀部。长14.2、宽4.1、高7.6厘米(图九,10;图二三)。标本M2:22,手工捏制。俯首,大耳前伸外撇,口鼻宽大,鼻孔大张。背脊呈尖棱状,尾作短锥状。四蹄短粗,微外撇。长17.5、宽6.8、高8.1厘米(图九,11;图二一)。

图二三 陶猪(M2:4)

陶连枝灯 1件。标本M2:30,泥质红陶。轮制和手塑相结合。灯座呈覆盆状,口沿略外翻,座面略弧。灯柄细长,顶端附1只灯盏,下端贯通灯座。灯柄上等距安装两盆状灯盘。下层灯盘内塑6只喇叭状灯盏,均用曲尺形支架支撑于灯盘口沿处;上层灯盘内塑4只灯盏,形制同下层。上层灯盘口径21、底径11厘米,下层灯盘口径21.6、底径11.6厘米,灯盏口径约10、灯座底径24厘米,通高53.8厘米(图二四,1;图二五)。

图二四 M2 出土器物

图二五 陶连枝灯(M2:30)

图二六 陶罐(M2:17)

陶灶 2件。标本M2:10,泥质灰陶。模制,经手工修整。灶体平面近长方形,灶面中央开火眼,两侧各开一拱形火门,上方均设阶梯状挡火墙。长18~18.5、宽13~14、高11.4厘米(图二四,4)。标本M2:29,泥质红陶。分体模制后粘接组装而成。灶体平面近梯形,灶头宽于灶尾。灶面中央开2处圆形火眼,其中均置釜。靠近尾端的釜上置箅,釜、灶及箅连体。四周模印界栏、方槅、勺、火钩、耳杯、碗、盘、几、鱼等。灶头中央开及地拱形火门,其上有阶梯状挡火墙。灶尾近中央处上方有一圆形出烟孔,孔上方有一烟囱。长21.4~21.9、灶头宽17、灶尾宽13.4、通高8厘米(图二四,3;图二七)。

图二七 陶灶(M2:29)

陶罐 4件。均为泥质灰陶。标本M2:17,小侈口,圆唇,沿面略斜,束颈较短,溜肩,鼓腹,最大腹径偏上,平底微内凹。口径6.4、腹径22、底径11.6、高21.8厘米(图二四,6;图二六)。标本M2:18,侈口,斜方唇,束颈,颈内侧外凹,弧鼓腹,最大腹径偏上,下腹斜收,平底。上腹附不对称二系,一系残失,另一系中部下凹。上腹部饰凸弦纹7周。口径16、腹径21.2、底径11.4、高20.6厘米(图二四,2;图二八)。标本M2:20,直口,方唇,短颈,圆鼓腹,最大腹径偏上,下腹内收,平底微内凹。上腹饰凸弦纹11周。口径10.4、腹径27.3、底径12、高32.4厘米(图二四,15)。标本M2:23,小侈口,方唇,斜折沿,短束颈,圆鼓腹,平底微内凹。口径9.6、腹径22.8、底径16、高20.8厘米(图二四,5)。

图二八 陶罐(M2:18)

陶甑 1件。标本M2:12,泥质灰陶。敞口,方唇,斜沿,腹斜收,平底,底部穿6个小孔。口径14、底径5、孔径0.6、高7.8厘米(图二四,11)。

陶盆 1件。标本M2:14,泥质灰陶。敞口,方唇,斜沿,腹部斜收,平底。口径14.4、底径5.6、高6.7厘米(图二四,9)。

陶钵 2件。均为泥质灰陶。标本M2:6,口近直,方唇,弧腹下收,平底。口沿下有细弦纹一周。口径20、底径10、高9.5厘米(图二四,8)。标本M2:21,敛口,斜方唇,弧腹下收,平底。口径21.6、底径10.6、高9.2厘米(图二四,7)。

陶碗 1件。标本M2:16,泥质灰陶。敞口,方唇,弧腹下收,平底。口径11.2、底径6.4、高4.2厘米(图二四,10)。

陶纺轮 1组20余件。标本M2:28,泥质灰褐陶,较疏松,残损严重。中间厚边缘薄,中央穿一小孔。直径2.7~3.5、厚1~1.7厘米(图二四,12)。

砖帐座 1件。标本M2:33,青灰色,经打磨。平面正方形,中央钻一孔。长20.6、宽19、高8.8、孔径2.2厘米(图二四,14)。

铜镯 1组2件。标本M2:1,圆环状,横截面为圆角方形。直径6、肉径0.3厘米(图二四,13)。

三、结语

M1和M2未发现带有明确纪年信息的遗物,但随葬品和墓葬形制均具有较鲜明的时代特征,因此可推测墓葬相对年代。

就随葬品而言,M2出土尖帽胡人俑、高底座陶鸡、陶狗与咸阳师专M1、M2所出同类器物在质地和造型上相似,后者时代为西晋[1]。十字髻女俑、圆形合欢帽男俑、牛车、矮底座陶鸡等与咸阳师专M5、中铁七局M3所出同类器物在造型上较为接近,咸阳师专M5出有后赵石勒所铸丰货钱,可确定为十六国时期的墓葬[2]。M1所出器物残损较甚,不过较完整的男、女侍俑特征与M2相近,且两墓位置相邻、方向一致、开口层位相同,故时代应较为接近。就墓葬形制而言,两墓均为带台阶的长斜坡墓道双室土洞墓。墓道制台阶的做法与西晋帝陵陪葬墓[3]、西晋徐美人墓[4]等的墓道相近,应是延续了中原西晋墓的传统做法。同时,平面近方形的前室亦常见于中原西晋双室墓中[5]。综上所述,可以推断M1和M2应为十六国时期的墓葬,并且部分特征能够与先前的西晋墓有效连接。

从文化面貌上看,M2存在分属西晋和十六国时期的两组器物,这种有明显早晚关系的器物共存一墓的现象,在目前发掘的十六国墓葬中尚属少见。墓内器物布局清晰,前室北侧的器物应象征车马厩,南侧的器物应象征仓廪、庖厨之所,反映出墓内存在较明确的功能分区。牛车、灶、猪、鸡等明器和牲畜俑构成两套组合,可能是为后室所葬的两位死者分别准备。据研究,墓道壁制台阶的长墓道以及墓室平面较规整的多室墓在十六国时期属于大型墓葬[6],两墓墓主应为当时社会的上层人物。

关中地区的十六国墓近年来虽有规格殊高的大墓发现[7],但总体数量仍相对较少。M1和M2的墓葬规模较大,墓道结构复杂且保存较好。M2的随葬品基本未受扰动,其中陶男女侍俑、鞍马、牛车等明器制作工艺上乘。这两座墓的发掘为研究十六国时期的丧葬习俗和社会文化、充实完善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序列提供了宝贵的新资料,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领队:柴 怡

发掘:赵 兆 朱宗芳 张芳怀 杨永岗

修复:权明利 孟 博

整理:王 音 钟乐彤 高一鑫 张峻玮

绘图:张蕊侠 王 音

摄影:杨永岗 西安黑蝙蝠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执笔:王 音 柴 怡 刘 翔 赵 兆

[1]a.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师专西晋北朝墓清理简报[J].文博,1998(6).b.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十六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123-124.

[2]a.同[1]a.b.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陕西咸阳市头道塬十六国墓葬[J].考古,2005(6).

[3]如洛阳枕头山M4墓道壁制5级台阶,偃师首阳山四方砖厂M1墓道壁制7级台阶、M2制5级台阶,六和饲料厂M4制5级台阶。参见a.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汉魏故城工作队.西晋帝陵勘察记[J].考古,1984(12).b.洛阳市第二文物工作队,偃师市文物局.河南偃师市首阳山西晋帝陵陪葬墓[J].考古,2010(2).

[4]徐美人墓墓道壁制5级台阶。参见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第二队.洛阳晋墓的发掘[J].考古学报,1957(1).

[5]刘斌.洛阳地区西晋墓葬研究——兼谈晋制及其影响[J].考古,2012(4).

[6]韦正,辛龙,宁琰.民族交融视野下的十六国墓葬[J].中原文物,2022(4).

[7]辛龙,宁琰,邰子琳,王毅.西安南郊焦村十六国墓[C]//2019年中国重要考古发现.北京:文物出版社,2020:134-136.

猜你喜欢

墓道灰陶底径
探究天津东丽博物馆藏张贵庄战国灰陶器
一件夏代灰陶象鼻盉的再修复
江苏省无锡市城南遗址瓮棺墓葬发掘简报
模糊生死界线:东汉墓内祭奠活动的考古学观察
大型卷筒绳槽底径测量方法浅析
一种能准确高效检测齿毂槽底径的检具
一件西晋灰陶兽的再修复
临颍县固厢墓地M15发掘简报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