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陕西咸阳岩村十六国墓发掘简报*

2023-07-02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考古与文物 2023年2期
关键词:墓道甬道泥质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9年8~11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咸阳空港新城的一处储备用地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区域位于底张镇岩村,西距底张镇约0.8千米,东距幸福里小区约2千米(图一)。发掘古墓葬共10座,其中3座没有出土任何器物,时代不明,另有2座汉代墓葬,2座十六国时期墓葬,2座唐代墓葬,还有1座为明代墓葬。发掘区位于原村庄民居建筑基址上,原始地层已不复存在。十六国时期墓葬M3和M4相距约50米,现将这两座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岩村M3、M4 地理位置示意图

一、M3

(一)墓葬形制与结构

M3为一座长斜坡墓道、单天井单室土洞墓,方向180°,整体平面呈“甲”字形,水平全长30米。由墓道、过洞、天井、甬道、封门和墓室六部分组成(图二)。

图二 M3 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墓葬南侧。平面略呈梯形,南部略窄,北部略宽,口部略大于底部,斜坡底,壁面光滑。口长16.2、宽1.7~1.8米,坡长16.5、底宽1.6~1.74米,深5.3米,坡度19°。内填灰褐色五花土,土质较硬,经粗夯,夯层不明显,内含零星草木灰迹、植物根系等。

过洞 位于墓道与北部天井之间。拱顶土洞,底面与墓道底面为同一坡度,进深3.2、宽1.6~1.7、洞高1.5米。

天井 介于过洞和甬道之间。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口大底小,略有收分,四壁光滑,底面与过洞底面为同一坡度。口长5.9、宽1.7米,坡长5.7、底宽1.6米,深6.3~8.2米。内填灰褐色五花土,土质较硬,经粗夯,夯层不明显。

封门 位于天井北侧。系土坯封门,保存较好,共计14层,用土坯二横一竖平铺封砌而成,每层用土坯6至7块不等,现存高度1.4米,土坯长35、宽17、厚10厘米。

甬道 位于封门北侧,北与墓室相连。拱顶土洞,平底,进深1.6、宽1.2、洞高1.47米。

墓室 位于墓葬北侧。单室拱顶土洞,由于盗扰,多坍塌,底部与甬道底为同一平面,进深3.4、宽2.9、洞高1.7米。

(二)葬具与葬式

墓室内北侧放置一具木棺,已腐朽殆尽,朽木灰迹凌乱,棺底平铺厚约1厘米的白灰。灰迹东宽西窄,推测木棺长约2.58、宽0.8~1.1米。未见人骨,葬式不详。

(三)随葬品

随葬品总计36件(组),散落于甬道和墓室东部(图三),因为盗扰,原始位置已不可知。以陶俑为大宗,共计17件,陶塑动物5件,陶质生活明器10件,另有玉残片和五铢钱各1件(枚)、铜泡钉2组11枚,现介绍如下。

图三 M3 随葬品分布图

1.陶俑 共17件。均为泥质红陶,合模制作,手工修饰细节。依据陶俑外形和功用可分为坐乐俑、女立俑,胡帽俑三类。

坐乐俑 5件。服装、发饰均相似,惟所奏乐器各不相同。头戴十字形假髻,髻发垂过于耳,面容清秀圆润,双目有神,高鼻梁,樱桃小嘴,上身内穿圆领衣,外着紧袖交领右祍衣,长裙垂地,跽坐状。为行文方便,坐乐俑前均加乐器名,以示区别。

抚筝俑 1件。标本M3:22,筝放于膝前,筝体前后梁、琴弦均作刻划状,各部位清晰可辨,抚筝人右手拇指作拨弦、左手掌缘作按压状,奏姿徜徉陶醉,神态生动。通体施白底,多已脱落,头部及筝体施黑彩,衣物原色多已脱落,可见部分红彩。通高23厘米(图四,3;图五)。

图四 M3 出土陶俑

吹奏俑 1件。标本M3:4,左手前,右手后,双手握持乐器,置于胸前做吹奏状,乐器已佚,依据手势,推测应是羌笛一类的管乐器。通体施白底,头施黑彩,衣物见红彩及黑彩。通高26.2厘米(图四,1;图六)。

图六 吹奏俑(M3:4)

排箫俑 1件。标本M3:29,两手举于面前,右手曲握,左手已残缺,乐器已佚,依据手势,参考同时期墓葬,手中所持应为排箫。通体施白底,部分已脱落,头施黑彩,衣物原色多已脱落,可见部分红彩。通高26.3厘米(图四,2;图七)。

图七 排箫俑(M3:29)

节鼓俑 1件。标本M3:7,双手之间置鼓,手缺失。通体施白底,部分已脱落,头施黑彩,衣物原色多已脱落,可见部分红彩及黑彩,鼓局部见红彩。通高23.2厘米(图四,4;图八)。

图八 节鼓俑(M3:7)

阮咸俑 1件。标本M3:3,头部与左手残缺。上身穿紧袖交领右祍衣,长裙垂地,跽坐状,怀抱阮咸,一手按弦,另一手残缺。阮咸琴体圆形,短琴颈,弦钮琴码俱全,以阴刻线表现四弦和品筑(约为十二品),圆形琴体面板饰两圆形,内有“米”字和“十”字符号各一,以示音孔。此乐器因西晋“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故以其名名之。通体施白底,部分已脱落,阮咸边缘见一周黑彩,衣物原色多已脱落,可见部分红彩及黑彩。残高17.3厘米(图四,5;图九)。

图九 阮咸俑(M3:3)

女立俑 共10件。头戴十字形假髻,依据发型、服饰及面貌差异可分为二型。

A型 8件。包括M3:1、M3:2、M3:6、M3:8、M3:12、M3:17、M3:32、M3:33。标本M3:17,髻发垂过于耳,面容清秀圆长,双目有神,高鼻梁,小嘴,上身内穿圆领衣,外着宽袖交领右祍衣,双手合拢于腹,下穿曳地长裙,腰系带,腰前有垂带。通体施白底,脱落严重,发施黑彩,衣物原色多已脱落,可见少量黑彩。通高28.2厘米(图四,7;图一〇)。

图一〇 A 型女立俑(M3:17)

B型 2件。包括M3:5、M3:10。标本M3:5,髻发不过耳,面庞清秀,长脸,高鼻梁,作微笑状,上身着宽袖交领右衽衣,双手合拢袖内置于腹前,下着黑色竖条纹间色裙,长裙垂地。通体施白底,脱落严重,发施黑彩,衣物原色多已脱落,裙摆处可见黑彩。通高23.4厘米(图四,6;图一一)。

图一一 B 型女立俑(M3:5)

胡帽俑 2件。包括M3:11、M3:15,服饰、面貌相同。标本M3:11,头戴盝顶帽,帽顶打结,结后突出,高蒜头鼻,面庞圆润,作微笑状,上身内穿圆领衣,外着开领交祍衣,中袖,右手握置于胸前,左手自然按于腹,下穿筒状裤,有缚腿,腰系带,脚穿翻底履。通体施白底,脱落严重,头施黑彩,衣物原色多已脱落,可见部分黑彩。通高23.5厘米(图四,8;图一二)。

图一二 胡帽俑(M3:11)

2.陶塑动物 5 件。泥质红陶。其中牛1件,狗和鸡各2件,合模制,体中空,制作粗疏。

牛 1件。标本M3:9,残。站立状,低肩,鼻孔较大,圆瞪眼,犄角、耳朵残缺,颈粗短,项脊突起,身体肥壮,四腿粗短,尾稍向下贴于臀部。体长27.8、高15.5厘米(图一三,1;图一四)。

图一三 M3 出土陶塑动物

图一四 陶牛(M3:9)

图一五 陶鸡(M3:19)

狗 2件。包括M3:13、M3:16,制法、外形略同。标本M3:13,站立状,宽吻垂耳,带项圈,尾贴臀上卷,稍低矮。腹部两侧模印斜线纹。体长13.9、高9.9厘米(图一三,2;图一六)。

图一六 陶狗(M3:13)

鸡 2件。包括M3:14、M3:19,制法、外形相似。标本M3:19,残。站立状,高冠尖喙,双翅隆起,尾上翘,下附圆形中空底座。尾、翅饰有阳纹羽线。通体施白底,大多已脱落。体长11.3、高10.3厘米(图一三,3;图一五)。

3.陶质生活明器 10件。器类有车轮、碟、碓、甑、磨、仓、灶、盆形釜、井、灯,除陶碟为泥质灰陶外,其余均为泥质红陶。

车轮 1组2件。外形、大小相同,模制,轮毂、辐、牙俱全,一毂共十六辐,应是车体组件部分。标本M3:18,直径17.2厘米(图一七,1;图一八)。

图一七 M3 出土陶、铜、玉器

图一八 陶车轮(M3:18)

碟 1件。标本M3:26,残,轮制。口微敞,方唇,折腹,上腹近直,下腹斜直内收,平底。口径21.5、底径14.6、高4.4厘米(图一七,2)。

碓 1件。标本M3:34,模制。长碓杆,踏板宽平底,一端塑起圆形臼窝,另半端耸起“U”形支架,架上搁置长方形碓杆,碓头置于臼窝内。踏板长12.1、厚1.3厘米;碓杆长13、直径1厘米(图一七,3;图一九)。

图一九 陶碓(M3:34)

甑 1件。标本M3:25,轮制。敞口,平沿,圆唇,弧腹,平底,底部设有七个小孔。口径9.6、底径4、高3.3厘米(图一七,4)。

磨 1件。标本M3:30,模制。由上下两片磨盘组成,平面呈圆形,大小近同,上磨盘中间凸起,内有一凹窝,中间有横梁相隔,两扇磨盘内里均刻划有较深的放射状划纹,应是磨槽的模拟。直径8.6、通高2.4厘米(图一七,12;图二〇)。

图二〇 陶磨(M3:30)

仓 1件。标本M3:31,残,轮制。伞状顶部分残缺,圆桶形器身,器身上部一侧有一圆形孔。最大径14.5、残高16.2厘米(图一七,7)。

灶 1件。标本M3:36,模制。平面呈“凸”字形,灶面耸起一圆形火眼,火眼四周饰鱼、杖、几、食物等图案,灶前设有梯形挡火墙,拱形火门,灶体中空。长19.6、前端宽13.4、后端宽21、灶体高6.6、火墙高9.7厘米(图一七,8;图二一)。

图二一 陶灶(M3:36)

盆形釜 1件。标本M3:35,轮制。敞口,平沿,方唇,弧腹,平底。器表留有明显的刮削痕。口径10.6、底径4.7、高3.4厘米(图一七,6;图二二)。

图二二 陶盆形釜(M3:35)

井 1件。标本M3:20,由井身和井架组成,井身为轮制,呈桶形,敞口,平沿,方唇,直腹稍内收,平底。上安弧形井架,井架为模制。口径12、底径10.7、通高12.3厘米(图一七,5;图二三)。

图二三 陶井(M3:20)

九枝连灯 1件。标本M3:21,模制,手工修整。造型美观,形体高大,由灯座及灯盘两大部分组成,覆钵形底座,座底部和近顶部各饰一周绳纹,绳纹之间的区域饰以波折纹。柄形柱身内中空,上细下粗,灯盘分三层错落排布,共九个灯盘,最高处一个,第二层和第三层各四个,枝状连接,灯盘外侧有一周锯齿形外缘,饰火焰纹,大小高低错落,灯盘下连枝置锯齿纹顶端。通高47.5厘米(图二四、二五)。

图二四 陶九枝连灯(M3:21)

图二五 陶九枝连灯(M3:21)

4.铜器

铜泡钉 2组11枚。包括M3:27、M3:28。标本M3:28,铜质,1组10枚,5枚残。皆为不规则圆帽,四棱状钉身。帽径0.5~0.8、长约1.68~2厘米(图一七,10)。

五铢钱 1枚。标本M3:24,铜质。圆形方孔,外缘内外有郭,内缘仅背面有郭,左右篆书“五铢”二字,“五”字交股弯曲,“金”字头呈三角形,“朱”字头上下部均方折。钱径2.5、孔径1厘米(图一七,11)。

5.玉器

残玉片 1件。标本M3:23,青玉质。片状,表面可见刻划有卷云纹、斜线纹。残长3.5、宽2.7、厚0.45厘米(图一七,9)。

二、M4

(一)墓葬形制与结构

M4为一座长斜坡墓道双室土洞墓,方向176°,水平全长42.5米。由墓道、封门、前甬道、前室、后甬道和后室六部分组成(图二六)。

图二六 M4 平、剖面图

墓道 位于墓葬南侧。平面略呈梯形,南部略窄,北部略宽,口底基本同大,仅北壁口部略大于底部。南北约有11.6米长原始墓道,东西两壁壁面遭破坏,坍塌较甚,直至深9米处才暴露出原始墓道,东壁被现代水井和盗洞打破,北部被现代扰坑破坏。墓道现存壁面平整光滑,斜坡底,踩踏硬结面明显,内填花土。墓道口长34、宽1.38~1.6米,坡长33.8米,自深12.9米,坡度24°。

封门 位于墓道北部内,靠近前甬道。系土坯及条砖混合封门,经盗扰破坏,土坯及条砖摆放凌乱,多为碎块,砌筑方法已不可知。在墓道东西壁面上,原生土修建有封门槽,根据残留迹象观察,封门宽1.3、厚0.4、高1.68米。

前甬道 位于墓道北侧。平顶土洞,平底,平面呈长方形,进深1.6、宽1.3、洞高1.6米。

前室 位于前甬道北侧。穹窿顶土洞,四壁规整,平底,平面略呈方形,进深3.06、宽3.2、洞高2.12米。顶部及壁面残留有白灰面。

后甬道 位于前室与后室之间。平顶土洞,平底,其底部与前甬道及前室底面为同一平面,壁面白灰地仗层,推测原应有壁画。进深1.06、宽1.3、洞高1.3米。

后室 位于墓葬北侧。穹窿顶土洞,四壁规整,平底,底面均用残条砖错缝平铺,较杂乱。平面略呈方形,进深3、宽3.1、洞高2.15米。顶部及壁面残留有白灰面,多已脱落。

该墓盗扰严重,共发现4处盗洞。盗洞1位于墓道北部东壁,平面呈圆形,直径0.5米;盗洞2位于前甬道南部东侧,平面呈圆形,直径0.49米;盗洞3位于前室东壁中部,平面呈椭圆形,长径0.75、短径0.44米;盗洞4 位于后室南壁偏北,平面呈椭圆形,长径0.53、短径0.44米。

(二)葬具与葬式

葬具、葬式不明,仅见零散朽木灰迹和少量骨沫,据此可推断葬具应为木棺。

(三)随葬品

随葬器物较少,共计16件,主要分布于前室,后室仅见陶罐1件,陶质类可见女立俑2件,猪和鸡各5件,灶、仓、罐各1件,另有铜饰1组2件(图二七)。

图二七 M4 随葬品分布图

1.陶俑 2件,均为女立俑,泥质灰陶,合模制,各有不同程度残损。

女立俑 2件。包括M4:2、M4:3。标本M4:2,左下方残。头戴十字形假髻,脑后有一梳篦将头发固定,短发垂颈,面容清秀圆长,双目有神,高鼻梁,朱唇红颊,仰首作微笑状;上身着交领衣衫,宽袖衣,双手合抱于腹,下穿曳地长裙,腰系带。额饰朱红,脱落严重。头施黑彩,唇部及额头施红彩,衣物原色多已脱落,可见部分红彩及白彩。通高26.3厘米(图二八,1;图二九)。标本M4:3,头部残佚。上身着交领右衽宽袖衣,双手合抱于腹,下穿曳地长裙,腰系带,云履出裙底。衣物原色多已脱落,可见部分红彩及白彩。残高18.8厘米(图二八,2)。

图二八 M4 出土女立俑

图二九 女立俑(M4:2)

2.陶塑动物 10件。其中猪和鸡各5件,除陶鸡M4:7为泥质红褐陶外,其余均为泥质灰陶。合模制。

猪 5件。大体类同,包括M4:11~15。标本M4:12,站立状,宽吻瘦脸,嘴前伸,双耳向后紧贴于颈部,颈粗大,脊部鬃毛长而低矮,前腿稍短,臀部上翘。通体施白底,多已脱落,嘴、吻、眼部施红彩。体长17.3、高8.4厘米(图三〇;图三二,1)。鸡 5件。包括M4:4~8,可分为二型:

图三〇 陶猪(M4:12)

A型 3件。公鸡,包括M4:4、M4:6、M4:8。标本M4:4,站立状,尖喙,圆眼,耸冠,粗颈,体较肥,翅突出,尾下垂,圆形中空座。体表刻划有羽线。通体施白底,脱落严重,眼、喙、冠部施红彩,颜色鲜艳。体长14.7、高15.2厘米(图三一;图三二,2)。

图三一 A 型陶鸡(M4:4)

图三二 M4 出土陶塑动物

图三三 陶罐(M4:16)

B型 2件。母鸡,包括M4:5、M4:7,因底座差异分为二亚型:

Ba型 1件。标本M4:5,站立状,尖喙,眼圆凸,耸冠,颈细长,体较瘦,翅突出,扁翘尾,圆柱形中空底座。翅、尾部刻划有阳纹羽线。眼、喙、冠部及底座施有红彩。体长10.5、高9.8厘米(图三二,3)。

Bb型 1件。标本M4:7,站立状,尖喙,眼圆凸,耸冠,颈细长,体较瘦,翅突出,扁翘尾,喇叭形圆底座。翅、尾刻划有阳纹羽线。通体施白底,已脱落不见,眼、喙、冠部施红彩,部分脱落。体长13.7、高12.4厘米(图三二,4)。

3.陶制生活明器 3件。均为泥质灰陶。

灶 1件。标本M4:1,模制,中空。平面呈长方形,前端略宽,后端略窄,灶面上有两个圆形凸起火眼,后部中间有一烟囱,烟囱残,灶面前端饰有阶梯形挡火墙,下正中有一圆形火门。灶面上模印有鱼、箅、钩等。长18.6、前端宽13.3、后端宽10.9、高7.4厘米(图三五;图三七,1)。

图三五 陶灶(M4:1)

罐 1件。标本M4:16,轮制。侈口,斜沿,方唇,束颈,溜肩,弧腹,向下斜内收,平底。腹部饰有数周凸隔棱。口径5.8、最大腹径20.6、底径11.8、高21.5厘米(图三三;图三七,3)。

仓 1件。标本M4:9,轮制。顶端有一小气孔,溜肩,筒状腹,上粗下细,上腹一侧有一长方形仓门,平底。素面。肩颈11.4、底径8.2、高16.6厘米(图三四;图三七,4)。

4.铜器

铜饰 1组2件。标本M4:10,铜质鎏金。杏叶形,薄片状,顶端有一小穿孔,应是步摇的装饰金叶。残长4~4.2、宽3.2厘米(图三六;图三七,2)。

图三六 铜饰(M4:10)

图三七 M4 出土陶、铜器

三、结语

据本次发掘出土的陶俑观察,M3和M4两座墓同属十六国时期,但因盗扰,出土随葬品甚少,且组合不完整,加之未出土带明确纪年的遗物,为对比研究带来很大的局限性。不过就两座墓葬形制和随葬品本身来看,亦存在明显差异。M3为长斜坡带单天井的单室土洞墓,出土随葬品以泥质红陶为主,出土的这批坐乐俑对于断代比较重要。M4则为长斜坡墓道双室土洞墓,随葬品以泥质灰陶为主,陶俑仅出土两件,遗物以陶塑动物为主。

M3墓葬形制与见诸报道的西安南郊草厂坡村北朝墓[1]和平陵M1[2]以及西安凤栖原十六国墓葬[3]形制相同,且上述几座墓都出土有坐乐俑,只是乐器组合有所差异。相关专家研究认为[4],阮咸在乐队组合中的出现具有相对比较明确的时间节点,从手弹转变到拨弹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这一时间应在4~5世纪之间。从M3出土阮咸俑的手势观察,是拨弹的方式,因此可以推测这座墓葬时代约为后秦时期。此外结合未被扰动的咸阳机场二期M298出土的坐乐俑组合[5],我们有理由认为,M3出土的A型女立俑也当是整个乐队组合的一部分,应是源自汉代“相合歌”[6]的音乐形式在这一时期的具体体现。

M4墓葬形制与咸阳铁一局三处M3[7]和洪庆原M1[8]墓葬形制相似,而且随葬器物中小口罐M4:16与咸阳师院M5:16[9]、陶仓M4:9与咸阳中铁七局三处墓地M4:2[10]相似,其时代约为咸阳十六国墓葬分期的前秦时期。

绘图:雷升龙 孙雅玲 郭翠云

拓片:贺朋波

执笔:段 毅 程根荣

领队:段毅

发掘:段 毅 王小雷 贺朋波 郭翠云

修复:王小雷

照相:刘晓东 黄永生 王小雷

[1]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西安南郊草厂坡村北朝墓的发掘[J].考古,1959(6).

[2]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咸阳十六国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88.

[3]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西安凤栖原十六国墓发掘简报[J].文博,2014(1).

[4]周杨.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出土坐乐俑的时代与来源——十六国时期墓葬制度重建之管窥[C]//西部考古(第14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7:119-135.

[5]相关资料承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刘呆运先生见示,资料待发.

[6]同[4].

[7]同[2]:77.

[8]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陕西西安洪庆原十六国梁猛墓发掘简报[J].考古与文物,2018(4).

[9]同[2]:15-18.

[10]同[2]:85.

猜你喜欢

墓道甬道泥质
从刘邦对“甬道”的学习解读其学习特点
模糊生死界线:东汉墓内祭奠活动的考古学观察
内蒙古辽代契丹贵族墓葬门道初步研究
莫高窟第61窟甬道为元代西夏遗民营建说
莫高窟第61窟甬道北壁西夏重修供养人像蠡探
某泵站厂房泥质粉砂岩地基固结沉降有限元分析
不同泥质配比条件下剩余污泥的深度减容研究
中国北方地区墓道发展与墓葬建设关系研究——以高等级墓葬为例
高升油田泥质细粉砂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与应用
泥质粉砂岩路基填料改良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