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骨折时骨水泥不同形态分布的临床疗效
2023-06-30李相才
李相才
(菏泽医学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
相关文献显示[1],国内70 岁以上患者中骨质疏松症合并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s,OVCF)的发生率达20%左右。其发病机制和老年人群骨量的减少、骨脆性的增加相关。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导致OVCF的发生率逐年升高。如果不能及早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患者的胸、腰背部酸痛加剧,可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肺部感染和其他并发症,最终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自理能力[2]。针对该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方法较多,其中保守治疗具有简便、经济、创伤小等优势,但其无法减轻患者早期疼痛,且难以改善其伤椎高度,延长其卧床时间。随着临床研究不断深入,手术成为治疗该疾病的重要方法,其中传统开放性手术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较常见,该手术能有效改善椎体高度,行椎管减压,解除脊髓、神经受压,但工作中发现其手术切口较大、失血量较多、卧床时间长、不利于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延长术后康复时间[3-4]。部分老年患者因基础疾病较多,难以耐受该手术,从而限制了传统开放性手术在临床的应用。随着微创技术的推广应用,提出单侧穿刺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 PVP)是一种新型介入治疗,可提升椎体的稳定性、并有效减轻疼痛[5]。但就骨水泥的分布情况对患者临床效果的影响,仍有争议。本研究探讨单侧穿刺行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骨质疏松骨折时骨水泥不同形态分布对临床疗效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21 年2 月—2022 年2月收治的单侧穿刺PVP 患者88 例,以术后X 线检查时骨水泥情况分为O 形组(骨水泥呈聚集团块样分布)和H 形组(骨水泥呈弥散蜂窝状分布),每组44例。O形组男25例,女19例;年龄57~86岁,平均年龄(72.36±2.89)岁;病程1~20 d,平均病程(11.58±2.26)d;车祸伤18 例,跌伤14例,高处坠落12 例;单节椎体31 例,双节椎体13 例;体重57~73 kg,平均体重(65.18±2.66)kg;腰椎18 例,胸椎17 例,胸腰段椎体9 例。H 形组男23 例,女21 例;年龄54~85 岁,平均年龄(72.91±2.23)岁;病程1~18 d,平均病程(11.21±2.76)d;车祸伤16 例,跌伤18 例,高处坠落10 例;单节椎体28 例,双节椎体16 例;体重55~72 kg,平均体重(65.90±2.31)kg;腰椎17 例,胸椎17 例,胸腰段椎体10 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 符合《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诊治专家共识》[6],且经过CT、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确诊者;病例资料完整者;意识正常可配合研究者;患者与亲属知情同意。排除标准:中途退出试验者;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合并椎体肿瘤者;陈旧性骨折;椎体附件骨折及脱位。
1.2 方法 手术步骤:协助患者采取俯卧位,给予局部麻醉,利用C 臂透视确定受损的椎体,检查椎弓根体表投影并予以标记。常规消毒铺巾,经过C 臂透视引导,在患者椎弓根正位外上端与矢状面呈现15°位置经皮穿刺,利用穿刺针经过椎弓根到达椎体前1/3 位置。选用C 臂透视查看穿刺针的部位并去除针芯。配制骨水泥呈粘稠状,在C 臂透视下向损伤椎体内灌注骨水泥,直到骨水泥浸透骨小梁的缝隙,并在骨皮质前呈毛刺状。一旦检测到骨水泥向椎体后缘浸润或漏出椎体,立即终止骨水泥注入,待骨水泥充分硬化,取下穿刺针。
1.3 观察指标 (1)骨水泥注射量和渗漏率。(2)手术前后VAS、ODI、JOA 评分比较:VAS和ODI 评分各项满分5 分,计算公式:实际得分/50*100%,得分越高功能障碍越严重[7];腰椎JOA 评分,满分29 分,得分越低腰椎功能越差[8]。(3)测量术前及术后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及椎体压缩率。(4)手术前后伤椎Cobb 角:利用X 射线片检查,压缩椎体于侧位X 射线片上较好一侧终板一线影,使得上终板和下终板的前角与后角的连线画在终板线上,对于两条终板线做垂线,两条垂线交叉所形成的角为Cobb 角。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2.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骨水泥注射量及渗漏率比较 O 形组骨水泥平均注射量(3.71±0.35)mL,H 形组为(3.25±0.31)mL,两组比较,P<0.05。O 形组骨水泥渗漏率2.27%(1/44),H 形组18.18%(8/44),两组比较,P<0.05。
2.2 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1 d、术后6 个月VAS 评分比较,P>0.05;两组术后1 个月VAS 评分比较,P<0.05。见表1。
表1 两组手术前后不同时间点VAS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术前 术后1 d 术后1 个月 术后6 个月O 形组 44 7.58±1.32 2.65±0.25 0.98±0.09 0.29±0.06 H 形组 44 7.44±1.48 2.59±0.31 1.15±0.13 0.31±0.05
2.3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Cobb 角、矫正度比较 两组术前、术后3 个月及术后1 年伤椎Cobb 角比较,P均>0.05,两组矫正度比较,P>0.05。见表2。
表2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Cobb 角、矫正度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伤椎Cobb 角、矫正度比较(±s,°)
组别 n Cobb 角矫正度术前 术后3 个月 术后1 年O 形组 44 22.78±5.31 21.23±4.48 17.02±1.67 3.89±0.53 H 形组 44 23.04±5.62 22.11±5.16 17.14±1.85 3.77±0.56
2.4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及椎体压缩率比较 两组术前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及椎体压缩率比较,P>0.05;同组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均较术前升高,椎体压缩率较术前降低(P<0.05);两组术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椎体压缩率比较,P>0.05。见表3。
表3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及椎体压缩率比较(±s)
表3 两组手术前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中部高度及椎体压缩率比较(±s)
组别 n椎体前缘高度(mm) 椎体中部高度(mm) 椎体压缩率(%)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O 形组 44 18.68±5.22 22.19±2.25 23.58±7.02 26.55±2.57 30.54±6.27 21.38±2.19 H 形组 44 18.35±5.04 22.03±2.67 23.91±7.52 26.84±2.26 30.22±6.04 21.49±2.02
2.5 两组手术前后ODI、JOA 评分比较 两组术前ODI、JOA 评分比较,P>0.05;同组比较:术后ODI 评分低于术前,JOA 评分高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ODI评分、JOA评分比较,P>0.05。见表4。
表4 两组手术前后ODI、JOA 评分比较(±s,分)
表4 两组手术前后ODI、JOA 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ODI JOA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O 形组 44 63.28±7.27 32.95±4.36 14.25±5.16 17.41±1.34 H 形组 44 63.57±7.11 32.86±4.20 14.78±5.39 17.53±1.06
3 讨论
骨质疏松极易增加骨脆性与发生骨折的风险。近些年,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骨折的发生率日益增加,成为危害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常见病之一。其中OVCF 可导致不同程度的急慢性疼痛、伴有活动受限,若未能够尽早选择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可增加致残与死亡的风险[9]。以往临床针对该疾病多采用保守治疗,如卧床休息、支具保护、镇痛以及康复治疗等,早期镇痛可促进患者早期接受康复锻炼,同时预防长时间卧床引起的肌肉萎缩、肺部感染等并发症[10-11]。但临床仍存在部分患者保守治疗失败,对于此类患者,临床可选择手术治疗。传统外科手术具有创伤大、恢复时间长等缺点,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如何在不影响疗效的前提下减轻患者的痛苦,成为目前临床研究热点。PVP 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取得了较好的镇痛效果且增加椎体强度,受到临床广泛认可。由于该手术的宗旨是稳定患者骨折的椎体,并解除疾病引起的骨源性疼痛,进而促进患者机体功能恢复,还可降低慢性骨不愈合疼痛发生率[12]。有研究表明[13],椎体高度降低可直接影响椎间关节,并促进椎间孔缩小,进而造成椎旁以及腰骶部疼痛。近年来随着骨组织工程研究的发展,各种新型生物材料被开发应用于骨科领域中,其中骨水泥就是一种具有良好性能且能用于植入性修复和重建治疗骨折或脱位的新型材料。研究表明[14],为减少椎体骨折的再发率,建议适当控制骨水泥注入量,注入量越大,骨水泥越容易渗漏。在本次研究中,两组骨水泥注射量不同,但不影响患者术后VAS 和ODI。关于骨水泥的分布形态对于手术效果的影响,临床历来有争论。一般分弥散蜂窝状、团块状、扁平状三种类型。认为椎体内骨水泥分布对椎体成形术效果有影响,与此同时,骨水泥分布不均匀,可导致术后局部组织肿胀和疼痛、加大骨水泥渗漏风险,如肺栓塞,神经损伤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15-16]。
在本次研究中,H 形组的骨水泥漏失量显著更大,提示弥散形态骨水泥手术时较易渗漏,由于椎体内骨折并不是呈现均匀的、均衡性分布,因此,在推注骨水泥过程中,亦不宜过多地追求椎体内部的平衡,分布均匀。此外骨水泥分布呈团块状时,在其上形成明显压应变区,因周边松质骨应力增加,继而破坏周围的松质骨,易出现手术椎体再塌陷现象。两组患者在手术后1个月内,VAS 评分比较,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考虑也许是由于时间的推移,椎体内刚度变强者较明显,但术后半年随访时,两组VAS 差异不大,有无患椎内强度变化后影响相邻椎体的可能性,有待深入研究。
综上所述,单侧穿刺PVP 操作中,无需为实现患椎完全弥散故意加大穿刺针穿刺角度,继而减少对重要结构的破坏、降低骨水泥渗漏及其他危险。无论骨水泥是何种形态分布均可取得较好疗效,且患者预后效果无明显差异,但骨水泥的分布形式对渗漏率有显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