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分子标志物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抗凝疗效
2023-06-30孙国栋王秀霞苏艳红谷洪婷马波民
孙国栋,王秀霞,苏艳红,谷洪婷,马波民
(菏泽市立医院,山东 菏泽 274000)
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 是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 和 肺 栓 塞(pulmonary embolism,PE)在内的一组血栓栓塞性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年发生率为(100~200)/10 万,已是继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中风之后的第三大常见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诱发因素多、临床症状不明显,目前尚缺乏有效的实验室检测手段,存在误诊漏诊、潜在临床后果严重等特点,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因此,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降低VTE 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非常重要的。
在临床研究领域,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的测定越来越受到重视。本研究通过检测与评估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四项,可以有效地代表凝血途径的所有阶段[1-2]。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hrombin-antithrombin, TAT)是体内凝血酶原激活成凝血酶后,迅速被抗凝血酶结合成无活性不可逆复合物,可作为凝血途径的敏感指标;血栓调节蛋白(thrombomodulin, TM)是血管内细胞表面的凝血酶受体,通过与凝血酶结合降低凝血酶活性,在调控血栓形成剂溶解中发挥作用,是内皮损伤的金标准[3];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纤溶酶原激活抑制复合物(tissue-type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complex, t-PAIC)和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lasmin-α-antiplasmin inhibitor complex, PIC),PIC 是纤溶酶生成后与α2 抗纤溶酶1:1 结合生成复合物,当凝血功能启动后,激活纤溶系统,血液中的t-PA 与生理性抑制因子PAI-1 形成复合物t-PAIC。t-PAIC 与PIC 均可用来反映机体纤溶功能,但t-PAIC 可早期反映纤溶系统激活。通过观察上述指标对于VTE 患者的辅助诊断价值和抗凝、溶栓治疗的预后,评价其对VTE 发生的风险评估价值。同时,结合常规凝血指标(如D-D、FDA、APTT、PT 等),为VTE的临床诊疗与防控提供精准指导。
1 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纳入我院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54 例,男24 例,女30 例;年龄27~92 岁,平均(61.70±15.99)岁。另选择106 例健康人群为对照组,男70 例,女36 例;年龄24~86 岁,平均(59.71±11.56)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纳入标准:通过影像学检查证实了DVT;年龄≥18 岁。排除标准:双下肢深静脉以外部位存在血栓者;妊娠、肿瘤、肝肾功能严重不全者;依从性差及其他不能入组者。
1.2 方法 所有患者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6 mL,其中3 mL 静脉血采用0.109 mol/L 枸橼酸钠1 ∶9抗凝,以3 000 r/min 离心10 min,在2h内完成血浆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PAIC、TM、D-D和FDP 水平检测。TAT,PIC,t-PAIC 和TM 通过电化学发光法,采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中国Wondfo FC-302)和原装试剂盒检测。D-D和FDP 通过免疫比浊法,采用全自动血凝仪(德国 Siemens CA-7000)和原装试剂盒测定。均严格按照各自试剂盒说明书的要求操作。另外3 mL 静脉血完成常规凝血指标APTT、PT、PT%、INR、TT 的同步检测。血栓组的患者确诊后根据患者情况用低分子肝素(那曲肝素钙注射液,0.6 mL/d,皮下注射)进行抗凝治疗,对血栓较为严重的患者施行抗凝、溶栓联合治疗。并于患者入院时以及治疗后第1、3、7 天检测血浆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PAIC、TM、D-D 和FDP 水平。抗凝治疗时间一般为5~7天,同时进行常规凝血指标APTT、PT、PT%、INR 和TT 的同步检测。检测方法同上。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0.0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非正态分布数据用中位数(Q1,Q3)表示,并使用One-way Anova 方法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使用Logistic 回归分析TAT、PIC、t-PAIC、TM、D-D、FDP 和DVT 之间的关系,ROC 曲线用于评估诊断效率,以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血栓分子标志物和常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AT、PIC、D-D 和FDP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TAT、PIC、D-D、FDP 指标对于静脉血栓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价值;而两组间TM 和t-PAIC 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TM、t-PAIC 指标因其对血管损伤的反应比较敏感处于血栓形成前状态,而在血栓已经形成的后期的辅助诊断价值不大(图1A)。两组常规凝血指标APTT、PT、PT%、INR 和TT 的水平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1B)。
图1B 两组常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图1A 两组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比较(***P0.001,ns 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血浆中血栓分子标志物水平以及常规凝血指标对DVT 诊断的ROC 曲线分析 血栓标志物水平诊断DVT 的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20、0.810、0.579、0.596、0.938 和0.943,对应的分子标志物的cut-off 值及灵敏度、特异度和Youden 指数(见表1)。常规凝血指标作为诊断DVT 的AUC 分别为0.698、0.511、0.393、0.715、0.402。TAT、PIC、TM、t-PAIC、FDP、D-D六项指标联合诊断DVT 的AUC 为0.938,见图2。
表1 血栓分子标志物的ROC 曲线分析
图2 血栓分子标志物六项联合ROC 曲线
2.3 血栓组抗凝治疗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与常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血栓组患者抗凝治疗后血浆中TAT、FDP 水平明显低于抗凝治疗前(P<0.05)。而血浆中PIC、TM、t-PAIC 和D-D 水平在抗凝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常规凝血指标PT、APTT、TT、INR、PT%抗凝治疗前后水平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血栓组抗凝治疗前后血栓分子标志物与常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早期症状不明显,不但治疗难度高,而且加大了诊断的难度。因此,对下肢静脉血栓进行早期诊断至关重要,有利于临床对患者实施干预,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静脉造影虽是诊断DVT 的“金标准”, 但它具有创伤性,而且容易发生过敏反应。在血液检测上目前主要有FDP、D-D 作为辅助依据评估,但是仅在血栓形成后才能检测到。本研究侧重于在临床诊疗条件下,评估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M、tPAIC)对于DVT 辅助诊断、治疗监测与高危人群风险评估的价值,以期为临床应用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本研究有54 例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以及106 例健康人群对照组被纳入研究范围。研究结果显示:血栓组患者血浆中TAT、PIC、D-D、FDP 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TAT、PIC、D-D、FDP 对静脉血栓具有辅助诊断价值, 而两组间常规凝血指标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沈薇等[4]深静脉血栓患者的监测研究中发现,对于诊断急性DVT 来说,D-D、FDP、TAT、TM、PIC、tPAI-C 这 六项指标均有良好的诊断价值;慢性DVT 患者相对于正常人群而言,TM、tPAI-C 表现增高,说明血栓后血管修复是一个漫长持续的过程,而对于急性期DVT 而言,D-D、FDP、TAT、PIC 下降明显,对于DVT 的诊断和治疗有良好的指导意义;现有文献报道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在血栓性疾病的风险评估、早期诊断、抗凝、溶栓治疗监测中以及骨科手术相关VTE 中均体现出较好检测价值。孟英等[5]对108 例创伤骨科手术患者的观察,结果显示TM、t-PAIC、PIC、D-D 血浆水平升高对骨科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辅助诊断价值;在廉应涛[6]重症监护患者DVT 的研究中,结果显示TAT 的诊断价值高于D-D 和FDP,另外在季洪良等[7]研究中同样发现下肢或骨盆骨折患者术后的TAT 水平可以作为这些患者术后VTE 的筛选检测,在术后第7 天,TAT cutoff 水平为3.0 ng/mL,对于预测VTE 发生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93.3%和70.1%,和本研究通过ROC 曲线分析结果表明TAT、PIC、TM、t-PAIC、FDP、D-D 诊断血栓的AUC 分别为0.720、0.810、0.579、0.596、0.938 和0.943 及对应的分子标志物的cut-off 值及灵敏度、特异度均优于常规凝血指标PT、APTT、TT、INR、PT%(AUC 分别为0.698、0.511、0.393、0.715、0.402)基本一致。
本研究针对已经确诊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那曲肝素钙注射液,0.6 mL/d,皮下注射)进行抗凝治疗,并于治疗后第1、3、7 天再次检测上述指标,结果显示抗凝治疗后血浆中TAT、FDP 水平明显低于抗凝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抗凝治疗前后常规凝血指标PT、APTT、TT、INR、PT%水平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血栓分子标志物TAT 和FDP 在血栓术后指标的早期监测中有重要意义。生理情况下,体内凝血酶原生成极少量的凝血酶,凝血酶生成后很快与抗凝血酶以 1 : 1 结合成 TAT 而失去活性,以维持机体凝血/抗凝的平衡。TAT 能够敏感地反映体内凝血酶的生成。TAT 水平在血栓前状态可明显升高,所以临床上可以通过检测 TAT 的水平来反映机体内血液高凝状态[6]。由此可见,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TAT 对抗凝治疗疗效反映敏感性较高,是更灵敏的指标,在监测治疗效果上优于常规凝血指标,可作为凝血状态改善的指标。
综上所述,新型血栓分子标志物TAT、PIC、TM、t-PAIC 在凝血、纤溶的启动阶段明显升高,被认为是血栓性疾病的早期分子标志物,在评估患者早期凝血状态,进行血栓风险分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且明显优于常规凝血指标APTT、PT、PT%、INR、TT,可以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也可用于临床抗凝治疗疗效监测以及预后评估。尤其是其中TAT 直接反映了凝血系统的活化,更有早期提示血栓形成的预警作用以及抗凝治疗后的效果监测,为VTE患者发生风险评估及早干预提供了精准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