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岩彩画专业课程的建设思路
2023-06-30何雅苑
何雅苑
摘 要:在我国民族绘画当中,岩彩画是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其形成、发展、成熟以及变化的历史长河中,岩彩画逐渐成为一套包含独特审美趣味、表现手法以及美学观点的艺术体系。岩彩画不仅仅是对传统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在如今多元化背景之下进行了广收博取。近些年来,岩彩画因其存在的教育价值,逐渐成为重要的课程,丰富了美术教育资源,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我国素质化教育的要求。本文正是基于此,首先阐述了岩彩画的具体含义,之后分析了岩彩画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注意的三个意识,最后分析了岩彩画专业课程的建设思路,以期指导实践。
关键词:岩彩画专业课程建设思路
前言
岩彩画古已有之,但这一概念的面世是在1996年。岩彩画指的是对矿物质或彩色砂土进行研磨,分出不同粗细度的颗粒,再用动物皮提炼出的胶液进行调和后绘制的画作。岩彩画不仅仅具有物质性,还存在天然本色。岩彩可以说是人们最早运用的绘画媒介,岩彩画则是中国传统绘画较早成熟和发端的画种之一。在美术教育课程建设当中适当融入岩彩可以有效地丰富美术教育资源,传承与发扬中国传统文化,能够让学生形成爱国和尊重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一、岩彩画简介
(一)含义
岩彩是近二十多年中我国美术界提出的一个新名词。追溯岩彩画的根源,毋庸置疑,它的产生链接了中国艺术发展的路线,形成了独有的表达方式,打破了中国画仅用“线条”的艺术语言,以特有的材质延续中国传统绘画技法的同时,还融合了西方绘画语言,构成一种独树一帜的形式语言[1]。
在岩彩画当中,因为媒材表现观念存在的差异,导致它和以往传统绘画有所不同。它的价值主要分为以下两种,分别是:理论价值与实践价值。理论价值主要指的是岩彩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发源,研究岩彩能够探究“中国画”的历史渊源和流变史。实践价值则是其所具有的教育教学价值,及其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除此之外,岩彩画在材质表现上也和古代壁画当中所呈现的肌理美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二)岩彩画和传统绘画之间的联系
岩彩画所采取的绘画材料与我国传统色彩绘画当中所采取的绘画材料是一致的。以往研究发现,工笔画出现在岩彩画之后,并从岩彩壁画中汲取营养,从墙壁上延伸至绢与宣纸上。岩彩画采用的绘画语言是平涂“色面造型”后加之线描刻画细节,而工笔与之相反, “以线造形”后三矾九染。在传统绘画中线条的表达尤为重要,岩彩画中的线并不仅仅是轮廓,还是与肌理.色彩等其他因素协调共存。这些传统意义之外用“线”,是对于“线”的一种开拓性应用[2]。此外,岩彩画遵循材质肌理构造,其岩彩被称为带有颜色的材料。可知从材料的选择到绘画的表现手法,岩彩画和传统绘画关系极密切,具有一定的传承性。
二、岩彩画教学实践中必须要注意的三个意识
(一)材质表现意识
岩彩使用天然砂岩作为颜料,使其材质属性十分明确和独特,通过粗细颗粒的层层叠加呈现出独特的肌理感和通透感,自然而然,道法自然。采取颗粒较粗的矿物岩石可以提升整个绘画作品当中的丰厚感以及敦实性,这也就引申出来了非常多的肌理制作方式以及特殊技法。在绘画期间如果可以和谐运用这类肌理制作方式,能够给予绘画更多的生命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多鼓励学生使用新型的材料以及辅助性工具,采取一定的手法,在画面当中绘画出变化多端的肌理效果以及视觉性效果,在教学期间使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艺术修养继续提升,只有如此,学生才可以制作出更加具有藝术感的绘画作品,制作出和绘画主题相符合的肌理,提高绘画的和谐感[3]。
(二)层面叠加意识
岩彩因其采用不同粗细的颗粒作为颜料,所以在绘画技法上也有着区别于其他画种的一个重要特征。岩彩是以层面叠加的方式完成画面最后呈现的色彩,其他画种都是通过颜料的调和,混合形成需要的颜色。岩彩的教学要清楚“层面叠加”这一重要技法,才能绘制出岩彩画所特有的美感。岩彩是立体多层的,由于岩彩画的发展,市面上出现了除矿物质、彩色砂岩、彩色土等天然颜料外的人工合成的新岩、水干色等。在岩彩画当中,岩彩的色彩饱和度极高,在岩彩画绘画期间可以根据岩彩色彩鲜艳的特点,采取色块组合、对比以及穿插的方式表现绘画当中的韵律、情绪以及格调,提升岩彩画的视觉冲击感。教师在进行教学期间可以多让学生进行色彩构成联系,对学生内心的色彩感受力进行激发,提升学生色彩表现能力,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色彩运用,提高岩彩画中意境和色彩之间的和谐感[4]。
(三)当代呈现意识
岩彩虽来自古老的过去,但它仍然能与今天的时代发生联系。因为岩彩的技法,使其能够附着在任意可黏贴的稳定的媒材上,这就与当代艺术的语言特征相契合。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发展岩彩的无限可能。当代是多元文化的时代,本土文化不断被其他文化冲击替代,对岩彩的支持就是在找寻丢失的文化精神。因此,教师必须要让学生摆脱以往传统的绘画手法,采取新型的审美观念来表现岩彩画当中的质感,同时还可以正确运用材料,使用艺术语言进行绘画,画出更加优秀的岩彩画作品,对我国现代岩彩画表现方式进行丰富[5]。此外,教师还需要多鼓励学生运用各类材料,对所运用的材料特性进行了解,深化岩彩画表现形式,对岩彩画的美感进行升华。
三、岩彩画专业课程的构建思路
岩彩画是绘画语言的起始,同时是我国本土文脉的源头。在中国岩彩画语言建构当中,两大源头分别是:龟兹石窟壁画与敦煌石窟壁画。岩彩画经过世世代代画师的传承,它的创作材质、语法结构、审美、语言要素等等都有所相似。岩彩画和我国美术教育当中现有的专业设置有所不同,岩彩画从技术层面上来说是高于如今的美术教育专业设置,对其专业与艺术性要求都略微偏高。在进行岩彩画专业课程构建期间主要思路在于岩彩画的语言方式以及内在逻辑,以此为依据进行专业设置。
四、岩彩画专业课程的构建方案
(一)、材质体验课程
在当代艺术创作当中,岩彩画的作品创作离不开强有力的艺术表现,以艺术语言作为创作作品的支撑点,深入了解“岩彩”中“岩”的材料、质感特性,以及“彩”的色彩特性。岩彩在作为绘画颜料时有不单单是颜料。材料采集需要学生放下固定想法,采取探究的眼光,对有些东西进行观察[6]。课程安排为:一、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小组资料整合与收集,每小组分为3-4名学生,根据创作背景进行分工合作,以文献资料收集为主,图片资料收集为辅进行资料筹备。二、书写创作灵感与课程的要点。将理论知识点结合绘画实践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中着重对岩彩的两大材质进行研究,分别是:人造材质和自然材质,以此达到了解岩彩绘画的特点,同时收集更多的创作素材与信息。三、在充分了解材质特征且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把握好材质体验,这要求对材质的物质属性进行追溯源头的研究,寻找到本体不变的情况下如何进行视觉效果的更好运用,体会到异质对比和同质变异之间所存在的不同。四、从材质本体出发,以资料筹备——书写创作灵感——把握材质体验——理解材质特性确定创作方法——进行创作——得出创作感悟作为课程创作布置。
(二)色彩配置课程
在岩彩画课程配置中,色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具有独特的语言要素,通过颜色的碰撞产生视觉冲击。色彩课程的配置以立德树人为首要任务,梳理出色彩的语言结构,能够初步实现色彩与作品“对话”,两者间做到相互交融与协调。课程配置一是感知岩彩画中色彩的大体关系,其中包括:色彩中的黑、白、灰关系;色彩中的冷暖关系;色彩中的前后关系、大小关系以及虚实关系。课程配置二是采集物质本色。这是岩彩色彩配置中的难点,需要从岩彩画色彩的本色作为切入点,回归东方色彩配色规律。学会观察中结合新时代特点,传承创新色彩配色。课程配置三,通过追溯源头的研究,得到自己的感悟,激发出创作灵感,进行主题性系统的训练研究。
(三)敦煌壁画摹写课程
敦煌莫高窟资源是中国岩彩绘画艺术语言的珍贵参考与特有资源。谢赫在《古画品录》中有提到“传移模写”,其中主要的意思便是:通过学习、传授、临摹、摹写来进行提升。敦煌壁画摹写是体验中国经典岩彩绘画传统,了解中国原创绘画取之自然、源于民间、多元发展的艺术创造之本源,回归东方的造型、色彩、空间、材质语言体系,构建当代中国岩彩绘画的基础课程之一,目的是对古代壁画制作过程以及岩彩材质在壁画“呈象”中的各种语言形态、语法结构的解读及制作体验[7]。此课程一为临摹意境,即:对古代优秀临摹范本进行临摹且在临摹过程中仔细分析当时绘画者所处的意境,做到“传神”的临摹,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画的“像不像”。课程二为分析摹写过程。新时代下必然会涌现出新型的观点,可以在继承中引入当代人对材质的思考、材质的表现,转换新型的语言模式进行创作。课程三学会摹写再创造。在重复感悟经典岩彩画作技巧的同时,抽取或归纳出岩彩在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产生的不同的重叠,语言形态、结构,及配置关系等,以此结合进行学习创作,达到再创造的目的,这有利于文脉的传承与发展。
(四)龟兹壁画摹写课程
新疆龟兹石窟的摹写,是对于特点环境下以“浅”入“深”的多层次感悟摹写。砂岩、黄土、红土、赭土,以及绿铜矿、青金石绘画原材质可以以原料作为支点丰富绘画材质的基础搭配与固有特色进行绘制;对由表象到本质的表达方式进行深入研究,体会随着时代更迭下“质”的改变:以平面画作到立体作品进行多层次多方位的感悟,以此来提升绘画的表达与张力,做到以画作作为与读者的沟通桥梁,从而衍生出更多新的思维碰撞。
(五)载体拓展课程
载体拓展课程着力于梳理人类艺术史以及中国本土艺术形式中载体样式的变迁和发展,以载体作为时代、时空的对接,突破绘画的时空界限,做到“穿越”时代看时代的可能性。挖掘更多载体中能够突出的新艺术语言,从而运用到绘画作品中。通过东方独有的地理特征与环境研究,发掘文化基因重组的相互因缘,观察其发展到现在的偶然性与必然性,从中找到历史长河中遗留下来的闪光部分加以创作传承与改进,这便是载体拓展课程设计的初衷:岩彩画逐渐成为一个小众的追求,在学习与传承的过程中应该以保存为主,改进为次,尊重文化的差异性,不要以狭隘的艺术观去看待,要始终坚信在文化的激流不断碰撞下,最终精华部分会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拓展课程主要的设置为:载体研究——启发体验——拓展内容技法学习——创作启迪。其中创作启迪作为设置的最终要求,具体需要完成内容为:通过载体的现有资源梳理与历史探源,寻找载体闪光点,深入学习相关技法,通过读懂一幅作品为目标进行有秩序的学习,最终达到内心创作灵感的涌现,将这种最初的心动转化为创作作品。
结语
总而言之,美术教育应该在孩子的身心健康、思维的发展和人性化的成长等方面发挥巨大的功能[8]。作为“中国画”的文脉源头,岩彩画的当代复兴势在必然,因为它可填补中国美术教育里本土绘画色彩样式的缺失,可重新梳理中国传统文脉中多元文化的价值观,可重新创建承载东方审美理想的当代艺术。在线上网络教学资源平台上已有许多相应的课程开发已经在各大院校展开。作为美术教育的基层工作者,更加有义务开发适合的本校课程,将文明古国的本土色彩样式传承下去。艺术的起源就是在文化起源的地方[9]。中国现代岩彩的支点由多重文化元素组成,它吸纳了古今中外一切优秀绘画成果的营养。艺术的力量不在教条,而在于情感的说服力,在于独特的生命力。而艺术的伟大最终是对灵魂的慰藉,所有的绘画作品都是艺术不朽的符号,都需要我们进行尊重,将其发扬光大,在日常的生活当中发现其存在的闪光点,运用独特的方式,了解其本质,回归到原点,完成好相关的课程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张诗卉.从矿物色的材质美浅谈岩彩画的艺术形式与审美[J].美术教育研究,2018, No. 180 (17): 17+19.
[2]宋丽荣.浅谈当代岩彩画的传承与拓展[J].艺术教育,2011,No. 219 (10):18.
[3]吕江.岩彩教学中重视材料特性的必要性[J].美术教育研究,2020 (10):121-122.
[4]牛绍静,谈日本岩彩画(即曰本画)现状摹写的方法与意义[Jl.国画家,2019 (01):71-73.
[5]闫婷,岩彩画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教学论述[J].美术教育研究,2018 (22):174.
[6]叶倩,浅析敦煌壁画语言在壁画本科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8 (10):187-188.
[7]莫露,吴丹,胡琳.体验岩彩之美——小学美术课堂教学初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8 (10):75-78.
[8]馮钰辉.“岩彩画”小学美术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教学初探[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8,15 (03):185.
[9]何朝辉,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岩彩”课程的思考[J].艺术教育,2015 (04):24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