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工规则与实验之道
2023-06-30刘棒
刘棒
回望历史,四川美术学院的手工艺术系已走过八十余年的历程。以漆艺方向为例,其成立渊源可追溯至四川美术学院核心创始人李有行、沈福文先生在20世纪30年代所创立的“六合工艺社”,其发展轨迹更贯穿四川美术学院前身与成立等时期,可谓与川美历史“同行”。几十年间,川美手工艺几经改制,历经应用艺术科(1941年- 1952年)、实用美术系(1953年-1957年)、工艺美术系(1958年-1989年)、手工艺术学院(2016年- 2018年)、手工艺术系(2019年至今)的系科命名调整。它一度擢升为独立的二级学院,也曾囊括染织、装潢等已分离出去的各专业方向,如今为设计学院的重要系科,下设漆艺艺术、陶瓷艺术、纤维艺术、首饰艺术4个方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它以“工艺美术”之名肩负国计民生与培养实用人才的重任,也在传统工艺美术转向的过程中奋力革新,发展出年轻的方向,厕身现代艺术的讨论。为历史深厚且多变的川美手工艺设置一个定语是困难的,但纵观其历程,求实与求异是其相对稳固的发展底色,具体而言,体现为坚持手工规则的教学原则与实验之道的创作路径。
一、川美手工艺沿革略史
1939年,时任四川省教育厅厅长的郭有守咨询“中华工艺社” (始称“六合工艺社”)负责人李有行,提出以教育厅名义合办艺术专科学校的建议,四川省立高级工艺职业学校随即成立,由李有行任校长,设漆器、家具、印染专业。…四五十年代,学校历经四川省立技艺专科学校、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成都艺术专科学校、西南美术专科学校的调整,手工方面也经历应用艺术科、实用美术系的变迁。1956年,时任实用美术系主任的沈福文先生在原漆工教研组的基础上创立了漆器专业,这一年学校也成立起陶瓷专业,梁启煜、罗明遥成为其骨干力量。这便是川美手工艺由萌芽至成立的阶段(西南美专1959年更名为四川美术学院)。
1958年,由于新时期生产生活的需要, “实用美术系”改称为川美在之后长期沿用的“工艺美术系”,同时增设了装潢美术设计专业。之后,虽名称与组织结构偶有调整,漆艺、陶艺、装潢、染织成为川美手工艺的主要专业,这4个专业方向也于1981年获批国务院首批硕士学位和学士学位授权点。
1998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进行高等教育学科目录调整,正式以“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此后,川美手工艺在多轮系科调整中几经沉浮,并在2008年、2016年成立的纤维工作室、首饰工作室中发展出两个年轻方向。2016年至2019年,川美一度成立独立的手工艺术学院,并取得不少颇为瞩目的科研成果。2019年至今,手工艺纳入设计学院之下,成为其下设的重要系科,设漆艺艺术、陶瓷艺术、纤维艺术、首饰艺术4个方向。
一、求实:川美手工艺的“手工规则”
历史语境与专业特质决定了川美手工艺的求实底蕴。20世纪30年代至新中国初期,虽国内外环境不断变化,但国内强调工艺实用的理念一以贯之,手工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承担着培养工艺人才甚至外汇创收的重任。据统计, “1952年全国工艺美术出口值3322万元,换汇900万美元;1972年,出口近8亿元,换汇2亿多美元。”[2]作为国内最早开创漆艺课程并实现工艺分科教育的高校,川美的手工艺也不例外,早期川美手工艺呈现出鲜明的注重传统工艺动手能力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特点。例如,1938年成立的“中华工艺社”(始称“六合工艺社”)主要生产漆器与纸伞,川美前身四川省立艺术专科学校和西南美术专科学校时期手工方面的教学组织也称为应用艺术科、实用美术系。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川美手工艺(时称工艺美术系)都将社会生产作为教学与社会实践中的重要部分。即使在今天,已将重心转为艺术创作的手工艺术系仍坚持着“百工”“手作”所遵循的“手工规则”。
具体而言,手工规则首先体现于强调生产现场的学习。1956年,沈福文先生在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总社的支持下,在西南美术专科学校内部成立了西南漆器实验工厂(后改名为重庆美术漆器厂),作为学生实践创作的重要基地。除漆艺外,手工艺另一保留至今的陶艺方向也注重生产现场的锤炼。50年代,梁启煜先生(时任实用美术系教研组组长)便时常带学生到重庆传统陶瓷生产地荣昌现场实践。之后的几十年间,川美工艺美术系广泛在景德镇、福州、西安等地开展实习合作。60年代,工艺美术系师生在景德镇瓷厂、福州漆器工厂和西北印染厂所设计的瓷器、漆器、染织图案被部分运用于工厂生产之中,取得了极佳的社会反响。时至今日,川美手工艺术系建立有四川美术学院一景德镇市昌南新区管委会、四川美术学院一重庆市西山雨陶坊等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渝教研发[2019] 12号、渝教研发[2021] 11号),并与成都蜀山窑陶瓷艺术博物馆、成都漆器厂等25家社会机构、企业行业单位开展产学研基地、联合实验室、协创平台等方面的合作,始終重视在社会单位的实践机会与行业内部的锻炼。
其次,手工规则还表现在注重手工成果的社会转化,即发挥手作的社会效益与社会担当。早期手工艺骨干教师的经验与生产现场的实践为川美手工艺积累了足够的基础,1959年,建国十周年之际,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受四川省委委托,为北京人民大会堂四川厅进行陈设设计,他们设计的漆器、瓷器、灯具、茶具等物件在其中得以呈现。此外,工艺美术系还在十周年国庆期间为四川省设计了展览品、纪念品和各种装饰品,承担了“北京十大建筑”中的部分设计工作。由于出色的表现,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被评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国庆献礼先进单位”。1979年,四川美术学院张秉瑛发明了“真丝织物转印花”技术,在此基础上,四川美术学院与四川省轻工厅乡镇企业管理局达成促进旅游产品开发的协议。在当时的物价情况下,对方拨款8万元人民币予以大力支持,学校也采取各种措施积极促进此项技术的社会推广,取得广泛关注。而在以艺术作品描摹时代生活方面,川美的漆艺与陶艺两种传统工艺形式大放异彩。1965年,四川美术学院组织漆画创作小组创作了一批反映劳动人民生活和长征题材的漆画作品,在当时的美术界产生了较大影响。如今任教于川美陶瓷方向的孟福伟教授,长期深耕于再现近乎被淡忘的古老民俗“乡愁”与社会罅隙平凡人群的场景陶艺创作,其有感于2008年汶川地震“生死关头的坚强和悲壮,人性的光辉和闪耀”[3]所创作的陶艺作品《生死时速》(时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大学)荣膺2009年“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最后,手工规则显现于川美手工艺长期实践后总结出的运行机制,即以作坊式而非课堂式为主的教学组织模式。如今川美手工艺的4个方向:漆艺、陶瓷、纤维、首饰均设有对应工作室,纤维与首饰2个年轻的方向更是从工作室发展而来。在当代艺术学院,手工这一传统技艺应采取何种教学方式,仍是有待讨论的问题,但传统工艺师徒相授、集中训练的模式似乎仍是颇为有效且值得研究的。川美手工艺工作室的教学可概括为三个阶段:1.通识技能教学;2.专业技能教学;3.专业方向教学或综合技能教学。以朱小禾曾主持的漆艺工作室为例,通识技能主要为单一的漆艺研磨彩绘、变涂和戗彩,专业技能阶段则学习漆艺脱胎以及更为复杂的研磨、变涂和戗彩工艺,专业方向教学主要进行综合性的漆艺创作。纤维工作室则循序渐进地学习编织工艺、刺绣工艺、拼布工艺、皮革工艺和综合表现五门课程。工作室制争取到最大限度的教学自由。在教学方面,工作室制能够将工艺学习的时间延长,淡化课堂的概念,增强课程间的连贯性,并将手工劳动本身置于最重要的位置。长课时的综合课程则能够开阔学生思维,提高创作水平,增强学生的兴趣与成就感。在师生关系方面,工作室的导师责任制将教师责任集中化,教师必须全身心投入、精心策划教学。
川美手工艺所遵循的手工规则是对“手艺”这一传统技艺诸多原则的坚守,也是长期系科发展与教学探索所形成的适己化道路。就目前来看,效果不错。例如,过去朱小禾与何艳主持的漆艺工作室90%的学生会在非课堂时间仍进入工作室创作,多次举办的课程汇报展的手工作品60%能够现场售出[4]。首饰方向自设立以来,其毕业生就业率未低于98%。这些非常具体的培养成果并非判断系科建设的唯一指标,但应该也能说明川美手工艺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传统概念上培养手工人才的任务。
三、实验之道:川美手工艺的创作路径
注重实用性与实践性是川美手工艺的基础,但这显然不是全部。川美手工艺脱胎于传统工艺,但也在几十年间坚决地进行各种实验性的革新。八十余年的历史中,川美手工艺形成了几代教学团队,教学理念也在不断调整,4个不同的方向以各异的方式诠释了自身对当代手工艺发展方向的理解。
漆艺方面,沈福文先生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奠定了川美漆艺的基础。沈福文早年求学日本,师从著名漆艺家松田权六,回国后致力于中国现代漆艺的探索。在材料方面,沈福文尝试以蛋壳、棕丝等材料替换昂贵的金、玉,不仅解决了当时色漆中白色明度不足的问题,还以蛋壳裂纹的多样性丰富了漆艺的表现力。工艺技法方面,沈福文结合我国古代漆艺的“末金缕”与日本的“肉合莳绘”技法,发展出“研磨彩绘法”,后又发展出“高堆漆法”,为后世漆艺发展奠定重要基础。五六十年代开始,川美漆艺第二代传承人杨富明、肖连恒、何豪亮、李大树、刘健斌等在继承沈福文漆艺技法与理念的基础上凸显漆艺的绘画意识,各显风格。其中,肖连恒的《花与桃》荣获“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七八十年代至新世纪,陈恩深、朱小禾深入推进漆艺语言的探索。陈恩深认为,过去国内漆艺创作存在倚重技法而绘画性不足的问题,提出“画境在先,漆语在后”的观点,其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银奖的《四月的漫步》在构图与绘制上都显示出现代主义式的审美趣味,一改过去漆艺作品的“工艺”面貌。朱小禾则革新了传统漆艺的工艺手法和教学方式,提出了“实验漆艺”的概念。如今,蒲江、唐影、何艳、陈静、林文洁、杨立山等年轻教师对前辈经验各有继承,继续着川美漆艺的实验之路。
第五届“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金奖
陶艺方面,20世纪五六十年代,梁启煜、罗明遥带领下的川美陶艺践行“美用一体”的教学理念。新世纪初,则开始实验性地将陶艺纳入现代艺术表现的范畴,唐英、吴时敏、尧波、陈俊平等强调陶艺的造型与抽象表现能力,注重“以创作带教学”,建立起从实践到审美的现代陶艺体系。这一阶段,川美的陶艺创作突出实验性与形式感,将形式语言作为创作的重点,或突出创作过程的手工痕迹,或强调材料本身的属性特征与技艺规范,既希望摆脱商业对陶艺创作的绝对影响,又反对“观念”对陶艺材料本身的压制,颇有格林伯格所推崇的“艺术自律性”的味道。如今,川美陶艺建立起立体的培养目标与教学方式:一为“民生”,即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二为“器物”,培养具有当代人文视野的陶瓷艺匠,以手作诠释“日常”;三为“筑艺”,致力于培养有强烈表现欲望的陶瓷艺术家。孟福伟、刘祥、刘玉城、尧波、吴建毅等教师在重大主题创作、当代陶艺语言探索、陶艺理论研究等方面各有所长,且在包括全国美展在内的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屡获大奖。
川美纤维工作室成立于2008年,为重庆市教委重大教改项目试点工作之一。纤维是古老的日常纺织材料,但如今纤维艺术的内涵却丰富得多。以历史悠久的“洛桑雙年展”与国内后继的“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为参照系,在纤维方向负责人张海东的带领下,川美纤维以传统材料与技法为基础,但不囿于材料概念的限制。创作中,木料、玻璃、金属、陶瓷等材料穿插其中,焊接、熔化、粘合等工业工艺也得到综合应用,纤维方向显示出积极的跨界融合和开放的姿态,形成独具一格的作品面貌。纤维方向所培养的学生不仅在“从洛桑到北京——国际纤维艺术双年展” “唯金杯”等纤维类展赛中频频获奖,在“创意工美” “紫金奖”以及各类传统美展中均有佳绩。此外,立足西部腹地,积极深入民间,了解西部独特工艺品种与特色,将西南地区的艺术特色以纤维的形式进行推广,也是川美纤维的重要内容。
2016年,为配合传统工艺美术专业应用转型,四川美术学院成立了学院最年轻的专业——首饰艺术。川美首饰艺术方向以培养具有实践动手能力、艺术创作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的首饰专业人才为目标,显示出极强的专业针对性。在材料、工艺的创新性应用方面,首饰艺术不仅专注于传统首饰材料质感与形式美感的探索,还走出多条实验之道。例如,将竹编、传统手工纸等传统工艺材料纳入首饰表现领域,探寻传统工艺的再生路径:也从中国传统绘画、文人品格中汲取灵感,塑造具有传统民族气质的首饰佳作:或以“万物有灵”为理念,以首饰为载体,重塑生态环境中自然植物、废弃物的物理形态,重新审视人与物之关系。自设立以来,首饰方向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工业设计大赛”“中国工艺美术创新作品大赛” “华·彩——国际彩色宝石设计大赛” “国际大学生时尚设计盛典” “紫金奖” “月印万川” “珠宝有IP”等专业大赛中屡获佳绩,就业率稳居学院前列。
四、总结
福西永( Henri Focillon)曾将艺术家的手赞颂为“活的生命体”。从本体上讲, “手工” “手作”是颇为传统的艺术概念,古人云“雕刻百工,炉捶万物”,它强调创作者主观能动的劳作与技艺,且往往追求成果的品质和品位,二者无疑都以“时间”而非“效率”为基础。在如今,生产、设计、创作、教育的发展则对“手工”有了更多新的要求。川美手工艺铭刻于川美的学统文脉之中,手工规则与实验之道是其多年来践行的教学原则和创作路径,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手工”不会是停滞的概念,川美手工艺也会继续其探索之路。
[本文为四川美术学院学科建设项目“四川美术学院手工艺作品联展暨手工艺学科文献展” (项目编号:xk-sj -ky202204013)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振纪.20世纪前期中国现代漆艺的传播——以国立艺专师生相关活动为线索[J].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 (01):41.
[2]欧新黔.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保护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9.
[3]孟福伟,从《吃酒席》到《拜年》——我的创作历程[J].美术观察,2017 (08):75.
[4]朱小禾,何艳,漆艺工作室教学经验汇报[Jl.装饰,2011(09):140.
[5]唐英.现代陶艺的“形态”关系[J].中国陶艺家,2006 (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