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舞台艺术精品 写时代篇章
2023-06-30宋来源
宋来源
2021年12月, “江西文化艺术研究与创作丛书”《江西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十年剧目选集》(书配碟)正式出版。全书分上下两册,选收了江西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实施以来获得资金扶持的24个大型舞台剧的剧本及其音像视频。作为2008年至2017年江西文艺舞台剧目的记录本,该书以剧本和音像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汇集了江西这十年间创排并演出的优秀大型剧目,可以说是对江西文艺舞台亮丽风采的一次创新展示,是对江西文艺舞台创作整体实力的一次有力宣传与推广。
这十年,江西舞台艺术创作仿如安上了强劲引擎,加速了一批舞台艺术精品的创作与孵化。一部部江西本土优秀剧目出现在大众视野,一个个重量级奖项收入囊中,一批批舞台艺术精品在各类展演和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大放异彩。值得一提的是,2016年,江西省青年男演员杜欢、杨俊凭借在原创歌剧《回家》和赣南采茶歌舞剧《永远的歌谣》中的出色表现,双双荣获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填补了江西自1997年以来18年未获梅花奖的空白。
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江西省委、省政府实施的江西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密不可分。自2008年起十年间,江西省财政每年投入1000万元,扶持文艺创作与繁荣,其中600万元重点支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群众的本土性、原创性剧(节)目。可以说,繁荣工程几乎将2008年起十年间江西文艺舞台上呈现过的绝大部分优秀作品囊括其中。
一、繁荣工程十年,江西文艺舞台精品层出不穷
原文化部部长孙家正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建设目标中提及, “到2006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出约50台具有国家和民族特色,具有强烈艺术魅力和时代特征,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剧(节)目”[1]。江西文艺创作繁荣工程正是以推出一批兼具时代特征和艺术魅力、江西地域和民族特色、为人民所喜爱的舞台艺术精品而不懈奋斗。繁荣工程为实现这个目标作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较好效果。
(一)题材选取的广泛性
入选剧目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实现革命历史题材、现实主义题材、历史题材等多种题材的多样书写。
全面立体多维度呈现革命历史岁月。如果说《生如夏花》《碧血黄花》是通过对方志敏、林觉民等革命英雄形象的再塑造,讴歌有着坚定理想信念、推动革命不断向前的民族英雄,那么《八子参军》《老镜子》《热血山哈》则是革命历史题材的另外一种书写,这些剧目着眼于普通大眾,他们或者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参与革命,但最终成为推动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平凡英雄。
关照当下、直面现实的现实主义题材一直以来都是艺术家关注的重点。 《快乐标兵》《水点桃花》《角色》《生死愿》《有事找老杨》等剧目把视角对准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通过讲述身边人的身边事,塑造人物形象,贴近时代脉搏、记录时代轨迹、反映时代风貌。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剧目大部分是本土剧种,用江西本土剧种演绎本土故事,更有助于实现剧目和观众的双向奔赴。
不论是改编作品《牡丹亭》《邯郸记》的原著作者汤显祖,还是《阳明三夜》的主人公王阳明,亦或是《哭之笑之》的主角八大山人,他们都是江西历史文化名人。这些改编或者原创,一方面重新演绎了经典,另一方面为观众了解王阳明、八大山人等历史人物提供了不同的角度,给予观众不一样的艺术体验。 《遥远的乡土》通过讲述了本土历史乡土故事,展现江西文化和民风民俗,唤醒观众关于江西的历史记忆,让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光彩。
巧挖民族题材,融合多剧种元素求创新。 《热血山哈》《七彩畲乡》以少数民族生活作为创作背景,展现了革命历史时期、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少数民族生活风貌。其中, 《热血山哈》将吉安采茶戏唱腔与畲族山歌融于一体,体现了剧种与音乐发展的多维空间,富有创新性。
(二)舞台艺术体裁的多样性
从入选剧目类型来看,不仅有京剧、话剧和歌舞剧等,更多的是独具江西特色的赣剧、采茶戏等地方剧种,入选的采茶戏又可细分为赣南采茶戏、赣西的萍乡采茶戏、赣中的宜春采茶戏、高安采茶戏、吉安采茶戏,侧面反映了江西地方戏发展的本体意识逐渐增强,善于从丰富的地方文化资源中汲取养分,突出地方艺术特色,为实现江西本土戏曲振兴提供有益实践。文化和旅游部正在组织编撰出版的《中国戏曲剧种全集》,涉及江西本土戏曲剧种23个,数量居全国前列,繁荣工程剧目创作正是得益于这些宝贵资源,让一部部具有地方特色的优秀剧目得以在舞台上精彩呈现。
从以下表格中可以看出,入选剧目包含了10种剧目类型,其中采茶戏可细分为5种,对24个入选剧目的总数来说,平均3个剧目就分属于不同剧目类型,足以见得入选剧目类型丰富。
(三)兼具时代特征与艺术魅力
每个时代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精神,比如积极向上、奉献担当、忧患意识,再比如人文关怀,这些都是时代教与大众应有的精神姿态。戏剧在表现时代特征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应时代。 “只要是真实、深刻地记录、反映、再现社会历史变迁,弘扬社会正气和民族精神,或对社会伦理道德的善恶进行评判、思考,深刻表达对人性关注的戏剧作品,都称得上是主旋律戏剧。”[2]从这个意义上说, 《江西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十年剧目选集》就是一本主旋律作品的合集。
入选作品或取材于重大革命事件,或取材于革命和现实中的英雄模范人物,或选取于华夏数千年历史中的江西灿烂篇章,无不闪烁着时代之光,体现人文主义关怀。 《快乐标兵》反映赣州新农村建设中脐橙产业发展的艰辛历程,有着现代生活与传统生活的强烈对比和现实冲击。《七彩畲乡》以少数民族地区的现实生活为依据,展现了年轻大学生在农村一线大有作为,其高扬的主旋律将激励更多的大学毕业生投入到火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去。 《水点桃花》直击大学生创业的青春励志故事,可以说是一代瓷都人的记忆与写照。 《阳台上的野菊花》是一部紧跟时代、贴近生活的城市进行曲,是千千万万个进城农民励志实现梦想的缩影。《有事找老杨》是当代社会转型过程中真实的琐碎存在,也最能展示基层群众的民生问题。
戏剧的艺术魅力很大一部分来源于戏剧艺术的真实性、情感性、趣味性。 《八子参军》取材真实事件,充溢着闪光的人性和浓郁的人情,剧目充分发挥采茶戏的艺术特色和专长,增加了时尚元素,将歌、舞、剧三者融为一体,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角色》通过一方小镇、一个茶馆、一张板凳,将小人物的起落作为半个世纪中国社会缩影呈现,对白和唱词字字珠玑,与人物和结构交相辉映。 《阳明三夜》穿梭时空、回归历史,将写实与写意相结合,通过王阳明青年、中年、终年的三夜,表现其“知行合一”的光明人生,使观众直观感受阳明心学的震撼力量。这些作品在符合时代主旋律的基础上,达到了真实性、情感性和趣味性的完美统一。
(四)凸显江西地域特色的审美视域
地域文化特征具有一定的历史沉淀,内涵丰富,不仅包含自然元素,还囊括了地域风土人情等人文元素,具有地域性、独特性和传承性三大特征。繁荣工程入选剧目立足本土创作,通过植入江西亮眼的文化符号,展现江西淳朴的风土人情,追寻江西历史岁月的痕迹,讲述江西历史文化名人故事,记录江西本土小人物的点点滴滴,集中体现江西地域特色。
江西风情的全景展示。风情歌舞《赣风》分为风情、风流、风采三个版块,通过江西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民歌、舞蹈、戏剧等元素的运用,对江西的名山、名水、名人进行了全方位的艺术展示,印证了赣鄱之地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之地。此外, 《角色》《永远的歌谣》 《将军还乡》等都表现了浓重的江西地域风情。
江西地域元素符号在作品中屡见不鲜。以《遥远的乡土》为例,将黎川的广仁庄、永修的样式雷、金溪浒湾的雕版印刷、赣县白鹭村的王太夫人祠等浓厚的江西符号贯穿全剧。以江西最具代表性文化之一的陶瓷文化为背景,京剧《水点桃花》与一代景德镇人记忆中的经典陶瓷画面同名,以烧制出“水点桃花”极品瓷为线索,唱响了一曲瓷都人民昂扬向上的奋斗之歌。
以歌传情展现地域特色。以《永远的歌谣》为例,把传唱了80多年的红色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和有着400多年历史的赣南采茶戏经典曲牌《哨妹子》作为贯穿全剧的音乐,表现赣南客家儿女的乡情和亲情。 《老镜子》全剧根植于兴国这片红土地,不论是咬字、衬词还是旋律本身都与兴国山歌紧密联系,每一个唱段的第一句“哎呀嘞”具有强烈的旋律感,不论从音乐本身还是舞蹈服化道都充满了浓郁的地方特色,用兴国山歌演绎兴国本土红色故事。
二、繁荣工程十年,促使文艺院团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繁荣工程十年,正是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推进的时期,繁荣工程的实施和专项资金扶持,为的就是出戏出人出效益,这对稳定专业队伍、坚持创作生产发挥了重要作用,促使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不断走深走实。
(一)文化惠民让百姓共享文化盛宴
繁荣工程是公益展演的基础,公益展演是繁荣工程的展示窗口。从本质上说,繁荣工程就是为繁荣江西文艺创作而设立的文化惠民工程, “最终目的也是要丰富老百姓的文化生活,让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3]。
2009年,江西以繁荣工程推出的剧目为主体,采用展演、巡演的形式,打造了文化公益展演平台“相约春天——公益大展演”,逐渐成为江西文化惠民的响亮品牌。 “相约春天——公益大展演”为打造特色公益文化品牌开创了先河,作为一种公益展演模式得到推广。
这一公益展演模式,通过免费向市民发放门票的方式,让最普通、最基层的群众特别是城市困难群众也有机会走进剧场观看演出,看到具有江西本土特色的艺术精品。这些惠民举措,让江西的文化惠民于润物细无声中生根发芽、枝繁叶茂。
(二)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文艺院团创排的资金问题
与全省文艺院团改制配套,各级政府推出了采购安排和补贴安排,如江西省政府对5家省级改制院团实施送戏下乡演出补贴和商演补贴,每年定额2000万元,扶持时间为2012至2015.这对提升院团演出积极性、改善改制职工收入起到重要作用。上述举措解决了改制院团的生存,但对于文艺创作的推动作用有限。与改制配套举措相比,繁荣工程在鼓励舞台艺术创作、实施舞台表演方面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繁荣工程改变了以往各级财政倾向于本级院团补贴的现状,其扶持对象包含全省各级院团,除了省级院团,地市甚至县级院团也成为了主力军。江西省财政每年安排的600万元扶持资金,成为了地方打造精品剧目的风向标,它一方面满足了全省各地打造精品剧目的需求,一方面为一批未被创排的优秀地方剧目提供舞台。
繁荣工程的扶持促进了多级财政联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撬动地方财政支持剧目创排的杠杆。以剧本《角色》为例,正是2008年繁荣工程提供了3万元的剧本创作经费和8万元的初排经费,使得剧本在舞台上“立”起来后,当地主管部门看到了《角色》有希望打造成第二个《乡里法官》,追加投入50万元。同样,萍乡采茶音乐剧《黄海怀》进入首轮扶持后,当地政府投入50万元,鹰潭市更是前后投入200万元打造《七彩畲乡》。[4]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繁荣工程让优秀剧目立起来,从而助推地方财政追加扶持资金,为作品的进一步打磨提供了可能。
(三)实现出戏出人出效益的发展目标
院团的工作千头万绪,唯有“出戏出人出效益”是院团工作最核心要义。繁荣工程充分发挥了政府引导院团创作的作用,助推院团出戏出人效益,促使院团创作现状和整体生存状态得到进一步改善。
院团转企改制后面临着诸多问题,其中人才的流失尤为突出,大量业务骨干的流失,编剧、导演、舞美、演员等专业人才纷纷提前退休或转行。以江西省直国有文艺院团为例, “因优惠政策导致的提前退休和调转其他单位的人员达原在编职工总数57.1%,人才流失极为严重”[5],直接制约了全省改制院团的剧目生产、市场演出与经营。
繁荣工程入选剧目的创排,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院团的燃眉之急,对院团而言起到了推陈出新、以项目促发展的作用。繁荣工程实施十年间,入选剧目成为院团舞台创作的重中之重,或者打磨经典,或者打造原创,这些剧目成为推动剧团持续发展的重要助力。
繁荣工程的实施,有力激发了文艺工作者创作积极性,对整个艺术舞台生态而言, “通过积累优秀剧目并创造条件使之持续演出,成為新时代推动舞台艺术继承和发展的重要途径”[6]。对编剧而言,他们再次拿起了手中的笔杆,创作出一批优秀剧本,投入创排,不断打磨后,促使精品剧目脱颖而出,在国家级、省级奖项中崭露头角。对演员而言,起到了以戏带人、培养演员的作用。借助这些优秀剧目,一批优秀的舞台艺术人才不断成长。
《文艺创作繁荣工程十年剧目选集》相对完备地记录了繁荣工程实施以来江西创排并演出的优秀剧目,集中展示了江西文艺院团体制改革过程中取得的明显成效,是江西戏剧人十年间不断奋进的力证,为公众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记忆。在剧目选集编写过程中,原江西省艺术研究院做了大量的工作,从编写体例的确定,到联系作者、相关单位提供一手文字、影像资料,再到文字的校对确认,每一步都做得扎扎实实。也正是编者处处秉承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使得剧目选集如期付梓出版。剧目选集作为繁荣工程实施以来的江西优秀剧目合集,具有重要的艺术档案价值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康斯复,吴娟.以精品工程带动文艺繁荣——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谈“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N].上海文汇报,20030825.
[2]刘明厚,主旋律戏剧刍议[J].中国戏剧,2007 (08):57.
[3]屈菡,柯中华.戏曲之乡的再度崛起——江西实施文艺创作繁荣工程成效显著[Nl.中国文化报,2011-12-12 (1).
[4]郁鑫鹏.“繁荣工程”助舞台艺术走出“洼地”[N].江西日报,2016-12-15 (A02).
[5]范干忠,陈燕华,陈星,江西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后发展现状调查一一以江西省直属国有文艺院团为例[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03):249.
[6]赵建新,助推创作、涵养生态与艺术提升——六年来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戏曲大型剧目成效分析[Jl.艺术评论,2019 (0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