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与实践理路

2023-06-30王全

公关世界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城乡一体化引言

王全

摘要:乡村文化振兴主要是以“鄉风文明”为主要内容,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来说,乡村文化振兴既是内在要求,也是满足农民群众整体需求的有效途径,是解决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各种矛盾的关键所在。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关于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开展,还存在文化落后、公共服务较差的问题,需要构建以传统农耕文明为核心的乡村文化体系。本文立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探讨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结合实际情况总结了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理路。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文化,城乡一体化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当下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明确的方针。要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涉及多方面的内容,既需要产业振兴、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提供外在基础,还需要做好乡村文明建设工作,营造良好的乡村文化氛围。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意蕴

乡村振兴既要注重外在的形态,也要注重内在的意识,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要同时抓好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乡风文明”作为主要内容,在提高农民群众精神风貌的同时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增强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这是新时代背景下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价值意蕴。具体表现如下:

(一)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

一直以来,在我国的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都十分注重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始终坚持将文化建设工作作为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前提。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建设工作的开展,也要立足乡村文明治理基础上深入挖掘传统农耕文化中的优秀理念和思想,传承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这一过程中还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外来文化中的优秀内容,以此营造淳朴、善良、积极、勤劳的文化风尚[1]。

在乡村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元素,在上千年的发展和演变中,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乡风文化,其中涉及了很多方面的内容,包括村规家训、公序良俗等,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发挥出了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作用。关于乡村文化振兴战略的推进工作,需要对这些传统文化中的内容进行深入挖掘,包括道德观念、民族精神等等,能够让我国的传统文化焕发生机与活力,在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的同时也能促进传统文化的发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对外开放的脚步不断向前,各行各业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尤其是在当下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环境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也变得频繁,导致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一定的影响[2]。对此,在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过程中实施乡村文化建设,需要始终坚持以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为核心,能够进一步地促进对于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助于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能够充分发挥出乡村传统文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在实施的过程中,遵循的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其中涉及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在内的五个方面的内容,只有实现了多方面的振兴,才能保证乡村振兴的全面落实。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中最基础的一项内容,也是最强大、最持久的力量,只有保证了乡风的文明,才能更好地满足在文化振兴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整体需求。

乡村文化与农村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直接关联关系,乡村文化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底蕴,在乡村振兴的各个领域均有涵盖,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发展,而且乡村文化还可以对乡村各个领域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文化是根本,也是精神支持。文化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全面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能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精神沃土,让更多的农村工作者以及农民群众都能改变传统落后的认知观念,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内在精神动力。

在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代表的是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内在力量。乡村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先导性和战略性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关系到了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推进的整体成效,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大战略行动中的关键一环。因此,积极做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能够有效提升我国国民素质,增强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精神激励的同时也能渗透道德滋养,是乡村社会培根铸魂的需要[3]。

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在乡村建设工作中始终都存在“重经济利益、轻文化精神”问题,导致农村社会出现了风气败坏,道德滑坡等问题,传统民族文化中的很多优秀的道德品质逐渐消融,各种邻里纠纷和家庭矛盾问题十分常见,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尤其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加速的环境下,农村文明也受到了工业文明和城市文明以及西方文明等不同文明的冲击,导致传统农村家庭中重人伦、重道德、重孝道等优秀的品质慢慢消失,乡村文化也逐渐遭到了瓦解。对此,全力推进乡村文化建设,能够在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同时焕发农村传统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凝聚农民精神动力,培养他们互助互爱的精神品质。

(三)乡村文化振兴有助于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

在改革开放的40多年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十分迅速,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也先后积累了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升。由于受到城镇化建设的影响,传统的乡村文化日渐式微。尤其部分农村地区,经济整体水平和农民群众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精神文化上也比较欠缺。乡村文化振兴是推进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项要求之一,更是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一股强大力量,对于增强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感来说有着重要意义[4]。通过开展乡村文化振兴工作,能够有效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留住人们“乡愁”的同时促进乡村地区的全面发展。这一过程中,一方面要坚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传承传统文化,挖掘其中蕴含的优秀思想和人文精神,不断推动乡村地区文化的繁荣昌盛,让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有助于构建良好的乡村文化振兴新气象。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在农村社会经济不断增长、农民物质财富不断增加的同时,通过乡村文化建设也能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不断积累农村社会的精神文化财富,为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供足够的精神食粮。

二、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理路

(一)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核心价值导向

对于社会发展来说,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制度的构建、群体行为的变化以及政治秩序的和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提升群众精神风貌、激发群众集体认同意识提供有力的保障,还能够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秩序,所以在新时期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中,应该将核心价值观引导作为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面对当前我国农村社会多样化的发展结构以及文化环境,必须要有意识地做好对于群众价值观念和文化观念的重塑,帮助人们打造具有强烈归属感的精神家园。而在这一过程中,基层党组织发挥着关键作用,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领导,一定要做好对于群众的教育工作,从而有效强化核心价值导向,凝聚群众力量。

1.突出基层党组织价值引领功能

在开展乡村治理工作中,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让基层党组织的价值引领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彰显出农村党员干部在乡风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工作中的模范带头作用。与此同时,也要通过完善基层党组织结构带动农村民间组织的建设和发展,为激发群众的文化认同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同时要在群众生活空间中组织各种各样的党员教育活动,积极开展一系列的公共服务和基层治理活动,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共同创设良好的农村精神文化空间,并在这一过程中完成价值观的引领和教育,从而为农民群众提供一定的精神指引。[5]

2.创新党组织领导下的活动方式

文化活动有着营造氛围和价值导向的功能,要想激发群众的文化认同感,需要引导其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振兴工作中来。首先对现有的村庄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充分利用农村传统文化习俗,不定期开展不同年龄、不同主题的农村集体文化活动,满足各个年龄段群众的需求,有效拉近村民之间的情感互动,激发他们对于乡村生活的归属感和满足感。其次,通过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创设精神家园,并在文体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规范农民群众的行为观念,不断培养他们的公共精神,同时有效强化群众的共同体意识。

3.构建多种形式的农村文化社群

将一些具有共同文化爱好、同等文化水平的群众聚集到一起,组建各种各样的群众性文化社团,以社团为单位不定期开展各类农村社会活动,在这一过程中激发群众的自觉治理意识。同时通过社群文化活动营造良好的乡村人文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将群众聚集到一起,为他们带去潜移默化的引导和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慢慢渗透到群众的日常生活生产和行为习惯当中。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思想政治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的是当代的中国精神,是对传统文化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高度概括,对于开展国民教育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精神文化产品创设工作、传统文化传承工作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是决定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关键内容。在开展乡村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一定要将立德树人作为核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的文化振兴工程做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帮助农民群众提升精神风貌,明确对于群众的思想政治引领,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当下我国乡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首先,要根据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文化特征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积极开展乡村文明创建活动,全力推进建设美丽乡村等重点工作,鼓励农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其中,有效激发他们的自尊、自信,培养其积极向上的心态和热情;其次,加强对于农民群众的道德建设,建立完善的乡村道德模范引领长效机制,通过榜样力量为群众带去积极的影响,将公序良俗、社会公德、个人品德教育渗透到每一个家庭中,最终打造良好的农村社会风尚。[6]

(三)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激发群众情感认同

要想充分发挥出乡村文化振兴在乡村振兴中的价值和作用,不仅需要构建专门的组织和平台,还需要做好多方资源的整合,通过长久以来乡村社会中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记忆激发群众的情感认同。在其中既有乡村地区特有的人文精神和思想观念,也有优秀的传统道德规范,将其与现代文明相整合,能够有效促进当前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开展。

1.对传统的优秀文化资源进行积极挖掘和整理,找回一些承载农民群众深刻记忆的文化符号和情感内容,激发群众的情感认同。全面开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比如编辑村史村志、创编村歌村谣、整理历史名人资料等等,建立专门的乡村博物馆,并在其中收藏各种乡村文化资源,不定期组织各种类型的文化活动,通过这些极具乡村特色的文化符号提高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2.深入挖掘乡土文化中具备的一些优秀的精神内涵。比如,忠厚仁义、孝老爱亲、扶危济困、邻里互助等,发挥这些内容的道德优势和教育功能,教会农民如何判断是非,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增强乡村治理模式的乡土性和现代性。与此同时,还要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充分发挥出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从而更好地化解邻里之间的矛盾纠纷,最终创建良好的乡风文明。

3.注重乡贤的培养和利用。乡贤是乡村振兴建设中的重要资源。在当前新时期环境下,关于乡村振兴工作的开展,在建设乡村文化过程中,乡贤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地方政府部门要完善有关激励政策,通过相关的人才培育和成长工程增加对于新乡贤的培育,有效激發他们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鼓励他们积极投身参与到乡村振兴事业中来。[7]

4.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国家开发银行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把“文化引领、产业带动”“农民主体、多方参与”“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特色发展”作为基本原则。《意见》明确了创意设计、演出产业、音乐产业、美术产业、手工艺、数字文化、其他文化产业、文旅融合8个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重点领域,提出了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建立汇聚各方人才的有效机制、加强项目建设和金融支持、统筹规划发展和资源保护利用等4方面政策举措,加强政策集成,营造有利环境,引导文化产业机构和工作者深入乡村对接帮扶、投资兴业,促进文化产业人才、资金、项目、消费等要素更多向乡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四)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构建城乡公共文化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已经具备了实施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资金、技术等物质条件,同时也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工业反哺农业、以城市支持农村发展的社会心理。关于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开展,在文化资源调整方面,一定要充分发挥出政府的积极作用,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适当加大对于农村地区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让更多的农民群众享受到文化发展的红利。

1.目前很多地区都存在基础文化设施较差的情况,而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对此,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加以引导和扶持,通过资源倾斜的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推动文化资源重点向乡村倾斜。

2.在促进城乡公共文化体系融合的过程中,首先需要对当前的文化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和健全,其次还需要促进相关机制体制的构建,有了这些才能从顶层逻辑上对城市公共文化体系进行更好的规划。其次,在实施路径上,由于各个地区的资源和风俗文化有所差别,因此可以结合当地的特点,政府作为管理层可以多开展一些惠民活动,比如多提供给农民群众更多的文化产品、文旅产品,丰富乡村文化服务的渠道,加大乡村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将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从而更好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8]

3.对农村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保护和传承,对传统的优秀农村文化和风俗习惯进行复兴,积极培养各种高素质、高水平的本土人才;尤其是针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推广的同时还需要多培养一些所谓的“手艺人”,让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发扬光大。

4.鼓励城市文化志愿者积极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工作中来,深入到农村地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挖掘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应用,让我国传统的民间优秀文化和风俗习惯能够得以传承和发展。

(五)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凸显农村主体地位

公共文化服务是做好乡村文化治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一过程中政府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质量和效果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农村文化治理的功效发挥。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政府公共文化供给依然难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二者之间存在脱节的问题,导致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发挥受到了影响。对此,政府部门需要予以高度重视,推进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通过创新现有公共文化服务的形式来凸显农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构建完善的多元主体合作共建机制,最终充分发挥出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功能。

1.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

这一过程中,要做好对于农村文物保护利用以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群众提供多样化的惠民服务,做好对于现有农村文化资源的配置与应用。与此同时,积极促进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创新,采取多种多样的政策激励,比如以奖代补、项目补贴等等将公共财政的“鲶鱼效应”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不同的渠道吸引更多社会组织的参与,拓宽资金的获取渠道,加大对于农民自办文化的扶持力度,最终打造一个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乡村文化建设发展格局。

2.创造农民满意的文化产品

在社会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任何一个领域的进步都需要不断地创造。对于乡村文化建设来说,一定要了解农民群众的语言,掌握他们的喜好,通过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的走近群众,并获取他们的信任和支持。所以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一定要加大对于文化产品的创作力度,联系乡风文明建设推出一些农民满意的文化产品,选择适合农民群众的载体和方式落实对于他们的教育和引导,这样才能更好地提升农民群众的思想意识和行动自觉。

四、结语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与“魂”,也是一个民族发展的持久力量。在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中,乡村振兴与繁荣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背景下,乡村文化振兴工作的开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化乡风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乡村的繁荣。尤其是在当前社会背景下,有关部门必须要明确我国乡村文化的特征和内涵,把握住乡村振兴战略发展的机遇,理性看待当前存在的各种问题,结合实际情况选择有效的手段全力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建设,让乡村文化振兴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PR

参考文献:

[1]索晓霞.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J].贵州社会科学,2018(1):4-10.

[2]徐勇.乡村文化振兴与文化供给侧改革[J].东南学术,2018(5):132-137.

[3]吴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1):16-23,162-163.

[4]張明皓,豆书龙.党建引领“三治结合”:机制构建、内向度[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1):32-41.

[5]陈波.公共文化空间弱化:乡村文化振兴的“软肋”[J].人民论坛,2018(21):125-127.

[6]宋小霞,王婷婷.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根”与“魂”———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性分析及现状和对策研究[J].山东社会科学,2019(4):176-181.

[7]欧阳雪梅.振兴乡村文化面临的挑战及实践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8(5):30-36,107.

[8]孙喜红,贾乐耀,陆卫明.乡村振兴的文化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35-136.

(责任编辑:李雪威)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城乡一体化引言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我国农民工社会政策的演变路径探析
以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