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大班幼儿美术素养的实践路径
2023-06-30付华清
付华清
大班幼儿表现欲强,自我控制能力和评价能力明显提高,行动更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但是大班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认知经验还处于初级阶段,主动性、计劃性和目的性还有赖于教师的引导,因此提高大班幼儿的美术素养需要依托生活化的美术活动,旨在通过实践研究,把握核心经验。
美术素养是指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与态度、感知与欣赏、创作与表现、评价与应用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幼儿美术素养是利用艺术熏陶和美的感知浸润童心,促使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利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进行美术展现,有助于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帮助幼儿获得美的情感和心灵的陶冶,让其利用美好的心态面对生活、社会及未来。笔者认为幼儿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活动,需要利用生活化的教育思想,联系幼儿的真实生活,改变以往“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关注幼儿美术创作过程,采用可行的生活化教育方法和途径,实现提高幼儿美术素养的教育目的。
一、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开展较少
对某幼儿园2019年9月-2020年7月大班教学活动安排情况进行分析发现,这一学年总共37个教学周,教师共组织过68次美术活动,上半学期组织了34次,其中绘画活动23次,美工活动10次,美术欣赏活动1次;下半学期组织了34次,其中绘画活动9次,美工活动25次,美术欣赏活动0次。由此可见,幼儿教师在美术活动课程安排上,美术欣赏活动开展次数较少,幼儿很难有机会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获得美的体验和感受。教师选择的教学内容侧重于美工活动和传统绘画活动,忽视了美术欣赏活动。同时,在区域活动安排上,很少或者几乎看不到美术欣赏活动的影子,更不用说利用生活化教育思想开展美术欣赏活动,导致幼儿的美术素养缺失。
(二)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缺少生活化内容
内容是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必要载体,对欣赏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着美术欣赏活动开展的有效性。对当前幼儿教师教育理念、幼儿园教育资源以及教师美术欣赏活动内容的分类和选择等方面调查发现,幼儿教师没有重视内容的选择,加上幼儿园自身资源条件的限制,导致教师在选择美术欣赏活动内容时存在单一化和片面化的问题。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该幼儿园在岗的15名教师发放了“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情况”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主要围绕三个方面供教师选择:第一,以下哪一项是您选择的频率最高的美术欣赏内容?选项分别为图片、实物、园内环境、园外环境。第二,您认为美术欣赏内容选择的渠道是?选项分别为随意选择、课本内容、名家作品、幼儿实际生活相关的内容。第三,是否选择教材以外的内容?选项分别为没有、偶尔、有。
针对第一个问题,有14名教师选择图片,1名教师选择实物,而园内和园外环境不在教师的选择范围内。第二个问题,没有教师选择“随意选择”选项和名家作品,选择美术欣赏内容的渠道主要依靠课本内容和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其中选择课本内容的有3人,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的有12人。第三个问题,多数教师在开展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时都会或多或少涉及教材以外的内容,其中偶尔选择的人数为9人,经常选择的有6人。
从以上数据来看,尽管在调查中80%的教师会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但是多数教师依然刻意回避,开展美术欣赏活动的机会少之又少,即使偶尔开展几次活动,有93%的教师选择的美术欣赏内容是图片,7%的教师选择实物,在园内和园外的选择为零。选择的内容也没有结合幼儿的真实体验和兴趣,照搬课本、缺少实践,难以提高幼儿美术素养。
(三)幼儿教师在组织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时未能发挥指导作用
组织和实施过程是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生活化落实的关键环节,彰显着教师的教育理念、指导能力和审美素养。但是经过调查发现,一些教师自身缺乏美术欣赏指导能力和指导经验,这在教师当前的认知教学理念与美术欣赏活动的组织实施之间存在矛盾,导致教师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侧重于自身意志,忽视了幼儿的主体作用。例如,在个别指导活动中,为了加快教学进度,教师在没有完全了解幼儿真实想法的情况下,就将自己的想法和观念强加给幼儿,并左右幼儿的想法,不利于增强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学习体验,长此以往,幼儿失去了自我表达与表现的能力,总是局限于教师的指导。如幼儿在欣赏作品时感受画面中的线条和色彩,教师会有意识地引导幼儿偏向“教师认为的侧重点”,这是完全忽视幼儿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的做法。
二、大班幼儿生活化美术欣赏活动的实施过程
(一)为幼儿创设生活化教育情境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很少开展美术欣赏活动,更侧重于美工活动和传统绘画活动,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不知道如何在欣赏活动中激发幼儿的审美兴趣和学习主动性。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将生活化情境作为活动开展的契机,创设生活情境,自然衍生美术欣赏活动,让幼儿在熟悉、自由的环境中参与活动。
第一,设计情境时要以幼儿兴趣的激发为中心,情境内容要紧密联合幼儿的生活,符合幼儿的审美兴趣。例如,在以“梦”为主题的美术欣赏活动中,教师应结合主题布置温馨、自然的活动教室,伴随轻柔、优美的音乐旋律提出问题:你们睡觉的时候会做梦吗?通过问题让幼儿逐渐融入生活情境。有的幼儿说自己有过很多丰富的梦境,但是不知道自己做梦时是什么样子;有的幼儿说自己见过别人做梦的样子。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幼儿结合生活经历,观察并表演别人睡梦时的样子,如睡姿、表情、动作、呓语等。
第二,搭建面向幼儿生活的表现平台。美术欣赏活动源于生活,也要归于生活。幼儿在美术欣赏活动中的感知、描述与体验需要有展现的机会,所以教师要为幼儿搭建表现平台,既要体现生活化内容,又要满足幼儿欣赏与表现的需求。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灵活安排时间,结合大班幼儿的需求和特点,集中美术欣赏活动以35分钟左右为宜,要包括幼儿选择操作材料、作品构思、自由创作等环节。教师可以将幼儿构思和创作环节与区域活动相结合,如在“大碗岛的星期天”欣赏活动中,教师就可以将色彩欣赏过程延伸至区域活动,为幼儿提供水彩笔、油画棒、颜料以及各种操作材料,从而给予幼儿创作空间。
(二)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的欣赏内容
内容是活动开展的基础,教师要选择适合幼儿的内容,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衍生出来,不断丰富和拓展。第一,教师在多种生成内容中甄选符合幼儿认知和生活经验的内容,结合美术欣赏活动课程目标,通过目标的细化进行选择。例如,教师将课程目标、周目标等细化为“花”“房子”等,结合目标分析,引入名画欣赏作品《向日葵》《漂亮的房子》,然后结合作品进行集中教学。
第二,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兴趣爱好,结合幼儿感兴趣的热点话题,生成美术欣赏内容,可以总结前期活动内容的选择经验,整理幼儿日常活动中感兴趣的热点话题。同时,教师要调动幼儿的多个感官,促使其积极融入活动,采用问题引导的方式,激发幼儿思考。例如,在开展“大中国”主题活动时,教师先抛出一个讨论主题,让幼儿思考我们的国家有什么。幼儿天马行空,说出很多自己曾经见过、听过、感受过的事物。教师进一步提问:“哪些是我们国家独有而外国没有的呢?”由此借助此次美术欣赏活动教授幼儿剪纸,在潜移默化中渗透中华传统文化。
第三,融入园内和园外环境内容,尤其是园外环境内容,教师可以每学年定期组织幼儿开展“走进社会、深入自然”特色教学活动,将城市中具有特色的地标建筑、公园、雕塑等作为欣赏活动内容,鼓励幼儿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美的事物,并举行“城市美景”照片拍摄征集活动。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运用家园共育理念,进一步开展亲子互动活动。如在家长带领下组织秋游,幼儿与父母一起收集落叶,进行装饰和美工制作。
(三)采用有效的方法加强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经验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结合幼儿的天性以及对美术欣赏内容的兴趣,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力和敏感度。例如,以“美丽的春天”为主题,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到园内或园外观察和欣赏春天的景象,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有的幼儿画美丽的花朵,有的幼儿画小蝌蚪,教师要引导幼儿结合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以及教学主题进行绘画,帮助幼儿获得审美体验。
另外,大班幼儿已经能够灵活自如地控制手腕,利用手指力量进行活动。教师开展手工课堂活动时,可以教授幼儿使用剪刀等各种工具,并利用橡皮泥等材料捏出自己喜欢的卡通造型。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开展角色扮演活动,让幼儿扮演 自己制作的角色,与同伴进行故事创编,模拟“过家家”等场景,加强互动,从而激发幼儿的创造思维,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的评价
(一)重视幼儿感知体验,建立科学的评价理念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看待事物的方式以及对事物的感受与理解区别于成人,幼儿有自己表达观点和情感的方式。对此,教师在评价时要树立科学的评价理念,在美术欣赏评价活动中也不例外。第一,尊重幼儿的审美观念、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逻辑,不以成人的视角强加干预,尊重幼儿的欣赏视角和欣赏能力,让幼儿运用自己独特的描述方式、行为动作、语言表达等,展现艺术的想象力和审美情感。教师要做的就是不用自己固有的审美标准评判幼儿,不过度苛求“完美”的欣赏活动结果,抛弃模式化的训练方式,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二,教师应关注幼儿自我感知、自我体验、自我理解和自主评价,而不是通过教师的经验指导,要求幼儿按照作者的创作思想和创作背景理解与欣赏作品。幼儿可以大致了解创作理念和时代背景,但不能作为美术欣赏活动的主要目标,教师要对幼儿的认知和理解予以支持和尊重。例如,在“人头鸟-石子”欣赏活动中,按照成人的理解,认为这是人与鸟的故事,而在幼儿看来,画面中红色的是鸡冠,认为这是人与鸡的故事。
(二)关注幼儿的表现,重视过程性评价
在美术欣赏活动的最后阶段,不少教师都会设计表现环节,让幼儿自主选择展现形式,这原本是幼儿充分展现表现力、创作活力、自主评价与分享的最佳时机,但是很多教师在这一阶段对幼儿课程学习的评价往往侧重于作品色彩搭配、画面构图、线段的流畅性等方面是否合理,忽视了幼儿积极参与欣赏活动、思维的新颖、作品的创新度、对细节的把握等评价。例如,在教师的固有观念里,太阳是红色的、发出的光芒是黄色的、小草是绿色的,当幼儿的作品中出现太阳是绿色的、小草是黄色的时,教师就会认为幼儿对色彩把握不合理。从这一点来看,有的幼儿对作品形象和色彩搭配的理解具有独特性,教师应从多方面、多维度开展对幼儿的评价,发掘幼儿潜在的艺术天分和特长优势,让每个幼儿都能在自身艺术表现和独特的理解基础上发挥所长。
(三)采用隐性评价方式,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由于教师面对的幼儿数量较多,而且每个幼儿对欣赏活动的表现和理解存在差异,难免存在无暇顾及的方面,教师如果仅仅简单地表扬,很难对幼儿产生深远影响,也不能起到提高幼兒自信的作用。基于此,教师可以采用隐性评价的方式,为幼儿搭建隐性评价平台。相较于显性评价,隐性评价以“不暴露”“隐藏式”的方式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行为、表情等方面。教师搭建隐性评价平台时,可以充分利用幼儿园的走廊、美术教室、班级墙壁等区域展览幼儿的作品,增强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不仅能够在展示平台中看到自己的作品,体会被重视和认可的喜悦,提高创作自信心,而且有机会欣赏他人的作品,提高审美表达和审美素养,从而培养幼儿对美的感知。
四、结语
综上所述,要想提高幼儿美术素养,就要解决当前美术欣赏活动开展机会较少、生活化内容缺失、教师指导作用不强等问题,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引入贴近幼儿生活的内容,利用科学评价理念,搭建隐形评价平台,为幼儿美术欣赏体验和感知创造发展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