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路径研究

2023-06-30田青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3年6期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高职学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高职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各个高职院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探索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路径,可以拓宽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工作思路,进而促进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三全育人”教育理念的提出及含义

“三全育人”即全員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这一育人理念是由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开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重要战略性部署,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和行动指南。全员育人强调的是育人队伍的组成,指高校所有部门、所有岗位、所有教职工都应树立育人意识,承担育人责任,结合自己的工作特点,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形成育人合力。全过程育人强调的是时间上的概念,指育人工作要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学习成长的全过程,构建时间上相衔接的育人格局。全方位育人强调的是空间上的概念,指育人工作要着力在学生学习成长的各个方面,高校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多方面和多角度育人,实现育人工作空间上全覆盖。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基础课程,当前这门课主要的师资力量是职业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部门的工作人员、辅导员和任课老师,其他教职工参与较少,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多门学科,因此对教师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实践经验要求,目前上课的教师多数没有较全面的专业背景,也没有接受过系统和专业的职业规划课程培训,在专业知识、理论研究、就业实践经验等方面普遍有所欠缺,很难满足课程教学要求和学生指导需求[1]。上课时多采用合班教学的方式进行课件讲授,其他的教学方式如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等开展得很少。授课内容也多以理论性知识为主,内容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积极性不高,该门课程常常被当成一门非重点课程来上,上课方面流于形式,对学生的针对性和帮助性不大。

(二)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全程化和个性化指导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以大一阶段的职业规划课程教学为依托,大二大三年级没有相关课程,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集中的和短期的,对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阶段缺乏连续性和全程化指导。此外,对不同专业不同特点的学生群体开设的课程内容相同,无法满足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个性化指导需求。

(三) 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程度不够

当前,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实践教育的结合程度不足,一方面,学生对高职院校开展的职业规划大赛、简历大赛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活动参与度不高,这类比赛往往只针对性地挖掘了少数学生参与,大多数学生并没有参与比赛的全过程并通过职业探索、生涯人物访谈、职业体验等环节真正将自己的职业规划落地。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与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很好的结合,学生在相关实践活动中的职业体验和职业探索的深度不够,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些实践教育的机会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路径。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施路径

“三全育人”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培养,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不足。“三全育人”的教育理念和模式通过全员参与,加强对学生的全面和全过程教育,对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实施。

(一)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坚持全员参与,壮大育人队伍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全体教职工应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全员参与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明确发展路径、完成行动计划。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部门应当开展好全校职业规划工作的统一部署,定期组织职业规划课程任课教师参加专业化、系统化的培训,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素养。班主任、辅导员应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建立职业规划理念,适时对学生进行职业观、就业观、择业观和成才观等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吃苦耐劳的品质。专业课教师应结合学生的专业实际,在专业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将职业精神、工匠精神融入到专业教学和实践中,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职业探索和职业体验,探索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

(二)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坚持全过程指导,形成育人连续性

高职院校的学制通常为三年,学校应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学生进行全过程指导[2]。大一阶段,结合入学教育,向学生介绍各个专业的特色和就业前景,组织学生去相关的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参观了解,让学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深度的了解,思考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该怎样做。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形成职业规划意识,将自己的专业和未来职业充分联系起来,制定大学三年的学业规划和初步的职业规划,并能够带着目的性和主动性进行学习,逐步实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大二阶段,结合职业规划比赛和一些专业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职业发展指导,使学生形成更准确的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充分了解目标职业的要求和岗位需求,进行更加科学实用的职业生涯规划,不断积累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在校期间考取必备的专业技能证书和从业职业资格证书,为将来就业做好充足的准备。大三阶段,高职院校的学生多参加顶岗实习和专业实习,这阶段主要通过开展一些就业观、择业观、就业政策、就业形势、简历制作、面试技巧、求职心理调适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让学生充分了解就业市场,熟练掌握求职技能,提升就业能力,顺利实现从学生到职场人的过渡。

(三)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坚持全方位配合,构建全面育人环境

1、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坚持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开设高质量的职业发展指导课程,发挥第一课堂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的指导作用,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职业生涯规划理念,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规划方法,并能结合自身的专业方向和就业前景形成较为清晰的自我定位,确立职业目标,根据目标职业的要求和个人的匹配情况形成初步的职业发展规划,不断取长补短,逐步提升个人的综合能力。同时不断丰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的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课堂上可以采用分组讨论、情景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发挥第二课堂实践教育的育人作用。课堂外多组织一些职业发展相关的比赛和活动如简历大赛、职业规划大赛、创新创业类比赛、求职讲座、招聘会等,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通过搭建各类实践平台,让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以此增加学生的职业体验和职业探索深度[3],如,对大一新生开展专业认知教育,组织新生参观实训基地、校企合作企业等,增强新生的职业认知。在暑期“三下鄉”和各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带领学生进行企业参观、社会调研、职业体验等。通过专业实训和顶岗实习,让学生接触真实工作场景,进行深入的职业探索,将学生的职业规划和真实职业场景密切关联,增加职业体验的深度,完善学生的职业发展路径。

2、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高职院校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重视线上教育和线下相教育结合[4],利用好线上的职业测评工具,引导学生完成对职业兴趣、职业性格、职业价值观和职业能力的自我测评,尽早增强职业规划的意识,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利用好各类线上平台如校园网站、公众号等,加强对职业规划、专业发展、就业形势和政策、求职技巧的宣传和指导,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学生成才和发展打下基础。

将“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相结合,探索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全员参与、全过程指导、全方位配合的实施对策,是新时代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实践路径。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阶段,通过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全面的、连续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明确的职业目标,增强自我认知和职业认知,构建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路径,提高综合素质,从而提高就业能力和竞争力,更好地完成职业发展。

作者简介:田青(1986-),女,山东烟台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职业规划教育、就业创业指导。

(责任编辑 李赫蛮)

猜你喜欢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三全育人高职院校
如何引导中职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高职院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的构建探索
浅议中等职业学校加强外来工子女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