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选材·删改·设题

2023-06-29吴睿荔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6期
关键词:设题选材命题

吴睿荔

关键词:文学类文本 命题 选材 删改 设题

不管是在日常阅读还是在语文教学中,文学类文本都是比较受欢迎的类型,但文学阅读的测试却存在选材难、命题难、答案拟制难等问题。本文尝试梳理原创命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获得的经验,搭建命制文学类文本试题的基本框架,提出命题的若干策略,以供思考。

一、选材

文学类文本的选择,是试题命制中最基本、最关键的一环。文本的内容品味及难易程度不仅直接关系着试卷的水平、风格及测试的信度与效度,更是课程理念、教学导向的直接体现。纵观近年来高考卷的文学类文本,大多文质兼美,体现了人类真挚的情感,人文气息浓厚,富有社会意义。

从客观现实来看,我们今天被海量信息包围,选择一篇可供考查的文本理应不是难事,但是,命题者在挑选素材时往往会有这样的感觉:要找到一篇各方面都“达标”的文本,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究其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1)优质文本数量不足。信息时代下,文本数量的增加客观上扩大了选材的视野,但大量的信息呈现碎片化、不严谨甚至不科学的特点,无法作为命题素材。多数时候,命题者依然只能回归严肃媒体、学术期刊,文本的来源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

(2)考试对素材的消耗。经年的、大量的、各类的考试对文本素材的消耗,使得可供挑选的优质文本越来越少,许多期刊甫一发表新作品,语文试卷上就出现了考题。

(3)测试情境对文本的特殊要求。如果抛开考试的要求去选择一篇文质兼美的小说或散文,范围就要广得多,而在考试情境中,尤其是在高考这样的特殊测试环境下,命题者需要考虑的因素显然更多。最显性的如文本字数,就要符合考试时间对阅读量的客观要求,一般以2000字左右为宜,太多或太少都会影响测试效果。再加上其他要求,可选择的文本范围就大大缩小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要选出一篇令人满意的文本是比较困难的。如果命题者本身对选材的标准又比较模糊,那么文学类文本的质量恐怕要大打折扣。

那么,从选材的角度看,能够入得命题者“法眼”的文本,应该“长什么样”?首先,文本应该符合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在价值取向上没有“硬伤”,这是一切命题素材进入试卷的根本前提,文学类文本自然也不例外。其次,试题要有较高的信息浓度高,有较为突出的表达特色,为命题者留下较大的可为空间。

进入命题范畴的文本,应该经得起细读、深读,同时还要有较为丰富的命题点。典型的如2018年浙江卷的文学类文本《汴京的星河》,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优秀散文作品,同时也是一篇较适合命题的文章。这篇散文在语言、结构、主旨上都有比较鲜明的特色。考查近三年的新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的选材无一不是内涵丰富、表达特色突出的文本。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文学类文本《江上》,选自冯至的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这是一篇“故事新编”,节选部分情节完整,人物形象丰满,诗化语言特色鲜明,主旨深刻,意韻深远,是一篇信息浓度高、表达特色突出、适合命制试题的作品。

原创题《山桃花》的选材,也遵循这一原则。文章选自著名作家李修文的散文《七杯烈酒》。作者将眼光聚焦在陕北农村石圪梁,歌颂人与土地的坚贞与隐忍,文字浓郁沉厚又刚劲猛烈,结构上先写物再写人,特色鲜明,是一篇具有较大命题空间的优质素材。

通过对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综合分析高考历年试题,一篇作品如具备以下特点(一般需要具备三项及以上),则可进入“候选队伍”:(1)丰富的环境描写。(2)独特的人物形象。(3)曲折的故事情节。(4)含义丰富的词句。(5)有特色的语言风格。(6)突出的表达技巧,如修辞佳句、特殊句式(逻辑怪句、倒装句等)。(7)丰厚的主题意蕴。(8)个性化的解读空间。

如果一篇文章仅具备一到两个特点,比如仅有曲折的故事,而在语言表达、主旨意蕴等其他方面皆无亮点,那么试题命制时就会陷入“无题可出”或“重复考查”的窘境。

二、删改

近年来,在新课标大单元教学、整本书阅读等理念的引领下,不少高考试题的文学类文本以长篇节选的形式出现,如2022年全国新高考I卷的《江上》删改自中篇历史小说《伍子胥》第六节、2019年浙江卷的《呼兰河传(节选)》删改自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第七章。这种大胆突破的做法,不但能够较好地避免撞题,更是扩大了文学类文本选材的视野。但是,长篇节选也存在许多难题,如何删改材料便是其中之一。反思本次原创试题命制过程,综合分析高考试题,删改长篇文本,至少需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基本保留原作的风格特点。

以原创试题《山桃花》为例,本文原作《七杯烈酒》共一万三千多字,要将其变为考查素材,必须进行删改。以第一段为例(原文略),删改后的文字,保留了作者描写山桃花特点和表现山桃花精神的句子。删除了与本文线索无关的“第一杯酒”(原文以“七杯烈酒”为线索进行叙事,本文节选了第一第二部分),删除了作者由山桃花而引发的联想和思考,删除具有浓厚修辞意味的比喻句。这样的删改,没有对文字进行大量改写,基本保留了原作浓烈刚毅的文风和叙述主体山桃花的核心内容,是基于原作风格的合理删改。

2.保证选材内容的相对独立和完整。

以2019年浙江卷《呼兰河传》节选为例,文本虽来自长篇小说,但具备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文章的核心人物为冯歪嘴子,核心事件是磨坊里外的故事,考生即使没有读过《呼兰河传》也不影响做题。这种独立和完整,在考场上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我们所选的文本需要依托大量的背景材料才能读懂,这无疑不适合作为规定时间内测试学生阅读能力的素材。

试题《山桃花》节选了《七杯烈酒》中描写第一、二杯酒的内容。虽然只有两个部分,但全文整体呈现出了较为独立和完整的特点。通读原文之后我们发现,文章虽以“七杯烈酒”作为叙事线索,但每一杯酒所叙述的内容都围绕村庄石圪梁展开,都在讲人与物的关系,都在表达人与物的坚贞。因而,第一部分讲山桃花的内容和第二部分叙瞎子老六的内容,即能较为清晰地传递原文的要旨,它们如同原文的微缩,是足以透出原作精气神的篇章。

3.考虑测试情境下阅读的特殊性

考虑测试情境下阅读的特殊性,是命题选材无法回避的问题,文学类文本的选材自然也不例外。以2018学年第一学期杭州市高三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中的文学类文本为例。文本《把手》删改自著名作家张承志的同名散文。原作的第三、四部分围绕哈萨克语“乌尔瓦特(把手)”进行,超过900字,其要旨在探讨“把手”的内涵。如果将原文照搬,文章将不符合测试的字数要求。在此情况下,命题者应该对原文进行删改。删改后的文字(原文略)为289字,保留了阐述“把手”内涵的核心语句,删除了大段关于“乌尔瓦特”的对话。这样删改,既满足了测试对阅读量的客观要求,也避免了学生在考场上纠缠于次要的陌生术语而忽略核心语句,能够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命题者期待的考查方向上去。

三、设题

选材环节完成后,试题命制就进入了“设题”环节。设题应以新课标中的高考命题建议和学业质量评价为依据,紧扣考点,把握方向。

为梳理文本的核心特征,找出最有价值的测试点,设题前,可以尝试命制一张阅读理解测试点检核表,以便命题时对照运用。

在此基础上,根据以下原则进行设题:

1.稳定性

原创命题《山桃花》的题型依照新高考全国I卷和Ⅱ卷设立。第一道选择题考查了文章的内容和艺术特色,保持了考查内容的稳定性。题干要求学生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含义。“发落”和“抗辩”这两个词语在本文中的意思与字典义有较大的区别,本题看似在理解词语,实则需要学生结合前后文细读句子,体会含义,归纳山桃花的品格,体会作者对山桃花的惊叹之情。这是一道学科认知情境类试题,词语在文本内部的特殊含义与学生习惯认知之间构成了潜在的认知冲突,形成了问题情境,在回答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调动理解、分析、鉴赏等多层次的能力,并无形中学习一种渗透文本细读的方法——通过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含义来理解文意,领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当然,稳定性不代表套路化,新课改背景下的测试务求“脱模”,体现学生真实的语文素养状况,而非机械训练的结果。虽然题干表述基本保持一致,但分析词语的具体含义是比较难“套路”的题目,作为一道学科认知情境类试题,考生必须要读懂“这一篇”文章,只依靠背记的知识无法解决问题。

2.独特性

命题要紧扣考点,但扣住考点不等于照搬考点进行设题。下图是原创命题《山桃花》第三、四题的考点分布和题干表述。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题干表述1基本照搬了考点,显得生硬、呆板,套路化痕迹严重。而表述2的问法则具备了“这一篇”的独特性。

分析2022年四份全国卷文学类文本主观题题干的表述,无一不是“随文设题”,而非照搬考点,如全国乙卷《“九一八”致弟弟书》的第5题:

这封信情真意切,“恍恍惚惚”的情感状态更是一再呈现。请分析这种恍惚感的由来。

本题考查语言特点,但不是照搬考点表述,而是具体考查“恍恍惚惚”的由来,切中“这一篇”的独特性。这种“反套路”的追求在近几年的文学类文本考查中愈加明显。这种对于题干独特性的追求,不是标新立异,刻意为之,而是在体现文本的突出特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遵循阅读的规律及获得有效阅读策略上的自觉选择。

原创试题节选文本第二段花了大量的篇幅写“逃离”,似乎偏离主旨,这是学生真实阅读环境中可能会产生的问题,隐含着对文章详略安排、前后内容关联的考查,考点明晰。解决这道题,学生既需要考虑作者在谋篇布局上的意图,也需要关联前后文内容,考虑其与下文的联系。细读要求避免了贴标签、套路化,学生不得不面对“这一篇”来解决问题。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压轴题”,一般要求学生观照文章全局,或深刻领会主题或尝试探究意蕴或联系其他材料比较研究,类型丰富,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引导学生在合理范围表达个人独特的体验和认识,对文章做出个性化解读。它常与语用题、作文题一同構成整张试卷中的“个人体验类情境”试题。此题的命制较有难度,一方面要给与学生表达个人体验的空间,试题需要具备一定的开放度;另一方面要考虑测试环境下的指向性和限制性,结果又要可检测。原创试题第四题以学生阅读中可能产生的问题和本文的特征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去探究两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但两部分之间其实由同一主旨牵引,即石圪梁这片土地上坚贞不屈的情义,题目的限制性和指向性较为明确。

3.有效性

一份好的文学类文本试题和其他测试题一样,要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除了试题本身的质量以外,主观类试题的评卷也起了重要的作用,因而,试题答案的拟制就显得举足轻重了。答案拟制的基本原则是清晰、全面、开放、有层次。有经验的老师会发现,文学类文本的试题命制,往往是提问容易回答难,答案拟制易出的问题有:只给术语,缺少分析;层次不明,啰嗦重复;大而无当,无从批改。尤其是带有一定开放度的试题,一不小心就把答案拟制得过多。以原创试题《山桃花》为例,最后一题带着探究意味,答案拟制如下:

(1)两个故事,一个写山桃花盛开,另一个写瞎子老六为骡子演唱信天游,从表层内容上来看,似乎没有联系,因而显得割裂。

(2)桃花是石圪梁精神的象征。写山桃花在大灾之中盛放,表现出了它的顽强与坚贞。

(3)瞎子老六的故事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到山桃花,但是老六坚持给一头陪伴过他的骡子演唱信天游,表现出的坚贞情义与山桃花一致。

答案思路清晰,表述简洁。抓住“割裂”与“联系”这两个关键词,有术语、有分析。虽然是带着探究意味的题目,但答案并没有过于冗长,核心要点较为明确,评卷时有抓手。

一份好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需要凸显作品的文体特征和文本个性,摒弃格式化的命题模式。题目既要有对单个词语、句子的理解和鉴赏,也要有对整体段落和整篇文章的理解和把握,特别“要减少针对单一知识点或能力点的简单、碎片化的试题数量”。试题要覆盖对多层次能力的检测,既要有对识记、理解、应用等低阶思维的考查,更要着力考查分析、鉴赏、评价等高阶思维,真正做到有信度、效度和区分度,选拔出在阅读素养上表现突出的学生。

猜你喜欢

设题选材命题
考场作文选材如何“闯关”
记叙文的选材与主旨
揭秘高考英语阅读理解在哪儿设题
求同存异,异彩纷呈——例谈高考古典诗歌比较鉴赏题常见设题角度
作文选材中的要与不要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2011年“夏季擂台”命题
实木门窗的选材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