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背景下广西特色菜肴名称英译研究
2023-06-29余冯蓬颜雨婷
余冯蓬 颜雨婷
饮食文化是指人们在生活和发展过程中,基于不同地区而形成的自身独有的关于吃方面的学问,涉及到吃的方方面面。由于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再加上其他多种因素影响,各地饮食文化存在着较大差别,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传统文化以及人们的价值观。
广西雨量充沛、气候温暖,具有民族特色浓厚的饮食文化。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广西特色菜肴名称繁多、种类较为丰富,而且许多菜肴使用比喻、典故、象征、夸张等手法命名,给翻译工作带来较大难度。如果不能精确把握菜名立意,就会使翻译工作出现偏差,甚至造成严重的误解。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中西方菜肴命名的差异,然后分析了广西特色菜肴名称英译现状,最后在跨文化背景下探究广西特色菜肴名称英译的可行性策略,旨在通过直译、释义+音译、意译等方法宣传广西特色菜肴,促进广西饮食文化的推广和宣传。
一、中西方菜肴命名差异研究
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在菜肴命名上呈现出较强的多样化、丰富化特点。一是通过详细描述来命名菜品,即通过描述烹饪方式、菜品食材以及口味等对菜品进行命名;二是采取比喻等修饰方法来命名菜品,这种命名方法具有较强的生动性和联想作用,能够吸引食客的胃口,如“芙蓉鸡肉”等;三是以吉祥物或者吉祥语来命名菜品。
而西方的菜肴名称则较为简单直接。一是以食材或地名来命名菜品,如Fish Wellington、French fries等;二是以烹饪方式和食材来命名菜品,如Sliced smoked salmon(烟熏鲑鱼片)、Roast beef slices(烤牛肉片);三是以主料以及辅料来命名菜品,如Fried shrimp on toast(炸虾吐司)、Cheese bakes fish(芝士烤鱼)等;四是以食材为菜系命名,如Potato chips(土豆条)、Mushroom soup(蘑菇汤)等。
二、广西特色菜肴名称英译现状
1.一菜多译的现象时有发生。一菜多译的情况主要发生在部分广西餐厅的英文菜单上。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广西特色菜肴没有相应的翻译方法,部分餐厅将中文直接翻译成英文造成了诸多不良影响。以“火爆腰花”为例,有餐厅将其直接翻译成“Pork Flower”,使得食客不能清晰了解此菜肴的具体情况,还有餐厅将其翻译为“Fiery Waist Flower”(火红的腰花),或者译为Sauteed Pig Kidney(煎猪肾)等。又如“回锅肉”,有餐厅将其翻译为“Twice cooked Pork”(烹煮二次猪肉),也有餐厅将其翻译为Boiled then Stewed Pork(先煮再炖的猪肉)。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英译地方特色菜品时缺乏一定的翻译规范,导致部分菜品在菜名上有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英文名字,而且这些英文菜名也和传统中文菜名所代表的意思存在着很大差异。
2.胡乱翻译的情况较为严重。部分翻译人员由于专业能力和文化知识水平有限,再加上饮食文化和地域的差别,存在胡乱翻译的情况,使得很多外国食客无法理解菜单所表达的意思,还常常闹出笑话。比如,将桂林特色名菜“山水豆腐”翻译为“Tofu in Mountain and Water(在山和水中的豆腐)”,将“柳州螺蛳粉”翻译为“Liuzhou Snail Powder”,将“麻婆豆腐”翻译为“Tofu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滿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将“蚂蚁上树”翻译为“A Pile of Ants Climbing Trees”等。以上这些均是广西传统文化中具有突出地方特点的菜肴,如果不能将英文菜名与中文菜名相对应,就会影响众多国际食客对广西特色菜肴的印象,也会在国内造成不好的影响,甚至让人们对当地菜品产生一定的误解。
3.翻译特色菜肴菜名进程缓慢。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广西只有星级酒店以及高级餐厅会有英文菜单,诸多具有较强地域特色、口味正宗地道的平价餐厅都没有相应的英文菜单,当许多国际食客到这些具有特色的平价菜馆就餐时,无法清晰了解菜单上菜品的实际含义,而是直接略过菜单去看描述的菜肴图片,并凭借图片分析和猜测这道菜是什么、好不好吃等。虽然菜单上的图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食客了解相关菜肴提供相应的信息,但是只看图片并不能清晰了解到菜品中所用的辅料、主料以及烹饪手法等,难免会对菜肴的了解存在一定偏差,因此应当及时将地道的菜名翻译成英文,从而更好地推广广西传统饮食文化。
三、跨文化背景下
广西特色菜肴名称英译策略
广西特色菜肴名称主要分为写意型和写实型两类。写意型菜名的命名方法不强调特色菜肴所使用的主料、配料以及烹饪方式,而是将菜名作为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并在命名期间赋予其特殊寓意,或表达美好的祝福,如传统特色美食“春梅红烧海参”“菜包”等。写实型菜名的命名方法主要是真实反映菜肴的原材料、辅料以及烹饪方法,通常以原材料为中心,并辅以调料、配料、烹饪方式以及产地等,如“泉州醋血鸭”“阳朔啤酒鱼”等。针对这两种特色菜肴名称的命名方式,翻译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法:
1.释义法+音译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地区,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语言以及文化风俗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从而逐渐产生了以当地方言命名、具有鲜明特点的地方特色菜肴。针对这部分以地方方言命名的菜肴,可以使用释义法和音译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翻译,先用普通话或者方言中的谐音翻译过来,再在译名之后标注英文注释。音译和释义相结合的翻译方式不仅能清晰表达地方特色菜名的实际含义,还能保留当地饮食文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较好地宣传传统饮食文化的作用。比如,将“鱼香肉丝”翻译为“Yuxiang Shredded Pork(sauteed inspicy garlic sauce)”;将“玉林牛巴”翻译为“Yulin Niubuck(stewed beef jerky)”;将“艾叶糍粑”翻译为“Ci Ba(Glutinous Rice Wrapped inArtmisia Argyi)”;将“龟苓膏”翻译为“Gui Ling Gao(A Kind of Jelly Made by Tortoise,Fuling and Liquorice”等。
饮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背景下,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逐步加快,我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绝大多数国际友人对我国特色饮食词汇已经有了一定的印象,如Jiaozi、Zongzi、Ci Ba、Tofu、Yusheng、Gui Ling Gao等,能够逐渐理解并接受。通过释义+音译的方式,不仅能够清晰表达特色菜肴的含义,还能够让国际友人详细了解到特色菜肴背后的历史文化。
2.直译法。直译法就是直接将特色菜肴名称翻译出来,并保留原文风格以及基本结构。这种翻译方法主要运用于部分广西特色菜名中含有主料、产地、烹饪方法以及配料等系列特色菜肴,能够清晰准确地展现广西特色菜肴蕴含的传统文化。例如,将“脆皮白切鸡”翻译为“Crispy Boiled Chicken”;将“阳朔啤酒鱼”翻译为“Yangshuo Beer Fish”;将“五色糯米饭”翻译为“Five Colors Glutinous Rice”;将“桂林米粉”翻译为“Guilin Rice Noodles”;将“恭城油茶”翻译为“Gongcheng Camellia Tea”等。
以上几道广西特色菜肴,通过直译法不仅能够清晰准确地表达烹饪方式以及食材构成,还能准确表达广西特色饮食文化。比如,阳朔啤酒鱼作为阳朔地区比较有名的特色菜肴,展现了阳朔特有物产以及当地人们的生活常态。又如,恭城油茶的重要主料就是当地盛产的一种茶叶,当地居民一直居住在潮湿且山高林密的地区,为了克服比较恶劣的生存环境,他们就地取材,利用生姜、蒜、葱、花生以及茶叶等,制作出既能驱寒避瘴又能清热解毒且具有当地鲜明特点的油茶。
3.意译法。尽管大部分广西特色菜肴命名都属于写实类型范畴,但也有部分特色菜肴命名属于写意型。写意型方法主要是通过夸张、比喻以及运用典故等方式,準确表达菜肴的色、香、味特点,又或者是通过成语、俗语以及历史文化等,赋予特色菜肴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寓意。但是对于这部分特色菜肴,部分国际友人却不甚了解。基于此,可以采用意译方法,从而更好地弘扬和宣传广西特色传统饮食文化。比如,将“梧州纸包鸡”翻译为“Wuzhou Chicken Wrapped in YukouPaper”;将“春梅红烧海参”翻译为“Braised Sea Cucumber with Shrimp”;将“清蒸西施舌”翻译为“Steam Pearl Shells with Shredded Meat and Shallot”等。
综上所述,在跨文化背景下,广西特色菜肴名称英译兼具文化传播以及经济交流的重要作用,因此,有关翻译人员应该详细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能够自如地使用直译、释义+音译、意译等方法,有效避免或者减少因饮食文化不同而出现的文化隔阂和语言障碍。针对不同地区的特点选择不同的翻译方法,进一步提升广西特色菜肴在国际友人心中的认可度,从而扩大广西旅游和饮食文化的影响力,有效提升当地的经济效益。
基金项目:2021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跨文化背景下广西特色菜肴名称英译研究”(2021KY1852);2020年度广西城市职业大学校级科研立项项目“跨文化背景下广西特色菜肴名称英译研究”(GXCVUKY2020A002)。
作者简介:余冯蓬(1985-),女,壮族,广西隆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英语、职业英语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