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四导向混合式MTI英语口译教学研究
2023-06-28赵燕凤柴木肅蔡雨辰芦元琪
赵燕凤 柴木肅 蔡雨辰 芦元琪
(1.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 510000;2.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甘肃兰州 730000)
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提出了“把教育信息化摆在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地位”[1]这一重要指导方针。此后,教育部相继印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2016)、《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2018)等一系列文件,并启动编制《教育信息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和《教育信息化“十四五”规划》。口译是国家传播能力建设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的重要手段和工具之一,其教学更应当借助教育信息化这一强劲动力突破困境,实现变革。
一、MTI英语口译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一)现实困境
截至2022年,全国共有316所高校设立翻译硕士专业(MTI)学位点,而开设英语口译方向的高校却不足百所,口译教学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难以完全满足社会需求。此外,尽管传统口译教学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仍存在诸多流弊:(1)学时有限。口译教学内容繁杂,包含信息听辨和提取、笔记训练、口译记忆、数字口译和公共演讲技巧等,受限于教学时长,教学质量难以保证。(2)系统性口译理论学习比重不足。科学系统的口译理论学习是实践的基础,但传统口译课程大多忽视口译原理的学习,难以用理论指导实践,口译学习沦为枯燥重复的机械训练。(3)实践机会匮乏。口译学习强调以实践为导向。尽管大部分开设口译课程的高校配备了同传箱或者口译实验室,但由于资源有限,学生的人均使用率较低,导致实践机会不足、体验感欠佳;加之绝大多数院校口译实践基地建设不完善,学生难以感受真实的口译环境。(4)教学资源过时。传统口译课程的开展往往依托于纸质教材,此类教材虽编排体系完整,但所选材料具有一定滞后性。即便是最新的教材,受限于撰稿和出版所需的时间周期,也往往无法跟上“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时代发展需求,难以满足口译所需的高时效性。(5)教学与时代、市场变化脱节。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满足了市场对口译行业“零接触”服务的需求——远程会议口译(Remote Simultaneous Interpreting,RSI),“会议在云端的虚拟会议室中进行,会议参加者远程分布在世界不同地区的电脑网络终端,而译员也是在自己家中通过电脑网络终端远程提供口译服务”[2],但传统教学对此关注不够。综上所述,目前的MTI英语口译教学存在诸多问题且难以适应信息化时代的变化,口译人才培养存在隐忧。据此,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MTI口译教学团队和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口译教学团队在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尝试构建MTI英语口译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突破当前困境。
(二)理念指引与支撑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十项重点任务之一,强调“着力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及教育治理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支持学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改革,逐步实现信息化教与学应用师生全覆盖”[3]。近十年来,国家一直朝着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重点发力,2016年教育部发布《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将核心素养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4];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明确要求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能力四种关键能力[5]。有别于将信息技术简单视作教学辅助工具,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强调“把核心素养的目标要求细化落实到每一门课程的内容结构、教学方法、学习方式、评价考试方式中去”[6],教育信息化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育相辅相成,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终极目标,“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入融合”的本质内涵应体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担任引路人,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带来教学环境、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时间、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师生角色、师生关系等一系列的变化与革新,并最终培养学生信息化思维等可迁移能力和核心素养。
同时,教育信息化的深入推进使得混合式教学的优势日益凸显。早期混合式教学指以“恰当的”学习技术来迎合“恰当的”个人学习风格,在“恰当的”时间将“恰当的”技能传授给“恰当的”学习者,从而优化学习目标[7];“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8],即强调线上与线下学习的简单结合以及信息技术的基本运用。随着混合式教学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显现出四大特点和优势——系统性(systematic)、即时性(spontaneous)、个性化(specific)和激励性(stimulating)[9],并衍生出了“混合学习空间”概念。根据《2022年EDUCAUSE地平线报告(教与学版)》(2022EDUCAUSEHorizonReport,TeachingandLearningEdition),混合学习空间指物理学习空间与虚拟学习空间的结合,其重点是如何在搭建空间的过程中科学融入教育理论、教学思维和设计理念[10]。这恰恰与教育信息化相契合,即搭建混合学习空间成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与手段,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与教师共同搭建这一空间,从中获取相应的知识并提升核心素养。
(三)教学模式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理念指引与混合式教学的理论支撑,兰州大学外国语学院MTI口译教学团队和广州工商学院外语学院口译教学团队依托“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超星泛雅平台、移动端“学习通”、教室端、管理端),尝试提出四导向混合式MTI英语口译教学模式:(1)口译理论与实践混合。在口译教学中,系统学习口译理论和口笔译的机制差异等知识,更好地将其应用于口译实践指导,使理论与实践互为支撑。(2)讲授式教学与自主合作式学习混合。口译是一项团队合作工程,需结合教师讲解、学生自学、学生合作,全方位提升译员必备的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3)远程口译学习与现场口译学习混合。这一教学导向具有双层含义,一方面指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混合,另一方面也指口译行业的新发展,即远程会议口译与传统现场会议口译的混合。(4)国家思政与地方思政混合。《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020)指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课程建设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全面覆盖、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11]。作为国家形象和地区形象的传播者,口译员不仅要掌握世情国情社情党情民情,还要结合区域特色与优势,深度挖掘地方形象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导向混合式MTI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的优势与特点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师生、学习资源与思政互动联结
口译是一门语言沟通的艺术,具有极强的互动性,然而传统口译课堂大多沦为学生与纸质教材之间的单向互动,授课方式机械单一,必然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参与度低、知识内化困难等问题。四导向混合式MTI口译教学模式构建了师生、生生、师生与学习资源之间的多重互动,形成良性循环,以此活跃教学全过程。思政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肩负着“铸魂”的重担。教师充分吸收思政育人的目标要求和内容重点,厘清语言知识技能目标、核心素养提升与思政目标之间的关系,深度挖掘口译课程体系中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将思政元素融入学习资源与教学过程,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触发学生的科学精神与责任担当意识,在潜移默化中落实外语教学立德树人任务(见图1)。
图1 师生、学习资源与思政互动联结
2.以培育口译人才的核心素养为旨归
口译人才核心素养培育是育才和育人协同并进的过程。四导向混合式MTI英语口译教学模式始终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融为一体。就育才而言,课前的自主学习、课中的模拟实践、课后的社会实践等活动能够有效夯实口译人才必需的语言能力、准确理解和传达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背景知识,避免在跨文化交流中产生语言和行为误解。育人则是一项“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工程。由于口译内容所涉领域广泛,话题兼具前沿性与时代性,在信息化背景下,口译人才必须能够批判性获取、筛选、辨别和整合信息,因此该教学模式的另一重点是通过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信息意识”、观察和分析能力、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此外,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际能力,这也是口译人才必须具备的素养之一。
3.时间效益最大化——“零”“整”协调
教育信息化触发学习碎片化,“学习碎片化更大程度肇始于信息碎片化,进而带来知识碎片化、时间碎片化、空间碎片化、媒体碎片化、关系碎片化、思维碎片化、体验碎片化等”[12],然而,口译却要求译员始终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四导向混合式MTI口译教学模式有机统筹时间,协调“零”与“整”的关系,即利用完整却有限的课堂时间进行知识讲解答疑、讨论和模拟实践,推动学生高效专注地学习,并利用课外时间进行碎片化学习,例如,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在睡前或餐后空隙观看教学小视频,或课间讨论时事热点。这种模式保留了系统学习的优势,同时兼顾了碎片化学习灵活度高、针对性强、吸收率高等特点,能达到时间效益的最大化。
4.紧随时代发展,教学动态化
四导向混合式MTI口译教学模式应教育信息化时代而生,依托现代信息技术,面向行业需求和行业动态,把握翻译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义,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为中心,适时更新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材料、评估手段,辅以“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中的“课堂回顾”“课堂报告”“学情分析”“教学预警”等功能,培养学生的语言学习能力、人文素养、思维能力等,构建动态化教学。当前,远程口译会议及其技术成为口译行业新动态,今后也将迎来规模化和常态化发展。与传统的现场口译相比,远程会议口译打破了空间限制,为口译员带来新的机遇,但同时也对口译员的译前准备、译中交流、团队协作、技术责任和抗压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跟上口译行业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技术运用能力,四导向混合式MTI口译教学模式在课中以现场口译为主,课下以远程口译为辅,课后测验采取现场与远程相结合的方式,即通过上传口译视频来完成测试,专业实践则根据具体情况自主选择,以此达成教学目标。
二、四导向混合式MTI口译教学模式实验
(一)教学流程
本研究以《交替传译》课程为例,以兰州大学2021级MTI英语口译方向全体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师生共建MTI英语口译课程混合学习空间(见图2),并开展为期17周的四导向混合式MTI口译教学模式实验。
图2 MTI英语口译课程混合学习空间
《交替传译》课程四导向混合式MTI教学空间由教师初步搭建框架,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整体呈“深入浅出”的“漏斗式”学习空间。
课前,教师确定学习起点,分析课程特征、学生特点和学习需求,学生则初步了解“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之后,教师依托超星泛雅平台上传课前学习材料,内容涵盖口译理论、口译技术、口译技巧学习、拓展学习等,形式包括但不限于教学视频、音频和文字。学生自主完成四方面的任务:首先,自主学习在线资源,总结知识要点,记录学习过程中的疑问和感悟;其次,任课教师根据课程需求,预先设计十六个讨论主题(会议致辞、外交事务、国情报告、新闻发布会、文化教育、商务谈判、信息科技、环境与能源、经济论坛、体育运动、卫生与健康、安全与反恐、国际形势、社会问题、名人访谈、旅游观光),学生则根据国内外热点新闻或西北地域特色确定课堂讨论议题并进行准备;再次,根据主题和讨论议题建立口译语料库并上传至学习通app,形成共享语料库;最后,完成自测题。
基于课前的全面准备,在课中阶段,教师除讲授知识和技巧外主要负责引导课程,答疑解惑,将大部分课堂时间归还于学生。课程伊始,学生汇报展示,然后由教师示范交替传译,讲解口译思路并指出实践错误,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助其认识到口译并非“高不可攀”。接下来,学生主导课堂节奏,开展沉浸式、多元化口译训练,通过角色扮演轮流开展模拟实践并录音,掌握多种口译技巧,形成知识内化,增强口译训练的实战性。全体学生完成任务后反思、评价交替传译过程。学生回听个人交替传译录音,根据自身情况记录重难点。教师结合实践讲解知识背景、语言知识点、临场应对技巧等。最后播放学生交替传译录音并进行互评,师生共同讨论翻译优劣,并从内容、交际、认知和文化四个角度总结学习收获与不足[13]。以上环节结束后,进入“非正式会谈”,学生拥有充分的发挥空间,自由讨论议题,相互辩论。课程结束之际,学生发表课堂感悟,反思自我,查漏补缺。
课后阶段,学生按要求完成测验,内容分为口译理论和模拟实践。模拟实践分为“基础版”和“提升版”两部分。此环节要求学生利用“腾讯会议”“Zoom”“EV录屏”等平台和“Cymo Note”等口译专业工具录制交替传译视频并上传至学习通app,旨在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随机应变能力、场景转换与适应能力等。“评价”环节依然分为自评、他评和教师评。评价指标包括知识能力(双语知识、背景知识等)、技能能力(口译技巧、随机应变能力等)、心理生理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五大模块和若干要素,通过科学评价精准反映普遍性问题和个性化问题。最终,辅以“专业实践”,要求学生每学期至少完成两次专业实践,包括参加国家级比赛如“‘LSCAT’全国口译大赛”“‘外研社·国才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永旺杯’多语种全国口译大赛”等,校级比赛如“思政话语英文大赛”“莎士比亚戏剧表演大赛”等,学生也可自主申请担任某会议的口译员。
(二)考核方式
口译能力的提升需长期积累,传统课程以一场考试定“胜负”的考核方式欠缺合理性,因此本课程强调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督促学生把功夫下在平时,积累于日常,避免期末临时突击。基于“一平三端智慧教学平台”的《交替传译》课程的考评如表1所示:
表1 《交替传译》课程考评
过程性评价倡导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独立思考,将教学全过程纳入考核体系,促进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提升专业能力和核心素养。终结性评价则关注学生的水平提升幅度,将学期初的评估、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进行对比从而形成“个人成长曲线”。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综合考察口译员素养,即口译能力、素质能力和价值能力。其中,素质能力指口译员的沟通能力、注意力、反应力、合作能力、心理素质、服务意识和信息素养等;价值能力,即思政能力,指口译员在“国事天下事”面前是否立场坚定,是否拥有正确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
三、四导向混合式MTI《交替传译》课程教学效果
教育信息化时代积极倡导“开展大数据支撑下的教育治理能力优化行动”[14],且“冰冷的”数据难以反映教学过程主体——学生的真实体验感,本研究透过兰州大学2020级与2021级各7名MTI英语口译专业研究生的客观成绩与心得体会,结合量化评价和质性评价,考察《交替传译》课程的四导向混合式MTI英语口译教学效果。
(一)课程成绩
2021级《交替传译》课程的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期中测试(25%)和期末测试(25%)三部分组成。口译教学团队将2021级各项成绩与传统模式授课下的2020级学生的成绩进行了对比,成绩对比情况如图3、图4和图5所示:2021级学生的平时成绩、期中测试和期末测试得分均高于2020级。其中,2021级学生的平均总评成绩为87.15分,与2020级平均总评成绩85.14分相比,整体提高近2分,且2021级平时成绩达到优秀段(90~100)的学生人数比例为28.75%,较2020级提高14.28%。可见,四导向混合式MTI英语口译教学模式对于提高学生成绩和口译能力起到了正向促进作用。
图3 2020级和2021级学生平时成绩对比
图4 2020级和2021级学生期中成绩对比
图5 2020级和2021级学生期末成绩对比
(二)评价反馈
教学团队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测量对四导向混合式MTI英语口译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的投入度进行了调查,实验对象依据“1=非常不同意,5=非常同意”的标准依次评分,发现学生在课程各阶段的整体自我评价和自我肯定度较高(见图6)。
图6 学习投入度
对这一教学模式的评价,学生整体上持积极态度(见图7)。85.7%的学生认为,该课程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环环相扣,富于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学习任务能够有效带动他们“乐学善学”,口译实践量不足、训练不系统、译后总结不彻底等问题得到明显改善,切实提高了他们的专业水准。71.4%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有效弥补了口译理论储备不足的弊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的同时通过自主学习与教师讲评,能养成勤于反思、勇于探究的良好习惯,并逐渐追求理性思维。71.4%的学生认为,16个翻译主题有助于了解各个口译场景,掌握不同场景下的口译词汇、句式和相关知识。57.1%的学生认为,本课程要求关注热点新闻,培育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国家认同感,增强了对西北地区发展概况的了解,加深了国际理解,能够极大地加强人文情怀与人文积淀。42.8%的学生表示,该教学模式鼓励自主合作式学习,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由学生的量化成绩和心得体会可知,四导向混合式MTI英语口译教学模式迎合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的口译教学要求,具有系统性、时效性、定制性和互动性等优点,对于提升学生职业核心素养具有较大推进作用。但不得不承认的是,部分同学认为该模式下的《交替传译》课程仍存在诸多弊端(见图8),主要原因在于与口译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与当前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提出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图8 四导向混合式MTI英语口译教学模式的不足
四、结语
国家加快教育信息化的新征程引发了教育的系统性变革,推动着口译教学的理念革新、模式变革和体系重构。将四导向混合式MTI口译教学模式应用于《交替传译》课程,创设个性化混合学习空间,能有效提高学生口译实战水平,培育核心素养,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高质量的口译人才,并为其他口译相关课程的改革与转型提供思路和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