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固有模式理论视角下构式“才怪”的表达功能
2023-06-28钱程
钱程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江苏南京 210024)
一、引言
在现代汉语口语中,“才怪”的使用较为普遍,往往用于口语语体,具有特定的语义特征与语用功能。在语言的发展过程中,“才怪”的语义发生了较大变化,逐渐承担起新的语用功能。以往的研究多以CCL语料库为基础,对“才怪”的词汇化、句法语义、语用功能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李爱菊(2010)[1]、丁婵婵(2014)[2]、钱伟(2022)[3]等考察了“才奇怪”到“才怪”的词汇化进程,认为“才怪”由短语“才奇怪”缩略而成,但这一观点仍有待商榷,如张龙(2011)[4]发现先秦时期“怪”就可以表“奇怪”义,远早于“奇怪”本身。马宁(2013)[5]、李孟霞(2014)[6]、辛慧(2016)[7]、朱珣(2020)[8]等学者探究“才怪”的句法、语义和语用功能,认为“才怪”具有主观否定推断义,是一种否定语气标记。综上,对于“才怪”的研究已取得较多成果,但是,学界对于“才怪”的关注更多地是透过语料描述其所表现出的语言功能,对其新语义、语用功能的产生原因以及深层次的使用机制尚未作进一步分析。笔者从社会固有模式的角度对“才怪”所产生的新语义和语用功能进行分析,试图探索社会固有模式对“才怪”新构式意义、功能生成的影响,进而对其结构与意义进行深入的阐释与解析。
二、社会固有模式的延伸
社会固有模式在心理学领域也被称为“刻板印象”,用来指人们对某一群体成员所持有的简单性看法。宗守云(2021)将社会固有模式定义为“社会成员对特定对象及其所具有属性的固化认识”[9]。Lakoff(1987)将其引用到语言学中,认为社会固有模式反映了社会的“正常期望”[10],在语言表达中,符合正常期望的,可以用无标记手段来表现,而违背正常期望的,往往用转折标记、特定结构等来表现。宗守云、张素玲(2014)[11]研究了社会固有模式对“放着NP不VP”构式的影响,认为社会固有模式决定了构式意义,制约构式成分,促进构式形成。宗守云(2020)[12]探究了社会固有模式对“连”字句和副词“竟然”的影响,认为只有违反社会固有模式的语义成分才能进入这两个结构。
社会固有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表否定义的“才怪”的语义特征、语用功能与价值。“才怪”所否定的是违反社会固有模式的事情、观点或看法,否定的是人们认知中的不正常事件,推翻前面所述,转而对自己的观点加以肯定。因此,“才怪”所表达的否定义常常带有反讽意味,表达了主观上对所陈述观点的极大不认同,“才怪”的进入是对符合社会固有模式的观点的认同与支持。
先来看一些例句(1)本文的语料如无特别说明,皆来源于BCC语料库,有的语料存在别字,引用时进行了修正。:
(1)他说你这个妹仔才怪,这些娃儿经常到我这里拿钱用,只有你每次我给你钱你都不要,有时候拿了钱还要还我,我们是一家人哒。
(2)——快进来,外面很热吧。
——七月天哪,不热死才怪。
(3)他优雅的同意了。斗气也得有个势均力敌的对象,人家摆明了随她叫阵,老僧不动不闻,这场架吵得起来才怪。
(4)十五岁之前,丹青的错觉是年纪愈大,烦恼愈少,不是说四十而不惑吗,才怪。
(5)何况,锅中之油已经煮了三个时辰,锅底一定烫得要命,他的手那么细嫩,不被烫焦或者脱皮,才怪哩!
例(1)中“才怪”是“才奇怪”的意思,“才”是语气副词,“怪”是形容词“奇怪”的意思,这里是对人或事的主观评价,前接成分一般为名词或代词;而例(2)到例(5)中的“才怪”则是对说者前面说法的推翻与否定,常常传达说者的一种不相信、不同意的情感态度,与例(1)的“才怪”意义截然不同。
在例(2)“七月天哪,不热死才怪”中的“才怪”是说者对自身前面所说的“七月天不热死”这一观点的推翻,与“不”构成了双重否定,表达绝对的肯定,同时同意了对方的观点,“是很热”。例(3)中表达了否定的语义,表达了说者的不相信,意为“这场架吵不起来”。例(4)中表达了“不同意”的情绪,不同意“四十而不惑”,构成否定。例(5)中“才怪”在分句中单独使用,与语气词“哩”连用,表达了强烈的不相信的语气,以及对前面“不会被烫焦”的否定。笔者所研究的即例(2)到例(5)中的“才怪”。
三、“才怪”的历时发展
我们通过检索BCC古代汉语语料库发现,“才”与“怪”合用在清朝时期已经出现,且已具备两种用法,一是表“才奇怪”义;二是表否定。如:
(6)众犯曰:“此事才怪!”(清《跻春台》)
(7)讲生道:“你这人才怪!”(清《跻春台》)
(8)“你这小小钵子想装我江湖大海的水,不漫出来才怪哩!”(清《靖江宝卷》)
(9)“十成估九成轿子搭不回来,那时柜上不亏钱才怪。”(清《大八义》)
在例(6)(7)中,“怪”表示“奇怪”之义,“才”作为副词表示强调,加强语气。“才怪”在句中作谓词成分,修饰前面名词,意为“才奇怪”。“才”“怪”在形式上虽连用,但“才”是副词用法,“怪”是形容词用法,二者在句法上分离,在语义和功能上并未紧密结合。
例(8)(9)与前两例不同,“才怪”合用形成了新的语义和用法,不仅表达了“才奇怪”义,还具有明确的否定义“不可能”,并且都与否定词“不”连用,形成了双重否定,表示绝对肯定,意为“肯定会漫出来”“肯定会亏钱”。同时,“才怪”前面的语义成分描述的是还未发生的事情或者不真实的事情,与说者的真实想法或希望相反,即“才怪”前的语义成分为假命题,当“才怪”进入,句子整体语义回归为真命题。因此,“才怪”还包含了说者的某种情感态度,主要体现对前面说法的不认同、不相信。虽然这种语言现象在古代汉语中非常少,仅有(8)(9)两条,但这也说明,与现代汉语中的“才怪”有相同用法和语义的情况在清朝时期已经出现。
语料库由于收录的文体、文本等不同,其数据并不能完整反映某个词的使用情况与发展变化。以往学者多在CCL语料库中研究“才怪”,发现“才怪”合用最早出现在民国时期,且仅有两条“才奇怪”出现于清朝小说中,“才怪”的出现晚于“才奇怪”,因此,学界认为“才怪”源于“才奇怪”,“才怪”的形成是词汇化的作用。在BCC古汉语语料库中搜索“才怪”有5条有效语料,“才奇怪”有6条,都出现于清朝时期,这说明短语“才奇怪”与“才怪”事实上是出现在相同时期的短语和词。据此可以推测:“才怪”并不是从短语“才奇怪”发展而来的缩略词,而是自出现以来就具有词的用法。
从BCC现代汉语多领域语料库检索“才怪”,共有5057条语料,去除重复与无效语料237条,如“才怪不好意思”“才怪叫起来”等,共有4820条有效语料。为穷尽式考察“才怪”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情况,我们未进行抽样,对所有有效语料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后发现,仅有14条语料是单纯表“才奇怪”的用法,占0.29%,如“这个门诊才怪呐,夜里一忙白天准忙……”。可以看出,在现代汉语中“才怪”表示“才奇怪”义的用法已经较少见,更多的是表否定语义,其使用频率已经远远多于“才奇怪”,以往学者们在CCL语料库中也发现了同样的发展规律。由于受到语言经济性以及“说话人经济原则”的影响,说者认为“用一个词表达所有的意义是最经济的”[13],从而更愿意选择简短的、含有更多层次的语义和语用功能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以求运用最经济的话语来达到较好的交际目的。因此,具有较多意义和功能的“才怪”具有存在与发展的优越性,逐渐替代“才奇怪”的语义和用法,成为现代汉语口语中的高频用词。
四、社会固有模式与“才怪”的语义否定
通过检索BCC语料库发现,“才怪”可以用来表现句中违反正常期望的成分,表示否定。下面将从语义与功能两个层面对“才怪”的内部结构特征进行分析。
1.前接成分违反社会固有模式
通过分析语料可以发现,“才怪”的前接成分可以是肯定形式,也可以是否定形式,同时也可以单独在分句使用,主要出现在话轮的答句中。为了更好地探究社会固有模式对“才怪”的语义影响,可以将其划分为肯定形式和否定形式,否定形式又细分为“不……才怪”与“没(有)……才怪”两种。除此之外,指示代词“这”“那”与“才怪”连用的情况也较多,有109例,其中“才怪”后加语气词的用法有56例,常与“哩”“呢”等语气词连用。具体使用情况见下表:
表1 #表否定义的“才怪”在BCC语料库中的使用情况
表2 “才怪”语义分析
由上表得知,“才怪”与否定词连用的情况较多,占66.3%,在句式中构成双重否定,表达绝对的肯定义;其中,与否定词“不”的连用最为普遍,与“没(有)”连用的较少。因此,当“才怪”的前接成分是否定形式时,“不……才怪”和“没(有)……才怪”形成了较为常用的固定结构。
(10)高挑身形让你没有好心情才怪。
(11)还有那冒着生命危险“卧底”的记者,做一天盲人之类的,“与你同行”的采访100余人的编辑记者队伍,每天从编到采,要出大几十版的报纸,不忙得拳打脚踢,才怪。
(12)红烧肉,狮子头,都是上海人家里常有的菜,从小看妈妈做也是随心所欲,这回看波子的食谱,更讲究,细致!不好吃才怪。
在上述三个例句中,从结构上看,“才怪”都与否定词“不”“没有”连用。从语义上看,以(10)为例,“高挑身形让你没有好心情”与人们正常的认知思维是不相符的。在正常的情况下,高挑的身形是大多数女生所向往拥有的,所以必然会拥有好心情,但这里却说了反话,与人们的正常期望相反;而“才怪”则构成了否定,推翻了前面的说法,将语义恢复到人们的正常期望范围,同时也给语言增添了幽默感。说者用否定的方式表达,是一种反话的修辞手法,又使用“才怪”进行了双重否定,是对这种说法的极度不相信与反对,最终表达了较为绝对的肯定。因此,例(10)“才怪”否定的是“高挑身形让你没有好心情”这一违反社会固有模式的观点,实际意义是高挑身形肯定会让你有好心情。同样,例(11)的前接成分违反了语境中“编辑记者很忙”的社会固有模式。例(12)的社会固有模式是“按着讲究、细致的食谱做的菜肯定是好吃的”,句子中说“不好吃”违反了社会固有模式,“才怪”又否定了这一说法,语义恢复到符合社会固有模式。
再看“才怪”前接成分为肯定形式的例子:
(13)——你过度疲劳,也应该好好睡一觉。
——睡觉?一肚子气,睡得下才怪。
(14)漫天灰尘,这样的空气质量身体会好才怪。
(15)敏贞将两眼一垂,心里想,冯家人最会做表面功夫,天天讲虚礼,哪懂得什么叫内涵?要把那一套用到生意上来,会成功才怪。
以(13)为例,这里“才怪”在话轮的后序对作为应答句出现,表达了对前一个句子中所说观点的不同意与不赞同,基本语义是“不可能”,但语气较为强烈;同时也是对说者自己所说的“睡得下”的否定,直接推翻了自我观点,实际是想表达根本“睡不下”;而“一肚子气,睡得下”在语义上也是违反了社会固有模式,是与社会上人们的正常期望相反的表达,正常情况下,在一肚子气的时候人能睡得下应该是较难的。同样,例(14)违反了“漫天灰尘,身体不会好”的社会固有模式,例(15)违反了“把表面功夫用到生意上不会成功”这一社会固有模式。可以看出,前接成分无论是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当进入“才怪”句时,语义都需要满足违背社会固有模式这一条件。具体见下表:
由上表,我们可以这样总结能进入“才怪”句的语义的规律:第一,“才怪”的前接成分是不符合人们正常期望的说法或观点,违反社会固有模式;第二,“才怪”否定了违反社会固有模式的事件,将语义恢复到人们的正常认知范围内,使得句义重新符合社会固有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才怪”所否定的社会固有模式不仅包括社会上人们共同认定的模式,还包括在对话双方认知结构中的社会固有模式,是双方所一致认同与了解的事情,也可以说是交际双方的共知基础或共知信息,指“人们所共享的包括世界观、价值观、信仰和情景语境在内的所有信息的总和”[14]。如:
(16)如果此时此刻他再不伸出援手,只怕给唐家人知道了,不唾骂他、踢死他才怪。
在(16)的会话语境中,并不是社会上所有人都了解唐家人,只有交际双方知道并默认唐家人会因为不伸出援手这件事而怪罪他,因此“才怪”否定的是违反交际双方认知思维中的社会固有模式。
2.前接成分具有假设推断义
由于“才怪”的前接成分是违反社会固有模式的,不符合常理,所以一般是说者的假设,是尚未发生的事,并不是真实已经发生的事情,句子前半部分常常有假设连词出现,如“要”“要是”“如果”“假如”等。如例(15):“要把那一套用到生意上来,会成功才怪。”再如:
(17)要是让她知道这句话真正的意思,不把她吓昏才怪。
(18)如果她爸爸知道欣晓正在灌输给自己这种观念,他不气疯才怪。
(19)你打算合大家的适,他们要不把鞋打在你脸上才怪。
(20)他说他是上地里去了,他要不是上后坡草棚里耍钱去才怪呢!
在上述四个例句中,都呈现出假设关系,例(17)说者使用“要是”假设她知道真正的意思,推断结果是不把她吓昏,而“才怪”否定前面假设和推断,意思是肯定会把她吓昏。句子中的社会固有模式是交际语境中双方认知中的共知信息,尤其是说者十分了解“如果她知道,一定会把她吓昏”这一情况。所以,前面的假设实际上是违反了交际语境中的社会固有模式。例(18)“才怪”在“如果……才怪”句式中否定的是“他不气疯”的假设推断,说者认为在前面“如果”所描述的条件成立的情况下,他会气疯。例(19)和例(20)中“要+不/不(是)……才怪”的用法在否定词与“才怪”的连用中出现频率较高,有86例,占否定词与“才怪”连用的总语料的2.69%。这种情况下,假设是否定的,“才怪”又否定了假设,形成了肯定的语义。
语料显示,无论假设连词出现与否,“才怪”的前接成分都具有假设推断义。例(2)“七月天哪,不热死才怪”可以解析为“如果七月天不热死是不可能的”;例(14)可以解析为“如果生活在这样的空气质量下身体会好是不可能的”。说者认为“漫天灰尘的空气质量,人的身体会好”是不可能发生的事,也就是说,人的身体在这样的空气下是不会好的。说者先假设“热死”“身体好”这样的事会发生,再用“才怪”进行否定,加强了对不可能发生事件表示否定的语气,否定的程度较强。
综上,我们认为,假设推断的前接成分是说者认为不可能发生的事,因此也是违反社会固有模式的。说者在交际过程中希望符合社会固有模式,达成双方的共识与理解,但是又想表达一种或幽默或俏皮或质疑的语气,这时,“才怪”发挥作用。那么,要进入“才怪”句,语义就需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第一,语义违反社会固有模式;第二,前接成分是说者假设的事,而不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五、社会固有模式与“才怪”的语用否定
我们说“才怪”主要表否定义,那么我们将其替换为同样表达否定义的词语,比较两者在语义、语气、语用上的差别。
(4)a.“不是说四十而不惑吗?才怪。”
b.“不是说四十而不惑吗?不。”
可以发现,虽然都是否定自己所述的语言形式,但感情上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才怪”在反对“四十而不惑”的同时,还表达了不相信,主观上认为这句话说得非常不对。当然这句话本身运用了反问,已然蕴含了说者质疑的态度,“才怪”的进入是一种质疑语气的加深。又如,
(13)——你过度疲劳,也应该好好睡一觉。
a.——睡觉?一肚子气,睡得下才怪。
b.——睡觉?一肚子气,睡不下。
c.——睡觉?一肚子气,睡得下不可能。
d.——睡觉?一肚子气,能睡得下(吗)?
e.——睡觉?一肚子气,难道能睡得下(吗)?
f.——睡觉?一肚子气,怎能睡得下(呢)?
对比上面六个句子的语义色彩与语用功能,相同之处是都表达了否定义,有无奈的意味,但所表达的语气强弱程度与主观态度不同。b句中可能补语的否定“睡不下”是一种客观的陈述,主观感情色彩不明显,句子平实,语气起伏不大。c句中“不可能”常常被用来解释“才怪”,那是否能够完全替换“才怪”表达相同的语义呢?我们认为是不能的。因为“不可能”仅否定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性,描述事件的零发生概率,但主观态度不明确。而这两者的主观态度需要依靠说者的语调、语气才能更多地表达出来,例如加重“睡不下”的读音,“不可能”呈上升语调。d至f是问句,尤其是反问,本身蕴含着否定、质疑的态度,但是否定程度却不高,语气不够强硬,“吗”“呢”的进入更进一步地缓和了否定的语气。反观a“才怪”的语气较重,无需借助语调就可以表现出强烈的语气,不仅将话轮中对方所给出的建议怼回,否定对方的建议,还与对方进行了辩驳,话语之间略带不耐烦与生气,含有觉得对方所说略显可笑的意思,因而说者不认同和不接受其建议。马宁通过对比“难道”“吗”“呢”与“才怪”的否定语气,发现“才怪”的否定评价等级属于强项[15]。丁婵婵认为“‘才怪’在一定程度上沿袭了‘才’的强势辩驳语气,因此其语气量级相对比较高,是一种礼貌级别偏低的否定表达式”[16]。在此基础上,我们通过问卷调查,请三十位汉语本族语者对上述六种否定表达的语气强弱进行排序,进一步将“才怪”与反问句、一般否定词的否定语气强弱作对比,发现各否定词的表否定语气程度从强到弱如下所示,
才怪>能?>怎(么)?>难道?>能+吗>不可能>难道+吗>怎(么)+呢>不
调查结果显示,与以往研究的结论相同,在人们的认知心理中,“才怪”确实处在否定语气的顶端,表达了强烈的否定语气,而一般的否定结构,如“睡不下”,则位于尾端,人们认为其否定语气最弱;而反问句则处在中间位置,“吗”“呢”的进入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否定语气的强弱程度,所表示的语气没有不加“吗”“呢”的强。相对于其他表否定的结构来说,“才怪”句的主观否定态度十分明显,属于强否定。
再看例(15)是说者的内心独白,“要把那一套用到生意上来,会成功才怪”,含蓄地表达了说者内心对冯家人做法的不屑、不认同与反对。“含蓄”是否与“才怪”所表示的强否定相悖呢?“才怪”虽然内部蕴含着强烈的主观否定,但是却没有出现明显的否定词,有时,说者也可能存在开玩笑、幽默的意味,所以听者也不能立刻意会其深意,而是需要进行思考才能进一步领会说者所想表达的真正意思。在言语信息的传递上,回避了直接的表达形式,是较为委婉的表达,两者并不冲突。
因此,在上述示例中,“才怪”所表达的否定都来源于说者自身主观的想法,是主观上的不赞同,并非客观的陈述事实,所以“才怪”的否定义带有较强的主观意识,所表达的是说者持有对对方所阐述的事或人的主观否定态度,也可以用来表达对自己所思、所想与所说的观点的否定。由此可见,“才怪”不同于一般的否定词,它所表达的否定义十分复杂,受到社会固有模式的影响,前接成分的语义较为特殊,一定是“违反了社会固有模式”的语义成分才能进入句子结构,所以“才怪”也在不同的语境中呈现出不同的情感态度。
综上可知,“才怪”在句子中的语用功能,是表达了说者“不认同”“不相信”“不接受”“质疑”“反讽”的主观否定态度,并且是含蓄委婉形式的强烈否定与反驳。在话轮中,“才怪”不仅具有保留对话双方面子的功能,符合面子理论,有时还能够增加语言的幽默感,营造较为轻松的谈话氛围,给人们的认知带来了较大的前后反差。在说者的内心独白中,“才怪”更好地表现了说者内心对前面自己观点的反对与质疑,体现心理矛盾,实际是对自己所述的推翻与否定。
六、结语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社会固有模式就是人们已有的认知经验,是已经约定俗成与习以为常的习惯。人们的语言表达来源于所生活的环境与经验,而获得的经验、知识又来源于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因此,知识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同时带有一定的主观性。这也体现了认知语言学的三元论“现实—认知—语言”[17]。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来看,“知识可以分为科学理论和大众理论两类,它们都是按照一定的层级有组织地存在的,和语言关系密切的往往是大众理论”[18]。也就是说,这是来源于经验的一种知识,这种依赖于经验的知识并不一定是符合科学根据的,也有可能是错的,如大多西方人认为中国人都会功夫。但是对于某一群体来说,社会文化背景是相对一成不变的,鉴于他们生活的环境以及形成的习惯,这种知识已经形成一种固有模式,成为这一群体中普遍认同的、可以接受的表达。我们在分析“才怪”的使用特征时也会发现有些句子反映的是对说者个人或语境中交际主体所认同的社会固有模式的违反,而并非符合社会群体中所有人的认知经验。
社会固有模式理论对“才怪”所表达的语义与语用功能有重要影响,决定了进入“才怪”前接成分的语义条件必须是违反社会固有模式的假设虚拟性事件,同时也影响了“才怪”的语用表达功能与使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