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带熵博弈看虚指疑问不定词的语用得体性

2023-06-28王晓荷

关键词:坦白周萍女星

王晓荷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 200433)

一、引言

疑问代词有疑问用法和非疑问用法之分。非疑问用法之一是虚指。关于虚指,丁声树等指出,“所谓虚指有各种情形,或是不知道,或是想不起、说不上,或是不必明说”[1]。吕叔湘认为,“谁”可以代表不知或不论是谁的一个人,“什么”可以代表不知或不论是什么的一件东西,表不知的可称为虚指[2]。我们认为,虚指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发话者确实不知其所指,另一种则是发话者知道确切内容却有意不明言。这两种情况在日常言语交际中都很常见。试看下面两个句子:

(1)刚才有个什么人来找过你。

(2)好像有谁在背后说你坏话。

在这两个例子中,疑问代词“什么”和“谁”都是虚指用法。而对于讲出这两句话的人来说,他可能真的不知道是谁来找过“你”,是谁在背后说“你”坏话;也有可能这只是讲话人的一种语用策略,讲话人对于“什么人”和“谁”的具体所指心知肚明却出于某种目的隐而不言,采用虚指疑问不定词来表达。究竟是哪一种情况,往往需要受话者或分析对话的旁观者获取到更多的语境信息方能确认。比如发话者和受话者的人际关系,会话发生时的现场环境,会话的上下文等等。如果确认是知而不明言,那么要进一步追问的是:讲话人为什么选择虚指疑问不定词而不采用明言?这正是本文所关注的。本文认为,这一现象可以从语用得体性的角度加以解释。本文着力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1.虚指疑问不定词的语用得体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2.相较于明言,虚指疑问不定词为什么可以具备这些语用得体性?

3.虚指疑问不定词作为语用策略,任何时候都胜过明言吗?

二、信息熵、博弈论与虚指疑问不定词

为了解答上述问题,我们引入了“信息熵”和“博弈论”的概念。这两个术语自其他领域引入语言学研究中,以其与一些语言现象的适配性而在语言学中得到广泛应用。

(一)信息熵

在信息论中,某一信源X发出某一消息所含有的信息量,称为自信息量[3]。表示为:

I(χi)=-logP(χi)①

其中P(xi)是事件xi发生的先验概率,I(xi)表示事件xi发生所含有的信息量,即xi的自信息量[4]。而自信息量I(xi)是个随机变量,不能用来作为整个信源的信息测度,故提出平均自信息量这个概念。在集X上,随机变量I(xi)的数学期望定义为平均自信息量[5],即:

集X的平均自信息量表示集X中事件出现的平均不确定性,它有三种物理含意:(1)表示信源输出后,每个消息(或符号)所提供的平均信息量;(2)表示信源输出前,信源的平均不确定性;(3)用来表征变量X的随机性。这个表达式近似于统计物理学中热熵的表达式,在统计物理学中,热熵是一个物理系统杂乱性(无序性)的度量,这与平均自信息量在概念上也有相似之处,所以信息论就借用了“熵”(entropy)这个术语,为了区别于物理学,称之为“信息熵”[6]。

言语交际无非是信息的传递与交换,所以将信息熵应用于语言学研究无疑找到了一个新的切入口,为语言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当信息熵越大,则表明所传递信息的不确定度就越大。当所传递信息是完全确定的,没有不确定性,此时信息熵为0,比如对于“地球绕着太阳公转”这一事件,其发生概率为百分之百,依据公式算得H(X)=0。言语交际中,人们总是依据场合与交际目的采取不同的表述方式,或增熵,或减熵,而虚指疑问不定词可视为一种增熵策略。

(二)博弈论

博弈论(game theory)“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相互作用时候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7],“是研究个体如何在错综复杂且相互影响中得出最合理的策略的选择”[8],“博奔论研究的基本假设是,人都是理性的”[9],即人们在面对决策问题和特定情景时,所采取的策略是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10]。博弈论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静态博弈与动态博弈、完全信息博弈和不完全信息博弈。

博弈论的著名例子是“囚徒困境”:有两个嫌疑犯A和B被抓起来分开审讯,警察告知他们,如果两人都坦白,则各判8年;如果一人坦白一人不坦白,则坦白者释放,不坦白者判10年;如果两人都不坦白则各判1年。支付矩阵图如下:

图1 坦白与抵赖的博弈支付矩阵图

这个例子中的“纳什均衡”③是(坦白,坦白)。给定B坦白的情况下,A的最优策略是坦白;给定A坦白的情况下,B的最优策略是坦白。且(坦白,坦白)在这里是一个占优策略均衡,不管对方怎么选,个人的最优选就是坦白。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范围最为广泛成功,此外还应用于政治学、军事、外交、国际关系、犯罪学等领域。言语交际也是一种博弈,大到外交场合的发言,小到菜市场买菜讨价还价,博弈广泛存在,从博弈论角度来研究自然语言是可行的。这方面已有许多尝试,比如运用博弈论研究某种语言现象,如歧义(夏登山,兰纯[11];杨泉,冯志伟[12])、礼貌语言(莫旻荧[13])、曲言负极词(蒋勇[14])等;或探究特定言语交际场景中博弈论的运用,如翻译(仇蓓玲[15];姚婷婷,张杰[16])、法庭(柯贤兵[17])、说明书体裁分析(武建国,徐鹰[18])等。讲话人选择使用虚指疑问不定词而不明言,本身就是一种基于自身利益的考量而采取的策略,这就是种博弈。

虚指疑问不定词的使用其实就是一种带熵博弈。如果说博弈论对分析虚指疑问不定词的作用体现在我们可以通过绘制博弈支付矩阵图来衡量虚指疑问不定词的语用得体性,那么信息熵则为虚指疑问不定词语用得体性的产生机制提供了一种解释。换言之,信息熵解释的是虚指疑问不定词固有的性质,而博弈论则是在具体语境中综合各种语境因素对虚指疑问不定词得体性的动态衡量。在一些语境中,经过博弈论的衡量,虚指疑问不定词未必优于明言,所以讲话人并非任何时候都适合采用这一策略。

三、虚指疑问不定词的语用得体性

在一些语境中,综合各种语境因素后,使用虚指疑问不定词比起明言能为讲话人带来更大收益,于是这一策略得到采纳;反之,则采用明言的方式。我们认为,虚指疑问不定词的语用得体性体现在避免撕破脸皮、避免惹来麻烦、避讳敏感话题和揭示普遍现象等几个方面。在这些过程中,信息熵能解释其作用机制。下面我们将分别讨论这四种情况。

(一)避免撕破脸皮

语境一:

(3)“你要想想,郝红梅是我和你们家玉英的同学。她因为家穷,给同学送不起礼物,才犯了这个错误。你应该相信,她是一个好人。谁也不能伤害她!如果谁要是伤害了她,我就不会原谅,迟早会向伤害她的人算账的!”

“你喝水!”侯主任一直震惊地听这个青年说话。他万万没有想到,这后生竟然这样来“处理”这件事。尽管他没听说过“起誓”这两个字——但他明白这是叫他赌咒发誓,不能断送这个贼娃子的名誉和前途。[19]

语境二:

(4)她觉得女儿婚姻自由了有两大不好处:一是怕女儿年轻,一股热劲,光找人、不找财,以后会要吃苦受穷;二是怕女儿“自由”了叫街坊邻居笑话。邰秀英回家先向母亲讲解了一些婚姻法,看样子母亲的气不大顺;以后每次讲每次都没个好脸看。有一天,邰秀英鼓了鼓勇气向母亲说:“娘,我的事,以后你少操心吧,自己的丈夫应该由我自己找。”娘一听就气黄了脸:“我看你反了,如果你敢在外面给我‘丢人’,打不死你,也叫你另脱生!”[20]

如图2所示,语境一是孙少平和侯主任的对话。孙少平和同窗郝红梅有过一段懵懂情愫,郝红梅为了前途转而与班长顾养民交往。她为了给同学送礼偷了商店的手绢,被抓个正着送到了侯主任那里,侯主任想把这件事告诉学校领导。孙少平顾念与郝红梅的情谊,来找侯主任,让他不要公开此事。依据公式:

图2 “谁”与“你”的博弈支付矩阵图

这里采用虚指疑问不定词,画线处的“谁”指的是某个人,理论上来说可以是任何一个人,是一个大集合中的某个成员,所以此时0

根据上述讨论可知,根据这个公式,只要讲话人明确指出所谈论的人或事物,那么信息熵H(X)=0,而一旦采用虚指疑问不定词,则H(X)>0。两相比较之下,可见虚指疑问不定词的使用确实是一种增熵方式。

语境二中,邰秀英想要自己选择丈夫,在当时那个年代,婚姻自主的观念还没有那么普及,她的母亲非常反对。“如果你敢在外面给我‘丢人’”,此时直接指明批评的对象为邰秀英,信息熵为0。此时邰秀英的母亲非常生气,如果把“你”改成疑问不定词“谁”,增大了信息熵,虽然对话双方依据语境也能判断这个“谁”指的是邰秀英,但是秀英母亲的愤怒就无法淋漓尽致地表达,其获得的支付就会从2降为1。而尽管用“你”会使秀英的支付降为-2(受到威吓且威吓力度大,可能使秀英很沮丧),但这跟语境一情况有所不同,这里讲话人是受话人的母亲,谈话的发生地是家中,所以这里不用过多考虑损失面子的问题,这么一场母女的谈话显然不足以让母女撕破脸,女儿也不会因为一次争吵报复母亲。所以这里直接用“你”是秀英母亲的较优策略。

在“避免撕破脸皮”这一情况中,会话双方对虚指疑问不定词的具体所指都心知肚明——所指正是受话人。在威吓受话人的同时顾全礼貌,使所求之事能得到受话人的同意。发话人对受话人是一半威吓一半请求,所以不宜撕破脸皮。要做到这一点,便要充分利用虚指疑问不定词的增熵功能。发话人使用虚指疑问不定词,增大信息熵,提高信息的不确定度,在表面上“谁”指的是某个人,但是受话人结合语境,自然能解除信息熵,明白发话人的用意。

(二)避免惹来麻烦

语境一:

(5)王某是某个公司的总监,带一个8人的项目组。他以前的同事老张意外得知项目组中的李四是商业间谍,他想提醒王某。老张说:“老王,你们组有个什么人是商业间谍,你要小心。其他的我不方便多说。”

语境二:

(6)“票?什么票?”“今晚将有引起轰动的首场演出。”……“剧名叫什么?”“《公园街谋杀案》。”……结果呢,我终于领略到了一个包厢服务员那可怕的报复,原因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我没有接受他的服务,使他失去了本可以从我身上赚得的一笔小费。他深深地向我鞠了一躬,然后伸手指着舞台上,凑近我的耳朵,压低了嗓音,深恶痛绝地说:“瞧那个园丁,他就是凶手!”[21]

如图3所示,在语境一中,老张用虚指疑问不定词的方式来提醒老王,假设老王心中对这8位组员信任程度是一样的,那么信息熵为:

图3 “有个什么人”与指名道姓的博弈支付矩阵图

在语境二中,“我”正在观看一部侦探舞台剧《公园街谋杀案》,“我”酷爱侦探剧并热衷于找出剧中的凶手。有个服务员老在一旁询问“我”是否需要各种服务,打扰了“我”追剧,遭到“我”的斥责与拒绝,于是服务员一气之下就向“我”剧透了谁是凶手。原本“我”心中应该有几个怀疑为凶手的人选,但服务员一句话说出了那个人是谁,信息熵顿时降为0,“我”的追剧乐趣被夺走了,获得支付为-1,而服务员也成功报复“我”替自己出气,所以他获得的支付是1。至于服务员有没有说谎则无伤大雅,因为这只不过是一个戏剧,而“我”也不会因为一个剧透而去报复服务员,剧中的凶手也不可能来报复服务员,所以他并没有为自己招致什么麻烦。如若服务员不明言剧里谁是凶手,而说“有个什么人是凶手”,则近乎一句废话,对“我”来说没有提供任何新信息,因为“我”已知剧名是《公园街谋杀案》,该剧名已经暗示剧中必有人是凶手。“我”受不到损害,支付为0,而他这么说达不到报复“我”的目的,白费力气,支付为-1。

在“避免惹来麻烦”这一情况中,发话人知晓虚指疑问不定词的具体所指,而受话人并不知晓。发话人使用虚指疑问不定词,把已知的答案藏在一个集合中,避免直接说出答案为自己惹来麻烦。而此时发话人为受话人提供的信息的价值在于他告知了某一情况并为发话人寻找正确答案以解除信息熵划定了一个寻找范围。

(三)避讳敏感话题

语境一:

(7)那是否为L男星①撮合过呢?Y女星笑说,“反正他当时是一个人,现在就不知道了。”再问她是否知道L男星和F女星已经在一起了,Y女星狡猾地回答,“我们不能代表他,其实我们跟他没有那么熟啦。我们在后台是有聊他跟那个谁在一起啦,但是这些不能跟你们分享呀。导演也跟我们说了,不能把焦点放在那个谁身上。”[22]

语境二:

(8)现在我不是你的母亲。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她也是要一个男人真爱她,要真真活着的女人![23]

如图4所示,在语境一中,某剧导演携一众演员为某剧做宣传。而当时L男星和F女星的绯闻传得纷纷扬扬,L男星逗留了十分钟便匆匆离场,其间主持人追问L男星现实中的感情问题,L男星打起太极,避而不谈F女星。如划线处所示,当Y女星被问及L男星的感情问题,她避开指名道姓地说出F女星的名字,而用“那个谁”这种带有疑问不定词的表述,依据信息熵公式:

图4 “那个谁”与指名道姓的博弈支付矩阵图

此时00。Y女星使用虚指疑问不定词增大了信息熵,让记者去猜她说的是谁。依据语境,记者很容易猜到她说的是F女星。Y女星之所以采用这一策略是因为艺人的感情生活是艺人的私事,而且显然L男星对此话题颇为敏感,不愿在记者面前谈论自己的私人感情,始终避谈F女星。Y女星此举既回答了记者的提问也照顾到了对此话题颇为敏感的L男星的感受,得到的支付是2。被评论者L男星的支付是-1。如果Y女星将“那个谁”改成F女星的名字,则信息熵降为:

采用虚指疑问不定词避讳敏感话题的例子在生活中时常能见到,语境一避讳的是对他人来说敏感的话题,而避讳自身敏感话题的场景也比比皆是,比如学校开家长会,学生们在外等候,一个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可能会在家长会结束后问他的家长:“老师是不是跟你说了什么?”他其实想问的是:“老师是不是在你面前批评我了?”“批评”对那个学生来说是他很害怕很敏感的字眼,他采用虚指疑问不定词“什么”避开了这个敏感话题,增大了信息熵,“什么”既可以指表扬,也可以指批评或者是既不表扬也不批评,这样表达就给自己留有余地,因为可能老师不光没说什么批评的话反而还在他家长面前表扬了他,想以此鼓励这个学生。

语境二发生在戏剧《雷雨》的最后一幕,封建大家族的家长周朴园的第二任妻子周蘩漪长期受到周朴园的压迫,还和继子周萍发生了乱伦关系。周萍对此感到后悔想要摆脱周蘩漪。周蘩漪与周朴园育有一子周冲,周萍与周冲都喜欢上了丫鬟鲁四凤。在最后一幕中周萍想要带着四凤远走高飞,这彻底触怒了周蘩漪,于是她说出了这段话。当时在场的人有周萍、周冲、四凤、四凤的妈妈鲁侍萍等。虽然蘩漪这句话是朝着周冲吼的,但显然此刻她是要所有人都听到,以往她也顾虑到她与周萍的乱伦关系是应当要在人前避讳的,但她被压抑得太久了,所以在这一刻彻底爆发。她已不再介意别人怎么看她。她直言“周萍”是让她活过来的那个人,信息熵为0,充分地宣泄了内心情感,解除压抑,获得支付2。而对受话人中的周萍来说,乱伦关系的败露无疑是种耻辱,所以获得的支付为-2。如果蘩漪把“她是见着周萍又活了的女人”中的“周萍”换成“那个谁”或“某个人”,则心中的压抑没得到充分宣泄,支付为1,而周萍受到了威吓但乱伦之事没有败露,所以他的支付为-1。

在“避讳敏感话题”这一情况中,发话人知晓虚指疑问不定词的具体所指,受话人可能知晓也可能并不知晓。发话人把敏感的所指内容藏入一个集合之中,使其独特性不被凸显,从而达到对敏感话题的避讳。

(四)揭示普遍现象

语境一:

(9)一些课外培训机构的做法,对家长的教育焦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命题组老师亲临授课”“学霸面对面辅导”“谁谁谁用了我们的辅导资料成绩得到大提升”……课外培训机构的广告满天飞,在向家长们展示本机构实力的同时也为家长许以各种美好的未来,让家长心甘情愿地把钱掏出来。[24]

(10)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当你来到陌生的城市,拿着刚毕业不过数千的起薪,七大姑八大姨却告诉你“谁谁谁高中没读完就做生意,如今赚得盆满钵满”,这时请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不用着急,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教育是一坛越陈越香的酒,也是受益终身的一场自我投资。[25]

语境二:

(11)电视剧《怪你过分美丽》在片尾字幕中除了罗列主演、参演、特约演员、跟组演员外,还专设一栏“群众演员”,罗列群演名字488个(1)488这一数据系由笔者点算“群众演员”一栏所得。。

如图5所示,在语境一的例(9)中,众所周知,课外机构时常列出具体学生名字宣称那些学生用了他们的辅导资料后成绩飞升,考入了某某名牌大学,而本则新闻的撰稿人在叙述时则采用了“谁谁谁用了我们的辅导资料成绩得到大提升”这一表述,选用虚指疑问不定词“谁”,隐去了具体的学生姓名,依据信息熵公式:

图5 “谁谁谁”与指名道姓的博弈支付矩阵图

此时00。撰稿人使用虚指疑问不定词增大了信息熵,并且叠用“谁”以揭示“培训机构宣称用了他们的资料能大大提升成绩”为一种普遍现象,事实上这里也完全没有必要把一些培训机构打广告所列的学生名字放上来,那样不止显得很繁琐,而且容易让读者分心关注具体哪些学生使用辅导资料成绩大升,然而这并不是撰稿人想让读者关注的,而且这些具体名字对读者来说也没什么用。所以在语境一中,撰稿人选用“谁谁谁”的表述获得支付为2,既揭示了普遍现象,又避免了繁琐。读者获得支付为0。若把这些名字列出来,则信息熵降为:

在语境二中,488个群众演员的名字都被罗列出来了,信息熵为0,彰显了制作方对每一位演员的尊重,制作方获得支付为1,那些群演在字幕中看到自己的名字当有喜悦之情,获得支付为1。若不列群演具体名单,则增大了信息熵,观众看剧时固然知道剧中有群演存在,但群演姓名将不为人知,群演会感到失落,此时制作方获得支付为0,群演获得支付为-1。

在“揭示普遍现象”这一情况中,发话人知晓虚指疑问不定词的具体所指,受话人并不知晓。此处使用虚指疑问不定词和“避讳敏感话题”有相似之处,都是利用虚指疑问不定词的增熵功能把具体所指内容放入一个集合之中,以掩盖其独特性,但区别在于后者是为了避讳敏感话题(即疑问不定词的确切所指具有敏感性),掩盖其独特性。而前者同样是掩盖独特性,但进一步的目的是为了揭示普遍性,是为了避免独特性影响表达普遍性的目的,这一目的是后者(“避讳敏感话题”)所不具备的。

四、结语

至此,我们可以解答在引言中提出的三个问题:虚指疑问不定词以其增熵的性质特征,将具体所指隐藏在一个集合之中,从而达到避免撕破脸皮、避免惹来麻烦、避讳敏感话题、揭示普遍现象等语用功能;它的使用是讲话人在具体语境中综合考虑各种因素通过博弈优选而得出的较明言更优的语用策略;但是,虚指疑问不定词并非适用于任何场合,使用与否要视语境而定。

猜你喜欢

坦白周萍女星
四川省成都市金牛区美术教师作品选登
“素养为本”的高中化学课型研究
《雷雨》剧本内容梗概
博弈论—囚徒困境模型浅析
中文的魅力,老外理解不了
真情告白
论坦白的处遇
魅力女星电影周(二)
女星发“饰”界 打造潮女气质
周蘩漪的反抗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