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的高职信息技术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
2023-06-28王丽雅刘丰源卓晓华
王丽雅 刘丰源 卓晓华
[摘 要] 探讨了高职信息技术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方法,重新思考与建构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旨在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情境。构建了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出在案例设计时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爱国热情。通过超星平台将课前、课中、课后教学环节紧密相连,实现了师生多环节互动及实时反馈,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更确保了教学的高效实施。通过总结经验,为信息技术后期教学提供参考。
[关 键 词] 超星学习通;信息技术;混合式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7-0053-04
一、引言
伴随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教育教学的稀缺资源已由“知识传授”转变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关注,清华大学在第24、25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育人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和重点内容,是寓价值观培养于知识传授和能力提升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那么,如何通过高职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实现“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成为现阶段亟须解决的问题。课程组充分利用已经建设好的在线教学资源,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案例,借助超星学习通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改革。
二、混合式教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初期E-Learning得到了飞速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北美、欧洲等国开始采用E-learning方式进行企业内部培训,这是一个成本低、收效高的投入—产出模式。随后,应运而生了传统面授+网络学习的混合式学习。20世纪初期,国外开始着手研究混合式教学。Hofman n Jennifer认为混合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指导教学者在全部的教学过程中优化每一个教学环节,学生能够整体掌握学习内容。我国学者何克抗在2003年的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将“Blended Learning”的理念引入国内。何克抗教授、黎加厚教授、李克东教授对混合式学习内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何克抗教授的研究表明若将传统教学与数字化学习相结合,优势互补,将达到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创造学习的目的[2]。黎加厚教授认为Blended Learning与混合式学习是一致的,为了使教学目标与学习目标达成一致,教师对教学方法、模式、媒体、技术四元素进行优化组合,这是一种艺术境界。李克东教授认为混合式教学不是线上线下简单叠加,而是有机融合[3]。由此可见,混合式教学是针对教与学之间关系的重新思考与建构。本研究更倾向李克东教授的观点,通过网络在线学习(E-Learning)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通过线下实体课堂完成知识传授及内化;通过思政元素融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及研究可行性分析
信息技术课程是面向高等职业院校一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具有软件更新快、知识点变动多、实操性强等特点。从教学目标看,该课程强调运用计算机知识求解實际问题,重在真实情景案例操作;从教学资源看,本教学团队建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于2022年在“学银在线”慕课平台上线,访问量高达250万,选课人次达3727人,累计互动10万余次,为开展混合式教学研究提供了较好的线上学习资源;从授课学时来看,如何处理授课学时不足与课程内容偏多之间的矛盾,如何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较好结合,是本课程教学面临的一个难点问题;从教学组织形式来看,依旧采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简单模仿为辅的授课模式,整个教学过程未给学生预留出深度思考及互动交流的时间,未能有效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更无法做到因材施教;从教学条件来看,我校开通了校园无线网,这为学生课外自主学习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
四、基于超星平台的混合式教学模型建构
(一)混合式教学平台——超星学习通
超星“一平三端”智慧教学系统以在线教学平台为中心。它将课前建课、备课和学生预习,课中课堂教学和实践操作,课后复习考核和教学评估等整个教学过程融会贯通,实现对“线上+线下”教学全过程的即时数据采集、云端分析处理和即时结果反馈,促进教师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协助构建“互联网+”下完整的教学生态体系。
(二)混合式教学模式建构
混合式教学模式是基于认知主义、建构主义、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多种教学理论的混合型教学模式。本研究采用的混合教学模式基于对Barnum与Parrmann模式[4]的学习建构而成,如文末图1所示。由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组成,课前属于线上自学环节,学生根据案例要求,通过学习通自行开展线上学习,完成实训并参与线上讨论;课中属于线下课堂教学环节,教师首先通过疑难点解析,完成线上学习答疑,再要求各小组通过组内探讨提出实施方案并汇报。接下来,教师拓展案例要求,通过组内探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最后,教师精讲,学生独立作业,下课前教师再次梳理知识要点;课后属于在线成果分享、交流环节。教师及时完成作业点评并发送讨论主题,帮助学生通过作品展示、欣赏、讨论互动,达成学习目标,反思学习过程,评价学习效果。学生在书写学习心得时进一步内化知识,进而获得成功体验感。
五、混合式教学设计
(一)教学案例设计
计算机教育不能以传授单一的技术知识为目标,更应培养学生通过创新、协作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些能力单靠教师讲,学生听后做几道反馈性练习题是无法获得的,学生必须通过主动、积极置身于实际的问题情景中,深刻体会,认真解读才能培养出来。故而本次课程设计,从育人角度出发,团队教师在课程建设时精心设计案例情景,案例选取不仅从实际问题出发,更巧妙融入思政元素,以此发挥在问题解决时润物无声的作用。例如在讲解Word文字排版时,引入被誉为“计算机界的诺贝尔奖”(图灵奖)获得者姚期智院士的故事——作为唯一一名华人学者,他辞去了普林斯顿大学终身教职,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怀抱,无私奉献。案例选取姚期智教授的爱国事迹,以举办“科学家与科学之路”为主题的沙龙为契机,让学生思考:如何批量制作邀请函,从而展开邮件合并知识点的讲解。设计旨在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了解科学家的故事,进而培养其脚踏实地的科学素养及爱国主义精神。
(二)课前、课中、课后教学设计
本课程依据授课计划、课程标准要求,创建章节系统构架,录制视频资源,编写试题库,并在学银在线平台上线。实际授课中,教师在课前创设与学生日常密切相关的案例情景,让学生明确任务目标,同时在案例中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元素,旨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同时,塑造其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具体教学实施路径以邮件合并教学为例,见文末表1。
(三)课程考核方案设计
考核的最终目的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并锻炼其执行力,通过反复测试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使学生获得自我发展。故而,考核方案的设计要具备合理化、可操作性的特点。本学期课程考核充分结合混合式教学的特点,由课前视频学习,课中课堂表现,课下案例作业提交、互动讨论及期末考试组成,即总成绩(100%)=任务点学习(30%)+章节测试(2%)+线上讨论(6%)+随堂案例作业(10%)+签到(2%)+期末考核(50%)。
六、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经过一学期的教学实验,对照班级与实验班级期末考试成绩(理论成绩+实践操作成绩)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班级学生实践操作的熟练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班,同时,其自主学习能力、学习兴趣、注意力均有显著提高。这说明混合式教学对于知识内化、能力提高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说明超星学习通平台在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针对学习压力的调查中显示,相较于传统教学,实验班级69%的学生认为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均有较多的学习任务,学习压力较大,课余时间所剩无几。在针对考核方案的调查中,实验班90%的学生认为,相较于之前的考核(考勤+期末考试),混合式教学的考核更多地倾向于学习过程的考查,多样、灵活的考核方案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及热情。针对教学案例的调查中,92%的学生表示首次阅读姚期智院士的故事,深受其爱国主义和科学精神的鼓舞。实验表明,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培养目标指导下,混合式教学优势显著,它是对网络在线学习(E-Learning)和传统授课两种不同学习模式经过深刻反思、实践、总结后形成的,更易于教学目标、学习目标的达成。
(二)建议
1.通过优化课程资源、实操案例及评价方式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混合式教学的实践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前学习效果,但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的传统授课模式,养成了预习不深入,或流于形式等习惯,再加之学习基础薄弱,主动性差,所以,混合式教学模式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这是目前遇到的最大问题。然而,作为无法被忽视的课前学习,是任课教师进行课中教学设计的关键,故而进一步优化线上学习资源,合理化课程案例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2.精准把握“讲”与“不讲”的教学内容
混合式教学旨在协助学生建构适于自身的创新性、个性化学习体系。那么,教师必须做到区分“讲”与“不讲”的课程内容,学生看得懂、学得会、讲得清、找得到的坚决不讲,只讲看不懂、学不会、讲不清、找不到的。这就要求教师课前通过个体答疑、小组互动等方式做好学情摸排,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成为学习主体的关键环节。
3.健全竞赛激励机制
考核评价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通过建立竞赛结果学分兑换机制进一步优化期末考核方案,将计算机各类竞赛结果与期末考核、评优评奖融合。建立竞赛成果奖转换机制。同时,将竞赛结果与教师年终考核结合,激发教师的合作性、探索性与积极性。
4.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政策支持
混合式教学研究的前期课程设计,教学资源建设,课前、课中、课后学习答疑,均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由此,教学工作量便成为教师是否开展混合式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同时,硬件设施也将成为教师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因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应给予制度方面的支持:
(1)计入教学工作量。相较于传统课堂,开展混合式教学,课前、课中、课后均需要授课教师精心设计,工作量繁重。所以,应针对不同课程形式,以文件方式将开展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活动以乘以系数的方式计入该教师工作量。
(2)給予助教支持。混合式教学重构了师生关系,教师角色更多转变为倾听、引导、理解和呼应,学生角色更多转变为投入、诉求、反馈,大班额教师会出现顾此失彼、力不从心的现象。那么,如果配以助教教师共同开展教学活动,将会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成立混合式教学工作坊。成立混合式教学工作坊有利于教师定期交流、分享混合式教学实践探索中遇到的问题及获得的经验,为热衷于混合式教学的教师营造相互学习交流的环境。
参考文献:
[1]佘纲正.在课程教学中践行“三位一体”教学理念:以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史”课程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22(6):54-59.
[2]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3]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4]Barnum C,Paarmann W. Bringing introduction to the teacher:A blended learning model[J].T H E Journal,2002,30(2):56-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