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高”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现状及实施策略

2023-06-28马丛鑫何祥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3年17期
关键词:双高职业院校素质

马丛鑫 何祥

[摘           要]  通过对国内外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主体、评价方法、保障机制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果的实施策略进行展望。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保障机制;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  G710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3)17-0025-04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2021年全国教育事业统计主要结果》数据显示,我国共有高职(专科)院校1486所,占高等教育院校的49.3%。高职(专科)院校招生552.58万人,占当年高等教育总招生人数的55.2%。从学校数量与招生人数上不难看出,高等职业教育在我国人才培养输送方面占据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随着经济发展的革命性变革,我国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供需不平衡日趋凸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健康人格。202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更是对职业教育重新进行了定义,明确了职业教育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备从事某种职业或者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科学文化与专业知识、技术技能等职业综合素质和行动能力而实施的教育。对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模式进行总结并结合国家发展需求、社会用工需求、学校发展规划对培养模式进行展望是顺应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目标的必要途径。本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高职教育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及运行保障机制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梳理,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培育工作实施现状进行总结分析并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成果实施策略进行展望,以期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提供理论依据。

一、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

学术界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的指标内容的研究结论不尽相同,英国职业教育理论中指出职业教育中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涵盖岗位技能需求,还需要学生具备更强的适应性与学习能力[1]。Peter提出,职业教育为社会提供的人才应不仅具备工作技能,还应具备独立思考、解决突发问题及团队合作能力[2]。国内学者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学及本科院校,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研究相对较少。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素质、专业素质及身心素质三大方面。张乐天等认为职业核心能力素养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其中包含与他人沟通协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信息处理及数字化应用能力、创新能力、自我学习能力及外语应用能力[3]。赵驰轩认为科学文化素养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内容为非专业文化素养,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4]。几位学者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的主要差异在于社会的适应性与发散性和学生自身文化底蕴的差异性发展。杨冬雪等则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内容应以企业需求为一切的出发点,职业素养的有效培育可以满足企业与高校的供需平衡,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市场竞争力[5]。而参与调研的企业普遍表示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素养、实际操作水平有待提高,其也是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内容。胡芊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构建了包括思想品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身心素质四个方面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6]。乔霞则认为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应突出职业能力与创新能力维度[7]。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内容主要应包括基础性指标与拓展性指标两部分。基础性指标主要为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素养、技能水平、身心素质等以满足学生适应校园生活及社会需求的最基本能力需求。而拓展性指标主要包括学生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协作能力、组织能力等于社会生活中挖掘自身能力及持续性成长的素质内容。评价内容中不能仅考虑易于定量的成绩,同时要加入定性的分析结论,破除“分数论”也是教育教学中培育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目标。只有充分培养学生这两部分指标,才能满足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社会需求。同时评价内容应更加贴合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以培养工匠型人才。

二、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

全员育人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保障主体机制,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评价主体以班主任或辅导员为主,而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导致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缺乏内部与外部双重客观性[8]。李豆豆在调研中发现,83.8%的学生反映在评价过程中只有学校和教师参与,学生互评与企业评价的缺失导致学生认为评价结果没有任何的参考价值,也逐步丧失对评价工作的信任度[9]。余朝宽等则认为学生自我评价、同伴互相评价、家长监督评价及企业工厂评价的多元主体评价模式是保障评价结果客观、公正且能够指导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更新的重要保障[10]。除了教师及辅导员外,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体应增加以下三方面。

(一)学生个体

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发布的《OECD学习指南针2030》指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内部发展动力是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主要因素。评价人员的片面性会忽视学生个人发展特性及社会需求端的标准,所以需要搭建由外部与内部形成的多元评价模型,保证评价结果符合国家发展需求的同时兼顾学生个人性格的开发与培养。因此,想要发挥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引导性作用,就不能排除学生参与的主体性及个性化发展导向需求。综合素质评价的目的并非给学生定级或“贴标签”,而是引导学生通过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进行自我认知与反省。另外,在参评主体中应适当引入学生自主评价与互评的机制,培养学生的个体化性质,让学生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掌握自身优势与不足,通過辅导员及教师的适度引导,遵循“以人为本”的现代学生观教导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日益变化的人才需求类型。

(二)实习实践企业

有研究表明,大多数用人企业反映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较差,并且其自我反思及改正行为较为滞后,这也是高职院校学生社会认可度低进而导致就业困难的主要原因[11]。因此,高职院校应着重将用人单位引入参评主体中,其培养的“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最终面向的是供需两侧双向适配,因此实习企业在学生就读期间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评定结果有可能与高校中的供给端目标是有差异的。企业评价不仅是学生在需求侧综合能力的直接反映,还是供给侧的高校端在学生综合素质教学改革与培养模式的市场参考。

(三)学生监护人

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也应适当引入学生监护人端的评价机制,参与到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中不仅是监护人作为学生家庭导师的重要责任,还是学校与家庭共建育人机制的重要手段。家长满意度作为“双高”建设的重要满意度考評指标,学生家长对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参与以及结果的动态信息掌握也是“双高”建设中家长满意度有效提升的手段。

三、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是决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公平性及科学性的重要保障。目前,对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型在学术界普遍认可的方式是以主客观结合的模型对学生整个求学及就业期间进行监测,以期呈现最为科学的成果。黄会明等采用改进型层次分析法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对学生综合素质开展评价工作,该方法可以对评价过程进行定性评判和量化排序,有效增强了结果的科学性[12]。黄淑兰采用灰色统计模型对在校三名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能够有效判断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排序,但评价结果压低效应明显,且指标项评分模糊,实际操作仍需要进一步优化[13]。张乐天等采用层次分析法开展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虽然尽量采用了能够量化的数据指标,但部分难以量化的指标仍存在难以评判的问题[3]。赵曦等则发现SOM聚类分析法中采用墨西哥草帽函数迭代200次的情况下评价结果具有相对较好的收敛性[14]。顾敏采用因子分析法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评定,但其仅从学生专业课及文化课成绩进行考量,忽视了学生在思想道德、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能力情况[15]。

由此可知,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大量的素质指标难以通过简单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同时,对于指标权重的赋值,如果采用单纯的专家访谈法难以满足人为主观因素对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寻求专家主观经验与学生成绩的量化及模糊数据之间的动态平衡是众多学者指出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模型的重要研究方向。

四、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长效保障运行机制

(一)内外部协同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动态运行

学生综合素质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单单在学期末进行评价将丧失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必须将终结性、过程性、发展性、形成性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实现学生持续发展的目标[16]。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课程更是学生提升社会与专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校内学习与校外实习过程中协同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变化过程是保障评价结果时效性与准确性的重要前提。同时,学生的变化情况是一个复杂且难以判断的。因此,学生综合素质的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应在学习过程中动态更新,并予以反馈[9]。保证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校内与校外教学过程中评价结果的动态反馈是引导学生自我成长及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

(二)高职院校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的动态诊断与修正

坚持高职院校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过程中的动态诊断并同步修正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目标之一。学校顶层规划设计、学院课程体系设计、教师课程内容设计均应根据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性过程进行个性化、精细化、精准化动态调整,最大限度地利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变化的数据支撑教学质量更新机制。通过培养模式的不断更新,挖掘学生的自身潜能及促使学生弥补自身能力的不足。同时,高校应出台相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培养工作细则,如南昌职业大学、三峡门职业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纷纷出台综合素质评定考核办法,从高校管理层面推进职业院校综合素质评定与培养工作。但从公布的职业院校综合素质管理办法来看,广西区域尚未有职业院校实施该项工作,属于区内研究的空白。同时,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评定不单单是义务教育及中等教育应该注重的内容。职业院校肩负着我国技能型人才输出的重要任务,综合素质的培养作为技能型人才个人发展的重要前提更应引起政府的重视[11]。政府层面应在新的职业教育法的背景下,注重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及评定政策的推广。

(三)信息技术助力综合素质评价成果多端共享

现如今,很多高职院校在综合素质评价过程中习惯性地采用纸质工具或在期末考核中进行成绩录入,信息采集时效性差导致评价结果没有指导意义。同时,在企业实践和家庭观察中,评价人员难以在真正的表达情景下进行评分。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利用信息化系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效率与动态反馈评价结果是学者推荐的模式。在构建好的指标体系中选取适当的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的评价人员开放不同的评价端[16]。拥有不同权限等级的人员能够查看所负责区块内的学生综合素质得分与动态变化,并能针对学生个人形成相应的“综合素质档案”,有利于辅导员及教师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发展,也有助于领导层根据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情况调整顶层设计。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系统在建设过程中应秉承着操作简便、界面清晰的特性,才能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工作。

五、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培育工作实施策略

(一)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纳入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目标

在职业教育教学过程中,“三教”改革作为“双高”建设中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核心手段,其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17],而综合职业能力的直观体现就是学生综合素质。因此,高职院校要区别于普通高等院校,有针对性地在学生职业技能、创新意识、社会能力等方面进行重点培养。同时作为高质量技能型人才,文化知识与思想道德也是职业教育长期以来缺失的重要方向。因此,通过在高职院校中开展综合素质的评价工作,能够掌握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根据评价结果指导职业院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学校的发展目标与建设方向也更加有的放矢,重塑“以生为本”的新时期职业教育发展理念。

(二)将学生综合素质变化纳入职业院校辅导员日常监控系统

高职阶段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阶段,辅导员作为日常最频繁接触学生的人员,对学生的变化情况最了解,也应该第一时间得到学生综合素质变化情况的反馈。据此,辅导员可以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与学生的直接交流、开展班级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学生施以不同形式的引导,实现职业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此期间,辅导员也应该根据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提高自身思政教育水平与职业发展能力,这样才能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将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纳入职业院校教师课程体系建设内容

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变化是体现教师教学成果的最直观表现。教学督导可以将学生在职业技术能力、创业创新能力、思想道德水平等指标的变化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评价依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教师可以针对问题诊断自身课程内容、课程进度、教学方法、自身水平等是否需要进行改善。在以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为主要培养目标下,评价结果将引导教师提升自身的课程建设能力,这也是“三教”改革中教师及教法改革的重要任务。

(四)将学生综合素质情况纳入职业院校家长满意度指标

家长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一环,但部分学者研究发现职业院校与家长缺乏有效沟通[10]。家长仅通过学生的期末成绩、就业情况对学校的教育进行评价。家长满意度指标作为“双高”建设中的重要指标,说明国家对职业院校与家长的有效沟通、协同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中加入了家庭评价主体,并将评价结果反馈至家长,家长对于学生的变化通过更多的途径与指标进行了解,能够更好地调整家庭对学生发展的正向引导作用。同时职业院校与家长的协同共育机制提升了家长在职业教育中的参与度,进而促进家长对学校、教师教育教学进行监督,提升家长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满意度。

(五)将学生综合素质结果纳入职业院校学生“综合素质”银行

学生作为综合素质能力的培育主体,评价结果纳入学生在校期间“综合素质”银行,将其作为评价评优、转段升学、就业推荐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可以激发学生的自我变革[9]。评价结果应私密化、个人化、定性化,引导学生认知评价结果并非给其定级、定性,而是让学生了解自身的不足及优势。评价结果体现出学生的多元性价值,并根据动态的变化使学生逐步认识到学习的价值。

综上所述,针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保障机制研究成果可以归纳以下结论:(1)对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与培养的研究近三年越发受到重视,这得益于國家对于职业教育地位的重新定义及2019年开始的“双高”建设,职业教育开始探索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培养的新模式。(2)对于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区域跨度较大,由于生源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评价结果不尽相同,同时一、二线城市职业院校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3)部分研究中仍沿用普通本科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依据职业院校特征与办学特色建设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实践研究相对较少。在高职院校中开展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与培养工作,建立长效运行保障机制,是新时代职业教育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经途径,也是职业教育培养高质量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李少勇,康建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缺失的理想审视[J].文教资料,2013(6):127-128.

[2]Peter E.Doolittle,William G.Camp. Constructi-vism:the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Vocationam and Technical Education,2001,45(6):80-87.

[3]张乐天,刘殿红.基于AHP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6):39.

[4]赵驰轩.高职院校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18):27-28.

[5]杨冬雪,吴志鹏,王辉.论高职学生以职业素养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4(27):187-188.

[6]胡芊.基于胜任力的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4.

[7]乔霞.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测评研究[J].轻工科技,2021,27(12):124-126.

[8]冯永琴.职业技术教育学生学业评价的比较及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2):60-64.

[9]李豆豆.多元化视角下高职学生学业评价的实践路径研究:以武汉市H高职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10]余朝宽,张扬群,邓朝平,等.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多元立体”评价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8):52-58.

[11]许园.东北振兴背景下高职学生就业问题研究:以沈阳S学院为例[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8.

[12]黄会明,傅丽贤.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法及其应用[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19(3):51-54.

[13]黄淑兰.新时代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21,31(12):43-48.

[14]赵曦,李颖.基于SOM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数据聚类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22,25(3):161-164.

[15]顾敏.基于因子分析的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16]陈国敏.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分析[J].贵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2(3):21-26.

[17]王杰.高职院校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0(20):155-157.

编辑 栗国花

猜你喜欢

双高职业院校素质
同频共振四链联动,彰显“双高”院校科研担当
我校2020年“双高计划”建设研究成果展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牵手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四元并举, 德技双高” 的校本实践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