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自尊水平,成功“回归”学校
2023-06-28陈玉霞
陈玉霞
摘要:本文提供了一例神经质青少年拒绝上学个案的心理咨询过程。在本案例中,心理教师根据神经质人格类型的拒绝上学行为的干预模式,通过提升个案的自尊水平及培养其积极的应对方式,最终改变了个案的拒绝上学行为。在本个案中,基于人格类型的干预模式有效,该干预模式的有效性还需更多的研究证实。
关键词:人格;神经质;情绪调节;拒绝上学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2684(2023)18-0049-03
有研究者认为,人格是拒绝上学行为的决定性因素:不同的人格类型对拒绝上学行为的影响机制不同,并由此提出了基于人格类型的拒绝上学行为的干预模式。研究发现,神经质人格分别通过自尊与消极应对的中介作用、自尊和消极应对的链式中介作用与拒绝上学行为相关。为有效干预神经质人格青少年拒绝上学的行为,需要提升他们的自尊水平,培养积极应对方式。
本文提供了一例神经质青少年拒绝上学个案的心理咨询过程。心理教师根据神经质人格对拒绝上学行为的作用机制,通过提升个案的自尊水平,培养其积极的应对方式,最终改变了来访者拒绝上学的行为。
一、个案概况
H,男,13岁,独生子。刚升入初一,H就隔三岔五不去学校。起因是数学老师要求严格,会对不完成作业的同学在课堂上进行点名批评。H害怕被批评,便拒绝上学。后由班主任转介到学校心理咨询室。
第一印象:H身高1.60米左右,偏瘦,说话时声音比较小,习惯性低头,不敢看心理老师,回答问题也尽量用简单的词语,或者仅用点头、摇头等肢体语言代替,提到与学校相关的事情时,H的情绪明显焦虑,两只手不停地相搓。
家庭情况:H的父亲50多岁,小学学历,身体不好,长期无业,吃低保,基本不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和管理。母亲30多岁,中专学历,在小公司做会计,收入不高。家中一切全靠母亲一人打理。父亲有一个姐姐,但两家往来较少。母亲有一个弟弟,经济条件尚可,两家来往较多。H从小与母亲比较亲近,母亲对H较为迁就溺爱。
成长经历:H的母亲对他提出的要求几乎都会想办法满足。他从小成绩不好,容易发脾气,虽在家里不讲理,到了学校却胆小怕事。小学一、二年级时,H基本能正常上学。到了三年级,有时没法完成作业,他害怕被老师批评,就开始不想上学。遇到这种情况,母亲会买玩具哄他。到后来养成了习惯,经常得买了玩具才能去上学。在这期间,母亲向老师提出孩子上学方面的困难,希望老师降低对他的要求,老师答应了。到五、六年级时,H的舅舅劝说母亲不要再溺爱他。于是在孩子不听话的时候,母亲就会求助于舅舅。舅舅长得高大,有时会打他。他由于害怕舅舅,学习会稍微认真些。
朋友关系:H有一个比较好的朋友是小学同学,住在他家楼下。H在初中没有固定的朋友,放学回家有时会跟那个小学同学玩。
二、个案分析
H具备典型的神经质人格特点。首先,H的情绪稳定性差,容易发脾气。小时候会为了买零食或跟小朋友抢玩具而大发雷霆,哭闹不止。其次,H的自尊处于较低水平。他很在意老师和同学对自己的评价,总是担心他们不喜欢自己,有时会因为没受到老師的表扬,回家发脾气。再次,H习惯采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如在三年级以后,H会因为完不成作业就不想上学。
三、咨询要点
根据神经质人格对拒绝上学行为的作用机制,心理教师对H的辅导重点是提升自尊水平及改变消极应对方式。个案咨询时长一年多,共41次,咨询设置每周一次(节假日除外),每次40分钟,咨询地点在学校心理咨询室,无费用。
(一)自尊提升
兴趣爱好的培养可以增加青少年自我价值感,提升自尊。在咨询的初始阶段,心理教师除了了解H同学的家庭、同学关系、在校情况等信息外,还着重了解其兴趣爱好。
心理教师了解到H的乒乓球打得不错,在学校唯一喜欢的就是体育课。于是就乒乓球这一话题与H进行了较多交流,希望将乒乓球作为H自尊的支撑点。随后,心理教师找到了H的体育老师,向其反映了H的情况,希望能得到体育老师的协助。在之后的咨询中,H提到上体育课时,老师会让他示范打球,并表扬他的乒乓球技术,这让他很开心。运动会时,体育老师指定H做队长,带领另外几个同学一起参加乒乓球团体赛。H很看重这次比赛,每天课后与队友一起练球。第29次咨询中,H告诉心理教师乒乓球比赛拿了年级二等奖,班主任让得奖的同学站到讲台上接受同学们的掌声鼓励。这是H第一次接受同学们的掌声,对他来说是一次成就感和价值感的重要体验。
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利于自我形象的形成,从而促进自尊的发展。在前期良好的咨询关系的基础上,心理教师还对H的人际关系进行工作。在第9次咨询时,H提到班上的W同学,虽然W学习成绩不好,但大家都很愿意和他玩。心理教师请他谈谈W同学人缘好的原因。他认为原因是W同学大方热心,同学遇到困难他都会帮助。例如,有位同学骨折了,W就多次背他上下楼。心理教师与H探讨可以从W同学身上学习到什么。H思考之后表示可以先学习他的大方分享,比如可以分享零食给同学。后来,H用辣条和同学们分享。同学们边吃边打闹,很开心。H表示很喜欢这种大家在一起分享、说笑的感觉。第11~16次咨询主要围绕H同学如何深化友谊开展。H提到,在学校文艺汇演时,班主任派H与另几个同学去做志愿者,负责后勤工作。H同学工作很积极,被老师表扬了。心理辅导期间,H有一次没有来上学。原因是他在教同学打乒乓球时,有两个调皮的同学嘲笑了H的球技。心理教师就这一问题与H探讨如何看待别人的评价。渐渐地,H的人际关系有了改善。H分析同学关系变好的原因有:主动与同学说话、参与到同学们的聊天中,不过度关注别人的负面评价,对同学的言语和行为学会从正面角度去理解,热心助人。
(二)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
拒绝上学的青少年通常采用回避、退缩等消极应对方式,拒绝上学行为本质上是消极应对的结果。本案例中,心理教师通过青少年生活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和学业进行工作,培养其积极的应对方式。
在学习方面,H成绩一般,学习遇到困难时通常会采用抄作业、不上学等方式。在第18次咨询中,H聊到了学习方面的问题,他认为自己的主要问题是基础不好,另外还容易沉迷于手机。心理老师跟H讨论了可以通过哪些努力提高学习成绩,H表示他会尝试,但对自己能否做到没有信心。第19次咨询是学期的最后一次咨询,H聊到了寒假计划,讨论了作息、写作业、玩手机的时间安排。第20次咨询时,H告诉心理教师,他完成了寒假作业,而班上有同学没有完成,被罚放学后补做。H对自己没有被罚很满意,虽然自己也是开学前几天才写完的,还有几道题是回到学校去抄同学的。对于自己能完成作业的原因,H的总结就是想玩手机的时候要尽量克制,先写完作业再玩。之后的几次咨询主要围绕作业完成和课堂学习开展。期间,H每周有1~2次没完成作业,比之前有进步,同时作息相比之前有改善。第31次咨询中,H表示自己期中考试的生物科目拿了班上的“进步之星”奖,这是H同学上初中以来第一个奖,他很高兴,对学习的信心也增强了。在这一过程中,心理教师主要倾听、肯定H所做的努力,并帮助H看到他的努力所带来的成效。
人际关系方面,H之前会在面临人际矛盾时独自生闷气,或者爆发出来,不能采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处理。在第29次咨询中,H提到,班上的N同学很会处理人际问题,因为在组队参加学校乒乓球比赛的练习过程中,小伙伴意见不一致时,N同学总能出来协调并主动作出让步,让争吵停止。心理教师跟H进一步讨论了N同学处理冲突的方式,引发H对自己面对人际矛盾时应对方式的思考。在第36次咨询中,H说到母亲误会自己玩手机的事:当时他在房间里用手机查作业怎么做,而母亲刚好看到H在用手机,就很大声地斥责。H很生气,按以前的做法,他可能会摔书,并与母亲发生冲突。但想到心理教师教的调节情绪的方法:深呼吸、离开情绪事件的场地,他只是大声地冲母亲喊了一句“我没有”,然后就冲进洗手间,一边洗澡一边深呼吸,情绪慢慢平复了下来。这件事让H认识到,跟母亲有冲突时,除了吵架,自己也可以尝试其他的方式。H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立刻离开冲突发生的地点,然后转移注意力,比如听歌或出去跑步。如果自己控制不住发了脾气,也会试着去跟母亲道歉。平时也会尽量多地跟母亲聊聊自己在學校的事情,增加母亲对自己的了解,减少矛盾。
经过41次咨询,H的自尊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自我评价由原来的“什么都不会”变为“有一些可以做得好的事情”,在学校里还主动加入了志愿者协会。此外,H处理问题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他变得越来越积极思考和面对问题,努力尝试用新的方式处理问题。学习成绩也有进步,已经没有之前的不想上学的念头和行为了。咨询结束时,H表示自己会好好学习,对于未来,他虽然不是很有信心,但也会努力面对。
四、讨论
本案例中,心理教师根据神经质人格对拒绝上学行为的影响机制,将干预的重点放在自尊水平的提升及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上,经过41次咨询,改变了H的拒绝上学的行为。
咨询的初始阶段,心理教师对H采取了接纳、宽容的态度,创设了安全的心理环境,建立了良好的咨询关系,为后面的工作打下较好的基础。鉴于H是初一学生,对抽象概念和理论的理解能力有限,心理教师并未跟H同学就自尊和应对方式两个主题进行直接讨论,而是抓住了青少年自尊的重要来源:人际关系、学业表现、特长等方面,通过逐一引导,达到提升自尊水平及培养积极应对方式的目的。
与H工作的难度比较大。首先,H有较长的拒绝上学的历史。其次,H的家庭支持不足。他的父亲基本缺位,母亲的教养方式也存在较大问题。H的社会支持少。其家庭基本处于孤立状态,很少有来自亲友的支持。如果采用常规的干预方法,以亲子关系为工作重心,对H的辅导可能会遇到较大的困难。而基于人格类型的干预模式将重点放在H的自尊及应对方式方面,避开了H家庭及社会支持不足的短处。
本案例根据拒绝上学行为的神经质人格的干预模式,通过对H自尊水平的提升及积极应对方式的培养,达到了改变其拒绝上学行为的目的。值得注意的是,本案例只是对该干预模式的一次探索和实践,基于人格的干预模式的有效性还需更多研究来证实。
编辑/黄偲聪 终校/石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