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与研究
2023-06-28曾智慧郑小红
曾智慧 郑小红
基金项目:福建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专项课题“基于学生心理需求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探索与研究”(立项批准号:Fjjgzx21-014)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曾智慧(1978~),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
郑小红(1978~),女,汉族,福建漳州人,福建省龙海第一中学,研究方向:高中数学教育。
摘 要:当前的学校教育工作已經不再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的教育,而且更加注重在教学活动中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信息的传播速度不断加快,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外界干扰变得越来越多,且越来越复杂。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要深入研究学生的心理需求,根据不同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给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制订缜密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计划,使得不同阶段的学生能够得到正确的心理辅导,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愉快地学习,健康地成长,培育更多新时代所需的全面型人才。基于此,文章从心理健康的标准、学生心理问题的表现及当前学生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多个层面展开论述,旨在更好地提高日常教学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间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心理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心理辅导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8-0001-05
一、 心理健康的主要概念及标准
心理健康主要是指个体在与各种环境相互作用的条件下,在内外条件许可的范围之内能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心理结构,自觉保持心理上的正常或者具有良好适应性的一种持续而积极的心理功能状态。就当前对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的评判来看,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衡量:首先,拥有正常的智力;其次,能够保持良好的情绪;再次,要具备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从次,要有良好的意志品质;最后,要有良好的行为反应协调素养。与此同时,心理健康程度也是衡量青少年成长情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只有在健康的心理辅助之下,才能确保青少年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拥有更加健康的生活模式和学习模式。
二、 当前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由学习困难引发的心理障碍
从当前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各门学科的成绩不好,在班集体中没有受到教师的关注。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的难度不断加大,使得学生面临各种各样的学习困难,在长期的积累之下,部分学生容易出现自暴自弃的学习心理,进而导致不愿与他人交往,抵触学习的不良心理,最终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
(二)由人际交往引发的焦虑情绪
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人际交往是一个必不可缺的课题。学生常接触到的人际关系,有同学关系、亲子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异性之间的交往。人际关系处理不当会引发相应的冲突,使得双方关系变得愈发紧张,从而给学生的心理上带来相应的焦虑情绪。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由于性格和处事方法都不同,在人际交往中产生或多或少的小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为此带来的情绪波动也成了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出现偏颇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发展不足,部分学生有强烈参与各类学习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的意愿,但又存在一定的闭锁心理,部分学生活泼热情,但容易急躁、激动、感情用事、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感。也有部分学生难以客观地认识自己,故产生自卑自负的心理。在自我认知和自我意识出现偏颇的情况下,遇到的心理障碍也就更加突出和复杂,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健康。
(四)学习和生活行为的障碍
部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往往会在日常行为中表现出不良的行为,如退缩性行为、攻击性行为等,还有学生甚至过度迷恋网络游戏和过分扮酷行为等。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容易出现一些过激的行为,进而引发一系列的不良反馈。
三、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因素
(一)学生个人因素
学生是一个成长中的个体,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需求,既要经历青春期的生理变化,也要经历心理发展带来的种种困惑,而且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学生个体所拥有的知识经验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接触到的信息也有所不同,其在心理发展上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面临的心理问题也是各种各样的。
(二)家庭教育和生活环境因素
家庭是学生成长重要的场所,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环境。家庭成员的观念态度、家庭的情感氛围、父母的教育方式、亲子关系以及家长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婚姻状况都会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良好的家庭氛围也能指引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而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学生出现严重的心理偏颇,最终误入歧途。
(三)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形式,涉及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包括教学条件、生活条件、师生关系、教育理念、同伴关系和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等。由于学校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其中的各种因素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和影响,所以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教学方法也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
(四)社会风气因素
随着社会转型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文化矛盾和价值冲突,使得学生的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愈发突出,社会上人们的言行表现,人际关系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各式各样的影响。除此之外,随着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广泛运用,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变得越来越广阔,信息传播的速度也以现代化的技术为载体变得更加方便、快捷,学生接触到的各类外界信息增多,使得社会风气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尤为突出。
四、 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青少年群体的成长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其身心受到的负面影响逐渐扩大,使得心理问题不断产生,心理健康水平不断下降。在此背景下,当代社会中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已经引起了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未来加强对人才的心理素质教育成了教育发展的重要导向。从国内外开展学校教育的实践中能够明确地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并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先进科学的教育理念。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能够促进教学观念的转化,加快教学方法的革新。为此,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的共识问题,世界各国各地区也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建设现代化学校的主要标志之一,提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是衡量人才培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而且,我国印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就要着重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这也是开展素质教育和提高素质教育实效的重要内容,不同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处于不同的时期,随着其心理和生理的发展社会阅历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将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等方面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和干扰。因此,加强对各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不但能够帮助其以积极向上的状态参与学习和生活中,还能帮助其减少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使其具备健康的心理品质,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努力顺应教育时代发展的潮流,为学生长远发展铺平道路。
五、 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观念落后,形式化严重
在当前的学校教育工作中,虽然部分地区学校已经开始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也留出了适当的时间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然而,大多数学校和教师仍然看重升学率,很难把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的完善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目标,只是投入小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使得这项教学课题仅仅停留在表面,如借助口头宣传的形式为学生介绍心理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学生只能了解相关的书面知识,并不知道具体的解决办法。教学的形式化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施阻力也就变得越来越大。
(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地区发展不平衡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不同地区之间的发展仍然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针对部分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地区来说,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几乎处于空白,而另外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的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速度相对比较快,在课堂上渗透的力度也比较大。而从农村和城镇地区来看,广大农村地区仍然没有对心理健康教育引起高度重视,而城镇地区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设置了相应的学校课程。这种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专业人员数量的多少,教学人员素质的高低等因素在逐漸扩大,也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学生之间心理健康水平的差距。
(三)缺乏专业的教育引导者
要想推动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稳步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专业教师团队。就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现状来看,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起步相对较晚,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相对匮乏。虽然现阶段已经有部分教育工作者参与了短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取得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关的资格证书,部分重点院校心理学毕业的师范生也投入工作中,但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力量仍然十分单薄,使得有些学校因缺乏任课教师而难以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或是安排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难以准确地把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以致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存在盲目跟风、顾此失彼的问题,造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狭隘化和局限性。
(四)心理健康教育出现课程化倾向
在当前的教育活动中,部分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正规课程中,作为一门学科来对待,在课堂上通过系统的方式为学生讲述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学生则在课堂上进行勾画圈点,完成背书等课后作业。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影响下,使得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减轻学习和心理负担的本质遭到了破坏,教学工作出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课业学习负担,这种课程化的倾向逐渐导致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严重的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
六、 学生心理需求发展倾向的分析
(一)清晰的自我认识
从当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学生在自我认识层面是相对模糊的,学生自我定位中存在的最大困惑就是心理健康问题,部分学生很难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客观地看待自己的优势和不足,难以给出清晰的定位,只是一味地追求高分数,忽略了兴趣爱好发展的重要性,导致学生逐渐在学习活动中迷失自我,丧失了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难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追求,无法在学习活动中获得自我价值的满足。
(二)对独特个性的追逐
无论是哪一个年龄段的学生,在内心都有着对自我形象的要求和塑造,每一个人都渴望有自己的闪光点和个性,导致部分学生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而误入歧途。在现实无法达到理想需求的条件下,学生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偏差。
(三)情感价值的准确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每个个体发展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内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能否身心健康。随着心理学知识的大范围普及,大多数学生群体开始关注自我情感价值发展的动态,逐步要求自己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寻求情感发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七、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对策
(一)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影响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不仅包括学生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还与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为了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取得长远、持续的发展,学校要致力于构建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帮助学生打开心扉,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发展扫清障碍。
例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之前,学校可以借助黑板报、文化墙、校园公示栏等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宣传,如可以在校园的公示栏上张贴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分析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常见的心理问题,并找到解决这些心理问题的对策;而在黑板报的设计上,可以要求全班同学共同参与,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完成黑板报的设计,分享一些化解心理问题的小技巧。以班级为单位完成黑板报的制作,可以在全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黑板报绘制的比赛活动,更好地激活学生对这类知识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可以在班级的墙壁以及走廊的墙壁上粘贴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宣传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受到熏陶。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在班风和课堂氛围上下功夫,营造出有效促进学生积极心理状态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中,稳定情绪,舒展身心。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要为学生宣传心理健康常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缓解心理问题,促进心理健康。为此,教师要借助多样化的方法给予学生心理辅导,帮助学生走出心理困境,重新找到学习和生活的方向。
在日常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教师首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为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方面的常识,使得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对心理健康的内涵有深刻的把握,并掌握自我心理保健的方法。其次,教师要针对每个学生不同的心理问题制订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对部分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可以和其多多沟通交流,引导和帮助其与他人友好相处,变得开朗自信。在沟通的过程中,对部分不爱说话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书信的方式了解其心理活动,并以朋友的身份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帮助其化解心中的困惑。
(三)优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设
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对心理健康课程的需求都比较高,大多数学生群体更青睐于实践性、活动性、体验性为一体的心理素质拓展项目。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教师要致力于优化心理健康课程体系的建设,借助专业化的方式完成理论知识的讲解,带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获得深刻的认识和体验,进而有效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例如,学校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过程中,要加强理论课与实践课之间的结合,综合考虑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心理需求完成特色化心理课程的建设,不断丰富课程结构,更好地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一方面,要在现有理论课的基础上补充形式多样的课外心理素质拓展课程,采用课内外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能够加快对理论知识的消化吸收,并且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完成由消极心理向积极心理的转变,增强学生参与心理实践活动的自主性;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更具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道德修养。在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了解其内心真实的想法,确保课程设置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教育活动,最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培育更多全面型人才。
(四)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过程,不仅需要师生的共同努力,还要充分利用各方面的教学资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除了要在课堂上完成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还要注重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丰富心理辅导的形式和内容,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从学习活动中受益,用理论来指导自己的行动,确保学有所得,学有所成。
例如,学校除了以课程为单位完成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要采取学生青睐的心理素质拓展活动,促进其心理健康。作为教育工作者,要深入挖掘更多的教育渠道,如带领学生参与心理拓展项目,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系列讲座,进行个体心理辅导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心理书籍阅览系列活动。另外,还可以举行校园心理剧活动,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把学习、生活中的冲突、烦恼、困惑等情绪,以角色扮演、情景对话、内心独白等方式编成“小剧本”进行表演,从而使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和成长自我。除了在校内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我们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外,充分利用社会中的各种资源帮助学生认识到身心健康的重要性,在广泛的人际交往活动中帮助学生打开心扉,采用多元化的方法释放自己心中的不良情绪,在与他人的沟通交流中产生更多的信任感,有效锻炼学生自我调节的能力。除了借助学校、社会这两个平台完成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还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作用,引导广大家长群体参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关注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一举一动,善于发现学生的不良行为,针对其出现的心理问题给予及时的心理辅导。当心理健康教育渠道越来越广阔,学生就能获得丰富的理论知识,也能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完成由消极向积极的转变,充分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在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积极作用,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培育更多新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八、 结语
总而言之,近年来,虽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受到了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关注,教学内容也在不断增加,但学生心理问题仍居高不下,且有更加复杂的变化趋势。为了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也成了当前学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有效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现代化的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水平,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徐可.心理学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特殊作用[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9(4):154-156.
[2]王琰.对心理教育与德育教育关系的再认识[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27(3):26-27.
[3]吴萍娜.学生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调查与对策——以福州某高职院校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杂志,2020(12):611-612.
[4]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导论[M].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
[5]俞国良,王永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问题与发展趋势[J].教育科学研究,2018(7):70-73.
[6]申继亮,彭华茂.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20(2):1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