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融合劳动教育体系育新时代勤劳智慧人
2023-06-28吴雪梅向前
吴雪梅 向前
作者简介:吴雪梅(1977~),女,汉族,重庆人,重庆市沙坪坝区学府悦园第二小学校,研究方向:课程开发与实施;
向前(1973~),男,汉族,重庆人,重庆市沙坪坝区学府悦园第二小学校,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摘 要: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精神,落实“固本铸魂,兴劳育劳”的区域劳动教育理念,学校立足本校实际,聚焦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劳动三大类劳动,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劳动者为导向,依据融合劳动教育理念,充分挖掘本校劳动教育特色,在育人阵地、课程内容、育人价值、育人手段等方面探索融合教育策略,在劳动教育的宽度、深度和创新度上做出了有力的探索,形成学校独特的劳动文化,在区域内产生较大影响。
关键词:融合劳动;劳动育人;校本特色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3)18-0023-04
“‘荷锄园里人人忙,师生辛劳在农场,耕地种植是作业,挥汗田园是课堂。”每年的5、6月份,沙坪坝区学府悦园二小“荷锄园”里都是一派丰收繁忙的景象。六年级的学生开心地收割他们照看半年的油菜,自豪地在“一起耕种吧”云平台上分享劳动成果。这就是学府悦园二小融合劳动教育的一个小场景。
融合,本意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事物合成一体。学府悦园二小取“融合”之意,聚焦生产劳动、生活劳动、服务劳动三大类型劳动,提炼出融合劳动教育理念,将不同的教育阵地、课程内容、育人手段、育人价值融入劳动教育,有效落实培养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目标。
教育阵地的融合,即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阵地的融合,拓展优化劳动教育实践场所,系统编织“劳动教育网”。课程内容的融合,即学科融合,打破学科边界,在劳动中拓展学科知识,在学科知识学习中渗透劳动教育。育人手段的融合,即传统教育与现代技术融合,传承传统劳动方式、劳动习惯,以文化人创造性使用信息技术、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弘扬开拓创新精神。育人价值的融合,即五育融合,彰显劳动教育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 校内外融合,夯实劳动教育阵地
学校坚持阵地育人理念,立足本校实际,融合校内校外劳动教育场所,为丰富学生劳动实践体验提供保障。
(一)打造校园育人环境,丰富劳动实践体验
充分利用学校自带的田园,开辟“荷锄园”劳动基地,打造班级菜园、年级果园、校级生态园,为学生劳动实践提供充足条件。在田园劳动基地安装传感器、摄像头、网联系统等硬件设备,与高校合作开发“一起耕种吧”网络平台,用现代技术助力创新科技劳动教育。构建蓝染坊、“一带一路”书法拓片苑等特色课程工作坊,打造劳动与传统文化、劳动和艺术融合的实践体验场所。在楼道、大厅里打造农耕文化、蓝染体验等情景体验馆,将蓝染传统文化、非遗项目等融入学生生活。开辟班级花台、班级劳动实践角等微型劳动场所,打造班级育人阵地。
(二)融合校外育人资源,推进特色项目建设
利用社区、街道等周边育人资源,开展消防体验、VR航天体验等,延伸劳动教育长度,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意识。利用周边的“五云山寨”“萤火谷”“远山有窑”等校外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从知识、技能、思维上获得发展。与丰文街道山河村“镜蓝染”“古驿道”等非遗项目合作,按照“资源整合,共建共享”的原则,为学生提供学习、实践场所,推进非遗特色项目建设。
(三)联动劳动场域,夯实劳动教育效果
联动劳动场域,夯实劳动本领,分享劳动成果。学生可以在校园里学习拖地,在家园里实践,也可以在家园里学做炒菜,在校园里分享,还可以将校园所学的花草养护、编织等劳动技能服务于社区、家庭,给社区老人送一顶自己编织的毛线帽子,给家里养一盆花草,增强学生劳动成就感。
二、 基础与特色融合,丰富劳动课程内容
学校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劳动者为导向,依据融合劳动教育理念,丰富劳动课程内容,构建“基础+特色”的劳动课程体系。(如图1)
(一)四园联动,夯实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即“四园”劳动课程,包括校园劳动课程、家园劳动课程、社园劳动课程和田园劳动课程。(如表1)
校园劳动课程:在校园里开展劳动,以自主管理涵养品德。学生通过“每班一块责任区”“每生养护一盆花草”等主题活动,自主参与教室、功能室、校园楼道的清洁和美化,将“勃勃生机,秩序井然”的校风践行在每天的劳动中。
家园劳动课程:在家园里开展劳动,以持之以恒培育习惯。开展“每周一家务”“每期一道菜”等主题活动,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规定不同的家政项目,让学生每周末完成全校统一的家政作业,一、二年级侧重教师引导,三、四年级侧重家长示范,五、六年级侧重习惯的自主养成。
社园劳动课程:在社区、社会实践场所里开展劳动,以实践参与发展潜能。开展“每期一次社会实践”“每期一次职业体验”等主题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进行资源链接,与企业、工厂、社区和社会团体保持互动,通过社会多维实践场所,增加儿童的劳动体验方式,在社区见习中获得职业启蒙,在工厂体验中感受工匠精神,在社区服务中打造奉献品格。
田园劳动课程:在田园实践基地里开展劳动,以亲身体验提升能力。田园校区作为学校第二课堂,是学生重要的劳动实践基地。通过“每班二分地”“每个节气一个主题”等田园劳动,学生得以亲近自然、亲自动手、親子互动、亲历生长。
(二)学科融合,打造特色课程
特色课程即学科融合课程,基于学校办学特色和已有课程基础,从文化知识、实践劳动、课外拓展等方面开展学科融合教育活动,包括智慧劳动课程、蓝染非遗课程、书法拓片非遗课程。(如表2)
智慧劳动课程:充分发挥信息化硬件、软件优势,利用传感系统采集土壤环境数据,上传至网络平台,借助网络平台开展劳动实验、线上咨询、成果展示等劳动教育活动。活动中,将劳动与信息技术、科学、数学、语文、美术等学科融合,比如,开展“小幼苗养成记”主题教育活动,将数学的统计图、语文的观察日记运用到劳动课上,用做、写、量、画等方式展示土壤温度、湿度数据,幼苗成长变化等劳动成果,激发劳动创新思维,提高综合劳动素养。
蓝染非遗课程:这是集美术与劳动于一体的跨学科课程,通过种植板蓝根、提取植物染料、学习蓝染制作、在生活中运用成果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精雕细琢的工匠精神。活动中,学生与泥土亲密接触,亲手种植板蓝根、提取天然植物染料,与非遗文化深度对话,以线条构图,以铜尖描蜡,在想象天地中驰骋,在染料晕染中陶醉,与现实生活对接,创作文化产品,自制挎包、服装,通过多学科与劳动的融合,习得技能,传承文化,培养精神。
书法拓展课程:这是在书法课程基础上拓展劳动技能的跨学科课程,在识书法、学书法、练书法、赏书法的同时,拓展书法拓印课程,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博物馆,游览家乡山水,了解家乡红岩文化,学习碑文拓印、石刻造像拓印等简单的拓印技术,习得技能,传承非遗文化,拓展篆刻、木雕、制笔等劳动课程,丰富学习体验。
三、 传统与现代融合,优化劳动育人手段
学校坚持守正创新理念,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创新劳动育人手段,优化劳动育人效果。
(一)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融合
开展智慧田园劳动,在传统的植物下种、护养、收获等劳动体验活动中融入现代技术工具,充分利用科技、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手段,开展线上线下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价值感、获得感。开展智慧家园劳动,借助编程程序,发明简单的家务机器人,如花草自动喷淋器,实现远程操控,智能喷洒。
(二)传统文化与现代思维融合
在继承和弘扬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计算思维进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实劳动教育内容,创新劳动思维方式,优化劳动成果展示等实践活动。开展农谚收集、诗词诵读、传统美食鉴赏、蜡染体验、拓片制作、篆刻、制笔等活动,传承农耕文化、非遗文化等中国传统文化。以小课题研究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生活、学习、生产等过程中的问题,并在过程研究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三)传统评价与现代评价融合
坚持评价的导向性、全面性、发展性和可操作性,在传统的纸质评价、活动评价、成果评价的基础上,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建立简便易行、利于操作的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使评估过程简便、直观、易操作,努力实现评价操作与管理的信息化,实现评价作用和效益的最大化。
四、 五育融合,凸显劳动育人价值
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夯实劳动教育,凸显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
(一)以劳树德,树立崇尚劳动的意识
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儿童尊重劳动者、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以劳动为荣的观念和态度。在校园里,学生主动捡拾垃圾、主动整理书吧、主动帮助他人,将劳动空间延伸到校园的各个角落,从中树立服务意识和奉献意识。在田园里,学生翻地、播种、浇水、施肥,挥洒汗水,收割瓜果,明白“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真谛。在社区、工厂,学生参与义工活动、开展职业体验,在体验中学会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
(二)以劳增智,培养探究实践的习惯
开展小课题比赛、主题项目活动等,引导学生创造性开展劳动,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在智慧劳动课程中,学生通过“耕种吧”网络实践平台,了解土壤温度、湿度、pH、氮、磷、钾等实时数据,结合植物生长参数,通过浇水、施肥等劳动实践改良土壤,开展科学育苗,养成探究习惯。在蓝染课程中,学生学以致用,结合生活、学习需求,自己染布、自己设计服装、自己动手裁剪衣服,发展创新能力。
(三)以劳强体,打造强健和谐的身心
坚持每天一劳动,或种植、或扫除、或烹饪,在体力劳動中出力流汗,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坚持在体育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比如,让学生接力完成搬运垃圾、整理书包、组装凳子等劳动竞技项目,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增强“锻炼即劳动,劳动即锻炼”的意识。
(四)以劳育美,增强审美创造的能力
开展班级、校园美化比赛,引导学生用劳动创造美,以自己的双手装扮教室、校园,美化环境;在美术、书法课程中融入劳动教育,提升审美情趣,培养工匠精神。在蓝染课程中,通过了解传统技艺、制作体验、分享成果、欣赏作品等系列活动,学生增强劳动意识,提升精雕细琢的审美情趣,开启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
五、 结语
本着“培育新时代勤劳智慧的未来人”的宗旨,学校形成融合劳动教育理念,在育人阵地、育人内容、育人手段、育人价值等方面做出有力的探索。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形成从约束到浸润,从浸润到自觉的劳动文化,着力培养了一支热爱劳动、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创造性劳动的师生队伍。在劳动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活动竞赛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在区域内颇有影响。我们有理由相信:学校融合劳动教育一定会深入每个师生的心灵,一定会让新时代劳动教育在校园大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