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现代视野下流行音乐审美价值的再思考

2023-06-28金融

乐器 2023年2期
关键词:后现代流行音乐

金融

摘要:本文以后现代文化氛围下的流行音乐为研究对象,针对流行音乐的美学价值的发现展开讨论。通过对流行音乐的本质属性以及从中折射出的美学观念进行分析,提出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是建立在感官鉴赏和哲理性鉴赏的二元同一当中。对中国流行音乐审美价值的判定,需要从实用主义身体美学的角度探究其感官审美价值,并从中国古典美学的角度阐明其蕴含的哲理性审美价值。

关键词:流行音乐  后现代  身体美学  中国古典美学

在思想观念解放和社会资本高度发展的进程下,大众文化在现代社会的环境下应运而生。尽管精英主义立场上的西方法兰克福学派对大众文化提出了批判,但不可避免的是,后现代以来精英主义所掌控的文化话语权实然正在逐渐退位,而大众文化所创造的艺术形式逐步上升,并成为当代艺术的主流。作为大众文化中不可回避的艺术分支,流行音乐时常与精英文化视阈下的“严肃音乐”有着明确的划分与对立。这种对立不仅源于大众文化之于精英文化之间的对立,也是来于以文化精英主义自居的古典音乐美学在意识形态上的天然优势,即:如果经常将流行音乐看作并诠释为缺乏古典音乐美学的种种特性,那样就更加肯定和合法化了古典音乐的优越性[1]。从而将流行音乐自动归位于缺乏美学价值的一方,对于流行音乐美学特性的探讨几乎变成了一个艰难的证有命题。

在后现代的转变中,艺术从不与个人和生活有联系的客体,变成了与自己的生活、身体相关的东西。艺术超越现实界限,致使艺术与非艺术的对立、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的对立消失。走进了生活的艺术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自身的形态,并以新的艺术形式呈现于大众面前。流行音乐作为一种“小、轻”体量的艺术形式,所承载的内容不再是古典音乐中的那些“宏大叙事”,表达的意象更为贴近于人在日常生活中无法述说的情感本质,流行音乐以其自身的独特性发挥了其他艺术形式所难以企及的作用。

一、流行音乐与身体美学纬度的感性鉴赏

扎根于大众生活的后现代文化氛围,解构了传统美学所认为的与生活保持距离、非功利的审美。泛化的审美态度使得人们在面对艺术、美的时候,更多停留在感性的感官鉴赏之中。音乐作为用人类感观去感受的艺术形式,流行音乐因其泛情感化的表达和重节奏律动的音响效果,使得单纯快感的感官享受来得更加直接。所以,流行音乐也常被诟病是重于感官体验而缺乏理性深度的艺术形式,从而推论出其美学价值不高的固化论调。但是,那些感性体验所带给身体上的直白欢乐就不具备美的价值吗?似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之后,就将身体层面的感观欢愉排除于主流审美价值以外。美的含义常囵于层层框架所束缚,文化精英们用真理性的理论教会人们认知美的价值。关于艺术是否提供了某种特殊的真理之源,如此真理是否为艺术的核心价值,长期以来一直存在很大争议[2]。后现代以来,人的主体性逐渐上升,异质性和否定性取代了思想的同一性,对于艺术的审美价值理解也变得更加多元。由此而来的是,在形而上层面上,艺术作为美学的主要对象的界限也被一种泛文化的“美学”突破[3]。身体维度的审美经验,也在诠释着对艺术独特的认知价值观。面对于以流行音乐为代表的,重于身体层面感官经验的艺术形式,人们又重新审视其感官鉴赏的美学意义。

面对这样审美价值的转变,美国美学家里查德·舒斯特曼的实用主义身体美学聚焦于流行音乐之上,批判以将流行音乐视为“过分注重感性,理性相对的智力堕落”的指控,以严肃的美学态度试图看到其优点与潜能。相较于古典音乐正襟危坐的容易因其麻木的被动欣赏,重视感性体验的流行音乐更容易激起人生命本身的情感,这种音乐里所蕴含的直抵人心的情感愉悦与共鸣更易引起身体上的反映。舒斯特曼也同样注意到了身体在流行音乐中的表现:聆听摇滚乐(流行音乐)过程中,身体伴随着音乐运动、舞蹈和歌唱,从汗流浃背到最终的筋疲力尽,无不搏动着充满生命活力的努力——那种为了克服“窘迫、恐惧、笨拙、害羞和缺乏活力”的努力[4]。身体,作为身心二元的同一,其所扮演的角色是一个容纳美好个体体验的、充满生命力的场所,是我们自身知觉得以可能与外部世界发生关系的中介[5]。在对艺术的感知当中,身体也同样作为审美活动和审美经验的主体。音乐作為情感的形象表现,在感受音乐作品时,被激荡起的正是情感。相较于诠释深刻、丰富人性世界的古典音乐,流行音乐的情感表现得更加泛化。同时,流行音乐更强调通过节奏的律动和声场的热烈来强化感官体验。强烈的情感或激情特质,大多数情况下是审美经验的一个重要且珍贵的特征,这种强烈的情感或激情,与身体反应和认知内容有着本质的联系[2]。这种感情泛化的、注重感官体验的音乐形式,在被身体知觉感知时,不自觉间便打破了“静观”的审美方式,而转变为一种“介入”模式。这种介入模式不仅体现在身体维度的介入,同时也体现在意识层面上主体意识的可动性介入。

流行音乐对于身体愉悦的追求,不仅体现在打破传统静观的审美方式之外,其实质更多体现在流行音乐形式本体当中。流行音乐的诞生之初即重视于内在情绪价值的抒发,流行音乐作为强调参与性的艺术形式,其共性都在于具有泛情感的表达和重律动的音响效果,这样的艺术形式可以充分地激发身体积极充沛的精力和公共参与的热情,展现出生命本能的力量。在聆听和感受流行音乐时,更多需要身体反映的介入,有时需要以舞蹈,甚至包括剧烈的肢体运动进行辅助表达,如源于美国新奥尔良的爵士音乐,其标志的强调摇摆感的摇摆节奏(Swing)和行进跳跃的行走低音(Walking Bass),可以引发起听者强烈的身体律动而使人舞蹈;又如在英国利物浦确立范式的摇滚音乐,其标志的快速的行进鼓点和电气化乐的现代音色,使人跟随躁动的音乐迸发出激烈的身体律动。以至于当下,几乎每一种流行音乐风格都建立了一套与之相配的身体律动范式,比如爵士音乐中发展出的“摇摆舞”,摇滚音乐中发展出的“Pogo”肢体动作,以及嘻哈音乐中发展出的“dab”肢体语言。

流行音乐中一部分的美是反映在身体律动上的表达,这种美的表达不仅是作为前文化的身体因满足于音乐的节奏律动而获得的审美价值,更是在感悟于音乐中的情感价值后反映于身体上的对生命本身的超然感悟。正如尼采所赞扬的那意味着本性冲动和非理性激情的酒神精神,以身体表达着人内在的情绪的抒发,展现着生命的本能力量,象征着强劲的生命冲动和能量。流行音乐以一种向身体维度的快乐回归的方式,也体现了一种向古代具身化的生活哲学审美观念的修正,破除了精英文化为保护自身在所有人类价值领域中霸权的长期压制。流行音乐既作为审美对象,又作为经验,以其独有的艺术价值成为我们生活和功用之中的一部分。人们可以在流行音乐的审美中得以彼此开放、平等,从而营造出自我实现、自我满足的自由氛围。在人性与身体的解放之外,更多的是降格了精英主义世界里的秩序与权威,将过去那些高于人主体价值的所谓精英主义的、高级的、精神的、理想的、抽象的文化,都通过性情欢愉的音乐表达中转移到了大地和身体最直白的欢乐层面之上。人们回归到了自由平等的生命真实,艺术也回归到了最本质的身体纵情的欢愉。

二、流行音乐与中国古典美学维度的哲理性鉴赏

后现代反对真理性的观念,坚持不确定性的主张,使得流行音乐的身体美学的审美价值得以尊重,人们可以在流行音乐的鉴赏中获得感官体悟的本真欢愉。实然,流行音乐作为语言和音乐结合的艺术形式,其美学价值是多维度的,流行音乐文本的理性之美也是值得探求的。站在中心性的艺术思想上来看,艺术作品之上的那一层,具有反思价值的、复杂深意的理性思考才是艺术的本质所在。艺术的终极目的也应当超越世俗的周遭,发出对人生、社会、宇宙的终极问题的思考和追问。在后现代多元化的审美主张下,流行音乐必须要完成自身的艺术价值的沉淀和荡涤,在感官审美鉴赏之外,必然要走上形而上的哲理性思考。这样的审美需求,即也代表着古典美学中的哲理性价值在后现代艺术中的回归。

对于后现代下流行音乐理性美的价值探求,不具备原生性的中国的流行音乐似乎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解决出路。中国流行音乐在传统艺术观念的影响下,创作和鉴赏活动中无不带有中国古典美学的烙印,在立意上多发的呈现出对哲理性感悟的拥趸。中国古典艺术从来不拘泥于艺术形式带来的美感,艺术形式背后所蕴含的超越形式美的“象外之旨”才是真正能够带来更高的、更形而上层次的艺术享受。正如叶朗先生所言,“美学研究必须有一个立足点。不同民族有自己不同的文化传统,它是独特的、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6]。特别是近些年开始,更多中国流行音乐创作开始涉足于对人生、世界思考的深刻主题。这样的创作趋势,不仅是中国美学精神对流行音乐在意识形态上的引导,同时也是流行音乐走向“艺术典型化”的必然方向。

中国古典美学与哲学联系紧密并表现出很强的思辨性和形而上的意味,这体现在中国古典美学审美的整体性观念——“意境”之上。意境的提出其意义本身就在于要求艺术自觉地寻求尽可能高的层次,这是艺术立意的高度,是艺术灵魂的高度[7]。意境提升了艺术的哲理性高度,将原本局限于“象”之中的孤立、有限的意蕴走向了“境”的大自然或人生的整幅图景,以探求对世界和生命的无尽思考。中国流行音乐作品重视于意境的营造,创作者将在客观世界感受到的哲理性的感悟、情感性的感悟浑然一体,流动、笼罩、渗透于整体意境之中。使观者在审美观照中,将把握到的整体交由心意熔铸提升,并引发情感升华和哲理感悟,从而体味到意境。意境又进一步促使欣赏者的精神提升和感情升华,使人在超脱的境界里体味到文本的深境,进而得到精神上的陶醉和满足,以及难以言传的审美愉悦[8]。用中国古典美学的思想审视流行音乐,即流行音乐外在的艺术形式可以激发其单纯的身体愉悦,获得情感宣泄和身心自由的美感,但这种美并非流行音乐的美感来源的全部。还要熔铸于心,去妙悟出超越音乐文本本身的人生哲理,去神游于音乐与语言营构的蓬勃无尽的意境界。正如孔子所言“尽善尽美”,将流行音乐形式的感观之美和妙悟意蕴的人生思考之美,放置于合适相同的地位上,才能够在感官享受之外,仍能洞悉其背后深入人心灵的升华意境。回归于静穆的關照中会意飞跃的生命,从而补全流行音乐中蕴藏的理性价值。

中国流行音乐同中国古典艺术范畴一样,很早就摆脱了对于外在形式美的追求,转而向音乐意境的探求和追问。不同于欧美流行音乐语言内容中多拘泥于情欲化的表达,中国的流行音乐艺术家很自然地将“诗意”浸融于意境中。在很多典型作品中,破除了流行音乐中泛情感化的表达,以追求于对世界和人生的纯粹真挚的思考。正如那首获得中国第29届金曲奖最佳作词的流行音乐作品《郭源潮》,在艺术意境的营构上可以说是当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典范。作者拟容取心,体悟于现实社会中人性与理想的纠葛。以互文的方式,将歌词意象分割为本我与超我间的对话:一方面将自身对世俗世界的困惑物化为“青年的追问”;另一方面又将对理想世界的体悟物化为“郭源潮的回答”。在创构的虚实结合的音乐意境中,道出体悟人生的世界法则:在现代社会中,遵循虚幻的价值观念终会陷入于麻木,而摆脱物质束缚追求理想世界的高级趣味却未必能够换得内心的安稳。以此反映出当代人们的内心纠缠,在反思和批判的同时,也对人生真理提出了新的思考。

流行音乐作为当代诗与歌的结合,是可以承载于那些深刻的人生思考和丰富的人文价值的。在流行音乐创作中,在形式上激发人们的感官愉悦之外,更要思考那些应当置于流行音乐背后的“象外之旨”。使其在感性欢愉后,也可以回归于古典美学哲理性感悟的拥抱,探求于形而上的哲理沉思,以给流行音乐增添理性审美的新维度。而中国古典美学与生俱来的精神宇宙化的、自由化的,或者说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的“天人合一”思想,以及追求无限深度的意境界审美观念,更能使在后现代的当下陷入审美虚无的人们脱离肤浅,从而达到心与物、精神与宇宙、人与自然统一的境界之美。

三、结语

对于流行音乐审美价值的解读,需要二元的看待,即站在感性与理性的角度上来分析探求。后现代语境下的身体美学实际是对传统美学思想的反思,通过身体的自由来摆脱中心话语权的束缚。脱离宏大叙事,面向情感宣泄的流行音乐,使身体层面上的直白的欢愉获得美学价值上的尊重。同时,流行音乐也并非直白和肤浅的在身体层面和精神上贫乏的层面寻求参与和满足,从而不再诉求于“深层实在”和“真实问题”。典型化了的流行音乐,在享受艺术形式带来的感官价值的同时,也诉求于更高级的、更形而上的哲理性价值。这样的诉求,也体现出在当代艺术中古典美学价值的回归,流行音乐除了要在形式上继续发展之外,更要注重内容中所承载的深刻的人生思考和丰富的人文价值。尤其对于中国流行音乐审美价值的思考,更要接受于中国古典美学思想的关怀,感悟其文本所蕴含的对人生、社会的哲理性思考与探索。使得流行音乐在感官享受的身体愉悦之外,仍能走向理性价值的飞跃,体悟出自身与世界的真谛,从而实现自身艺术形式的“典型化”。

参考文献:

[1]布鲁斯·霍纳.流行音乐与文化关键词[M].陆正兰,译.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6:11.

[2]里查德·舒斯特曼.通过身体来思考[M].张宝贵,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20:148.

[3]毛崇杰.后现代美学转向——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身体美学[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31-37.

[4]里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M].周宪,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44.

[5]理查德·舒斯特曼.身体意识与身体美学[M].程相占,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8.

[6]叶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352.

[7]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330.

[8]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97.

作者单位:天津传媒学院

猜你喜欢

后现代流行音乐
《坠落的人》中“拼贴”的后现代叙事意义
流行音乐里的新国潮
探究流行音乐编曲
90后现代病症
那英 流行音乐的时代见证
创新精神对流行音乐的作用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多棱镜中的流行音乐——两岸四地“流行音乐文化高层论坛”述略
和流行音乐有个约会
坚守川剧的后现代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