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视角下“大思政课”的价值、本质与实现路径

2023-06-28许明月孔军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2023年2期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大思政课五育并举

许明月 孔军

[摘 要]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为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的创新实践。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我国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指导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视角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大思政课”的价值本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大思政课”的本质要求;将新时代道德教育有机融入智、体、美和劳动教育,打造高质量专业课程,强化健康责任与体育精神,用好传统文化资源与红色资源,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合力育人体系是“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大思政课;人的全面发展;五育并举

[中图分类号] G 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5-0310(2023)02-0017-06

The Value, Essence and Realization Path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XU  Mingyue1, KONG  Jun2

(1.College of Biochemical Engineering,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023, China;

2.Publicity Department, Beijing Union University,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nnovative practice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era to solv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of “what kind of people to cultivate, how to cultivate people, and for whom to cultivate”. The Marxis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is the guiding ideology of Chinas educational theories and pract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m educational philosophy, cultivating people for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nd for the country is the value source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hievement of th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is the essential requirement of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feasible path to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realized by organically integrating the mor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with an education system fostering a generation of young people who have intellectual, physical, aesthetical grounding with a hard-working spirit, creating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 courses, strengthening health responsibilities, making good use of traditional cultural resources and red resources, and establishing a mechanism for joint education inside and outside the school under the “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outlook”.

Keywords: Marxism;Grea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l-round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Five-dimension educating integration

“大思政課”的概念最早来自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的“‘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1]这个具体语境。“大思政课”不是单纯的某一门课,也不是具体某一类型的课,它是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关键课程,以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为抓手,以完善“三全育人”工作格局为重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综合性改革[2]。“大思政课”具有课程的属性、特点和意义,同时又体现新时代思政课、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形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大思政课”不仅要充分利用学校和课堂来培养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要充分利用社会大课堂的鲜活素材,把社会大课堂与学校小课堂结合起来,发挥学校和社会的协同育人功能。因此,构建内部协同、外部开放的思政课及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体系,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关键。

“大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新方向,也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新理念,是党中央为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对高等学校提出的具体要求。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是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就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作过深刻阐释。如今,高等学校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就要探本溯源,从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视角剖析“大思政课”的内在逻辑,这对深刻认识“大思政课”的本质、把握“大思政课”的时代价值及深化“大思政课”创新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的理论内涵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实践”观点自始至终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中。马克思强调把人的发展与社会实践、社会发展联系起来,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促进,逐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从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研究教育本质,阐释教育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体系中,“教育本质观”“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和“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最主要、最基本的研究论域。

马克思之前的思想家从不同角度描述了教育的本质和功能,如:经验主义认为人的知识来自感官经验的认识,教育的本质就是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培养各方面人才;理性主义则把人性或人的本质归结为理性,认为教育的本質就是训练精神以反对任性的思想[3]53-58。马克思则是从唯物史观角度剖析了教育的本质。马克思认为,教育是社会精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活动,具体是通过科学文化再生产,最终实现人类自身素质再生产[3]68。教育作为社会精神生活的再生产活动,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制约,分别具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属性和功能。在不同历史时期,社会基本矛盾的两个方面所处地位不同,受它制约的教育就表现出不同的功能。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阶级斗争是主要矛盾,教育主要体现为生产关系属性和政治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当阶级斗争不再是社会主要矛盾时,教育更多地体现为生产力属性和经济功能。马克思的教育本质观阐明了教育虽为培养人的活动,但受社会基本矛盾的制约,是有阶级性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中关于“人的问题”是具有核心价值的问题,马克思在深刻剖析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片面发展根源基础上,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思想。马克思认为,旧的分工侵袭了人的劳动能力,压抑了人的生产兴趣和才能,将人变成了畸形发展的个体。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概念,只有在消灭私有制及旧的分工、异化劳动不复存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科技日益进步的社会条件下,才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个理想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后才能逐步得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包含着多个层面和维度的规定性,即人的活动、需要、能力、个性、社会关系等多方面的提高和自由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意义在于人能够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生产劳动是人的发展中的重要问题。

马克思把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看成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方法。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工人提出了更高要求,工人单一的劳动技能无法满足生产需要,必须全面培养和提升工人的劳动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工业进步的需要。因此,工人要接受多方面的教育或训练,并且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创造美好的生活。

2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视角下“大思政课”的价值本源

“为谁培养人”是每个国家都关心的问题。古今中外,任何一个国家都是按照自己的政治要求来培养人的,这一点毋庸置疑。早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共产党人并没有发明社会对教育的作用;他们仅仅是要改变这种作用的性质,要使教育摆脱统治阶级的影响。”[4]在马克思看来,统治阶级掌握着教育权,教育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特别分析了在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代表的私有制社会下教育的阶级属性,生产资料被少数资产阶级所垄断,资产阶级将教育作为自己创造剩余价值、保护自身利益的工具和手段,工人阶级被剥夺了受教育权利,不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资产阶级统治下的教育造成了人的异化和畸形发展,对工人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列宁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人,对教育问题作过大量论述。列宁提出:“学校可以脱离生活,可以脱离政治,这是撒谎骗人。”[5]119教育既不是“超阶级”的,也不是“超政治”的,教育必须与政治相联系。列宁强调教育与政治相联系,不等于赞同在教育中灌输政治,对粗暴地歪曲学校与政治的关系,硬把政治不适当地灌输到年轻一代头脑中的做法,提出严厉的批评。列宁强调要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教师要将教育与“有用的政治”联系起来。学校仅仅通过监督、教学大纲、章程等形式,不能充分保证课程的思想政治方向,列宁要求教育战线上的党的政治工作者都要严格按照党的精神工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教育本质观,间接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强调教育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6]。“大思政课”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是将渗透在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文化要素挖掘出来并融入教学活动中,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大思政课”教育理念的提出契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时代需要和中国当前所处的国际政治形势。高校开展“大思政课”建设就是要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育人导向,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在课程教学中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潜移默化地内化为学生的思想共识,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职业素养,达到认知和行为的统一。这是社会主义建设者的必备素质,也是培养党的事业接班人的必然要求。总之,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大思政课”建设就是通过知识、能力、价值三者融为一体的教育,为党的事业培养堪当时代重任的可靠接班人,为党育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合格的建设者,为国育才。

3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视角下“大思政课”的本质要求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始终表述。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将之作为我国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尽管随着时代变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的表述有所改变,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一直未变,这个要求就是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基础上的。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被马克思视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新“社会形式”的基本原则。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归根到底是由人的本质所决定的,而人的本质又在于人的社会性。所以,人的发展体现为社会发展。社会发展说到底是人的社会关系、社会需要和综合素质的发展,推进社会发展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是通过社会实践的形式,外化自己的内在需要、社会关系、能力和个性等本质力量,并在外化过程中进一步自我完善和发展。人的发展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而协调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社会主义社会追求的理想目标和价值目标,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实现的活动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是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高校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同向同行的育人模式,就是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采取的教育改革举措。学生在校期间,不仅有学习知识、增长才干的需要,更有健全人格、涵养精神、锤炼意志品质的渴望。“大思政课”关注学生的精神世界,关怀学生的情感需要,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功能,以社会生活为载体,开展校内、校外相互协同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帮助学生确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满足学生在知识学习过程中对更深层的价值、尊严、个性发展的需求,以此在传授知识中涵养品格,在培养能力中塑造灵魂。可以说,“大思政课”是新时代背景下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与选择[7]。

4 马克思主义教育哲学视角下“大思政课”的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需要物质基础和现实条件。马克思认为,对人的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是教育和生产劳动,离开这两方面,人的发展就无法实现。因此,让所有适龄儿童都接受免费教育,循序渐进地施以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才能培养出全面发展的人。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如何培养一代新人提出了新要求,“应该使培养、教育和训练现代青年的全部事业,成为培养青年的共产主义道德的事业”[5]232。青年一代必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具备一定的学识,并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教育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途径,主要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育”来实现,在学校教育中任何“一育”都不能少,“五育”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关系。“五育”各有自己的任务、内容和实现方法,对学生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把“五育”作为一个统一整体加以实施,才能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素质结构,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新时代背景下,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大思政课”是将道德教育有机融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长效化战略举措。

4.1 德育:融入新时代的德育内涵

德育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定向作用。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强调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世界上不存在永恒的、普遍的道德,道德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道德教育的重要特征是集体主义(遵守纪律、团结友爱),对青年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是道德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也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列宁从社会关系角度提出道德教育的核心是“公”,反对“只关心自己而不顾别人”,特别强调要加强团结、自觉的纪律教育 [5]236-238。

马克思主义道德观和道德教育思想虽然产生于19世纪,但强调个人与社会、部分与集体之间关系的观点在当代仍然具有生命力,是建立社会主义道德的基础。社会主义道德既包括体现国家精神和集体主义的“大德、公德”,也包括关心他人、约束自我的“私德”;既包括遵循行为准则的社会公德,也包括体现职业精神和职业规范的职业道德。“大思政课”是将道德教育融入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时代要求,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教育学生将个人价值、理想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结合起来。在“大思政课”建设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各类课程中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自觉将能够帮助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的思政元素融入教学活动中,将新时代赋予德育新内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教育融入文化知识、体育锻炼、审美素养、生产劳动的教育中,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个人修养。

4.2 智育:打造高质量专业课程

现代教育的核心是科学教育,教育内容是科学文化知识。马克思肯定了科学知识的生产力作用,科学知识越丰富就越能提高生产力水平。学校教育要充分反映现代科学最新成果,要有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判了资本主义课程内容的陈旧、落后,提出要重视科学研究的新成果,要教给学生数学、天文学、力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语言学等知识,要使课程与生产生活紧密联系。列宁也强调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性,认为工人阶级和青年一代只有用知识丰富自己、武装自己,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使青年学生掌握最新的科學成就,以推动工农业生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科学文化知识的阐释对高质量“大思政课”建设给予很多启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是检验立德树人成效的关键指标,高校开展“大思政课”建设不是单纯地在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以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高质量“大思政课”建设,其成效必须指向人才培养质量,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因此,高校要牢牢抓住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根本,破除短期功利主义倾向,完善学生专业知识结构,提升学生专业核心技能,引导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和积极探索的习惯,不能为了追求思政特点、体现思政特色,而忽视本科教育的根本,高质量“大思政课”首先应是高质量课程。教师要严格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深度挖掘课程内容,将本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国家科技发明创造等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在新技术、新发明、新创造的专业知识教育中激发学生的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学生通过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涵养价值精神,这是高质量“大思政课”的内容之一。

4.3 体育:强化健康责任与体育精神

体质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生理基础,马克思深刻批判过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分工造成工人片面发展的情况。在资本主义劳动分工下,工人从事大量体力劳动,由于劳动操作的单一性,身体健康受到影响,严重者导致身体的畸形和病变。马克思认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是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的人。如何发展人的体力,马克思、恩格斯都强调体操和军事训练有利于增强青年的体质和军事素养,主张把学校体育与军事训练结合起来,这对于迎接革命战斗具有重要意义 [8]。

马克思主义体育观强调体育既是发展人的身体的活动,又是发展人的社会性的活动,这给高校体育课教学改革带来了启示。大学体育课程是学生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掌握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课程。体育课建设应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身体和心理特点,不仅传授体育知识、加强体育训练,还要引导学生建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健康体魄是学生健康成长、幸福生活、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前提,也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因此,体育课堂要注重增强体质、强健体魄、健全人格,培养学生自信自强的品质和强国有我的信念;体育训练和竞赛要注重培养团结协作、尊重规则、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提升身体素质,增强报效祖国的责任感。

4.4 美育: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与红色资源

美学和美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部分,马克思的美学和美育理论揭露了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造成人的是非不分、美丑颠倒、异化和畸形发展。马克思强调对审美主体的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不同于道德修养,在训练内容和方法上有其特殊性。因此,要进行专门的审美教育。马克思特别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要利用美影响人,提高分辨善恶、美丑的能力。对于审美对象,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了文艺作品的思想政治方向和社会教育的作用,反对脱离时代洪流、毫无生机的作品,主张作品要反映底层人民生活[9]。

美育是培养正确审美观、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高校“大思政课”建设要教育学生阅读经典著作、鉴赏优秀作品。优秀文学艺术作品蕴含着丰富哲理,闪烁着人性光辉,教师要善于借助优秀文学艺术作品影响学生,尤其要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和红色资源,引导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思想精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爱国之情。在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立足时代、扎根人民、深入生活,创作出反映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作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和创作观[10]。大学美育课堂是价值观教育的显性平台,要充分发挥美育课堂的育人作用,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培养学生感知、鉴赏、追求和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4.5 劳动教育: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合力育人体系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也是现代社会发展和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在对大工业生产下的教育进行深入考察后发现,未来教育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工人不能只具备单一的劳动技能,要尽可能地掌握多种生产技术,以适应未来发展的需要。因此,为了使工人成为专门的劳动力,就要进行一定的教育和训练,只有这样才能为现代工业培养符合其生产需求的劳动者,提高劳动效率和社会生产力[11]。列宁发展了马克思劳动教育观,在《青年团的任务》中,列宁深入论述了如何培养青年学生,他认为青年学生不能把自己关在学校,要将学习与劳动结合起来,只有在劳动中才能同工农打成一片,才能成为真正的共产主义者[5]240。

马克思主义劳动教育思想产生时间虽然久远,但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批判在当代仍然闪耀着真理光芒。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蕴含着丰富的实践思想,对当前高校实践教学、第二课堂建设具有切实的指导作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努力突破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价值观教育主要载体的局限,全力构建思政课、课程思政、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相互配合、合力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构建“大思政”格局下的合力育人体系要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要加强校内外的协同合作,健全学校、社会、家庭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把思政课堂与专业课堂、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大思政”格局下的课程建设,要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将部分课堂设在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一线,带领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让学生近距离观察社会、认识时代。高校通过实践教育引导学生熟悉社会生产基本流程,掌握生产技术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自觉践行劳动精神。新时代劳动精神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在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中得到生动诠释,以此在社会实践中教育学生向劳模学习,感受劳动者辛勤劳动、甘于奉献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此外,高校还应拓展社会大课堂的育人形式,引导学生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让学生直观感受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参考文献]

[1] “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N].人民日报,2021-03-07(3).

[2] 楚国清.“大思政课”:引领高校思政进入新阶段[N].中国教育报,2022-05-09(5).

[3] 黄济,王策三.现代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4]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系.列宁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6]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 孔军,许明月,赵珏.课程思政的思想源泉、理论遵循与方法依据[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22,36(1):7-12.

[8]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

[9]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6-01)[2022-09-20]. 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11] 崔延強,陈孝生.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10(1):67-74.

(责任编辑 齐蓉晖)

[收稿日期] 2022-10-02

[基金项目] 2021年北京联合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研究”(JK202107),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课程论视域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京教函[2020]427号)。

[作者简介] 许明月(1972—),女,黑龙江七台河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人力资源管理; 孔军(1975—),男,山东曲阜人,北京联合大学党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E-mail:xumingyue1015@163.com

猜你喜欢

人的全面发展大思政课五育并举
走进社会大课堂,善用“大思政课”
正确把握善用“大思政课”的精神实质
“大思政课”的理论要义与实践导向
高校“大思政课”格局下舞蹈课堂与思政内容融合的思考与探究
建设教育强国的鸿篇巨制
走向“五育并举”的现代学校管理
“五育并举”育新人:开启首都教育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视域下的共享发展理念
浅析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
浅析《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