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探析
2023-06-28宋振美
宋振美
摘 要:“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新的时代要求,也是未来“概论”课教学创新的重要课题。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走访调研等方法,从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目标三方面剖析了“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深层动因。文章指出“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策略,主要包括制定“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整体规划,明确“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概论”课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助力“四史”教育,提升“概论”课教师“四史”教育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四个方面的举措。
关键词:“四史”教育;“概论”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177-04
自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四史”教育以来,在多次讲话中又重申了“四史”教育的重要性。此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文件,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并对推进“四史”教育作出了部署和安排。在推进高校“四史”学习教育的开展中,相关课程的开设是高校实现“四史”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的首要选择和重要载体,同时,将“四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高校“四史”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下文简称“概论”课)因其课程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因素决定了“四史”教育能够也应该融入该课程的教学,这既是开展“四史”教育的有效途徑,也是未来“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方向和课题。
一、“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深层动因
“四史”知识是“概论”课教学内容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史带论是“概论”课教学行之有效的方法,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四史”教育具有某种天然的联系,综上所述, “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有其内在的合理性与必然性。
(一)“四史”教育与“概论”课教学内容具有内在统一性
“概论”课从思想发展的历史来看,该课程本身就是“四史”的理论发展史部分。尤其是2023年版的“概论”课新教材,凸显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从党的历史来看,可以说是十八大以前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1]“概论”课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内容,凝聚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丰富的理论成果,本身就构成“四史”教育的重要内容。从“四史”的学习教育来看,内在地包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源”与“原”,在思想来源、历史主体和历史过程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具体来看,两者具有理论指导的共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四史”教学内容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实践层面的展开;“概论”课教学内容体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党的理论创新层面的展开,讲授党的理论创新的历史过程和成果。两者具有主体的共性——党领导人民群众。“四史”涉及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层面的奋斗史,“概论课”涉及的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不同历史时期正确经验的总结和理论的提升。两者具有内容的交叉性——“概论”课本身所包含着历史教育因素,“概论”课从某种意义来说讲授的是中国共产党思想创新发展的历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不懈奋斗史、思想探索史、自身建设史。”[2]所以,从教学内容来看,“四史”教育天然地与“概论”课教学内容具有一致性。
从各高校近两年的课程体系设置来看,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四史”教育的通识选修课程,但课程设置、教学形式、课时安排不一而同,教学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实效有待提升。开展“四史”教育一方面要尽快科学开设相关课程,另一方面要依托现有相关课程,通过融入相关课程教学的方式是当前高校开展“四史”教育的重要路径和必然选择。基于“四史”教育的现状,尤其是“概论”课教学内容与“四史”教育内容具有的独特关系,“概论”课教学理应承担起这份责任,这也是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然性的要求。
(二)“四史”教育对“概论”课教学过程具有内在支撑性
“四史”教育与“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内在统一性的属性决定了“概论”课教学应该凸显的以史引论、史论结合的特点。
“概论”课着重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过程和理论成果,要给学生讲清楚党的理论创新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中的接续性和发展性,讲清楚不同理论成果之间的一脉相承和与时俱进的关系。因此,“概论”课也是展示思想发展的历史的课程,而且思想的发展历史本身就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这个“时代”就是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呈现。基于此,以第一章至第四章为例,从“党史”角度来看,这四章讲授的是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要讲清楚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内容,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毛泽东思想既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总结,又是党的创建、新中国成立历史进程的科学指导思想。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与发展本身与党的创建、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存在内在一致性,是在深厚历史积淀和实践发展中形成的宝贵理论财富,历史本身理应成为理论教学的重要支撑。同理,改革开放以后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部分的教学,也要结合“四史”的知识,尤其是要重点结合理论产生的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发展进行讲解。理论本身就决定了以史代论、史论结合的教学方式是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式,既要体现出对时代意蕴的剖析,也要有对当代发展的关注。所以,“概论”课老师从一般的教学经验、教学规律而言,在实际教学中必然要依托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讲授,教师要善于总结历史经验,从“四史”中准确地研判世情、国情、党情,还要讲清楚理论的历史背景、历史演变以及未来发展。
综上所述,“概论”课教学过程,理论导入需要历史知识的支撑,理论的形成背景和发展本事就是以历史为主的讲授,理论内容的分析也需要结合相应的历史知识才能使学生真正的学深悟透。
(三)“四史”教育与“概论”课教学情感目标具有内在一致性
龚自珍曾言:“欲要亡其国,必先灭其史。”[3]开展“四史”教育就必须深刻理解认识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从“四史”教育作为理论武装体系、加强政治引领而言,要引导学生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四史”教育不仅要有一般的历史学科教学要达到的历史知识、历史规律、历史理论的学习,有对于学生历史思维与历史方法的培养,而且“四史”教育比一般的历史教育还有着更高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4]“四史”教育要体现通过历史的学习,引导学生厘清历史发展的走向、探索历史经验和历史规律,提升运用历史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准确把握未来发展方向的能力。学生能在大是大非面前明辨是非,能在关键时刻重要关头找准方向,在思想上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在情感上认同、在行动上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概论”课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教育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系统掌握在党领导人民奋斗的波澜壮阔的历史中形成的宝贵理论成果和精神财富,使学生理解和认识以上理论对于指导当代中国发展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正确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发展的源流与未来趋势,正确理解和分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现实问题和发展规律。本课程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学习过程中,实现学生对坚持党的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升华。
“四史”教育与“概论”课教学在情感目标方面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5]。通过学习党领导人民的百年多奋斗历史,当代大学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这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更是开拓创新的政治智慧和必然选择。
二、“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实施举措
目前“概论”课教学由于任课教师不同的学科背景、教学经验和教学风格,对于“四史”教育在“概论”课教学中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在教学过程中落实的参差不齐,存在一些具有共性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更好地实现“四史”教育和“概论”课教学之间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入,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制定“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整体规划
制定整体规划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四史”教育融入“概論”课教学要放在“05方案”课程体系之中进行统筹规划。“05方案”的课程体系,各门思政课与“四史”教育均具有相关性。但各门课程在教学中一般是从本课程出发以选取历史素材的方式开展教学,不仅缺乏整体性的规划部署,无法形成有机联系与广泛覆盖,而且很难体现“四史”教育非简单的历史教学的目标要求,甚至存在着历史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各高校应当自觉制定指导性的意见,明确不同思政课程“四史”教育的侧重点和内在的关联,统筹各门课程之间形成不同侧重、体现整体性的“四史”教育教学体系。尤其要明确“四史”教育在“概论”课教学中占据的重要地位,并作为“概论”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明确“四史”作为“概论”课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在学习中要深刻理解历史,思考历史与理论产生的关系,增强学生的历史认知、历史认同、历史思维和历史担当。这也是新时代“概论”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任务。
(二)明确“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的重点任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改革开放是历史发展的理论和现实的两个方面,联系非常紧密,这也决定了教学的相关性。2023年版“概论”课教材的一个重大变化是增加了第五章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宏观系统的阐述来看,更凸显了从改革开放史的视角加强对历史中形成的各个具体理论的解读。“概论”课教师应熟知改革开放的历史,并勇于深化理论的阐释,做到教学内容的“史”“论”结合。各高校比较普遍地存在社会主义发展史教学问题,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相关课程开设薄弱的情况。学生获得相关知识的课堂途径较少。在现有思政课程体系中,“原理”“纲要”等课程有一定程度的关联,但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概论”课应将社会主义发展史,特别是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作为融入“四史”教育的又一个重点任务,在教学中,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放在社会主义发展史的脉络中,学生不能割裂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之间的历史联系,深刻理解和认识其他国家社会主义探索兴衰成败的经验和教训,并认识到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历史关联和理论渊源关系。
(三)“概论”课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助力“四史”教育
将“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教学要有综合教育的理念,开展“四史”教育,有效利用课堂教学是有效融入的主渠道,此外,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更需要授课教师发挥聪明才智,将两者拓展为“四史”教育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方式和有效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的三重形式共同发力,产生协同效应,从而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和任务。“概论课”应从教学设计、教学环节、教学过程等方面开展丰富的以“四史”教育内容为主题的实践教学和网络教学,有效提升“四史”教育的效果。
应充分开发实践教学的形式,如发挥好相关历史资源的现场教学优势来提升理论的育人效果。利用好历史博物馆、各类纪念意义的场馆以及丰富的红色教育基地等等,通过开展现场教学、参观考察、组织学生访谈、调查研究等方式,深化对相关理论内容的理解和认识。随着虚拟仿真技术的发展,已经有高校开发了虚拟仿真思政实验室,开发了与“四史”内容相关的VR、3D等实践教学资源,这也是未来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路径之一。现代技术的形象化、仿真化的历史呈现,独特的情景模拟、场景再现等强大功能,拉近现代人与历史的距离,能够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尤其是教师基于自身专业知识精选公众号、短视频客户端等新兴媒体的“四史”学习教育的内容,更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增强“四史”教育融入的效果。
(四)提升“概论”课教师“四史”教育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
“概论”课教师学科背景复杂多样,老师们术业有专攻,在历史学习方面参差不齐在所难免,部分教师难以胜任承担“四史”教学的任务,在“四史”方面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还有待进一步提升。鉴于各高校所具有的这一比较普遍现象和问题,“概论”课教师在师资队伍配备方面应该加强具有“四史”知识背景的考核,对于现有师资队伍应该适当加强相关知识培训,以解决教师能力不足的问题。“概论”课教师应自觉加强对“四史”知识全面的学习,尤其是对于普遍比较欠缺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或“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等方面的学习。“概论”课教师在学习“四史”知识的基础上还要开展理论研究,尤其是改革开放史的研究工作。建议整合“概论”课教师组的力量,也可以联合“纲要”课的师资力量,开设“‘四史教育专题选修课”,一方面能弥补各学校“四史”教育欠缺的不足,另一方面积蓄和深化“四史”知识的储备。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知识储备丰富,才能更好地找到“四史”教育与“概論”课教学的融合方式,从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概论”课教学与“四史”教育在教学内容的内在统一性、“四史”知识对“概论”课教学具有内在支撑性以及两者之间情感目标的一致性,应该在教学导入、教学设计、案例选择、作业设计以及实践教学、网络教学等方面有机融入“四史”教育相关内容,丰富“概论”课的教学资源,优化“概论”课教学环节,完善“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教师要善于利用历史知识讲深讲透讲活“概论”课的道理,不断提升“概论”课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 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
[2] 王燕. “四史”教育融入《概论》教学的意义及路径[J].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2022,27(05):56-58.
[3] 龚自珍. 龚自珍全集(上)[M]. 北京:中华书局,1959.
[4] 习近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5] 成利平,牛冬梅. “四史”教育融入“概论”课的若干思考[J]. 高教论坛,2021(08):14-16.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