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重感官的交融

2023-06-28周聪

星星·诗歌理论 2023年2期
关键词:双簧管波德莱尔柱子

周聪

应 和

[法] 波德莱尔

自然是座庙宇,那里活的柱子

有时说出了模模糊糊的话音;

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征的森林,

森林用熟识的目光将它注视。

如同悠长的回声遥遥地汇合,

在一个混沌深邃的统一体中,

广大浩漫好像黑夜连着光明——

芳香、颜色和声音在互相应和。

有的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

柔和如双簧管,青翠如绿草场,

——别的则朽腐、浓都、涵盖了万物,

像无极无限的东西四散飞扬,

如同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

那样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

(郭宏安 译)

夏尔·皮埃尔·波德莱尔是法国重要的现代派诗人之一,也是十九世纪象征派诗歌的先驱,他的《恶之花》《巴黎的忧郁》《夜色朦胧》等作品在文学史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至今仍是诗歌爱好者的必读之书。《应和》是一首将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感觉融于一体的作品,也是波德莱尔的代表作。诗人关注的是听觉。活的柱子说出模模糊糊的话音,来于自然这座庙宇,一个“是”字将自然与社会化的信仰之地联结在一起,而经过拟人化后的柱子发出的声音究竟是梵音还是自然之声,已经无足轻重了,重要的是发声的形式,以及对声音的捕捉与识别。“人从那里过,穿越象征的森林”。这里“森林”一词呼应了“自然”,人在此变成了客体,变成了“森林”观看的对象,物对个体的凝视营造出了一种陌生化的效果,在“熟识的目光”之下,作为客体的“人”穿过充满象征意味的“森林”。“象征的森林”透露出某种不确定性,柱子的话音、森林的注视都为诗增添了些许的神秘感。

在《应和》的第二小节中,自然界的悠长声音汇聚在一起之后,形成了一种“混沌深邃的统一体”,这是一种抽象化的处理方式。“统一体”是“芳香、颜色、声音”相互契合的产物,“芳香”“颜色”“声音”是“统一体”的构成部件,它们存在于黑夜与光明的连接之处。黑夜和光明是两种颇具象征性的词语,二者之间的对立与转换令其成为诸多诗歌作品中常见的意象。值得注意的是,芳香、颜色、声音代表了三种感官——嗅觉、视觉、听觉,三者之间的相互应和才建构出诗人笔下的“统一体”。换句话说,只有多维度、立体的感官交融才能达到“应和”的状态,“应和”是各种感官之间的彼此互动,是透过感官呈现出的迷离、含混、象征之境。不难看出,“应和”全方位地调动了诗人的感觉,在对外物的感知和处理中,诗人的独特性情也得以显现。在某种程度上,“应和”也是诗人的一种姿态,一种自然观,一种认识世界的方法论。

倘若诗人的感官有着异于常人的敏感,那么,多重感官的交融与共生则是诗作后半部分呈现出的最重要特征。在诗人笔下,各种感官之间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比如“芳香新鲜若儿童的肌肤”,就是将嗅觉转换为触觉,香味成为柔软可触碰的躯体,而且还是稚嫩的充满弹性的儿童的肌肤;“柔和如双簧管”则将嗅觉转换成了听覺,双簧管的发声与听觉在效应上都能使人心情舒畅;“青翠如绿草场”又将听觉转换成了视觉,“青翠”“绿”都是极具色彩感的词语,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强烈冲击力。而嗅觉与触觉、听觉、视觉之间转换的途径是以具象的物来实现的,肌肤、双簧管、绿草场成为描述芳香的具体转换之词。同理,龙涎香、麝香、安息香、乳香等多种嗅觉的延伸也被诗人形容成“歌唱精神与感觉的激昂”,嗅觉催生了听觉的反应,并促使感官的深度融合。至此,诗作在嗅觉、听觉组成的“激昂”状态中结尾,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

在《应和》这首诗的背后,我们仿佛能看见一位将自己的身心全都交给自然的诗人形象,他细心聆听自然的各种声响,聚精会神地谛视万物,悉心辨别植物的色彩,全身心感受着宇宙的浩渺与无穷……他能破译时空的密码,并将各种感官打通,以传神的笔触书写出内心的微妙感受。显然,波德莱尔是一位敏感而聪慧的诗人,世间万物都在他的心间融化,转换成袭人的清香、清脆的乐章、色彩鲜艳的图案、可触可感的肌体……这些“物”都是诗人感知世界的路径,成为颇具个人色彩的言说方式。在我看来,波德莱尔的迷人之处,就在于充满不确定性和迷离色彩的言说之中。

周 聪

1989年出生,现供职于长江文艺出版社,主要从事当代文学研究。湖北省作协签约评论家。

猜你喜欢

双簧管波德莱尔柱子
谈管弦乐队中双簧管的演奏技巧
城里有朋友
希腊遗址
“命运是自我选择”:《波德莱尔》传记批评解读
浅谈双簧管表演的音色特点与演奏特色
观察:长廊和柱子
南方
试论交响乐队中双簧管演奏的位置与重要性
走向巴黎诗歌(之二)——巴黎诗人波德莱尔
论《现代中国作家与法国文学》中的波德莱尔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