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状与培育路径

2023-06-28李燕何学斌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路径

李燕 何学斌

摘  要: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为顺利实现这一目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必然要求。文章分析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现状,以及影响其共同体意识的主要因素,针对高校教育分析了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现状,旨在探析出有效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以期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文章最后从高校层面、教师层面和社会层面分别阐明了具体的有效培育路徑,从这三个层面来推进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教育工作,因此要加强建设课堂教育主渠道,丰富认同教育的方式方法,营造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社会氛围等,从而实现理想的育人效果,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增强。

关键词: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050-04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主线,高校教师需要在新的育人目标指导下去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展开爱国教育工作,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信赖感。高校应在国家政策的导向下加紧构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教育工作机制和培育方案,以达到新时代下的高校教育任务。

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

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基本内涵的理解存在多个角度。从政治解释的角度去看,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一定程度上是政治共同体,可以从国家和政治的视角去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和构建方略[1]。从文化解释的角度去看,可以从中华民族的历史传承、文化纽带和集体记忆出发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将之视为中华民族与各少数民族的文化熔炉。从意识与本体的角度出发,可以认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即为对中华民族在共同体意义上的反映与确证,能够明确中华民族的共同体属性以及民族整体性的意义与价值。从个体与共同体的角度出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中国化而发展成型的理论成果,超越了抽象的民族共同体概念,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民族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状态。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现状及致因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水平目前看来处于较高水平,这是多年来我国在政治、文化、经济和教育政策上不懈努力的结果[2]。不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仍有可观的增强空间,其在认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缺漏与偏差。具体而言,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都具有较为坚定的爱国情怀,对中华民族有着较深的情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持认可态度,不存在分裂和独立的偏激思想,热爱民族团结,并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较为坚定的信心。不过,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党史、中华民族礼仪文化等的认识尚且不够深刻、不够全面。论及原因,这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成长环境、区域经济、区域制度、所属民族的文化传承和历史延续以及良莠不齐的网络媒体信息等都有着较为深层的联系。高校在开展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时,就应当从这些因素出发来构建有效的育人方案,以期尽快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高校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现状分析

(一)共有文化输出力度较弱

部分高校在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时所采取的教育方式集中于普适性教育,而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不能有力地向少数民族大学生输出共有文化,使其在共有文化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魅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体系和思想政治观念都正处于发展和塑形的关键时期,而其所处的生活环境、文化氛围、历史传承以及意识形态等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有其民族特色。那么,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忽视共有文化输出和教育就会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难以得到强化[3]。有的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过于依赖院校教育的普适性思路以及教育目标的范式定位,忽视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具有的特殊性,使其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很多内容难以理解或产生情感共鸣,包括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精神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就会缺乏感染力和共情力。

(二)课堂主渠道建设待加强

高校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尚未步入社会,在社会生活上的经验较为匮乏,阅历较为浅显,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价值体系和文化属性的认识尚且不足,存在较多空缺,这就会阻碍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与认同[4]。在高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部分高校所建设的课堂主渠道存在较多有待完善的地方,比如未开设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之类的专业理论课程,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缺乏补足自身对国家民族政策认识的契机和场所,其自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难以得到增强;部分高校在开展中华民族认同教育时,没有灵活地将中华民族认同与中华文化认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等理论结合起来,致使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一体和多元的概念认识仍很片面,不能厘清中华民族整体与少数民族个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同样阻碍了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感和信念感的增强。

(三)培育路径略显单调粗糙

要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需要采取不同的方式、方法来全方位地提升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深化对中华民族与文化的理解等等。然而,部分高校在开展认同教育的过程中,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育路径略显单调和粗糙,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讲述理论,而讲述理论的方式也极为传统,就是按照教材或教案来按部就班地铺展理论内容,导致认同教育缺乏灵魂[5]。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在此过程中对中华文化、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深层次的理解或强烈的情感共鸣,最终将使得认同教育流于形式,成为机械化的教学任务。

(四)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在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教师所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如果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自身的思想政治觉悟不够高,师德有所欠缺,不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华民族认同理论相结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不够深刻等等,都会严重影响认同教育的成果。部分高校并没有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工作组建专业的教师团队,只由各课程教师在专業课教学中简单地渗透一些中华文化和民族理念,或者利用周末时间开一次学生会议来向其概要地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综述,培育的效果自然也就不尽如人意,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难以在学习中得到切实增强[6]。

四、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路径探析

(一)高校层面

高校作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主体,有责任和义务去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建立起坚定的爱国信念和团结精神。为了有效构筑教育成果。首先,高校应当加强建设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认同教育主渠道,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有文化风貌、生活习惯、风土人情和经济特征等,为其创建适用于其民族特色的教育方案和育人体系,要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历史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辩证法等理论知识融入认同教育之中,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客观的、辩证的角度去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核和本质,认清一个中国和多个民族之间的辩证关系,使其能正确对待主流意识形态与民族思想特色之间的矛盾关系,从而使其能够妥善处理好自身在理念上、价值观上以及思想心态等方面的矛盾感[7]。此外,高校还应当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普及党史教育,将党的基本知识加进培育方案之中,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认同党、跟随党的领导、追随党的纲领与章程,提高政治素养。其次,高校要做好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高校应当成立专门的教师团队,负责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教育。这些教师应当对学生所属的民族文化、区域经济、区域政策和生活习惯等有充分的、客观的和深刻的认识,同时还要拥有灵活的教学思维和丰富的教学手段,能够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根据具体的情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式。高校可以为这部分教师建立激励制度,以促进其教学积极性的提升,并推动其综合素养的进步。再次,高校可以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设第一第二课堂[8]。在第一课堂中着重培养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华民族文化精髓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的理解,第二课堂以中华民族文化为主题来提升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包括历史、文学、手工艺和音乐等等,同时与其所属民族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探寻共通点,以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共鸣,促进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认同。

(二)教师层面

高校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教师需要在多个方面作出努力,以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成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观念的转变,使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更加客观的、正确的、深层的认识,继而增强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情感[9]。为此,教师首先要避免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普适性教育。有的教师会选择采取爱国主义教育的惯有方式和思路来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这就忽视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特色,也就是抹掉了特殊性而过于注重普遍性,有违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师要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所属的民族来推敲教学方案,综合考虑其成长环境,包括区域经济、文化背景和历史传承等,与中华民族的对应特征进行比对,而后有针对性地解决其在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过程中的潜在矛盾,如礼仪、方法论和人生观念等方面的冲突等。其次,教师要善于做好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体验教育工作。要想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形成坚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要从理论的角度去转变其思想政治观念,提升其对中华民族文化、经济与历史的认识,还要带领其从生活中体悟中华民族的风貌,为其积累基于中华民族文化和思想价值体系的生活经验,引导其去思考其所属民族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密切联系,使其能从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角度去认识中华民族在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特色,并为其介绍国家在经济、制度、高考以及文化等多个领域上对少数民族的扶持帮助,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够对国家产生更强烈的认同感与信赖感,以强化其家国情怀。最后,教师还要丰富培育方式,拓宽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的渠道,比如可以用少数民族的语言来开展一小段教学,带领少数民族大学生参观当地的中华民族博物馆,开展以民族大团结为主题的学生活动等等,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与汉族大学生之间的友好交流,从多个方向去深化其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情感,继而有效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社会层面

在培育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中,除了高校和教师要作出努力,社会层面上也需要付出行动为少数民族大学生提供必要的帮助。首先,相关部门要做好社会宣传工作,提高对我国各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让公民能够对少数民族的特色文化和生活习惯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对少数民族产生情感认同,这样就会反过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因为情感是相互的,不能只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去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经济制度等,而不去提高汉族民众对少数民族的认识。相关部门可以利用新媒体去达到良好的宣传效果,比如在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创建媒体账号来定期推送各少数民族的生活特色和文化风采[10]。其次,应当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沟通,促进家校之间的合作关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其思想观念和价值追求等都具有深层的影响,因此有必要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取得联系,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教育工作来与其建立合作关系。高校应当积极地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成员普及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教育,使中华民族元素能够融入其家庭生活之中,并向其科普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使其能感受到党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爱护,使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庭成员能对国家、对党和中华民族形成高度认同感。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在发展过程中需要全体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不为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唯心主义思潮的入侵而动摇,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定爱国信念。为此,高校就必须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然而,部分高校在这项教育任务中存在共有文化输出力度较弱、课堂主渠道建设待加强、培育路径略显单调粗糙、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需要针对这些问题作出改进,制定对策,有效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强大动力。

参考文献:

[1] 吕永红,谭力.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现状、争论与共识——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分析[J]. 黑龙江民族丛刊,2022(02):44-52.

[2] 刘伟杰,卢姿悦. 新时代高校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2,41(07):97-99.

[3] 曹便利,王婉至,吴泽杰,等. 中华民族“共同体”背景下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研究[J]. 文化产业,2022(18):67-69.

[4] 卫云梦,徐绍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综述——基于CiteSpace软件的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22(03):63-73.

[5] 章昌平,陈淑萌. 西南地区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研究[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2):30-33.

[6] 陈春丽. 内蒙古红色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路径研究[J]. 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1,19(06):60-62.

[7] 余翠娟. 新时代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研究[J]. 广西青年干部學院学报,2021,31(05):9-13.

[8] 刘本斌. 少数民族地区高中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状分析与培育路径的探索[J]. 思想政治课研究,2020(03):149-152.

[9] 李梦蝶. “知情意行”维度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学校教育路径探析[J]. 才智,2022(24):82-85.

[10] 彭尚源.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途径研究[J]. 民族学刊,2020,11(01):8-13+121-122.

(荐稿人:刘源,洛阳师范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路径
1912至1949年期间中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形塑与修正
基于祭祖文化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路径研究
现代大学制度下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工作的创新方向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高中生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路径探究
做好内地高校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宗教工作的几点思考
团结稳疆视阈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考
高职院校营销专业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保定市高校培养服务外包人才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