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防线

2023-06-28任心晴王江帅

大学·课外阅读 2023年4期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任心晴 王江帅

摘  要:近年来,网络已成为当下高校青年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但网络技术发展加快了多媒体融合进程,使高校青年学生的互联网活动出现了“泛娱乐化”现象。“泛娱乐化”下的网络媒体娱乐空间弥漫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影响着高校学生网络意识形态,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因此,高校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增强学生“四个自信”,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坚持“以文化人”,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巩固和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育人成效,进而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关键词:高校教育;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3)12-0161-04

一、背景

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加速了多媒体融合进程,以“娱乐至上”为目的的网络景象,正一步步走向“泛娱乐化”的思潮。一些影视作品不尊重历史、脱离实际,部分媒体发布带有骇人听闻但无实际内容标题的文章,八卦舆论随处可见,虚幻的网络游戏会使人对现实生活产生抵触的情绪……当“愚乐”已然成为一种常态,“泛娱乐化”下的网络媒体以过分娱乐的形式和内容传播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和虚无主义等。

网络媒体是我国高校青年学生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思维开阔、求知欲强烈,但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尚未稳定,易受不良信息的误导。因此,维护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也就显得极为重要。

二、“泛娱乐化”消极影响

“泛娱乐化”思潮影响着我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不利于高校思政课的发展,更不利于青年的健康发展。

(一)不利于高校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信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着我国精神文明的创造,高校青年的价值观应当是符合自身和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碎片化的网络信息缺乏真实性和全面性,往往传播着“娱乐至上”的价值取向,易使青年产生一些主观、片面的观点。

网络媒体利用娱乐性较强的议题,借由直播、短视频、综艺节目和各种博人眼球的内容将快餐文化呈现在学生视野中。通过夸张的表情包、戏说和调侃式的流行語娱乐化历史人物、政治和公共事件,解构了公共话语,高校学生对一些事件缺乏深刻认识,盲目转发评论;为了追求快速的生钱之道,部分网络主播在直播中做出低俗、庸俗又媚俗的行为,一些学生出于身心对娱乐的需求,不仅充当追随者,还成为低俗审美的传播者和制造者。网络信息传播着错误意识形态,会使学生逐渐丧失深层思考的能力,产生错误的认知、动摇价值取向,降低学生的社会认同,不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价值信念。

(二)不利于高校青年培养正确的道德取向

道德取向不仅影响社会个体的道德判断与道德认知,也关乎社会“善良意志”的实现[1]。在“泛娱乐化”的虚假狂欢中,高校青年的思想意识受到冲击,不利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念。

“泛娱乐化”往往以网络舆论为主要传播形式,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和较大的自由空间,容易让高校青年过度注重自我感受,导致自我约束能力下降,从而进行情绪化和非理性的评论以增加体验乐趣;一些青年在盲目追逐明星网红的过程中,会无意识地受到不良言论的影响,互相诋毁和谩骂攻击。种种现象在不同程度上会导致高校青年道德认知出现偏差,甚至可能出现道德失范的行为。

(三)不利于高校思政课传播主流意识形态

高校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关系到“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2],而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情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高校青年培养正确的意识形态。

“泛娱乐化”使学生沉迷碎片化信息中,“娱乐至上”的价值观念使高校思政课被贴上“无聊”“官方学说”“管理手段”的标签,思政课的吸引力被弱化,同时降低了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程度,一定程度上冲击着高校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泛娱乐化”带来的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不符合思政课教育理念,这增加了高校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难度。

三、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筑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泛娱乐化”给高校学生带来了诸多消极影响,通过剖析其背后的原因发现,要更好抵制娱乐化思潮,须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增强高校学生“四个自信”意识,开展红色文化育人,坚持“以文化人”,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巩固提升高校教育的育人成效。

(一)增强高校青年“四个自信”,凝聚中国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信念是共产党员精神上的‘钙,理想信念坚定,骨头就硬;没有理想信念,或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3]高校学生也是如此,只有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个自信”,才能补足精神上的“钙”,正确对待良莠不齐的网络思潮。

1. 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塑造民族精神

文化是否繁荣兴盛,影响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锻造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品质。保护、传承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开展文化自信教育,应引导学生认知、认可、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力、自信力和自觉力,以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为国家发展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高校青年学生的社会主义文化品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是爱国教育、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和人际涵养教育的准则[4]。高校教师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1)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明确是非观念,自觉培养个人品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观,将其作为日常行为准则;(2)将核心价值观与新媒体教学方式相结合,创新叙述方式,丰富展现形式,拓宽传播渠道,提高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可程度;(3)高校教师要言传身教,学会尊重认可学生的自我意识,在交流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行为,潜移默化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生活管理的价值导向。

2. 开展理论自信教育,提升政治水平

“泛娱乐化”思潮带来的非主流的多元化思潮影响着高校学生的价值观,开展信仰教育,增强理论自信,是构筑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的重要环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加强理论教育:(1)深入开展党史教育,引导学生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六个结合”始终贯彻如一,培育学生的共产主义信仰;(2)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武装学生[1],借助多媒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更好地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信仰。

3. 开展制度自信教育,坚持把握原则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科学性、先进性、成效性突出,有巨大的优越性[5]。高校要开展制度自信教育,提高学生的制度辨别力:(1)加强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教育,使学生深入领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内涵和优势,深刻感受和高度认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5],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坚定信仰;(2)加强社会主义伟大成就的宣传,充分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教育和科技等方面的举世成就,展示国家实力;(3)组织学生学习中外社会制度的发展历程,开展中国近现代史教育,引导学生坚信“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才能发展”。

4. 开展道路自信教育,提高实践能力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建立了符合中国国情与人民意愿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过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和教育强国等一系列战略,消除绝对贫困,大大夯实了国家实力。

高校要加强道路自信教育:(1)引导学生将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相结合,用政治理论和政治思维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从政治角度学习专业知识;(2)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理论学习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践应用中不断获得新知识;(3)引导学生将理论学习和创新发展相结合,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商业化、产业化发展中。

(二)开展红色文化育人,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

信息时代下,社会思潮纷纭激荡,很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也动摇了学生的理想信念、思想立场。

红色文化是党领导人民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凝聚而成的先进文化,将红色文化和课程教育相融合,创新培养方式,才能引导学生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使其正确应对各种挑战。

1. 构建系统性课程化培养体系,夯实学生价值观培养基础

高校要深入开展政治工作,以高校思政课为主要依托,将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进行系统性整合,加强红色文化的研究阐释,使学生深刻认识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以及其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中的作用和地位,在教学过程中积极融入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无私奉公的集体主义精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等要素,实现红色文化和主流意识观念的理论对接,有效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夯实学生价值观培养基础。

将红色文化与各专业课程相融合,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思路、不同领域理解红色文化,进一步拓宽学生對红色文化内涵底蕴的理解,进而提高红色文化教育成效。通过“红色文化旅游”“红色文创产品”“红色影视”“红色音乐”“红色建设”等,不断加强红色文化的育人广度,提高各专业课程的政治教育功能,更好发挥育人效能。

将红色文化融入各教学过程,在必修课课程基础上开设当地特色的红色文化选修课,坚持情景式、互动式、研讨式教学,巧用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资源激发学生兴趣,从具体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信仰的教学能更好地构筑起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

2. 坚持多元化培养方式,充分诠释红色文化内涵

高校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不断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方式,更好适应网络信息时代下意识形态话语的表达。此外,要将理论教育和实践培养相结合。实践教学是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实现路径,高校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即在注重理论教学的同时,加强校内校外实践教学,使理论教育更好地落地。高校应积极引导学生创办红色文化社团,组织开展红色文化知识竞赛,号召学生参加红色文化歌唱比赛等系列活动,为学生提供红色文化网络传播平台,使红色文化更好地融入校园生活;定时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积极和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同开展红色文化宣讲活动,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志愿活动,在社会实践中充分诠释红色文化精神内涵。

要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与课程教育相比,校园文化、社会文化更能渗透到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学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要不断完善校园红色文化建设,加强红色文化人物宣传,加强红色标语、红色文化广播节目等建设,设置红色文化学习基地,举办红色文化展,增强校园红色文化底蕴;为发挥社会教育作用,应努力营造社会红色文化氛围。例如,在公共场所设置宣传栏,张贴红色标语,加强红色文化宣传,同时依托社会资源,通过展示红色历史文物、还原红色历史场景、讲解红色历史文化,加强学生的历史体验感。

要将传统培养方式与互联网相结合,充分利用现代媒介和网络阵地。借助网络资源,丰富课堂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觉弘扬传承红色文化;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创新培养方式,提高学习效率;开设官方网络账号,发布红色文化等相关课程资料,提高传播效率,使更多的人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其辨别是非的能力。

(三)坚持 “以文化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泛娱乐化”导致价值移位现象频发,消费主义、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潮深刻影响着学生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练的表达体现了先进文化的社会追求,而中华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以其较好的包容性、渗透性和持久性塑造人的心灵[6]。因此,高校要坚持“以文化人”,将历久弥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运用到对学生的价值培育中。

高校教师要准确诠释中华优秀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全面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创造和鲜明特点,结合时代发展讲述中华优秀文化对国家、社会和个人的时代价值,弘扬讲仁爱、守诚信、崇正义、求大同等传统优秀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校要建立完善的教学标准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标准、教材建设、评奖评优,整体推进教材、教学、評价等方面的综合改革;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宣扬校训、校徽的文化内涵,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要加强实践育人工作,鼓励教师和学生自觉投入社会志愿服务,促进政府、企业、社会、学校间合作,推进校园志愿活动和公益项目长期发展,为学生实践搭建平台,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

四、结论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将是社会和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重点。为有效传播社会主流价值,帮助高校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信念,培养正确的道德取向,更好地抵制“泛娱乐化”带来的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高校要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坚持文化育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续巩固和提升高校教育的育人成效。

参考文献:

[1] 秦在东,靳思远. “泛娱乐主义”思潮的生成机理、危害及其治理[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11):92-96.

[2] 侯惠勤. 意识形态话语权初探[J]. 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12):5-12+157.

[3] 林丰,王新宏. 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对引导高校师生艺术创作的启示[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23).

[4] 谢安国,王瑜. 高校思政课用好红色文化资源论略[J]. 安康学院学报,2022,34(02):59-64.

[5] 邱晖,张垚. 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意蕴与实施路径[J]. 高教学刊,2022,8(14):13-16.

[6] 张娜. 教育引导高校学生坚定“四个自信”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22,15(03):219-223.

(荐稿人:陈海飞,常州大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院、能源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主流意识形态高校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互联网时代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和对策研究
新时期高校辅导员正确引导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的对策研究
高校设计教育网络平台的服务系统设计研究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专业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新媒体环境下主流意识形态话语权实现途径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