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孩子的后面
2023-06-28董晓燕
董晓燕
“走在孩子的后面”是教育家卢梭的核心理念之一,揭示了教育是“慢的艺术”,更是教育的自然规律,是教育智慧的根源。
案例1:迟疑后的惊喜
做完操,学生们陆续进入教室,还没坐定,就听小丽一声惊呼:“我的口香糖不见了,谁偷了我的口香糖?”几乎同时,一个声音响起:“是陈×,一定是她!”“就是她!”“对,只有她!”很快有几个同学附和。“我没有。”陈×一边摇头,一边强忍着眼泪低声申辩。
“除了她没有别人,我们都去做操了,只有她……”马上有人提出了看似有力的证据。
从内心而言,我不相信这是真的。因为先天小脑发育不全,陈×只能扶着墙挪步,除了上厕所,她从不离开自己的座位,更不会参加任何室外活动。身体残疾的她学习一直非常努力,尽管很难抓住铅笔,她还是逐渐学会了双手抱笔“画”字。入学至今,她从未有过不良行为。现在小丽的口香糖不见了,而她是唯一单独在教室的人,其他学生的怀疑不无道理。
就在我踌躇不定时,她的同桌小迪一把拉过她,并把脸凑了上去。就在我惊异于他的举动并以成人的思维胡思乱想的时候,他一脸严肃,非常肯定地告诉我:“老师,不是陈×,她嘴里没有口香糖的味道。刚才我已经看过她的书包、抽屉和文具盒了,都没有。如果真是被她吃掉的话,嘴里应该有甜味的。”多么机智、多么可爱的孩子!他以孩童特有的方式巧妙地维护了另一位无辜孩子的尊严,为她洗刷了“冤情”,也为我解了燃眉之急。我庆幸自己没来得及制止他看似荒唐的行为。
“走在孩子的后面”,不要用成人的臆想代替孩子特有的思维,有时他们比我们更聪明!只要我们细致观察,耐心倾听,足够信任,就一定会收获一份惊喜。
案例2:适时懒惰,给予信任
正在我埋头改作业时,晓晨同学怯生生地走过来,说:“老师,我今天下午放学后要上钢琴课,没办法值日了。”“就今天吗?”“不是,以后每周三下午我都要上课,你能帮我调一下值日吗?”他眼里满是期待。
“哦,我明白了。可我觉得这事儿你自己就可以解决啊?”我的眼里满是信任与鼓励。他眼睛一亮,走开了。再次站在我面前时,他满眼放光,自豪地告诉我他已经圆满解决了值日调整的事情。
“走在孩子的后面”就是智慧“偷懒”,适时点拨,给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机会。
案例3:楼道上的对峙
“下来,你给我下来!”“不,就不!”男孩双手紧紧抓住三楼走廊上的栏杆,双脚踩在了下面的横杠上。“我已经警告过了,你还这么做,万一一脚踩空,从楼梯上跌下去怎么得了?”老师气得涨红了脸,非得让学生承认错误,丝毫没意识到自己的言语会进一步刺激到眼前这个倔强的男孩。
“我说可以就可以,我一直就是这样送桶的,从来没有滑倒过!你就是不相信我!”男孩大声辩解。
从他们的争执中我感觉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因为自己的固执己见,好心办了“坏事”。
我主动请缨,轻拍男孩的肩膀,示意他先平复一下激动的心情,我愿意听他倾诉。他终于松开双手,离开危险地带,跟我进了办公室。
原来,自学校使用保温桶以来,每次餐后都是他主动为班级服务,独自一人将两只桶送回食堂。为了少跑点路,他就把两只桶摞起来,然后双手抱住送下去。班主任看到这一幕觉得很不安全,就在晨会上强调了这样做的危险性,并严令禁止。没想到,刚吃完饭,又看到他这样送桶,于是当众列数其“不听话”的“劣迹”,迫使其主动认錯。男孩觉得自己的好心非但没得到肯定,反而招来责难,心里气不过,倔劲上来了,于是便有了开头的一幕。
通过谈话,男孩认识到自己确实太冲动了,愿意向老师道歉,并保证不会再有这样危险的举动了。那么教师呢?没有错吗?虽然我维护了教师的尊严、威信,但扪心自问,问题的根源难道不在我们教师吗?
一直以来,面对学生,我们习惯了以过来人的经验教授大道理,自以为可以帮他们绕过挫折,减少失败,顺利成长。但换位思考一下,当我们还是学生的时候,我们不就是在一次次犯错中成长起来的吗?实践出真知,只有经历无数次犯错、失败,才能不断总结,积累经验,收获真知。
走在学生的后面,善待每一次犯错,要有足够的耐心倾听学生内心的声音,用教育智慧将一次次错误变成成长的阶梯,绝对尊重和信任,才能在他们迷茫时给予正确指引,在他们出错时及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