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心学”到“心?管理”

2023-06-28王方华

上海管理科学 2023年3期
关键词:稻盛心学德鲁克

王方华

“心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说到“心学”自然想到明代思想家、传统“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的“心学”四句诗:“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心学”四句,高度概括王阳明“心学”体系的三个基柱:一是心即理;二是知行合一;三是致良知。这是从人性的善恶出发,对中国古代“心学”的传承和弘扬。

“心学”是王阳明的思想精髓。王阳明的“心学”思想来源于儒家亚圣孟子。孟子认为,人人有良知良能。这个良知良能就像我们的四肢一样,先天地存在于人们的内心。“心学”至宋代程朱理学后,又有陆九渊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的理论。王阳明在陆九渊“心学”理论影响下,守正创新,形成了集大成的“阳明心学”。

“阳明心学”不同于儒家的其他思想之处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即人的“心力”所为。王阳明认为,万事万物都不在心外,而是在人的内心之中,万事万物都是依靠人的认识而存在的。王阳明说:“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此句的意思是说,人认识了这个事物,这个事物对于我而言,才发生价值,如果它没有被我所感知,又何来价值?这就是王阳明“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私”的哲学内涵,即心认识了万物,万物对于我才产生价值。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即理。心即理就是人内心深处的本心,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分辨善恶、为善去恶的良知。因此,人生即修行,修行即修心。当一个人修心后的心境澄澈时,则心无挂碍。这一哲理应用到经营管理中,就能做到临危不乱、处惊不变、得之坦然、失之泰然、宠辱不惊、豁达通透,达到大境界,成大事业。

王阳明“心学”从人性的善恶出发,倡导“致良知”“知行合一”,闪耀着人性的光辉。王阳明认为:良知之外,更无知,致知之外,更无学。修心就是修良知,当人回归本质的良知后,按照良知去实践“知行合一”。所谓“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就是这个意思。它的核心要义就是“敬天爱人”。所谓“敬天”即人的敬畏之心,古人言“举头三尺有神明”“人在做,天在看”,就是告诫人不能做无畏之事,无所畏惧、无法无天是“恶之源”。所谓“爱人”就是中国传统意义上的“仁者爱人”。从管理学上而言,这是“仁爱”,意为宽仁、慈爱、爱护、同情的感情。前者是上对下的一种爱。《淮南子·修务训》:“尧立孝慈仁爱,使民如子弟。”《史记·袁盎列传》:“仁爱士卒,士卒皆争为死。”后者即人之相处做到融合和谐。这是悲天悯人的生活态度,对待人和其他事物的方式:是无我还是自我,是利他还是利己,是宽容还是刻薄,是大度还是狭隘,是慷慨还是吝啬,是急功近利还是高瞻远瞩……汉代董仲舒言:“仁人者,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春秋繁露·卷九·对胶西王》)就是这个理。

“敬天爱人”也是当代日本管理的“圣人”稻盛和夫的座右铭。在稻盛和夫88岁之际,他出版了收官之作《心:稻盛和夫一生嘱托》。在这本书里,稻盛和夫把他一生的工作、学习和思考,以及所获得的成就,都归结于一个 “心”字,准确而真实地道出了他一生所总结的思想和精华,可说是稻盛和夫“心·管理”的力作,用他这本现代版《传习录》,与王阳明完成了隔空的“心学”对话。

稻盛和夫一生提倡以“心”为本的经营哲学。稻盛和夫认为相由心生,境随心转。外在的世界是内心世界的投影,内心是怎样的,看到的世界就是怎样的。因此,企业经营的成败,取决于经营者拥有一颗怎样的“心”。他在管理实践中摸索出了一个创造力的方程式:创造力=能力×热情×思维方式。其中,能力是指管理者后天学习到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热情是指管理者对一件事情的激情和渴望成功的心理因素;思维方式则是管理者对待事情的心态、精神状态和价值偏好。而且,三个因素同时存在,并相互加持,才能创造成功。

稻盛和夫的创造力方程式完成了从知识管理到心智管理的转化。在他看来,企业经营就是经营者提升“心智”的过程,并在“稻盛心学”的集大成之作《心》中提出了经营者进化心灵的关键问题:一切始于心,如何培育美好心根?培养利他之心、知足之心关键为何?为什么要心存良善、谦虚、感恩?怎样用强大的心灵成就未来?这不仅击中崇尚物质的社会中追求一夜暴富、急功近利、缺乏正义等时弊,而且稻盛和夫倡导的利他之心、以心为本的“稻盛心学”成为了经营者的精神灵魂、甘露、阳光和力量。

无独有偶,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管理学大师、管理思想家德鲁克更是从知识管理到心智管理的倡导者。德鲁克从知识管理到心智管理跨越的核心是管理认识中的良知:人性。他曾潜心研究一个庞大的主题:我们的企业如何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能更加人性化。德鲁克倡导心智管理,研究管理的人性化有悖于西方传统经营管理的核心理念——企业的目的就是利润最大化。由于这一传统理念,在世界各地、各行各业,企业不同程度地将“工作”和“爱人”人为地分离,工作戴上面具,回家才做真实的自己。一个本应该完整的人,被分裂成了两半。这对人们造成巨大的伤害,也损害了企业可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因此,德鲁克提出,企业管理的关键不是理论、教条和时髦的名词,而是工作绩效。今天的组织需要的是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在于运用每一个人的才干。管理的出发点是围绕“人性”,核心是人的努力,目的是使下属具备“管理者态度”。管理的“人性化”始终明确的一个概念:“你雇佣的是人,不是员工。”满足下属精神需求,管理者要灵活使用精神激励和物质激励。金钱不是激励员工的唯一办法。知识型员工追求成就感,希望挑战、认可和尊重。

德鲁克倡导“人性化管理”伟大之处在于“务实”二字。务实是知识与心智的融合,知行合一的体现。德鲁克认为,企业最根本的定义及其目的、使命,必须转化为目标。否则,它只能停留在见解上,不能实现良好愿望。企业管理是以目标为导向,以人为中心,以成果为标准,核心是成果管理、自我管理和責任管理。因此,管理者需要解决许多实际、专业的事情,需要过硬的业务能力和心理素质。所谓业务能力是指管理者应具备相适应的专业、技能、理论知识,熟悉自己专业范围的工作内容、程序、方法、技巧,熟练运用本专业工具的才能。所谓心理素质讲的是管理者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事业心是管理者努力成就一番事业的奋斗精神和热爱工作,希望取得良好成绩的积极心理状态。责任心是对自己行为后果负责的一种踏踏实实的敬业精神,它是管理者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是健全人格的基础。德鲁克“知行合一”管理思想是知识管理与心智管理的融合发展,即“心·管理”:用眼认知,静心悟道,以情协同,尽力达标。用社会流行的通俗话说是“四到”——眼到、心到、情到、力到,用成语概括是“尽心尽力”。眼到心不到可谓“视而不见”“熟视无睹”,眼到心到才是“心即理”。情到、力到是良知和知行合一。可见,德鲁克的心智管理和管理的人性化,也很好地与王阳明完成了隔空对话:从管理上而言,心学阐释职业伦理与商人赢利的合理性,赋予管理伦理以哲学意义;心智管理与管理的人性化,从现代科技学习和实践的体用之学中获得启迪,使“心·管理”在经营过程中落地。

当今社会,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为善去恶的良知文化愈益深入经营理念,越发与中华“心学”趋同,进而迈向“志存高远”的“心·管理”征程。例如,谷歌的著名口号“不作恶”(Dont be evil)影响深远。有人问ChatGPT怎样看待“不作恶”?得到的回答:“不作恶是谷歌的非正式企业座右铭,旨在提醒员工关注公司的价值观,并考虑自己行为的道德结果。”这句话被列为公司的行为准则,并被广泛认为是谷歌的定义价值之一。又如(美)鲍勃·查普曼、拉金德拉·西索迪亚著,金沙浪译的《共情:觉醒商业的管理》构建了伟大企业的四个关键原则:利益相关者整合、崇高目标和核心价值观、良心领导者、有良知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方式。谷歌的“不作恶”和“共情觉醒商业”的理念无不反映出当代管理实践者和研究者都在倡导返璞归真于内心良知和志向高远的“心·管理”理念。

笔者曾指出:“任何管理都是由内心而发的。”善恶仅在一念之间,近利还是远瞩造福于社会,也存在于管理者的内心。“心·管理”是:“我的心到哪里,管理就到哪里。”(《心·管理——心到何处,管理到何处》)尤其是在知识快速迭代的当下,ChatGPT、元宇宙……更需要心存良善,志存高远的“心·管理”。良知是至高者置于人类心灵深处的烛照,人性是人类所拥有的高贵情感。秉承以良知与人性为基础的“心·管理”理念是经营者造福人类的宝贵财富,应守正创新并大力倡导。

猜你喜欢

稻盛心学德鲁克
稻盛和夫以德报怨
听稻盛和夫讲“感知幸福”
王阳明心学的价值担当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德鲁克PACE压力控制器
获取幸福之法
《稻盛和夫:活力》
论新时代构建共产党人心学的三重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