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分析李斯特音乐美学

2023-06-27俞寅

艺术大观 2023年1期
关键词:弄臣音乐美学钢琴曲

俞寅

摘 要:李斯特为匈牙利著名作曲家、钢琴家和指挥家,在他的作品中,有着非常多的浪漫元素,更是浪漫主义前期比较具备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他的曲子善于对其他国家的情调来展开进一步的阐述,例如通过它改编的钢琴曲《弄臣》,在其中融入其他国家元素,让人感受到异国的风情,能够让国内外的观众产生不一样的钢琴欣赏体验。因此,本文将通过钢琴改编曲《弄臣》进一步分析、探索李斯特作品中的音乐美学,以供参考。

关键词:李斯特;音乐美学;弄臣;钢琴曲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1-00-03

一、李斯特钢琴改编曲的创作时代背景

李斯特是一位伟大的音乐家,在欧洲浪漫主义时期,为当时比较具有代表性的音乐人物,他也被称为教育家、指挥家、音乐活动家。他出生在奥地利的一个小城市,母亲为日耳曼人,父亲为匈牙利人,也正是因为受到家庭音乐氛围的熏陶,在李斯特五岁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弹钢琴。在八岁的时候,李斯特就开始尝试自己对曲子进行创作,九岁时就已经登上了舞台,并在当地贵族的帮助下到维也纳去学习音乐。他的老师为卡尔·车尔尼。李斯特在维也纳学习的过程中,除了学习钢琴演奏之外,还学习作曲,在1822年,他就登上了维也纳的国会音乐厅,演奏自己的曲子,当时演奏的曲目十分复杂,难度很大,有胡梅尔、克列门蒂的作品,同时他还在现场演奏了贝多芬的音乐,实现了贝多芬音乐和罗西尼之间的深度融合,为人们再一次展现出了他对于音乐的理解,以及在音乐上的创造力。在被巴黎学院婉拒之后,李斯特拜师帕埃尔,这也正式开始了他在作曲上的创作和学习之路。在1924年,通过帕埃尔的影响和引导,李斯特创造出了歌剧《唐·桑科》,很快通过了歌剧审稿委员会的审批,这是李斯特创作出来的第一个歌剧,也是最后一个。在1825年,这首歌在巴黎连续四天演出,并获得了非常可观的反响。尽管后人觉得《唐·桑科》这部歌剧不够成熟,但是对于当时只有13岁的李斯特来说,这部歌剧的出现,已经充分证明了李斯特的年少才华。与此同时,李斯特在钢琴这一领域已经练就了炉火纯青的技巧,被人们称为钢琴之王。在作曲方面,李斯特能够运用全新的创作模式,以保障钢琴的潜能得到全方位的发挥,也正是由于李斯特的出现,为整个欧洲的钢琴领域注入了全新的生机和活力,甚至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李斯特颠覆了当时的钢琴世界[1]。

李斯特深受帕格尼尼的影响,因此无论是从演奏效果或是在感情的表达上,都促使着他在钢琴上实现了与弦乐相似的炫技技巧。为了能使曲子层层推至高潮,必须加入许多装饰性手法,以致达到丰富且震撼的音响效果。李斯特时常使用的技巧包括三度、六度双音及八度技巧、快速音阶进行(半音阶)、分解和弦(琶音)及震音等。李斯特有一套独特的钢琴练习方法,而此方法则是使他的触键如此强而有力的关键。他每天花六个小时练琴,而光是音阶与琶音就占了两个小时的时间,在每一个音符上,他将双手提起并以最大的力气弹入键盘,不论是单音、和弦及八度音程皆是以此种方式弹奏,且在重复练习之下,使手指以及肌肉能够稳固并产生控制力。

二、分析李斯特音樂美学——以钢琴作品《弄臣》为例

《弄臣》即为李斯特在辉煌时期的产物,此时期的李斯特阅历丰富,不论在情感及技巧方面,都达到了更高的层次。针对此作品,笔者对于改编曲的定义有以下结论:改编曲的类型分为“Transcription,Arrangement, Paraphrase”,依照改编的风格排列,“改编曲”(Transcription)最忠于原曲,在结构上并无太大变化;“模拟曲”( Paraphrase)不改变主题,但形式上较为自由,作曲家能够加入自己的想法及素材并进行改编;而“改编曲”(Arrangement)则介于两者之间,李斯特创作了许多钢琴改编曲,而在19世纪上半叶,为歌剧蓬勃发展时期,受到许多歌剧作品的影响,并着手将歌剧作品进行改编,在理解了剧情及角色的特性后,便加入了自己惯用的音乐技法及演奏风格,将威尔第歌剧《弄臣》的四重唱“爱神的美丽女儿”,以不同的音乐表达方式,更加凸显出每个角色的性格。

此首作品中,李斯特使用了平常惯用的技巧,分别为三、六度双音与八度进行、快速音群及琶音,为了凸显出主题旋律之优美音色,这些技巧的练习是不容小觑的。然而,在练习的过程中,正确的姿势为最重要的一环,小至手指,大至整个身体,都有相当大的影响,因此,找到正确的指法及身体放松的位置是极为关键的。

(一)从声乐形象到钢琴形象的转化

李斯特在对《弄臣》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使用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同时使用了非常相似的四个乐段的连缀,不同的段落其长度大概相同,同时,整个钢琴曲的布局分配十分均衡。在整部作品中,选用了歌剧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并通过音乐情绪的掌控和织体复调,将原作进行了改编,塑造出了更为鲜明的人物形象,并使得情节变得乐感化,最终实现了从传统的声乐艺术到钢琴艺术的内化转移。

(二)大量的即兴演奏

李斯特的作品对钢琴的键盘有着非常强大的管控力,也就是具备非常强的即兴演奏能力。李斯特觉得钢琴有着一定的戏剧性特点,有着无限的潜力有待挖掘,这也成为他毕生在钢琴这一领域上的追求目标。因此在对《弄臣》进行改编的过程中,他也在其中增加了大量的即兴创作。举例来说,在《弄臣》的引子这一部分,就有李斯特的即兴演奏,这是在原本作品中所没有的部分,但是通过他的即兴演奏,能够对这一曲子的氛围进行更为有效的烘托,展现出了不一样的气氛[2]。

(三)鲜明的钢琴语汇

1.双音音程、柱式和弦的运用

在《弄臣》这部作品中,使用到了双音音程,主要集中在B段35小节和37小节,双音音程的使用,主要是来自原本作品中主人公女儿吉尔达的演唱,李斯特用双音音程,其主要是为了让整段的和声效果变得更为丰富,情绪更为饱满。在《弄臣》这部作品中,他使用了非常多的双音音程和柱式和弦,让钢琴曲子有了更为饱满的情绪,和声效果也变得更为充实,同时也创造出了不一样的交响效果,整首曲子听起来非常宏伟。

2.八度和弦、八度音阶的运用

在李斯特对钢琴进行演奏以及对曲子进行改编的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定的八度,使用八度音阶快速演奏,是李斯特改编曲中比较常见的,同时,也是十分困难和复杂的。在《弄臣》中,他运用了八度和弦以及八度音阶,首先是出现在钢琴曲的引子部分,如第一小节到第四小节,同时还运用到了歌剧里吉尔达演唱的一段旋律,并通过钢琴曲的裁剪、拼接、二次创作,将两个不同的形象进行了紧密融合,能够进一步呼应人物的性格特色。而在《弄臣》的尾声第97-102小节,运用到了双手八度音阶快速下行,使得乐曲的情绪和情节逐步向前推进,并在最为慷慨激昂的乐曲氛围里,结束了曲子的演奏。

3.双手交替敲击式技法

在李斯特的钢琴演奏过程中,他时常将钢琴这一乐器视为打击乐器,两只手换着敲击,也形成了一种非常具备特色的演奏方法。这也是李斯特艺术美学中比较具备个性特点的音乐表达词汇,音乐响起来之后,节奏短,同时非常激烈,好比打鼓一样,密集又快速,在《弄臣》这样的钢琴曲中,也有一定的使用,主要是用在第70小节中。

4.大量的半音进行

在钢琴曲《弄臣》中,使用了非常多的半音,如半音阶的快速进行以及通过双手之间的交叉运用,使用半音主要是为了对主角滤镜有一定的氛围烘托,其中并没有什么太多实质性的曲子内容,但是对于整个氛围的烘托,以及整个钢琴曲旋律的修饰,却能够展现出十分重要的价值。而李斯特的创作具备这些特征,同时又具备钢琴意义的词汇,以及在《弄臣》中的大量使用,都代表着钢琴演奏方式的全面创新和改革,也能够为钢琴曲演奏技法提供一定的服务。同时运用到双手的长琶音等,都能够让整个钢琴曲听起来十分新颖。而在钢琴曲演奏和钢琴曲创作达成了高度的一致之后,其中的情感也会变得更为丰富,为选择的演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李斯特对于《弄臣》这一歌剧的改编,其中使用到的技巧也能够表达出一定的诗意,促使他的表演技能得到提高。

(四)折射出李斯特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个性精神

1.从表情术语的使用方面来看

在李斯特的钢琴曲表演中,可以看到他对艺术戏剧性的追求,并且非常擅长使用夸张手法来表现艺术张力,以体现曲子的節奏和特征。而这些特征,在他的表情术语运用上,可以寻找到踪迹。举例来说,在《弄臣》引子部分中,第一个小节上就标明了a capriccio。a capriccio主要是指想象力,不是代表某种特定的音乐技巧和弹奏技巧,而是代表幻想、自由和随意的演奏情绪,除了能够对听众展现出钢琴曲演奏的核心要素,也能进一步展现出李斯特在审美上的艺术,凸显他对钢琴曲的自由处理态度,对法国浪漫主义中的自由主义也进行了清晰的回应。

可以看出,李斯特他个人是十分赞同匈牙利民族即兴风格的,他觉得,匈牙利的民间即兴演奏,代表着对传统严重艺术的摆脱,脱离了传统陈旧滞后的“圈套”。与此同时,李斯特使用表情术语,将其视作钢琴曲的弥补,而这些表情术语,除了能够在段落转换的时候得到体现,在某些细节处的情绪色彩变化,也能够发现其中的影子[3]。例如,常常会使用velocissiom、smorzando等,更加喜欢将曲子的节奏渐渐慢下来,或是渐渐强起来,如何把握其中的“渐渐”,就需要钢琴演奏者对乐曲中的元素、技巧、内涵进行进一步的深入挖掘,体现为理性化的钢琴曲演奏。由此可以得知,在《弄臣》中的表情术语中,李斯特在音乐这件事上,是十分“外向”的。

2.从高难度的演奏技巧方面来看

李斯特在乐曲表演过程中常常使用高难度的演奏技巧,这也是他比较具备代表性的钢琴艺术。李斯特的性格,似乎天生喜欢征服,他始终渴望应者云集,关注钢琴曲演奏过程中的高超技巧,他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因此,他在对钢琴曲进行演奏的过程中,也常常会表现出一种将军、王爵一般的气质,驾驭复杂、困难的演奏技巧,似乎也代表着他对钢琴这一艺术领域的征服。演奏时,通过对这些高难度演奏技巧的征服,也代表着对听众的征服。

3.从李斯特的音乐追求来看

确保演奏技术和演奏旋律之间的深度融合,通过钢琴演奏技巧来为音乐服务,代表着李斯特在音乐上的更高追求。因此,李斯特始终关注音乐的内涵,高超的音乐技巧只是为了帮助他寻找到音乐的内涵,并传递给听众。他的钢琴演奏,实现了音乐技巧和音乐情绪之间的深度融合,这也是未来音乐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不是简单地对超高钢琴技巧进行炫技。表达情感,阐述内涵,是李斯特对钢琴曲进行创作和演奏的最高目标,通过对《弄臣》歌剧主题的改编,除了可以展现出李斯特在音乐上的建树,还表现出他较强的艺术表现力和舞台张力。与此同时,对歌剧进行改编,也逐步演化为李斯特的代表词汇。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他更加注重展现出戏剧的对比性,通过夸张手法来表现出音乐的张力,追求音乐表达过程中的情感,是李斯特音乐创作的重要原则之一,所有的演奏技巧、演奏方法和创作方式,都是为了表达出他的情感,只有华丽的技巧是无法跨越艺术王国门槛的,若是没有灵感作为艺术迸发的源泉,那么它也不具备诗意,而社会和听众也不会将其视作为一个艺术品,而艺术品应该承载着灵魂,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

三、结束语

本文以《弄臣》为例,深入了解李斯特所处年代及创作风格,并对与歌剧结合而成的钢琴改编曲进行探讨。笔者认为,在弹奏此作品前,要先了解原创的剧情及背景,对于练习以及对乐曲的了解会更有帮助,也希望能够借着对每位角色性格的了解,在诠释乐曲时,能发挥得淋漓尽致。

综上所述,李斯特对歌剧《弄臣》的钢琴曲改编,除了将歌剧中的情节全方位地表达出来,同时通过他的改编之后,旋律变得更为丰富,声势十分浩大,也带来了不一样的音响效果。与此同时,也促使钢琴这一领域乐曲的表达得到了全方位的丰富,在传承经典的过程中,又为其赋予了不一样的艺术表现效果,钢琴自身的特色也全方位地展现出来。通过对李斯特美学的深入分析,能够让我们更加清晰直观深刻地了解到李斯特作为钢琴家和作曲家的艺术追求。

参考文献:

[1]王晓娜.布索尼演奏李斯特钢琴作品《弄臣》录音分析[J].戏剧之家,2021(33):95-96.

[2]王雅.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的艺术特征与演奏诠释[D].青岛大学,2021.

[3]张榕.李斯特钢琴改编曲《弄臣》艺术特征及演奏分析[D].南京师范大学,2021.

猜你喜欢

弄臣音乐美学钢琴曲
舞台(环球360°)
乡间晨雨(即兴钢琴曲)
夜的钢琴曲(六)
音乐现象理解探究
格拉斯《沙滩上的爱因斯坦》的音乐美学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浅论歌剧《弄臣》四重唱音乐艺术性
夜的钢琴曲(二十八)
“以戏弄臣”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