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柳斯《小品五首》op75.nr5演奏分析
2023-06-27白慧石凯
白慧 石凯
摘 要:让·西贝柳斯是芬兰国宝级音乐家、作曲家,是民族浪漫主义时期无与伦比的北欧音乐家。他的作品内容题材丰富、旋律和声优美、创意灵感独特——充满爱国的理想主义和神话的写实主义,以想象为笔描绘自然主义印象。在西贝柳斯创作后期,创作了大量钢琴小品,具有代表性的是《小品五首》op.75,其中包含的五首乐曲,笔者以最后一首《云杉》为例进行详细分析,通过研究作者生平与音乐本体分析,了解西贝柳斯创作特点,为演奏技巧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以惠及更多人学习与演奏西贝柳斯作品。
关键词:小品五首;旋律动机;演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6-00-03
钢琴小品是钢琴体裁之一,在浪漫主义时期犹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起来,不少伟大的作曲家都将这一题材发扬光大,西贝柳斯创作的钢琴小品继承了浪漫主义时期音乐,融入芬兰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是民族浪漫主义时期绽放的一朵綺丽之花。本文研究的《小品五首》op.75.nr5谱面选自挪威音乐出版社,丹麦威廉·汉森出版公司的版本。这首作品创作手法新颖,乐曲意境融洽,是西贝柳斯钢琴小品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
一、西贝柳斯艺术特点
让·西贝柳斯,于1865年12月8日诞生于芬兰塔格斯特胡斯。西贝柳斯在音乐上的成就与荣誉得到世界的公认,创作涉及多种体裁和形式。这些作品内容多样,风格鲜明,有的富有辉煌磅礴的力量感,有的刻画细腻的内心情感,有的充满清新的田园气质。
西贝柳斯创作了14套钢琴小品,多数是带有标题性质的钢琴小品集,如op.75《小品五首》,以树为主题对五种不同种类树木进行描写:《当花椒树开花》《孤独的冷杉》《柳树》《桦树》《云杉》。op.85《小品五首》则是以花为主题,刻画了五种鲜艳可爱的花草。op.114《素描》,描绘了芬兰五种优美的自然风光。除了标题性质的钢琴小品,也有常规体裁的小奏鸣曲、圆舞曲等作品,如op.67《三首小奏鸣曲》、op.96c《骑士风格圆舞曲》等[1]。
钢琴小品op.75是在他个性风格成熟时期创作的,共五首,其前四首创作于1914年,最后一首创作于1919年,这套曲目选用《西贝柳斯钢琴作品集》中,是非常具有演奏价值的作品,其中第五首《云杉》的题材与内容相对其他曲目来说更丰富。
二、本体分析
《云杉》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有引子与尾声,节拍为3/4拍,速度以慢板为主(见图1)。调式以b自然小调为主,其中根据浪漫主义时期的调性多样化发展,也融合b和声小调与D大调。
开头引子部分为一系列六连音和五连音的向上分解琶音和弦,音型以两组连音进行模进,将和弦呈示织体横向线条化,速度要求逐渐加速并渐慢渐强,使乐曲更具流畅性,推动音乐的发展到A段。和声上属于b自然小调的下属功能组发展到主,再到下属功能组,最后由属功能组发展到A段的一级九和弦。结构上属于传统和声进行,但选用浪漫主义时期新颖的附加音和弦,在功能属性不变的情况下,创造个性化的和声语言。附加四度音和弦在音色上比传统三和弦更加厚重、柔和,见谱例1。
A段是以慢板开始的,使具有圆舞曲乐感的旋律缓慢翩跹。结构分为三个声部,高声部为柱式和弦伴奏,多在弱拍进行,中声部有持续三拍的长音,更有歌唱性的主旋律,低声部是大跨度的单音与柱式和弦。高、中声部基本时值均匀,而低声部以附点节奏为主,两者节奏相结合更有律动感。低声部八度和弦或者双音远距离进行,营造一种空旷深远的感觉。a句半终止结束,b句正格终止结束,这两句都是以自然小调开始,清新自然纯净的风格,到结尾时出现了#A音,又具有和声小调的特征,富有鲜明特性,如谱例2所示。
B段从弱起开始,带有附点节奏的旋律发展到高声部,对比A段中声部的如歌的、浑厚的旋律,高声部轻盈温柔似涓涓细流,娓娓道来。中声部与低声部都是弱拍的柱式和弦伴奏,多为八度进行,宽广地、纵向地支撑旋律发展。从c句进行到d句,旋律又到了中声部,占满三拍的长音从容淡定,低声部半分解和弦自然发展到八分音符分解和弦,就好似树干挺拔的云杉缓慢生长出枝叶,长音深沉坚定,高音灵动轻盈,二者结合构成一幅生动的画卷。整段开头调性是b自然小调,到37-39小节也出现#A音,和声进行也从属五六和弦发展到属功能组的三级七和弦,之后通过共同音转到D自然大调的华彩乐段[2]。
华彩乐段根据表情术语需要展示出果敢、坚决的情绪。低声部单音旋律连贯流畅,高声部跑动的三十二分音符分解和弦与低声旋律先后进行,是整段中处理速度最快,和声最丰富的部分。华彩乐段接着就是低八度音域的引子部分,再现到A1段。
A1段再次回到了自然b小调,a句没有变化,b句在原来A段中的八个小节的基础上去掉后两个小节,加入四个小节的尾声。尾声中第三小节出现了全曲当中最低的大字二组B音。最后运用d句的向上八分音符分解琶音作为结束。
三、演奏分析
(一)旋律与动机
《云杉》主题的旋律朴素、节俭,音域跨度不大,多是围绕数个音迂回展开,这也是民间音乐中常见的旋律动机发展手法。只不过西贝柳斯创作又有他明显的个人风格:区别于民间音乐中乐句与乐句中间缺乏内在联系,西贝柳斯往往从原先乐句衍生出新乐思,继而发展新材料,再推陈出新,这一手法使得音乐材料更为集中,在音乐发展中起重要作用。他于芬兰民间音乐中赋予自己的诠释,更贴合于他的创作,西贝柳斯在曲式上的创新是源自对乐思内在发展性的挖掘,他懂得大自然存在的状态正是遵循、发掘事物本身内在的发展潜力,而不是人为刻意地去琢磨。正因如此,他在音乐中不仅表现了芬兰的民族精神,也包含自然中纯粹的力量,更有他个人创作理念的表达,弹奏中一定要把握好这个点[3]。
引子当中数组向上分解琶音也存在内在旋律线,把每组最后一音汇集就是#F—E—E—D—D—#C音,同样把B段d句分解和弦每小节最后一音汇集可得D—#C—#C—B—B音,这种主题动机从长音开始,音型逐渐级进下降,与芬兰民间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带有独特的忧郁气质,在弹奏中要加深这种旋律的线条感。A段中第3小节与第7小节中充满回旋感的八分音符旋律音型,它们都以B音为中心进行倒影写作,一个是四度跳进后向上级进,另一个是四度跳进后向下级进,强调了小调主音,加强小调色彩。弹奏中遵照谱中的重音记号,让音乐推动向后发展。
(二)节奏与速度
演奏《云杉》不仅要依据原本速度,更重要的是在合理的范围内,根据音乐“内在节奏”来具体调整。演奏者主观的节奏比节拍器等客观节奏更为重要,其节奏的个性抒发对音乐表现也是艺术性的。演奏者对节奏律动的理解融进了主观节奏中,对作品的动力性发展及内心细微变化的情绪表现都是必不可少的。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情绪在不断变化,每个音的时值和节拍也就与客观节奏不全一致[4]。
《云杉》这首作品为圆舞曲乐感的3/4拍,节奏处理不要四平八稳,要符合浪漫气质。引子部分中六连音和五连音弹奏要求是逐渐加速,到接近A段时速度渐慢且音量渐强,两个部分的衔接一定要处理得自然连贯。A段中整体节奏呈现一种错位感,仿佛在风的吹拂下云杉树影婆娑,在晨光的照耀下明暗交错。温柔恬静的B段c1句到肆意幻想般的华彩乐段,在乐感的营造上一定要把握精细。整体慢板速度呈现轻松自如的氛围。
(三)触键与音色
钢琴演奏表现力的把控离不开触键技巧,好的触键技巧能塑造优质的音色效果。不同时期的触键技巧表达出来的音乐形象也不同。古典主义时期注重手指的灵活运用,注重颗粒感与清晰度,音色上追求纯净、典雅。浪漫主义时期触键技巧得到发展与创新,更加开放、科学:有根据重量弹奏的,音乐激情恢宏;有注重指尖发挥平触演奏的,音色层次丰富、色彩斑斓。
《云杉》引子部分,指尖不光要平滑触键演奏,也要把每组连音最后的十六分音符连贯地凸显出来,一条明显的旋律线使乐思清晰明了,带动音乐来到A段。A段中声部为旋律,长音触键要深沉饱满,弱起旋律宛如中提琴厚实磁性,推动音乐发展。伴奏织体部分要轻薄细腻,不要弹出突兀的音头。B段旋律弱起进行到高声部,触键要温柔,带有忧郁色彩。c句第17小节和第21小节的低声部伴奏织体有和弦外音出现,弹奏时不要突兀冒音,d句音型向上分解,但弱拍弱位置的八分音符都是向下级进,要弹出思绪纷飞、轻柔温婉的感觉[5]。
把握好句与句之间的呼吸处理,如B段中c1句到华彩乐段与A1段到尾声部分的延长记号,弦外之音的空间感。演奏的空间感也意味着演奏者要通过联想对《云杉》所包含的意境进行演绎。云杉生长于凉润的气候,把握乐曲中的宁静之感,联觉必不可少,可以体现音乐是与芬兰的自然景色密切相关的。
(四)调性与和声
西贝柳斯的创作以传统古典主义为基石,就像《云杉》中多数运用典型的属—主功能进行,而作为民族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和声与调性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及自己独特的语汇。
古典主义时期正是明确主调音乐,确立传统功能进行的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性多样化发展。乐曲中以b自然小调为主,可每段每句的結尾都落在了b和声小调上,华彩乐段又发展到D大调,弹奏中要把握每个调以及变换调式时的色彩。
浪漫主义后期和弦材料的扩展方式、调性扩张的运用技巧,进一步丰富了传统和声语汇。《云杉》中出现大量附加音和弦、复合和弦,这样在传统和声范围内,功能性材料的运用扩充到极限,创作更加丰富。在传统三度叠置的和弦根音、三音中间添加一个二度音或者四度音,就构成了附加二度音和弦、附加四度音和弦。这种附加音和弦使和弦产生独特的音响效果,音色更为厚重,比之三和弦、七和弦会更加柔和。如引子部分中琶音和弦有附加四度的二级和一级的三四和弦。
四、结束语
西贝柳斯是芬兰国宝级音乐家,是民族浪漫乐派的代表性作曲家。他吸收传统的古典主义音乐走向民族浪漫主义音乐,遵从内心的本性规律创造新的音乐。在自己土生土长的大地上汲取灵感,从芬兰的民俗生活、神话传说、自然风景和民间史诗中吸收养料,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可以看出浪漫音乐的民族性、抒情性和欧洲古典音乐传统完美结合起来,同时也不断融入自己的创作手法。
笔者对《小品五首》op75.nr5的《云杉》进行了研究。作品中以横向线条为基础构思,多声部纵向发展就是西贝柳斯的常用手法;合理地在结构上正确地处理动机——旋律动机,这也是西贝柳斯吸收芬兰民间音乐获得的创作手法;积极的、富于变幻的、灿烂的和声色彩推动着音乐的发展。演奏者要深刻把握旋律与动机、节奏与速度、触键与音色、调性与和声方面来表达云杉的性格意象以及作曲家的创作特点。
《云杉》在整套《小品五首》中属于内容较为丰富的作品,也是非常适合用于音乐会演奏的曲目,理论研究存在很大空间。笔者以理论研究结合实际演奏与谱面,探寻演奏中实际需要注意的问题,以及如何表达意象,希望能为之后的演奏者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赵一凝.西贝柳斯中后期钢琴独奏作品的和声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19.
[2][芬兰]林波姆著.西贝柳斯[M].陈洪,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白迪.西贝柳斯《小品五首》op.75创作与演奏分析[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1,40(04):195-200.
[4]金毅妮.西贝柳斯交响曲构建的民族风格溯源[J].中国音乐,2009(03):166-171.
[5]金毅妮.析西贝柳斯交响曲和声的民族化风格[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4(03):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