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的艺术与演奏技巧
2023-06-27韩雪莹
韩雪莹
摘 要: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的背景下,协奏曲这一体裁被广泛应用于我国民族器乐艺术创作中,丰富了我国民族乐器的艺术表现形式,赋予民族器乐艺术以时代气息与创新动力。本文以唢呐艺术为研究焦点,以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为例,从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与作者介绍入手,分析《渔樵农耕》的艺术特色,并从演奏处理与特殊技巧运用两大方面阐述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的演奏技巧,以供参考。
关键词: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艺术特色;演奏技巧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09-00-03
唢呐协奏曲是中西方器乐艺术碰撞与融合的产物,也是对传统唢呐艺术的创新突破。作曲家在坚持民族寻根的前提下运用西方音乐中协奏曲这一体裁,保留我国传统唢呐艺术之韵味、精神内核,融合西方音乐要素、音乐材料与音乐语汇,在体现唢呐音色特点的同时赋予传统唢呐艺术以新的时代内涵、现代气息,推动我国唢呐艺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并赢得更加广阔的受众基础。《渔樵农耕》是我国唢呐协奏曲之典范,优美的旋律、浓郁的民间风情,且不落俗套的音乐构思,深藏传统韵味的艺术特色都使其契合当代受众的审美追求,也为唢呐艺术的创作与演绎提供了新思路。
一、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的作者简介与创作背景
(一)作者简介
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创作的唢呐艺术作品。刘文金老师于1937年出生于河北省唐山市,于1956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系统性学习作曲理论,在此期间逐步深入接触各类乐器,如唢呐、钢琴、二胡等,自学生时代起便开始努力探索民族器乐艺术创作之路。刘文金老师在五十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包含民族管弦乐、二胡协奏曲、板胡、唢呐、笛乃至交响乐、舞剧、声乐等多种体裁形式的大量优秀器乐作品,加之专业、系统性的作曲理论学习,激发刘文金老师的创作热情,也为其音乐风格的塑造、音乐创作的追求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刘文金老师对传统文化的孜孜追求、对民族器乐本质的坚守以及对民族器乐现代化、开放化与创新化发展之路的探索使其为中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其精神品质、创作哲思也值得后人学习与借鉴[1]。
(二)创作背景
唢呐协奏曲是对传统唢呐音乐体裁的突破。“协奏曲”一词源于16世纪,原意为“协调一致”。至17世纪,“协奏曲”又被赋予新的含义——竞争,由此引申出协奏曲的概念,即一种或多种独奏乐器与管弦乐器协同演奏,在协调一致中竞相演奏,凸显独奏乐器的个性化特色与特殊音乐处理技巧的大型器乐套曲。西方协奏曲的发展较为成熟,经历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进入20世纪后,中西方音乐艺术开始了碰撞与交流,中国音乐借鉴西方音乐的作曲理论、作曲技巧,追求民族音乐的交响性,其中也包含诸多优秀的协奏曲,如刘文金先生于1981年创作的二胡协奏曲《长城随想曲》,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2年创作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创作于2008年,体现刘文金先生根植民族特色的艺术风格,也是其在民族器乐创作领域的又一大创新突破,以其精湛娴熟的作曲技法生动展现了一幅充满民族风情的画面[2]。
二、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的艺术特色
(一)有效继承与合理借鉴的民族性
民族演奏艺术的创新发展需要有深厚文化技艺为支撑,在坚持有效的继承与合理的借鉴背景下,对我国传统民族器乐演奏艺术中程式化的艺术趣味,以及传统音乐在时间积淀与时代洗礼下依然熠熠生辉的美学思想与审美习惯,不断地归纳、总结、吸收后融入自身血脉,再向西方作曲技法、作曲理论吸取精华,广泛学习与借鉴西方艺术形式中具有价值的作曲技艺。正是在这种思想的感召下,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的诞生,移植了天津小调的旋律动机,继承了汉族传统音调元素,追求的是以现代音乐语汇展现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之神韵与精神内核,其优美动听的旋律将人们代入一幅充满民族风情的画面中,这首唢呐作品虽然融合了现代作曲技法,但却掩盖不了其独特的音乐特色和审美韵味。
我国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发展经历了对西方音乐的照搬照抄、对西方音乐的借鉴以及民族性的自我觉醒三大基本阶段,而《渔樵农耕》作为唢呐协奏曲的代表,充分体现出中国艺术家对民族的寻根以及对西方音乐的大胆借鉴,作曲家从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宝库中汲取智慧、积累经验,获得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此部唢呐协奏曲成为经得起人民与时间检验的优秀作品[3]。
(二)根植传统并求新变异的创新性
民族风格意蕴是唢呐艺术创作的价值追求,而民族风格中的“新”是决定民族音乐能否被更多受众认可的关键,并倡导基于民族音乐发展历程、民族音乐基本规律及其依存的民族土壤,在文化交流、碰撞与融合中不断推陈出新。
我國有着悠久的民族音乐发展史,传统文化蕴藏着深刻的内涵,优秀的民族器乐创作必须建立在民族土壤、民族文化根基之上,将艺术家的民族意识、民族精神以及民族素养与现代意识、现代风格、现代技艺结合为有机整体,才能使我国民族音乐获得长足发展。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的创作正是创作者本人对民族文化的深刻理解,借鉴河南坠子、河南梆子、打花鼓以及民俗活动中的唢呐演奏等文化元素,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创作而成。在其他众多的优秀传统音乐作品中也可窥见民族民间音乐的独特魅力。例如,《豫北叙事曲》有着传统与现代融合与碰撞而迸发的魅力;京胡、乐队与女高音《戏彩》则以传统京剧为音乐材料,利用现代作曲技法以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而创作于2008年的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更是传统与现代融合的典范,此部乐曲虽然是一部现代音乐作品,但从旋律、节奏等方面都可体会其所蕴藏的深厚的民族底蕴,即使采用了西方交响乐、协奏曲较为自由的结构形式,但也能够感受到如我国传统音乐中常见的连缀结构。由此可见,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不仅体现着刘文金独特新颖的创作思路、别具一格的创作理念,而且彰显其民族精神、求新求异的个性风格。
(三)立足时代且融会情感的艺术性
情感是音乐的必备要素,技术性与艺术性相统一也是我国民族器乐的审美取向。在时代发展进程中,人们的审美观念有所改变,但中华五千年历史中所积淀的审美价值判断标准、美学思想、审美习惯等都完整地保留下来并得以延续,人们对民族器乐艺术表现形式、视听享受等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态势。民族器乐创作,实则为受众打造了虚拟化、超越现实的审美空间,所需要的艺术形象、音乐形象与人物形象等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高度凝练与艺术化处理,若想让受众沉浸在审美空间中并理解作品的内涵与意义,便需要与人们的审美经验、审美追求相契合,立足时代背景、把握时代审美语境,将人们喜爱的元素渗透至民族器乐创作中。而当代受众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对精神价值的追求提升至前所未有的高度,喜爱的作品中需要饱含深情、体现现实生活的缩影。唢呐作为由民间走向舞台的传统乐器,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且其独特的拟人声特点让情感情绪的表达更加丰富,因此也获得了当代受众的认可、接纳与喜爱。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便是充分发挥唢呐音色优势的民族器乐艺术作品之一,唢呐与乐队演奏间的配合可谓浑然天成,突出唢呐独特的民族个性与演奏技艺,但在听觉感受上并非一味追求如西方交响乐、协奏曲一般恢宏的气势、震耳欲聋的音响效果,而是以音乐对民族故事娓娓道来,在旋律的流淌中缓慢地展开充满民族风情的画面,田间、水边等众多熟悉的场景扑面而来,唤醒了人们的儿时记忆,人们沉浸在乐曲所营造的情境中,与乐曲中的人、事、物产生情感共鸣,体现出作品情感与技艺交织的艺术性特色[4]。
三、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的演奏技巧
(一)演奏处理方法
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与传统曲目最为明显的区别之一便是无引子,而是以高亢激昂的旋律进入,第一部分为单三部结构,直接进入主题并展现唢呐滑音、指音等特殊技巧,使得乐曲旋律欢快活泼、轻松明朗,展现劳动人民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在吹奏时需要结合作品所描绘的场景、蕴含的情感情绪等进行二度创作,如运用唢呐气滑音、保持音等技巧,使得所吹奏出的旋律充满天津小调的韵味。从第58小节开始,乐曲进入高音区,曲风激情、活跃,同时唢呐吹奏的难度提升,此时需要运用快速吐音技巧,尤其是在吹奏连续大篇幅乐句相连的片段时要注意“推气”,即在确保气息储备充足的前提下用腹部的力量支撑气息的流动,找到一种向前推气的感觉,并向头顶上方吐气,同时唇部肌肉保持放松,上下嘴唇对簧片的压力要尽量保持一致,这样可以避免上下唇对簧片压力不平衡,导致气息不够连贯、充足。正确方法为嘴唇中间放松,两边肌肉收缩并形成一定压力,将风口缩小后起到挡风的作用,这样吹奏时的吐气便会连贯自然,保持高音区明亮,具有穿透力。在72至79小节出现了完全模进的四个乐句,每两小节需要换气一次,但需要注意避免换气明显或频繁导致憋气。正确的演奏处理方法为当短乐句出现时循序换气,调整为吸气状态,采用循环呼吸的方式消除换气的痕迹,这样可以保证吹奏出的声音更加连续、自然,并且具有跳跃感。
(二)特殊技巧运用
1.气滑音演奏技巧
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的演奏中包含诸多特殊演奏技巧,如乐曲中频繁运用了气滑音技巧。气滑音技巧与指滑音技巧相似,但两种滑音技巧下动作的主体不同,吹奏的难易程度也有着明显的差异性。指滑音技巧的动作主体为手指,在习练中提高手指的灵活性,根据乐曲节奏进行手指动作便可以演奏出指滑音。在吹奏时要保证手指与气息高度协调,找准手指的发力点。在演奏中以掌指关节处为发力点,手指在手掌的带动下顺势运动,确保手指起、落时值与手指力度的均匀性,避免因力度不均衡而导致声音忽高忽低,给人以突兀感。但气滑音演奏难度较高,是唢呐演奏中的特殊技巧之一,其发声原理为通过控制气息以改变唢呐簧片的振动幅度以吹奏出滑音,要求演奏者能够灵活自如、张弛有度地控制口腔气流,根据乐曲的演奏需求演奏出上滑音或下滑音。在《渔樵农耕》中包含大量运用气滑音技巧的片段,在演奏时需要先吹奏出本音,再适度抬高下颚,在缩小口腔空间的同时提高气息的压力,推动本音流畅自如地滑动到最高音,以此吹奏出上滑音。在吹奏下滑音时则需要在吹奏本音后让下颚微微下沉以缩小口腔空间,降低气息的压力。在演奏《渔樵农耕》时需要确保气滑音与指滑音相互配合、协同演奏,让乐曲的旋律更加悦耳动听[5]。
2.卡碗技巧
卡碗是《渔樵农耕》演奏中经常使用的特殊技巧之一,在吹奏慢板大小唢呐交替的部分时,需要运用卡碗技巧以模仿牛叫声,与作品所描绘的农耕生活场景相契合。唢呐卡碗技巧源于民间,是对传统唢呐艺术风韵的体现。在唢呐演奏中需要采用循环换气法,此部乐曲中包含较多长音,在吹奏时以小腹发力并控制好气息,用鼻子吸气时小腹收紧,促进气息向上流动,并借助小腹的压力将气息送到口腔内部并使两腮鼓起。呼气时则逐渐将气息排出,与乐曲的节奏、速度相协调,控制好气息的流速与流量,小腹肌肉随之放松。吸进第二口气时重复上述呼吸过程,但需要在口腔中气息呼完之前吸入第二口气,且确保两个过程间紧密衔接,这样便可以消除换气痕迹,使唢呐演奏一气呵成。与此同时,为体现《渔樵农耕》的艺术风格、地方特色,可以在演奏中吸足一口气,小腹肌肉有弹性地收缩,让声音微微颤动,模拟弦乐上的揉弦,这样在长音演奏中便会产生色彩更为丰富的音色变化。
3.弹音技巧
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演奏还需要使用弹音技巧,即舌头快速击打簧片的顶端,让吹奏出的声音富有弹性与韵律感。该技巧的运用对舌的灵活性有着较高的要求,在演奏中需要以气息支撑为前提,在确保气息充足、稳定、连贯的基础上让舌头的发力张弛有度,避免过紧而导致声音不清晰,也避免过松而无法体现跳跃性,正确的吹奏方式为舌头轻盈、干净利落地擊打簧片,既可以起到装饰作用,又能让旋律跌宕起伏。唢呐弹音技巧运用中,口型也与其他技巧不同,嘴角不需要向外拉伸,而是将嘴唇收紧、上下嘴唇力度一致,吹奏的同时瞬间缩紧嘴角,这样可以更好地模拟三弦演奏。
四、结束语
唢呐协奏曲《渔樵农耕》是我国著名作曲家刘文金先生创作的作品,有着有效继承与合理借鉴的民族性、根植传统与求新变异的创新性以及立足时代且融会情感的艺术性。优秀的民族器乐作品饱含作曲家的创作哲思与审美价值追求,为当代民族器乐艺术的创作提供了典范,也对民族乐器的演奏技艺提出更高标准,唯有根植民族土壤,吸纳多元文化之精髓,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实现我国民族器乐的高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春梅.影响唢呐演奏韵味的因素分析[J].戏剧之家,2022(28):75-77.
[2]金开目.论唢呐循环呼吸技巧的突破[J].黄河之声,2022(18):132-134.
[3]郭柱.唢呐演奏中的呼吸技巧及其训练方式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16):54-57.
[4]王志刚.浅谈唢呐在民族管弦乐团中的运用[J].艺术评鉴,2017(19):31-32.
[5]张倩渊.现代唢呐演奏辑要撷述[J].齐鲁艺苑,2017(04):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