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你了解骨折康复过程

2023-06-27陈朝蔚

健康之家 2023年9期
关键词:骨膜断端夹板

陈朝蔚

骨折是临床常见的骨损伤类型,发病率较高,若不及时治疗,可导致畸形愈合、功能障碍、感染等不良预后,因此需尽早治疗,以恢复骨折端的解剖结构,促进骨折愈合。那么,骨折康复过程是怎样的呢?

人体的骨骼结构

骨骼是人体的重要组织结构,成年人共有206块骨头,约占体重的1/5。不同位置的骨骼及连结存在一定差异,包括长骨、短骨、扁骨和不规则骨等,但是骨骼的基础结构基本一致,主要包括骨质、骨膜、骨髓骨的血管神经。

骨质

骨组织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两部分。前者是骨骼的力学支持结构,致密且坚硬,耐压性较大,可以支撑起人体组织的重量;后者的密度相对较低,由骨小梁構成的网络形成。骨密质坚硬如象牙,骨松质则充满弹性,两者结合,一硬一软,可使骨骼具有硬度和弹性。

骨膜

骨膜是紧贴在骨表面的薄膜,分为内、外两层结构,属于结缔组织。骨膜中交织着丰富的血管、神经,是骨骼的重要结构。

骨膜外层由一层紧密的胶原纤维构成,可以保护和固定内层骨膜。在骨骼损伤中,骨膜发挥者修复骨损伤的重要作用,可新生骨细胞,促进骨骼结构恢复。此外,骨膜具有营养骨骼、维护骨骼功能等作用。

骨髓及骨的血管和神经

骨髓是骨髓腔内的结缔组织,也存在于骨松质间隙中,发挥着造血功能。骨的动脉多样,包括骨膜动脉、滋养动脉、干骺端动脉、骨膜动脉等,在血管周围还分布了一些神经。

常见的骨折类型

骨折是骨骼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形成的骨骼损伤,成因较为复杂,主要包括直接暴力和间接暴力损伤两大类。此外,积累性劳损也可导致骨折。根据骨折后骨骼碎裂情况,又可分为横骨折、粉碎骨折、斜骨折或螺旋骨折等。骨折患者多伴有软组织损伤,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骨折端位移。骨折发生后,局部骨折与外界相通,称为开放性骨折;若局部骨折,未与外界相通,称为闭合性骨折。

骨折的愈合过程

“淤积”阶段(血肿机化期)

骨折发生后,血小板及其他人体修复因子聚集在骨折端和周围软组织处,以控制出血。而已经流出血管的血液凝结成血块,形成血肿,可控制局部进一步出血。经过数天后,骨折断端和软组织损伤的位置开始分化,出现成纤维细胞,形成新的毛细血管网;而白细胞发挥着抗炎和吞噬作用,促进血块形成纤维组织,恢复局部的血液、营养供给,为骨膜提供了修复能量。大量纤维组织出现,连接骨折断端,进入为期约2周的纤维愈合期,为骨折端愈合奠定良好的基础,便于后续的骨质修复。

“新生”阶段(原始骨痂期)

该阶段是临床愈合期,可持续4~8周,是骨骼“新生”的重要时期。骨折断端建立了初步纤维细胞连接后,局部的骨膜迅速生长,修复内、外膜损伤,同时新生血管也进一步丰富,血管介入骨组织,形成骨样组织;随后进入膜内成骨阶段,骨样组织骨化成新骨,充满骨折断端,骨骼内外形成了一定量的骨痂。与此同时,骨髓腔内的血肿开始物质转化,由纤维组织转化为软骨,软骨增生填满局部,再发生钙化、骨化反应,形成骨痂。骨折断端内、外的骨痂逐渐融合,形成原始骨痂。原始骨痂形成后,骨折端将达到临床愈合的效果,同时可减轻肌肉收缩力,促进软组织修复。

“骨合”阶段(骨痂改造期)

该阶段持续时间达到8周以上。原始骨痂不断强化,提高了骨痂的坚固程度,此时可开始肢体的活动和负重,以适应骨骼的生理功能,同时也可刺激原始骨痂形成永久骨痂,骨折端形成的无用骨痂则逐渐被清除。永久骨痂形成后,骨折端已经消失,此时已经无法看到明显的骨折痕迹,骨折端两侧的骨髓腔也相通,达到骨性愈合的效果。

骨折的三期辨证分型用药

骨折早期

骨折早期筋骨脉络受损,气血淤积凝滞,导致经脉受损,疼痛肿胀。应在控制出血后,采取活血化瘀、利水消肿的对症治疗,可改善骨折处肿胀、疼痛的症状。常用的方剂为和营止痛汤(当归、赤芍、木通、桃仁、苏木、川芎、川断续、乌药、陈皮、乳香、没药、木通、甘草)、元活血汤(柴胡、瓜蒌根、当归、红花、甘草、穿山甲、酒大黄、桃仁)、肢伤一方(当归、生地、赤芍、桃仁、木通、黄柏、防风、红花、乳香、甘草)等方剂治疗,以发挥益气养血、活血祛瘀、通络止痛、消肿利水的作用。同时,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辨证分析,加减治疗,缓解患者发热(金银花、生地)、腹胀便秘(大承气汤)、肿胀(五苓散)、阴虚(沙参、花粉)等症状。

骨折中期

该阶段是骨痂形成、临床愈合的关键时期,需合理辨证分型用药,促进骨折康复。该阶段骨折端肿胀、疼痛程度显著减轻,但仍未完全消除,且骨折断端尚未连接,因此,应在活血化瘀基础上,扶正固本,接骨续筋,形成新骨,促进骨折愈合。该阶段可采用新伤续断汤(醋自然铜、当归、骨碎补、桑枝、地鳖虫、川断续、苏木、丹参、桃仁、泽兰、元胡、乳香、没药)、桃红四物汤(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桃仁、红花)、肢伤二方(当归、赤芍、续断、威灵仙、骨碎补、五加皮、生薏仁)等,以活血化瘀、补肾壮骨,促进患者骨折愈合,改善局部肿胀、疼痛症状。

骨折后期

该阶段以壮筋骨、养气血、补肝肾为主,增强接骨续筋效果,促进骨折愈合,形成永久骨痂,便于患者开展功能锻炼,恢复骨折处的运动功能。养气补肾、补骨壮骨的中药方剂为六味地黄汤(熟地黄、茱萸、乌药、泽泻、茯苓、丹皮)、肢伤三方(当归、黄芪、威灵仙、白芍、续断、骨碎补、木瓜、花粉、熟地、自然铜、土鳖虫)、八珍汤(党参、白术、茯苓、熟地黄、当归、川芎、白芍、炙甘草)、虎潜丸(狗骨、陈皮、锁阳、龟板、干姜、知母、白芍、熟地黄、黄柏)等,同时根据患者骨折后的体质变化,给予补益脾胃治疗。此外,还可使用海桐皮汤(海桐皮、透骨草、乳香、没药、当归、川椒、川芎、红花、威灵仙、白芷、防风、甘草)作为外洗汤,改善患者的局部疼痛、僵硬等不适感。

中医小夹板优势与应用

中医小夹板的优势

小夹板是中国接骨学发展的成果,为中医骨折的重要疗法。中医小夹板倡导“动静结合”的治疗理念,既要维持固定状态,又要适当开展功能锻炼,两者理念相结合,动静相宜,治疗理念先进性更为突出。中医小夹板的固定作用与适度活动相结合,而非完全制动,康复早期也可进行适度功能锻炼,有助于刺激骨痂形成,预防肌肉萎缩、挛缩,恢复骨折位置生理功能。中医小夹板控制了骨折端的异常运动或不利活动,满足了骨折早期固定的基本要求,同时可根据康复进展适度活动,恢复肌肉舒缩活动,为骨折后功能恢复提供了有利条件。在骨折后疼痛控制方面,小夹板也具有良好的优势,可有效减轻疼痛感受,有助于患者及时开展康复运动。

骨折发生后可能会形成局部创伤,存在一定的并发症风险,主要包括骨折移位、切口感染、畸形愈合、关节僵直、延迟愈合/不愈合、肌肉萎缩、神经损伤,对患者预后影响较大,严重者可导致残疾,因此需积极预防。中医小夹板固定后,能使骨折端产生纵向作用力,促进断端拉紧,消除断端空隙,有助于骨痂生成,促进骨折愈合,从而预防并发症。此外,中医小夹板属于弹性固定,肌肉舒缩活动限制较少,可以维持一定的肌肉运动,有助于降低关节僵直、肌肉萎缩风险。

中医小夹板的应用

适应证和禁忌证

当前,中医小夹板主要应用于四肢长管骨闭合性骨折治疗,固定效果较好,可维持对位,患者体感舒适。但中医小夹板也存在多种禁忌证:(1)开放性骨折、粉碎性骨折等患者,禁用中医小夹板;(2)骨折后出现明显位移、错位者,禁用中医小夹板;(3)不稳定性骨折者,慎用中医小夹板;(4)伴有严重软组织损伤或神经血管损伤者,慎用中医小夹板;(5)伴有感染性疾病、病情复杂者,慎用中医小夹板;(6)合并血循环障碍或周围神经病变者;(7)脊柱骨折及其他位置骨折难以固定者;(8)危重症患者或感觉功能障碍者;(9)皮肤存在擦伤、水泡者等。

中医小夹板的应用方法

中医小夹板的固定方法操作简单,采用夹板、纸压垫、绷带、束带等物品即可完成固定。根据患者骨折位置,将纸压垫放置在合适的位置,并用胶布固定;再采用束带捆绑,调整松紧度,当推动夹板可以轻松上下推移1 cm時,提示松紧度合理。若患者存在骨折断端位移,可在影像学指导下实施手法复位。

(1)伸直型骨折:对抗牵引,实施对抗牵引,解决重叠移位;侧推,将骨折远端推向近端,防止关节内翻;端提,两个拇指抵住远断端向前,其他四指环抱骨折近端相对用力,期间保持关节稳定,一直到感受到有骨折复位的骨擦感为止。(2)屈曲型骨折:对抗牵引,通过该方式解决重叠移位问题;侧推,将骨折远端推向骨折端,防止关节内弯曲;端提,使用两个拇指抵住远段端向后延伸,其他四指环保骨折近端相对用力,期间要伸直关节,一直到感觉到有骨折复位的摩擦感觉为止。

在复位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嵌插、分离、矫正程度等情况,不能矫枉过正。固定后早期患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制动,避免出现断端移位。小夹板固定后,应注意监测患肢的血液循环,如发现肿胀加剧、疼痛加重、青紫淤血等情况,应及时进行超声等检查,确认有无内出血等情况。固定4 d后,若患者肢体肿胀程度有所减轻,可开始调整小夹板的位置和固定松紧度。每隔1~2 d小夹板上下推移1 cm,适当放松约束带,但需保持夹板的固定效果。中医小夹板治疗期间,患者要每周来院复查,运用影像学手段监测骨折愈合情况。若发现骨折位移应重新复位,必要时更改固定方式。复查显示骨折断端纤维连接完成,选择合适的小夹板重新捆绑,随后仍每周复查一次,直至达到临床愈合。

骨折愈合后的康复锻炼

骨折后的康复锻炼应在医生指导下实施,切勿自行锻炼,避免引起骨折端的再次损伤。患者骨痂初步形成后,可适当进行静力锻炼,并活动关节功能。活动应适量,避免劳累和大幅度运动。患者可在肌力平衡状态下,进行肌肉收缩与舒张功能锻炼,以改善自身肌肉的力量和活动度,预防肌肉萎缩。 骨科医生或康复师会指导患者分段、分时训练,并根据耐受情况逐渐增加关节运动范围,预防关节僵硬。骨痂完全形成后,可指导患者开始全面的功能锻炼(下肢骨折者不负重),进行全关节范围活动,逐渐增加运动量。待患者关节肌力和活动度改善后,可调整运动方案。下肢骨折者,从不负重运动状态逐渐过渡至负重状态,同时还需进行步行和步态训练,以纠正行走过程中的不良体态和步态,适应新的生物力学结构,改善平衡能力,最终适应患侧肢体,可以独立正常行走。指导患者进行膝关节、髋关节等周围肌群的拉伸训练,改善肌肉紧张状态,缓解膝关节疼痛、僵硬等不适。患者可行走后,可指导其进行自理能力训练,如穿衣、洗漱、如厕等。

猜你喜欢

骨膜断端夹板
全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病例分析及文献回顾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子宫切除术后阴道断端裂开的预后因素:巢式病例对照研究
骨膜反应对骨病变的诊断价值
2020 年第1 期继续教育选择题
钛夹板应用于美学区引导骨组织再生1例
边条翼夹板结构强度设计
捆扎钢丝结合缝线引导指屈肌腱断端回缩的临床应用
大隐静脉包裹肌腱断端防止伸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
骨膜外克氏针固定并切开修复Ⅰ区伸肌腱断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