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银行内部审计治理对信息披露质量的影响研究

2023-06-27伍伦

中国内部审计 2023年5期
关键词:信息披露内部审计商业银行

伍伦

[摘要]本文以2016—2019年我国79家商业银行为样本,首次实证检验了银行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治理效应。结果显示,银行内部审计治理水平越高,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越低,该结果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对收益减少型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治理效应在大型银行、上市银行更显著;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内部审计能够替代外部治理机制,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丰富了金融与审计领域的交叉研究,为银行监管机构科学评价内部审计工作,区别利用内部审计成果,提高监管效率及防范金融风险提供了有益启示。

[关键词]内部审计   信息披露   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   商业银行   金融审计

一、引言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发生后,社会各界对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其财务会计信息不仅为宏观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也直接影响着管理部门对金融体系风险的评估和防控,金融机构会计信息完整、及时和真实是科学制定经济安全和金融风险监管政策的前提条件。商业银行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最为便利且成本最小的工具之一就是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计提成为研究银行业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问题,且已有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商业银行确实存在通过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损害了银行会计信息质量,藏匿了真实的风险,影响了经济及金融政策的制定以及经济决策的效率和科学程度。

2016年,原银监会颁布了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对银行内部审计组织架构、职责范围、监督评价等作出了明确规定。为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用,2018年,审计署修订颁布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审计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作为三大审计力量之一的内部审计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议题。囿于相关信息的完整性及可得性,以往关于内部审计的实证研究较为少见,同时,因金融行业的特殊性,研究金融业盈余质量的成果也相对匮乏,且大多集中在探讨是否存在盈余管理行为,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区域竞争、外部审计等如何影响银行盈余质量,而针对银行内部审计能否对其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作用的研究尚属空白。

有鉴于此,本文通过手工收集2016—2019年79家商业银行样本数据,以《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为指导,采用文本分析法,构建内部审计相关评价指标,首次实证检验了银行内部审计治理水平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影响。本文可能的研究贡献如下:(1)通过手工收集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财务会计等相关数据,立足金融行业,补充了银行会计信息质量领域的研究。(2)新时代下,内部审计理论及实务亟需创新发展,因数据相对匮乏,导致关于内部审计的实证研究较少,本文不仅补充了内部审计实证的相关文献,也丰富了审计与金融领域的交叉研究。(3)本文的研究结论具有实践意义。一方面,本文发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有显著的治理效应,说明内部审计在防范金融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因此,监管机构应指导、监督商业银行提升内部审计质量。另一方面,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好的大型上市银行中,内部审计发挥的治理作用更加明显;而对金融生态环境较差地区的银行来说,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抑制效应更加明显。因此,相关监管机构应区分不同情境,评价银行内部审计质量及利用内部审计成果,进而提升监管效率。

二、制度背景、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贷款、投资、中间业务是商业银行主要的三类资产业务,其中贷款业务最为重要。按照《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相关原则,有客观证据表明贷款发生减值时,银行需对贷款计提减值准备,该会计方法称之为“已发生损失模型”。2014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颁布《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9号——金融工具》,提出银行贷款要根据预期信用损失计提减值准备,该会计方法称之为“预期损失模型”,并要求于2018年正式实施。2017年3月,我国财政部发布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提出“预期信用损失”的概念,根据该准则银行需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对贷款进行减值会计处理并确认损失准备,该准则要求境内外同时上市或者在境外上市企业于2018年起实施,境内上市企业于2019年起实施,非上市企业于2021年起实施,因此,“预期损失模型”将替代“已发生损失模型”。

无论是“已发生损失模型”还是“预期损失模型”,贷款损失准备是商业银行最大且最为重要的应计项目,通常分为非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与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其中,非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是在风险发生并确认之后的客观计提,用于覆盖未来的信用风险损失,一般不受管理层的干扰。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是在风险发生之前基于预期损失而计提,由于未来损失具有不确定性,管理层通常会根据特殊目的人为选择其计提标准和比重,因此,它成为管理层主观意志的直接体现。已有证据表明,银行管理层会基于平滑收益监管目的、信号传递对贷款损失准备进行会计操纵。然而,“自由裁量”贷款损失准备降低了会计信息的透明度,破坏了市场约束功能,加剧了银行风险乃至系统性风险。因此,降低贷款损失准备信息的不對称程度,提高其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银行稳健运营,抑制银行风险,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它通过系统、规范的方法,审查和评价组织的业务活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适当性和有效性,以促进组织完善治理、增加价值和实现目标。审计的信息功能理论认为,审计具有强化会计数字的可信度以减少交易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的作用,其本质功效在于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和增进财务信息价值。以往研究非金融行业的经验证据显示,内部审计能够识别、纠正财务报表的不恰当或欺诈行为,降低盈余管理程度,进而促进会计信息质量的提升,内部审计提供确认服务可以增强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的可信性,减少信息不对称。因此,本文认为,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通过直接对贷款损失准备相关会计信息开展确认活动,可以达到减少信息不对称程度,提高信息披露质量的目的。

根据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下属的发起人委员会(COSO)内部控制理论,内部审计作为内部控制“五要素”之一内部监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确认者,监督、评价和改善内部控制是其基本职责,同时,内部审计还可以为内部控制领域提供咨询服务,防止内部控制出现重大缺陷。内部审计质量影响控制活动的有效性,内部审计职能履行有助于公司提高内部控制质量。COSO报告明确指出,内部控制的首要目标是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已有的经验证据也表明,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而提升会计信息质量。本文认为,银行内部审计通过开展确认、咨询活动可以提高内部控制质量,进而抑制管理层计提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设:银行内部审计治理水平越高,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越低。其中的作用机理与路径如图1所示。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由于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于2016年颁布并实施,本文以2016—2019年为区间,通过银行官方网站手工收集了100余家各类商业银行的年报数据。剔除未披露的内部审计信息,以及相关财务及公司治理数据缺失的样本,最终获得了79家商业银行共计260个样本数据。样本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

从样本分布年度来看,每年的样本数量均为60余家,分布较为均衡。样本类型包括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3种类型。按上市分布来看,上市银行的样本有110家,非上市银行样本有150家。按地区分布来看,发达地区的样本数量占绝大部分,样本较少的地区为西部地区,这与我国银行业的实际情况相一致。总体而言,本文的样本具备较强的代表性。

(二)变量设定

1.被解释变量: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

参考以往研究,本文构建如下操纵性贷款损失拨备估计模型:

其中,为期末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拨备,为期初贷款损失拨备余额,为期初不良贷款余额,为当期不良贷款的变动量,为当期核销的贷款损失准备,为期末贷款总额,为当期贷款总额变动量。参考张敏等(2015)的研究方法,本文对模型(1)中各变量按照期初资产总额进行平减并进行回归分析,以残差项衡量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标注为,并将其绝对值作为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代理变量,用以衡量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程度。

2.解释变量:内部审计治理水平。

本文参照已有文献的研究思路,结合《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相关要求、样本数据的实际披露情况以及相关信息的可比性,采用文本分析法,选取以下指标来刻画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治理水平:

(1)内部审计机构的独立性、权威性及有效性。《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要求,“商业银行应建立独立垂直的内部审计体系”“监事会对本银行内部审计工作进行监督,有权要求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提供审计方面的相关信息”“高级管理层应支持内部审计部门独立履行职责,确保内部审计资源充足到位”。理论上,相较于监事会和高管层,隶属于董事会有利于增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客观性及权威性。本文按照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层级及隶属模式从低到高依次赋分,作为内部审计机构独立性、权威性及有效性的代理变量。

(2)内部审计的履职范围。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越广,说明银行对内部审计的重视及支持程度越高,越有利于内部审计发现盈余操纵行为。根据《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事项应包括:公司治理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经营管理的合规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的适当性和有效性;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和有效性;会计记录及财务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信息系统的持续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机构运营、绩效考评、薪酬管理和高级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监管部门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以及监管部门指定项目的审计工作等。本文据此将内部审计履职范围划分为:经营管理审计、财务收支审计、风险管理审计、内部控制评估与审计、信息科技审计、员工及绩效管理审计、高管经济责任审计等7类。对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在某一会计年度内开展的审计类别数量进行打分,每开展一类审计计1分,累计最高7分,作为内部审计履职范围的代理变量。

(3)内部审计与审计委员会的互动程度。《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指引》指出,内部审计部门应“确定审计范围、审计重点、审计频率,编制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并报审计委员会批准”“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审计报告发送至审计对象,并上报审计委员会及董事会”“审计委员会对董事会负责,经其授权审核内部审计章程等重要制度和报告,审批中长期审计规划和年度审计计划,指导、考核和评价内部审计工作”。本文将审计委员会与内部审计之间的互动事项划分为:审核或批准审计制度、审核或批准内审部门相关工作方案、审核或批准审计规划或计划、审核或批准内部审计报告(管理建议书)、聘请外部审计师相关事项、监督及评价内部审计工作等6类。对商业银行审计委员会在某一会计年度内完成上述事项的数量进行打分,完成一类事项计为1分,累计最高6分,作为审计委员会與内部审计互动程度的代理变量。

最后,根据各样本总得分的中位数将样本划分为高低两组,分别赋值为1和0,记为IA。

3.控制变量。

参考已有文献的做法,本文将银行规模(SIZE)、总资产增长率(GROWTH)、当期盈余水平(EBIP)、核心资本充足率(CAR)、存贷比(LDEP)、产权性质(STATE)、外资持股比例(FOREIGN)、独立董事比例(INDRATIO)、外部审计机构(BIG4)等作为控制变量。各变量定义如表2所示。

(三)回归模型

本文构建如下研究模型以验证研究假设:

根据前文提出的研究假设,本文重点在于观察的方向,若其显著为负,研究假设即得到验证。本文的数据处理使用的是STATA15.0软件。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表3报告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可以看出,银行当期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LLP)均值为0.0072,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02和0.0362,说明不同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存在差异。期初贷款损失准备余額(LLA)平均水平达0.0139,数值较大,表明银行业可能会利用贷款损失准备进行会计操纵。当期不良贷款余额(NPL)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和0.1563,不良贷款变动(ΔNPL)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1420和0.7853,反映出不同银行信贷资产管理能力存在显著差异。期末贷款总额(LOANS)的均值为0.5115,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为0.2499和0.8873,说明不同银行信贷业务经营水平差异较大。贷款总额变动(ΔLOANS)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1259和0.2151,表明银行业贷款增长速度存在显著差异。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ALLP)的最小值和最大值分别为-0.0092和0.0206,说明银行利用操纵性贷款准备目标不一,有的进行了收益增加型盈余管理,有的进行了收益减少型盈余管理。整体而言,所有变量符合实际情况。

(二)回归结果及分析

因本文样本为截面和时间混合的Pool数据,为调整银行和时间两个维度的自相关及异方差问题,以得到更稳健的回归结果,本文对银行和时间进行双重cluster回归。表4报告了本文的主要回归结果。从表4第2列可以发现,银行期初贷款损失拨备余额(LLA)与本期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LLP)显著负相关,表明期初贷款损失拨备余额越大,银行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则越低。期初不良贷款余额(NPL)、期末贷款总额(LOANS)、当期贷款总额变动量(ΔLOANS)与本期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LLP)显著正相关,表明期初不良贷款余额、期末贷款总额、当期贷款总额增加幅度越大,银行计提贷款损失准备则越多,系数方向均与预期相符。从表4第4列可以看出,内部审计治理水平(IA)的系数在1%的水平下显著为负,说明内部审计治理水平越高,银行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ALLP|)越低,研究假设得到了验证。此外,银行盈余水平(EBIP)的回归系数在5%显著性水平下显著为正,表明银行盈余水平越高,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金额则越大。独立董事比例(INDRATIO)、“四大”审计(BIG4)的系数显著为负,表明董事会的独立性、良好的外部审计治理机制有助于抑制管理层的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与研究理论相符。

(三)稳健性检验

1.替换变量。

考虑到宏观经济因素会影响银行业的管理行为,本文在(1)模型中加入宏观经济变量,构建如下模型:

上述模型中,为银行所在省份第年地区生产总值的变动率,为银行所在省份第年地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率,为银行所在省份第年地区失业率的变动率,其他变量同模型(1)。本文对模型(3)进行回归,将残差计为,并将其绝对值作为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代理变量,重新代入到模型(2)进行检验,回归结果如表5的所示,可以发现,内部审计治理水平()系数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进一步证实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2.删除国有大型商业银行样本。

国有五大商业银行在我国具有特殊地位,其资产规模、品牌效应、地区分布等方面具备其他银行无法比拟的优势,为避免它们对回归结果造成偏差,本文剔除了五大国有商业银行的样本重新进行回归,回归结果如表5的所示。可以看出,银行期初贷款损失拨备余额()、期初不良贷款余额()、期末贷款总额()的系数方向均与上述一致,且均通过了显著性检验。内部审计治理水平()系数通过了5%的显著性检验,再次证明了本文的研究假设。

3.内生性检验。

本文采用两阶段回归模型进行内生性检验。首先,选取同年份同地区银行内部审计治理水平的平均值()作为第一阶段的外生变量。其次,本文将影响银行内审治理水平()的因素设定为一系列解释变量的函数,这些变量具体包括:银行规模()、成长性()、资本充足率()、盈余水平()、存贷比()、产权性质()、外资股持股数量()、独立董事比例()、是否为“四大”审计()、同年份同地区银行内审治理水平均值(),并构建如下模型:

最后,通过对模型(4)进行回归计算得到逆米尔斯比率(),再将作为控制变量一并放入到模型(2)中进行第二阶段回归。表6报告了两阶段检验的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的系数仍然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研究假设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

五、进一步分析

(一)区分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类型

当的符号为正时,表明银行通过操控贷款损失准备以达到调减当期盈余的目的,而当的符号为负时,则表明银行通过操控贷款损失准备以达到调增当期盈余的目的。为此,本文通过区分的方向进行分样本检验,进一步考察内部审计有助于抑制哪种类型的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表7报告了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当为正向时,内部审计治理水平()系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为负,而当为负向时,其系数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这表明内部审计治理水平越高,收益减少型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越低。

(二)区分不同类型的银行

本文将样本银行按期末资产中位数分成高低两组进行分组检验,考察内部审计在不同规模银行中发挥作用是否存在差异,表8 报告了回归结果。可以看出,的回归系数在大规模银行组显著为负,而在中小银行不显著,这说明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治理在大规模银行发挥了显著的效应。可能的原因是相对于大型银行,中小型银行存在着资产规模小,发展相对落后,风险管理能力弱等问题,其内部治理结构不尽完善,进而其内部审计治理水平相对较弱。

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上市步伐不断加快,上市银行与非上市银行所面临的监管环境存在差异。本文根据上市情况,将样本银行划分为上市银行组和非上市银行组,考察内部审计在上市与非上市银行中的治理效应是否存在不同,表8的报告了回归结果。结果显示,IA的回归系数在上市银行组显著为负,在非上市银行组不显著,说明上市银行的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的治理发挥了显著的效应。可能的原因是上市后银行面临着更严格的监管环境,促使其改善了治理水平,从而提升了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抑制效应。

(三)考虑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影响

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直接影响着银行的治理结构和经营效率。在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地区,往往有着更少的政府干预、更发达的经济基础、更加市場化的金融体系、更为完善的制度和诚信文化建设。一般来说,银行所在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越好,其外部、内部治理机制就更健全,运行也更为有效,从而可以对银行的盈余管理产生更积极的监督和约束作用。作为良好的外部治理机制,金融生态环境本身能够对银行盈余管理发挥积极的治理效应,那么银行的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治理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会相对弱化,即外部金融生态环境与银行内部审计治理机制可能存在替代效应。

本文利用《中国地区生态金融环境评价(2009—2010)》中各省区市金融生态环境总指数并将其按照中位数划分为高低两组分别进行检验,表9报告了回归结果。结果显示,在金融生态环境好的地区,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回归系数为负但不显著,而在金融生态环境差的地区,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抑制作用显著,证实了外部金融生态环境与银行内部审计治理机制存在替代效应。

六、研究结论与启示

本文利用手工收集的79家商业银行2016—2019年的年报数据,采用文本分析法,构建内部审计治理水平的评价指标,实证检验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治理效应。结果显示,银行内部审计治理水平越高,其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越低。进一步研究发现,内部审计对收益减少型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有显著的抑制效果。内部审计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的治理效应在大型银行、上市银行中更加显著。在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区,内部审计能够一定程度上替代外部治理机制,对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从操纵性贷款损失准备视角,首次实证研究了银行业内部审计的治理效应问题,丰富了金融与审计领域的交叉研究,也为监管机构指导、监督及评价内部审计工作,区别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以提高监管效率,科学制定相关政策,防范金融风险等提供了有益启示。

(作者单位: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邮政编码:510699,电子邮箱:744986747@qq.com)

主要参考文献

[1]蔡春,蔡利.关于中国内部审计未来发展战略问题的相关思考[J].中国内部审计, 2010(6):24-25

[2]蔡春,蔡利,陈幸.内部审计质量与盈余管理:来自中国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 2009(6):9-20+101

[3]陈靓雯,吴溪.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计提与利润平滑:新会计准则的影响[J].审计研究, 2014(1):105-112

[4]钱先航,刘舒,曹廷求.银行的外部审计有效吗?—来自我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5(3):103-111+160

[5]谢露,王欣,张敏.区域竞争与商业银行的盈余质量:基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验证据[J].金融研究, 2016(7):134-149

[6]祝继高,王春飞,尤可畅.审计师特征与商业银行贷款损失准备:基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的实证研究[J].审计研究, 2015(4):105-112

[7]Bushman R,Williams C.Accounting discretion,Loan Loss Provisioning,and Discipline of Banks Risk-taking[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2012,54(1):1-18

[8]Hansen G.Predicting Loss Loan Provisions by Including Loan Type Characteristic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and Finance Research, 2015,9(2):53-67

猜你喜欢

信息披露内部审计商业银行
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国内外证券注册制比较研究
商业特许经营法律制度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煤炭行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研究
我国制药企业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研究
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并购绩效的实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