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策略
2023-06-27朱云艳
朱云艳
阅读是文明的基石,是传递人类文明的薪火,更是提高个人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和主观能动性,对学生后续各学科的知识学习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将阅读习惯培养的教育任务贯穿教学全程,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促使该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一、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首先,建立班级图书角。为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资源,教师可在班级内建立图书角,摆放阅读资料。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语文活动等机会进行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
其次,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学生坚持阅读的动力。学生在阅读兴趣的驱使下,阅读书籍,在脑海中构建文字表述的画面,强化阅读意识。教师可以告知学生阅读的意义,如陶冶情操和净化心灵、积累写作素材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尤其是对于那些很少阅读的学生,教师可以采取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阅读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与表达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互相分享阅读的成果。
最后,积极开展亲子阅读活动。在亲子阅读活动中,学生可放松身心,减少对阅读的抵触心理。家长监督和指导学生的阅读活动,切实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引导学生发现文本中蕴含的道理,体验阅读的魅力。
二、形成开放的阅读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意识
首先,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置悬念,带动学生的思维自然过渡,使其紧跟教学进度,加深对文本中人物的理解。比如,《朱德的扁担》讲述了在井冈山斗争时期,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与第三次围剿,朱德与红军战士不怕危险,走山路,挑粮上山的故事。学生对文本阐述的历史背景相对陌生,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代入感,教师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初步体会用扁担挑东西的感觉。学生纷纷表示这样的劳动很累。学生有情感体验与感性认知后,教师再让学生思考“挑着东西翻山越岭,是不是更艰辛”“是什么毅力驱动朱德與红军战士挑粮食”等问题。教师采用设置悬念的教学法,让学生认真地阅读与探究,对文本中的人物形象理解更加到位。
其次,多角度思考,深入探究文本内容。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其在新知探究中能够深入地学习文本。比如,在古诗词教学中,学生理解诗意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替换字词,对比替换前后的诗意,进一步感受字词运用的巧妙。又如,在散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提出自己的质疑,肯定学生的正确见解,纠正不当的观点。比如,《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的情节改写的。学生初步阅读后,有了“诸葛亮是用草船在雾天借了曹操的箭啊,应该改为《草船骗箭》”等奇特想法,教师不能马上表态,需从以往的主导者角色,逐步向启发者和点拨者等角色过渡,抓住学生的认知矛盾,给予适当的提示,指导其对课文再进行深入探究。
再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内化素材。为引导学生透过文字表象发现文本蕴含的道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实践活动,深入感受作者传递的思想情感。比如,《亡羊补牢》是一篇寓言故事,揭示了“出了问题以后想办法补救,可以防止继续受损失”的道理。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等活动,深入体会文本蕴含的道理。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自主编排短剧,利用周围的物品充当道具,完成角色扮演活动。实践活动结束后,教师让学生分享各自的感受,使其能够深入理解寓言揭示的含义,体会寓言蕴含的道理。
三、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教师可以多向学生传授有效的阅读方法,帮助学生意识到阅读是倾听作者的倾诉,可以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
首先,转变阅读学习的方式,纠正学生一字一读的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学会围绕课后练习题,或是带着“这本书到底在谈些什么”“这本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这本书说的有道理吗”“是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告诉了哪些以前不知道的东西”等问题,进行有目的阅读活动。在开展阅读活动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问题,收到事半功倍的阅读学习效果。
其次,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在生活中要设定阅读的时间,形成阅读学习的自觉性。比如,每天早上起床后的半小时,大脑工作效率非常高,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阅读自己喜欢的书籍。
总之,在教学中,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充分发挥学科的育人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