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阅读教学中情感场的构建策略
2023-06-27郁伟
郁伟
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是一门人文色彩浓厚的学科,教学过程更是不能离开情感。当前,主题阅读成为语文教育教学研究的重点,也成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方式。在围绕主题展开阅读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多维度的情感场,让学生在感知、体验中深入理解,提升核心素养。
一、引导学生与文本互动,感知主题情感
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文本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情感,它是现实生活与作家主观情感双向交融而凝结成的创造性成果,学生在一定的主题下对文本进行探究,与文本进行对话,能够逐渐构建情感场,与作者形成情感共鸣,获得情感的熏陶。基于此,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自主阅读空间,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互动交流,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理解作者的情感,陶冶自身的情操。
第一,朗读课文,感知文本内容。朗读是眼、耳、口、脑共同参与的阅读方式,将朗读训练与理解课文情感有机结合起来,是构建情感场,让学生自主体会文本情感的重要方式。基于此,教师应设计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文本,从整体上感受文本的情感变化。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阅读指导中,教师以“一花一鸟总关情”为主题引导学生学习《白鹭》《落花生》《桂花雨》等文章,让学生体会借物抒情的写作手法。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要求他们的感情有一个统一的基调——舒缓而深情,各个段落也随着作者文字的变化调整语气。例如,“然而白鹭却因为它的常见,而被人忘却了它的美”,这一句应读出一种遗憾的语气;“或许有人会感到美中不足,白鹭不会唱歌。但是白鹭本身不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吗”,这一句可以读出疑惑和坦然的语气。这样的节奏起伏变化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真切地感知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之情。
第二,精读课文,体会文本情感。精读就是反复推敲文本中的精彩语句,进而体味其中的情感。在主题阅读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精读文本,从修辞、描写方法、句式、重点字词等角度去感受文字中承载的情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例如,在“一花一鸟总关情”的主题阅读中,教师引导学生精读《桂花雨》中的“桂花树的样子笨笨的,不像梅树那样有姿态”这句话,分析“姿态”的含义,说明作者用“笨”来描述桂花树的意义。通过精读,学生可以从句子本身认识到:这句话主要是指桂花的朴实无华、普通、不华丽,同时将桂花和梅花进行对比,写出桂花的朴实,也写出了桂花样子的特别与可爱。学生通读全文,认识到作者紧紧抓住桂花树姿态普通,桂花小、香等特征,运用对比的手法和生动的语言,将桂花树的形象鲜明地呈现出来,同时也用后文中“迷人”一词直观地表现出对桂花的喜爱、赞美之情。
二、促使學生之间情感互动,探究主题情感
合作与竞争是教学实践中学生进行情感互动的主要方式。教师立足学生主体,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创造机会,引导学生交流,构建情感场,增进学生的感情,推动学生深入探究阅读主题。
第一,通过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例如,教师以“思乡之情”为主题整合《祖父的园子》《月是故乡明》《梅花魂》等文章,开展群文阅读活动,促使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究主题情感。在合作互动中,教师为学生安排搜集资料、探究主题等任务,要求各组学生合理分工,共同探究中华传统文化中“月”“思乡”“梅”的文化含义,搜集萧红、季羡林、陈慧瑛等作者的经历,在组内交换不同文本在“思乡之情”方面表达出的相同和不同之处。接下来,教师围绕“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从场景、细节描写等方面列出作者的“回忆线索”,交流观点。这样的合作学习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在任务驱动下交流情感,进而在合作分享中完成学习任务。
第二,通过比赛活动促进学生之间情感交流。例如,在“思乡之情”的主题阅读中,教师在拓展学习环节设计了比赛活动,即要求各组通过内部合作共同搜集与主题相关的古诗词,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学习成果。这样的比赛活动能够激发学生的挑战欲,增进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在互动交流中构建一个情感场,共同体会古典诗词中的思乡之情。
三、加强师生之间情感互动,升华主题情感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情感表达的质量、方式和效果成为构建情感场的关键。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从“情感”切入,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共同探索、体验,渗透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深入探究主题,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
例如,在“与经典名著对话”的主题阅读中,教师选择教材中《草船借箭》《景阳冈》《猴王出世》等文章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在阅读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围绕经典名著中的经典角色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渗透情感,共同体会名著的魅力。其中,在分析《草船借箭》中诸葛亮这一角色时,为了让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教师以问题与学生展开对话:1.从天气的变化中你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交流,回答:“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2.从“诸葛亮笑着说”你感受到什么?学生发表观点:“诸葛亮镇定自若,是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这一笑,体现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和运筹帷幄。”3.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摆开”的目的是什么?学生通过交流认识到这样“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增大”。4.军士为什么要“擂鼓呐喊”?学生回答:“这样做既是为了虚张声势,制造进攻的假象,吸引曹操军队的注意力,引曹军出来射箭,又让曹军明确射箭的目标、方向。”5.从这段叙述中你对诸葛亮又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认识到诸葛亮这个人物神机妙算的特点,也认识到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这样的交流互动,学生可以感受到教师的情感,教师也能够得到学生的配合。师生在相互交流中共同探究,认识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人物,感受名著的魅力。
总之,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是语文课程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在主题阅读教学中,教师通过整合各方面的要素构建情感场,能够逐渐建立起有情感、有温度的师生、生生、生本关系,提高主题对学生的吸引力,促进学生在情感的激励下不断探究、学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