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武曲的艺术特征
2023-06-26韩佩铭汪岷
韩佩铭 汪岷
摘 要:琵琶乐曲主要分为文曲、武曲和大曲三大类,它们都有各自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征。琵琶乐曲中武曲的表现力与音乐色彩渲染力极强,具有特有的音乐哲理性与思想内涵。本文以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为例,从琵琶武曲的形态特征与技法特征两方面入手进行浅析,加深对琵琶武曲这一类别的认知,了解并体会琵琶武曲丰富的精神世界,这将有助于演奏者在演奏中更好地演绎与再次创作,在欣赏中更加能理解与体会武曲的艺术思想与精神,使其在新时代的琵琶艺术发展中传承创新发展。
关键词:琵琶武曲;艺术特征;狼牙山五壮士
中图分类号:J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5-00-03
作为一种古老的中国民族弹拨乐器,琵琶的价值毋庸赘述。它拥有众多的优秀作品与多样的演奏技巧,为如今民族音乐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按照表达的内容、演奏技巧或艺术风格的不同,琵琶乐曲还可以分为文曲与武曲两大类型。文曲主要用来表达感情、描绘风景、强调意境,演奏时力度较弱,注重于左手揉弦、打、带等技巧;而武曲则表现充满了戏剧性的故事情节、气势恢宏磅礴的琵琶作品,具备了速度快、演奏时力度较强的特征,多注重于右手扫、拂、轮指等技巧,具有叙事性。在琵琶艺术的长期发展下,产生了许多优秀的琵琶武曲,如《十面埋伏》《狼牙山五壮士》《霸王卸甲》等。
一、武曲的形态特征
从演奏风格上看,武曲风格宏伟、激昂。琵琶武曲具有文学性、叙事性、模拟性、戏剧性、结构形态多段性等特征。它们大多根据不同的历史故事或者其他民间传说进行改编创作而成,乐曲中充分展现了故事的情节,刻画了鲜明的人物形象,通过连贯的故事情节以及演奏速度变化,将各段落互相串联在一起,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整首乐曲的系统性。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精髓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是我们后辈学习的重要参考资料。
(一)文学性
琵琶武曲是一种具有文学气息的音乐形式,它通常通过章回体小说或戏剧的形式来讲述故事情节,所以琵琶武曲多以音乐发展的需要和可能性为出发点,通过对历史故事的分析提炼出必要的情节和矛盾冲突,或从原故事中提炼出其精神内涵。
《狼牙山五壮士》这首作品的选题具有故事性,延续了琵琶武曲的选题传统。以场景音乐描写入手,渲染气氛,并运用具有文学性的矛盾冲突作为音乐发展的重要手段,抓住故事中的典型环境、情节加以叙述。作曲家运用鲜明的音乐语言对不同的人物形象进行深入的刻画,充分展现出矛盾冲突,富有文学特点。如第十三小节至第二十小节,节奏自由,速度由慢渐快,模仿八路军从远方走来的前进的脚步,从侧面表现出狼牙山山势陡峭以及战斗任务难以完成的艰巨性;第一百一十小节至第二百零四小节用连续的附点音符演奏出强而有力的节奏型,右手则用干净利落的扫弦展现出八路军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更显示出战士们在作战时的饱满热情与勇气;从第一百五十一小节开始,描写五壮士主题与敌人主题之间的交织冲突,两个对抗的主题在调性上不断展开,突出了五壮士与敌人激烈交战的场景。这段音乐将五壮士誓死不屈、英勇战斗的英雄形象发挥得淋漓尽致[1]。
(二)叙事性
古往今来,众多寓言与传奇以文学等形式流传开来,它们描绘出各个历史阶段的社会景象,记载了各类社会现象,反映出人民群众的心声。作曲家通过音乐的方式将这些被传颂至今的故事呈现出来。琵琶武曲就常采用这种方式生动地来讲述历史故事或民间传说,具有较强的叙事性。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部以1941年冀北山区的一场激烈战斗为题材的作品,讲述了五位英勇的战士勇敢地把敌人逼到狼牙山棋盘陀峰顶,最终成功地保护了主力部队并让群众得以安全撤离,最后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英勇的战士跳入深渊与敌人同归于尽。这首作品以音乐的形式将这个故事完美地呈现出来,人物的形象描绘精细,场景性的音乐描绘活灵活现,整首作品生动地描写了这场战斗的每一个关键细节,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叙事性极强。
乐曲开头通过琵琶武曲中最常见的扫拂轮技巧,表现出乐曲的激昂悲壮,之后接下来的一句用音量很弱的轮指弱奏,与之前强有力的扫拂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一种山谷回声的感觉,更加凸显出战斗任务的艰辛与狼牙山的险恶。用叙事的表现手法描绘即将发生在狼牙山的艰险故事,让听众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狼牙山危机重重。
第一段给人快速明朗的感觉,具有饱满的情绪,是热情的、有朝气的,展现了八路军雄姿英发、矫健挺拔的英雄形象。
第二段主要以描绘敌人形象为主,有种不稳定的感觉。同时该段中和弦技法被大量运用,音型让人感觉非常机械,营造出一种紧张感,体现出敌人的凶狠与狡猾,十分符合当时的情境。同前与部分描写八路军的战斗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出敌人对八路军的穷追不舍步步紧逼,局面紧张,战争一触即发,为后续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段右手使用干净利落的扫弦表现出八路军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表现出战士们在战斗时的饱满激情与斗志。五壮士与敌人两大主要矛盾在这一段被完整地展示出来,犹如在向听众展示五壮士与日寇战斗时的惨烈场面。
第四段右手用慢速的搖指弱奏,表现出人民对五壮士的沉痛哀悼,给人深沉、平稳、肃穆的感觉。
第五段用快速明朗的旋律表现出抗战民众对五壮士的怀念与崇敬之情,感情细腻,旋律流畅。
全曲的尾声是对整首乐曲的总结与升华,作者用大扫拂和满轮表现八路军拥有一往无前、无惧无畏的气势,因而最后迎来战争的胜利,在庄严磅礴雄伟的音乐中结束全曲。
(三)模拟性
音乐是模拟大自然以及现实中的各种声音。通过使用特殊的技法,琵琶演奏者可以创造出令听众产生深刻印象的音色,如对风、雨、鸟鸣、枪炮发射、武器碰撞等自然界声响的模仿,更生动地展现场景画面。这种技法可以让听众产生真切而逼真的感受,烘托出气氛,表达主体音乐的感情,使演奏者能够真正地把握作品的内涵[2]。
《狼牙山五壮士》中引子部分,用强劲的扫拂轮模拟出令人振奋的号角声,使音乐画面更加生动,而相对应的后一句则以弱而不虚的轮指演奏,与前一句形成鲜明对比,模拟出山谷中的回声效果,为整首乐曲带来了神秘而紧张的气氛,奠定了全曲的基调;第八十五小节至第八十七小节,附点音符的使用让整体音乐听起来不稳定,仿佛在描绘敌人那鬼鬼祟祟的形象,同时右手在靠近缚手的位置,弹奏出干瘪的音色,使听众联想到日寇残忍而凶猛的形象;在第二段中运用拍弦技巧并紧接不协和音程扫弦模拟出战斗中敌人大面积袭来的枪炮声,使乐曲所描绘的战斗场景更加栩栩如生。
(四)戏剧性
琵琶武曲通过运用充满戏剧性的手法来描绘激烈的战斗场面,使得音乐情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此外,在塑造主要人物形象时,琵琶武曲也运用了夸张的描写手法,让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狼牙山五壮士》这首乐曲中在引子部分借用了戏曲“哭腔”的手法,是对悲剧剧情进行的夸张的戏剧性暗示,使乐曲产生了丰富的艺术魅力。第一段三连音与附点节奏交替出现,配合着豪迈宽广的长音,展现出八路军队伍的威武雄壮、不可阻挡、一往无前的气魄。乐曲第二段运用了日本特有的小二度音阶,用极不协和的音响加上机械化的情感表现以及加快的节奏,更全面地表现了敌人偷偷摸摸进村的面貌以及强占他国领土后凶神恶煞的反面形象。乐曲第三段一开始的跳跃音型使两方军队的形象更加具体,之后转调使音乐的紧张度不断加强,战争形式也更加白热化,进一步突显了五壮士在战斗中的不畏强敌、英勇战斗的高大形象,以及无惧和坚定的信念,与敌军反面形象构成了鲜明对比[3]。
(五)形態多段性
琵琶武曲的结构为连缀型多段体结构,是由多段体及不同曲调多首曲牌连缀而成。各段落之间通过剧情情节进行贯穿连接,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加强了各段落之间的内涵联系,推动情感的表达。
《狼牙山五壮士》由七段组成,每一段都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顺序进行排列,段与段之间依照整个音乐的情节发展合理布局,紧密联系,结构清晰,延续了武曲的多段性传统。其中,由引子奠定全曲凄楚的气氛,并引出之后的故事;第一段展现了八路军的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第二段则表现敌人鬼鬼祟祟的形象;第三段刻画了五位壮士浴血奋战的惨烈场景和壮士纵身跳崖的壮烈瞬间;第四段、第五段与尾声表现了人民群众对狼牙山五壮士深切的思念与衷心的讴歌。
二、武曲的技法特征
从演奏技法上看,武曲技法多用到扫轮、拂扫轮、长轮、滚奏等强而有力的指法,表现武曲的气势磅礴之美。同时为了更形象地展现场景,渲染气氛,武曲会模拟出如枪炮声、刀剑声、战马嘶鸣声等声音,引起听众的共鸣,使其身临其境[4]。
(一)扫轮
扫轮是武曲演奏时最典型的常用技巧之一,主要表现较为强烈、激昂的情感,来描写宏大的战争场景与气势。其演奏技法是通过右手食指扫弦,接着轮指单弦上弹奏,有时为了强化情感加大演奏力度,会在扫弦之后接大拇指挑起的轮指。接轮指时速度一定要快,不要有音与音断开的感觉,让他们形成一个整体。
引子中的第十三小节运用了扫轮的演奏技法,极富吸引力,它的力量大大增强,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使得整个段落更加富有感染力。第一段第一小节的高音do运用了扫轮加分弦再接一个扫轮的组合,像军队吹响号角一样,进一步增添了令人震撼的气息。
(二)拂扫轮
拂扫轮是指先在弦上拂扫,之后加入轮指的演奏技法。拂扫时力度需均匀,速度要快,并且要快速连接后面的轮指。
《狼牙山五壮士》是一首充满力量的武曲,它通过使用大量的拂扫轮来增强乐曲的整体气势。乐曲的开头就运用了拂扫轮的技法,使得音调低沉有力,直接引入主题,为整首乐曲奠定了激昂壮阔的基调。在第七十一小节也运用了拂扫轮的演奏技法,力度强劲,与前段扫弦形成了对比,此时的音色更加明亮,音乐风格更加磅礴,音乐层次更加清晰。尾声的拂扫轮与开头形成呼应,音乐庄严雄伟,歌颂了五壮士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5]。
(三)滚奏
武曲的滚奏技法与文曲不同,这一技法在武曲中更具有苍劲感,更加强调力度,通常用于长演奏音或由多个音符组成的乐句,它是在弹挑的基础上加速,用食指和大拇指连续快速弹奏,展现出线条感,创造出紧凑连贯的音响效果,以体现乐曲的连贯性特征。
《狼牙山五壮士》中的快板和慢板都有采用这种演奏技法,快板部分的滚奏是在三根弦的基础上,用两根手指有力地发力,展现出战士们英勇的形象,体现出雄伟的气魄;第四段的滚奏则是抒情的,如泣如诉的,描绘五壮士为了祖国而牺牲,人民在哭泣,在悼念殉国的战士们的情景。
(四)长轮
长轮是由多个轮指连接组成的。演奏时要轮得每一个音要清晰并注意要有颗粒性,在保持清晰的基础上降音连成线,音与音之间连接紧密,同时保持速度平稳和力度均匀。武曲中的长轮主要用来描写场景,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情。
在乐曲引子部分中的第五小节至第八小节,运用了长轮的演奏技法,力度由强变弱,音与前面四个小节基本相同,模拟出山谷中回声的音响效果,营造出了神秘而紧张的氛围,引起听众的好奇心,吸引听众注意力,为下面故事的展开制造悬念。
第三段的最后运用了扫轮加长轮双弦的演奏方式,音量增加力度变强,展现出宏伟的气势,暗示着五位战士即将跳崖的悲剧,表现了崇高的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乐曲的第五段也运用长轮进行抒情,用柔和的音色抒发情感,表达了对五壮士的怀念之情,传递出坚定的革命信念,与观众产生共鸣。
(五)吟揉
吟揉并非文曲的专利,运用在武曲中也具有美感。在琵琶武曲中,吟揉能够渲染氛围和制造声势,有利于武曲思想与情感的表现。当演奏者调整弹奏力度时,通过左手的揉弦技巧,可以使“渐强”变化得更加自然,这不仅是音量的增加,也是通过音色的变化带来情感上的增强[6]。
在《狼牙山五壮士》中,作者在左手加入吟揉的技法,形成强烈的不和谐的紧张音响,就像是敌人的步伐逼近,使其形象的刻画更具有灵动性,给人紧迫感。
琵琶演奏者应努力探索乐曲的真正含义以及理解它们的历史发展,全面了解乐曲的演奏风格、技巧流派,并融入现代元素。传承传统文化是对它们的尊重和保护,那么创新则是为了让它们在未来继续发展壮大。未来,我国作曲家和演奏家将携手合作推动中国传统音乐走向国际舞台,扩大影响力并将它们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林乐章.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探究[D].天津音乐学院,2012.
[2]陈欣.论琵琶独奏曲《狼牙山五壮士》的音乐特征和演奏技巧[D].河北大学,2021.
[3]高楠.琵琶武曲及其艺术特征分析[J].艺术品鉴,2021(14):193-194.
[4]张丽萍.浅析琵琶武曲《狼牙山五壮士》[J].大众文艺(理论),2009(02):111.
[5]宋雪洁.琵琶演奏的几个特点[J].大舞台,2010(11):30.
[6]王欣洁.回弦弹出壮士情——琵琶曲《狼牙山五壮士》赏析[J].北方音乐,2017,37(08):122-123.
作者简介:韩佩铭(1999-),女,山西太原人,研究生,民族器乐演奏专业;汪岷(1974-),女,北京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从事民族器乐演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