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视域下地理学科育人价值探究

2023-06-26蒯正聪

江苏教育研究 2023年10期
关键词:新课标育人学科

蒯正聪

摘要:《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深入解读和有效落实地理学科以核心素养为中心的学科育人价值提供了政策引领与策略支撑。着眼课程性质,明确教学追求,有利于把握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的关系。在深入解读地理学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学校应发挥学科育人优势,加强实践探索,不断提升学科育人高度,拓展学科育人宽度,增加学科育人厚度,提高育人温度,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特点与内涵,发挥地理学科的育人追求与功能,以更好地实现地理学科的育人担当。

关键词:地理;核心素养;学科育人价值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3)10-0038-04

当下,在地理学科的教学实践中,存在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学科育人功能弱化等现象。《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地理新课标”)的颁布实施,凸显育人为本的课程理念,为地理学科课程建设、教学创新、学生素养培育树立了更有辨识度、更加清晰的路标。

一、审视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的关系

地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不仅在现代科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于解决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维护生态安全,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作用。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其核心素养特质和学科育人价值的独特性。厘清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的关系,有利于我们把握核心素养内涵,彰显课程育人价值。

学科育人价值是核心素养的根基和遵循。地理学科育人,要立足地理新课标所提出的立德树人根本目标,以知识为载体,以有效的内容与形式诠释和丰富德育内涵,从而实现学科、教材和教学的有效整合,构建学科育人系统,在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培育学生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体现了学科育人的价值。地理新课标目标围绕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突出体现了课程性质,精准表达了课程理念,提供了清晰的课程方向引领和实践注脚,是地理学科育人目标的具体化。牢牢抓住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整合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过程,关注学生发展,发挥学科的综合育人功能。

二、把握核心素养内涵,探究学科育人价值

地理新课标关于地理学科课程性质和课程理念的阐释,体现了地理学科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和教学实践的交互性、协调性、统一性。“培养学生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4,从价值观、品格和能力的维度阐释了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一)着眼素养关系,探究价值观培养

地理学科教学,首先需要满足的是基于核心素养的知识增长、思维能力提升、人地和谐关系认同、人文情怀培养、文化自信培植等精神成长需要。地理学科的价值观教育既有所有课程的共性,也有地理学科的学科性质、学科内容、思维方式等所承载的特殊的、无可替代的教学诉求。地理新课标形象地构建了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的整体关系(如图1)。

四大核心素养中,人地协调观是地理课程要培养的最为核心的价值观。在地理学科教学中,要实现地理课程的独特价值,就要以人地关系为核心内容,以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等思维方式和能力为支撑,以地理实践力为助推,致力于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四位一体的价值观教育。

(二)聚焦素养目标,理解品格培养

地理教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教师不仅带领学生学习地理位置、气候、地形、地质、矿产、动植物、人种等地理科学知识,分析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而且引导学生从人地协调的视角思考相关问题产生的根源,从思想观念和品格情怀的视角形成对人类活动、自我行为的合理期待和社会性规范。

单纯就地理学科素养目标的追求和实现过程本身而言,人地协调观素养所蕴含的正确价值观,综合思维素养和区域认知素养所体现的具体思维方式与能力,地理实践力素养所发展的行动力和意志品质,对学生科学地理解人地关系、了解祖国和家乡发展状况、客观地看待世界文化发展的差异性,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地理学科教学过程中,学校应遵循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引,注重教学目标核心要素培育的整体性设计,围绕学科育人强化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的结构化安排,落实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实现学生品格培养的整体化、课程育人的全息化,使地理学科的学习对学生成长有益,对学生生活有用,对学生终身发展有利。

(三)立足教学实践,把握能力培养

地理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涵盖自然与人文两大领域,其丰富的地理素材和鲜活的地理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学生发展综合性思维,也有利于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研究能力。

地理学科传递的科学知识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握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丰富性、预见性等特点,提高学生的知识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地理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强学生的知识认知力,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筑牢知识育人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地理实践力综合培养,强化学生在学用过程中实践设计、知识运用、问题探究、实践目标的路径构建和方法追求,让学生的能力不只停留在纸上和课堂,还能运用于生活与社会实践。

培养“具有生態文明理念的时代新人”[1]2是地理课程的核心理念。不论是认知、理解还是实践,都是引导学生从无到有的自我知识更新,都是促进学生从旧到新的知识创造、从行动的无为到实践的有为的教育达成。地理新课标的课程理念,其着力点不仅在对既有知识的掌握上,而且更加强调知识创新,培养学生在丰富的生活实践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中参与知识创新,把握创新规律,激发创新热情,探究创新路径,培养创新意识。所以,基于核心素养要求,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学校要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重视大概念教学,突出项目化学习、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教学地位,增强育人效果。

三、立足核心素养追求,发挥学科育人价值

地理新课标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1]4。核心素养构成了较为完整的育人体系,突出了地理学科育人追求,让课程育人有高度、有宽度、有厚度,也有温度。在教学实践中,以素养为先导和抓手,守住育人根本,地理教学才会不离其宗、不偏其径,才能更好地发挥课程特色优势。

(一)坚持德育为先,提升育人高度

把地理学科的育人目标和功能提升至立德树人的高度,不仅进一步凸显课程德育目标,而且极大地丰富了地理学科德育的内涵。因此,地理学科育人的关键策略,是牢固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挖掘课程德育优势,以人地协调观素养为核心,将可持续发展观、家国情怀、全球视野、政治认同、品德涵养、精神蕴蓄等具体的德育目标内容,有机融入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细节中,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知识与方法,技能及情感、态度,学科关键能力培养的方法、过程和手段,实现德育目标。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综合体现。坚持素养导向,始终以育人为本,把素养培养作为育人的落点、指向和主轴,是对“双基”和“三维目标”背景下学科间、学科内缺乏整合,课程目标彼此割裂的反思和矫正。地理核心素养关注的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关键素养,而不是学科育人价值的简单量化和孤立体现。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素养目标贯穿在教学资源、教学环节、活动细节中,搭建学生知识构建和实践运用的平台,构建立体、交互的课程内容,突出思维、能力、情感的多维价值,落实素养培育,达成育人目标。

(二)加强课程实践,拓展育人宽度

地理新课标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上都突出实践育人。课程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具体阐释和描述,围绕核心素养,地理新课标要求学生“立足家乡”“独立思考、大胆尝试”“初步掌握地理实践活动的基本方法”“通过地理实践活动,观察和感悟地理环境及人们生产生活的状态,尝试解决地理实际问题”[1]6。这些表述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实践性要求和培养学生掌握知识、投身实践、增强能力、厚植情怀的育人宗旨。

地理新课标关于“聚焦重要课程内容,合理选择教学素材,优化、丰富学习活动”“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设计具有整体性的教学活动过程” [1]33等表述,聚焦核心素养培育的课程实施要求,聚焦重点内容的教学设计要求,加强课程实施的策略探究运用,强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真实体验,实现策略育人、实践育人、过程育人。

地理新课标对内容标准进行了动态调整,减少和降低了知识容量和难度,同时也以学习方式的改变,将内容更多地指向了学科核心素养,实现学生的学业减负与学习增效,使静态的知识学习动态化,平面的课堂学习立体化。地理新课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资源丰富知识形态,加强课程整合,让学生在丰富的学习实践中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提升修养。

(三)优化课程内容,增加育人厚度

地理新课标教学内容量的减少,并不意味着学习价值的降低。一方面,“跨学科主题学习”成为最具特色的内容板块,优化了整体教学结构,为地理教学创新、育人创新创造了条件,也使课程内容由平面走向立体,让知识的静态与实践的动态一起奏响地理课程的主旋律。另一方面,在知识内容板块内,内容标准设定也有动态和立体的取向。

例如,主题三“人文环境”,要求“运用反映人种、语言、宗教、习俗等内容的图文资料,描述世界文化的丰富多彩,树立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1]12。“运用”“描述”“树立”等动词,搭建起知识学习的立体、动态的框架,使课程内容的教学实施更有方向感和程序性,有利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知的知识要素,开展地理综合思维训练,提高文化理解,培养人文情怀。地理新课标在内容标准层面引导地理教学由单纯的知识性向多元的素养性转化,增加学科的育人厚度。再如,“跨主题学习”提出“项目式学习、单元式学习等”“主题学习要突出实践性和可操作性”“以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为主”[1]22等具体要求,从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学习方法、主体地位等方面进行多元设计,不仅给教师教学实施提供了策略指引和方法借鉴,而且在生动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过程中,使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方法、策略、路径生成丰富的学习体验,形成对知识学习、问题思考、实践探究的深切体验、深入透析、深挚行动,引导学生在真实而生动的学习过程中深度思考与探究,深度体验与获得,培养学生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可贵的学习品质。

(四)实施多维评价,提高育人温度

素养为旨,德育为魂,学科评价最终指向育人。地理新课标关于学业质量描述最鲜明的特色就是紧紧围绕核心素养分主题进行整体刻画,体现了评价与教学追求的一致性、统一性。

首先,从地理新课标评价的总体要求看,虽然将过程性评价和学业水平考试相提并论,但过程性评价的课程地位更加凸显,旨在突出核心素养追求,强化过程育人的教学实施与评价,适应增强综合素质的地理学科育人需要。对过程评价的目标制定、方法选择与运用、实施、结果解释,始终定位于核心素养,强调学生在评价方法方式、策略途径、结果解读等方面的发展性。这既反映了新课标减轻学业负担的课程理念,也立足于地理学科育人特性,提升学科育人品质,回应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

其次,地理新课标对学习评价的标准设计可从内容要求用词的微观视角来反向解读。新课标“内容要求”中的动词表现更为丰富,主要体现了教学内容实施过程和目标达成的基本学习行动和结果要求。如主题四“认识世界”的“内容要求2”第一条“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描述某地区的地理位置,简要归纳自然地理特征,说明该特征对当地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1]14,“运用”“描述”“归纳”“说明”多维度展示了对内容学习的知识要求、过程要求、方法要求,体现了对学生知识学习、思维表达、方法能力、综合思维、实践运用的具体学习要求和目标要求,也讓学生学习由低阶思维上升到高阶思维的层次,学习能力提升,品质培养、素养养成更有梯度,延展了学生具体学习过程中的素养发展。

总之,育人价值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价值追求,贯彻新课标的学科育人新理念、新要求,既要深刻领会新课标在强化思想引领、凸显人的发展等方面的学科育人价值倾向,也要立足于核心素养培育,深入探究地理学科的育人特点与内涵,不断创新教学,充分体现地理学科独特的课程育人价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责任编辑:殷伟

猜你喜欢

新课标育人学科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学科新书导览】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