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例,谈书法临摹与创作之转换

2023-06-25尚哲

艺术大观 2023年10期
关键词:书法艺术

摘 要:临摹与创作之间的转化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学书者的难题,本文以《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例,论述了读帖、临帖、集字创作以及自主创作之间如何转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另外,在快节奏的生活下,我们该如何保持自身的笔墨情趣,不被外界的物质利益所诱惑,保持本心,做到技道并进,才是书学之重。

关键词:集王羲之圣教序;临创转换;书法艺术

中图分类号:J2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0-0-03

一、材料选择

古人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好的毛笔会让自己在创作时如鱼得水,虽然欧阳询曾经说过“善书者不择纸笔”,但其言多少有些“自夸”的成分。因此好的书写工具是每个书家必备。

那么如何选择毛笔呢?早在元代就有毛笔四德“尖齐圆健”的论述。卫夫人在《笔阵图》中载“锋齐腰强”,此乃选择毛笔的重点。二者的论述相去无几。因此在选择毛笔时“笔锋”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一是笔锋要有一定的锐度,书写时的起收笔才能展现得淋漓尽致,点画才能更加细致丰富;二是笔锋要有一定的弹性,收放有度,笔锋过软容易虚,线条的力度将会有所欠缺。“腰强”是指毛笔的弹性均匀,笔身饱满、匀称,这样才能在书写时圆融无碍、笔力浑厚、松弛有度,将字帖的粗细、顿挫、提按跃然纸上。

世传王羲之书写《兰亭序》时“用蚕茧纸,鼠须笔,遒媚劲健,绝代更无”。关于鼠须笔的论述有两种,一种认为其是由老鼠的胡须制作而成,另一种则认为其是用黄鼠狼的尾毛制作而成。王羲之在《笔经》中也提道:“世传张芝、钟繇用鼠须笔,笔锋强劲有锋芒。”笔锋强劲有锋芒,这与我们现在的狼毫笔颇为相似,因此我们在书写时,也要选择与鼠须笔类似的,笔锋挺健尖锐的毛笔,其表现的艺术效果方能达到最佳。

另外,对于纸张的选择,小行书的特点在于点画精致细腻,全篇气息节奏流畅,墨色变化丰富,行笔自然,因此在纸张的选择上要用熟宣或绢纸一类的纸张去书写[1]。

二、读帖

《新唐书》中载“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此言讲述了欧阳询发现了一则索靖书写的碑,其反复观之,最终在碑旁睡了三天三夜,以此来体会其神韵。又黄庭坚在《论书》中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时随人意。”由此可见,我们往往忽略了读帖的重要性,只有认真读帖了,我们才能将自己看到的表现出来。因此在临摹前,一定要观其古法,得其神韵,这样才能做到尽遂人意。

以《集王羲之圣教序》为例,首先,我们要观其外形轮廓、字形势态呈现给我们的是什么,是方是扁、是正是侧。其次,我们要观其空间布白,字的内部空间是紧是松。最后,如果是由几部分组成的,再对各部分的关系进行分析比较,注意每个部分的特点,重点表现的是哪一部分,该收缩还是放开,在分析比较后,再进行有效的临摹。

三、临摹

关于临帖,王羲之在《笔势论》中谈道:“始书之时,不可尽其形势,一遍正手脚,二遍少得形势,三遍微微似本,四遍加其遒润,五遍兼加抽拔,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临之,为取滑健能,不计其遍数[2]。”

“正手脚”,在这里并不是简单的字面意思,让我们在临帖的时候端正手脚。对初学者而言,笔法至关重要,其意在强调初学书法,必须要有一个正确的笔法概念。这也是为什么王羲之将其置于首位的原因。古人讲“用笔千古不易”,更是說明笔法是学书路程中最基础的,也是最关键之所在。

“少得形势”。形势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结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形势源于字帖,源于我们对帖的理解与感悟。这里不得不提及我们在临摹时的一些问题,在此阶段,我们在临摹古代碑帖时,要做到的是“锱铢必较”地去究其细节,只有细节把控到位,形成一个正确的结体势态,我们才能在日后的创作中发展。启功先生也曾说过“功夫不是盲目的时间加数量,而是准确的重复以达到熟练”,因此准确性是此阶段的重中之重。

“微微似本”。经过上一阶段准确的练习,在此我们要做到的就是跟帖的相似,靠近原帖。然学书要做到的并不是简单形似,简单的形似只会让我们形成一个固有的模式,将艺术作为一种定式,长期的“摹其形”,就会形成类似“管阁体”“台阁体”一类的书风,这只会将我们培养成一个工匠,将艺术当作一个机械化的、固定模式下的东西,是不可取的,我们所追求的是神态的相似。

“加其遒润”。孙过庭在《书谱》中这样讲:“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在做到形似,做好基本的框架后,我们要进一步提升线条的质感,“线质”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如魏碑的雄强朴拙,刀刃在刻石上的切面,我们如何用手中的毛笔去表现,假如用唐楷的线条去表现魏碑,那么刀刻给人的感觉便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因此在此阶段,我们要丰富自己线条的质感,提升线条的质量。

“兼加抽拔”。很多人难以解其意,在笔者看来,王羲之意在强调在书中表达自我,也可说是一种意在笔先的传达,如果只是一味地循规蹈矩,按照古人的想法去摹其形,那么终难走出这固有的框架,形成自我的风格,在书中表达自我。

最后王羲之谈道:“如其生涩,不可便休,两行三行临之,为取滑健能,不计其遍数”。假使数遍过后难以悉数于心,我们只能重复此工作。在此处,不得不谈及“背临”的重要作用,它是临摹与创作之间的桥梁,如何做到下笔就具备帖的神韵,是日复一日的“背临”的结果,只有熟记于心,才不会在下笔时感觉困乏,“背临”必须是我们临摹中的闭环,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临摹的原因[3]。

四、《集王羲之圣教序》的艺术特色

(一)笔法

书法发展至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和行书逐步成熟,已经没有之前的神秘之感,人们对于线的艺术、结体、势态等都有了较深的认识。魏晋南北朝时期种种原因导致了书法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思想空前开放,对于书法的理解更进一步,在此阶段,我们可以看到前朝不存在的飞扬、飘逸的线条。

王羲之书多注重字形结构,纵然不是端庄平正,通过势态的表现,还是展现一种风骨。这里我们应该意识到,笔法是学书的核心,只有掌握基本的笔法,打好基础,才能在学书路上事半功倍,这也是我们学书的敲门砖。《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笔画变化极其丰富,起笔与收笔果断有力,有棱有角,线条的质感坚挺有力,笔画两端粗而中间细,点画则为内擫状,起收笔之间有承先启后的牵连,我们可以看出,在转折处往往行笔较慢且有力,为什么要“慢”,一方面,转折是承接下一笔的笔画,另一方面,让墨在转折处渗化,这样不会有一种过刚易折的感觉,让雄强的线条表现出遒劲之美。竖画的起笔则有方有圆,且时长会有直接入笔的情况,变化多端,极为丰富。笔画之间承前启后的牵连,平和自然,字内气息流畅,笔势温婉而含蓄,遒健秀美。

古人讲“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赵子昂意在强调,用笔是不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字形结构则会随着时代的改变而发生变化。解决了笔法的问题,结体的奥妙还需要我们不断地探索学习。

(二)结构造型

1.头大身小

以此三字为例“宙”“贤”“藏”,上下结构的三个字,头部都处理得很大,这是《集王羲之圣教序》中的特点之一,三字的上半部分都打得很开,下半部分紧收,跳跃性很大,然其给我们的感觉却不失稳重。打个比方,此处就像我们盖房子时的地基,只要地基稳了,上边造型我们是不是就可以随心所欲。所以我们在创作时也要遵循此原则(见图1)。

2.左右错落

“非”字从外形轮廓,我们可以看到它是一个上松下紧,呈倒三角的势态,这是我们在书写时需要注意的,左右两部分左小右大,做出对比。“难”字左大右小,呈老翁携幼孙行之态,左半部分头大身小,右半部分紧收。最后“续”字,正好与“非”字相反,上紧下松,下半部分呈现出向外伸展的趋势。总而言之,我们要理解个部分之间相互穿插避让,开合之间的关系(见图2)。

3.空间布白

第一个字“导”,上半部分的“道”字,它的走之旁与“首”字留出来的空间是这个字最精彩的部分,上松下紧,下半部分的厚重可以承受上半部分“道”字的飘逸之态。“投”字是个左右结构的字,王羲之将两部分之间的距离拉开,然后用牵丝连带再将两部分合为一体,左低右高,既表现出其字内空间,也表现出了字的势态。“庭”字与“导”字上半部分的“道”字所表现的又不太一样,他将内部的撇画压在走之旁上,里边部分的三撇一竖姿态向右倾斜,表现“广”字里的一个内空间,不可谓不精彩。例字中每个字的空间与势态都是我们日后创作的模板,只有分析出它想表现的,我们的临摹才是有效的(见图3)。

五、临创转换

临摹与创作之间的转换,或是我们学书路上最大的阻碍,它关系着我们到底是一位书者还是书匠,二者虽一字之差,然在书法的造诣上确是天差地别。上述我们已经谈到《集王羲之圣教序》的结构造型和笔法,以及初学应如何读帖,如何临摹等一系列的问题。然根本的还是临摹与创作之间的转换问题。

王羲之云:“凡书之时,贵乎沉静。令意在笔先,笔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然后下笔。”王羲之此言意在告诉我们在书写时,要先揣摩字形结构,这里不得不提及前文中谈到的“背临”,只有我们胸中有其形,才会懂得如何思变。如何把握变的“度”,又是一个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前期的创作中,笔者认为要以集字创作为主,在技法与临摹达到一定的功力,能够做到胸中有其形的时候我们再进行下一步的转变字形结构的问题。如何在变化后让字形保持合理,初期的“变”应遵循古法,在法度的基础上将字形的收放处加以夸张化的处理,这是我们“变”的基础,只有分析出其要表现的部分,才能做到游刃有余,在“变”之后让其合理化。在我们的笔力技巧都已经纯熟,只要遵循穿插避让、开合、向背、倚靠、顺逆、轻重、提按、顿挫、方圆、虚实等原则,我们的创作就会更加轻松自如,在笔法与造型结构达到纯熟后,便可以逐步地从形似走到神似。

六、结束语

临摹与创作之间的转化是我们学书路上最大的阻碍,因此我们要在临摹的实践中去领会、揣摩,另外,我们还要做到技道并进,晚清学者杨守敬曾说:“若要称为大家,一品要高,品高则下笔妍雅,不落尘俗;一要学富,胸有万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因此我们在发展技法的同时也要培养自己的笔墨情趣,只有技法与笔墨情趣共进,我们的书法才不会落为俗套。

在如今快节奏的生活下,以展览为主要评价书法价值的观念中,传统书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许多书家不再以古为法,他们将艺术“系统化”,学习当代展厅中的那些表现极致自我的东西。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内心纯净,追求笔墨情趣,而是将书法作为一种功利化的追求。如果把艺术固化,那么它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深思。

白蕉曾谈及,学书需要注意三字:静、兴、恒,三字缺一不可。“艺是静中事,不静无艺”,意在告诉我们学书不可求速,欲速则不达,另外不可贪功好名,只有淡泊名利,自然可造就不同凡响。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时之兴总归难以维系我们的学书之路,因此第三字“恒”也是重中之重,智永禅师40年不下楼,怀素退笔成塚,可见其在书学上所下的功夫,因此三字缺一不可。

《集王羲之圣教序》带给我们的不只是简单的笔墨技法上的东西,还告诉我们,更重要的是笔墨情趣的培养,技道并进,才能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1]陈翰婴.《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研究与我的创作[D].南京大學,2015.

[2]李明.意会古人  法理兼备——《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临习之我见[J].中国书法,2015(12):106-115.

[3]尚天潇.中国书法临摹研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6.

作者简介:尚哲(1996-),男,山西运城人,硕士,从事书法研究。

猜你喜欢

书法艺术
张红春书法艺术欣赏
梁世刚和他的书法艺术
马伟书法艺术欣赏
张天德书法艺术欣赏
“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李洪智书法艺术
所谓书法艺术
坚定文化自信 繁荣书法艺术
雄强飘逸的书法艺术
赵涛书法艺术
胡有德书法艺术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