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画同源”对写意人物画线条美的促进作用

2023-06-25衣孟凯

艺术大观 2023年11期
关键词:笔法

衣孟凯

摘 要:自古至今,中国画以墨线为基础,画家用墨线表现一切物象的轮廓、明暗、质感,墨线承载着画家的思想感情和物象的内在精神。中国画中笔为墨帅,笔法是画作的骨干。写意人物画是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表现形式更重笔法。然而,因为时代变化,当代的写意人物画创作在用笔、技法上都受到了西方绘画的影响,出现了书法与人物画笔法分离的倾向。对书法用笔的研究实践是现如今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从美学角度分析书法用笔的审美意趣,线条韵律,线条自身的力量感、立体感和从实践角度分析练习书法对写意人物画创作腕力的提升,对线条稳定性、厚重感的提升作用。本文视角聚焦在线条美学、实践意义方面,从“书画同源”的角度,探索写意人物画在传承中发展的新方式,为当代意笔人物画的创作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书画同源;写意人物画;笔法

中图分类号:J2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3)11-00-03

一、书画同源、同法理论的内涵与发展

书与画,同质而异体。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朝刘宋时期画家陆探微运用了草书的笔势,形成气脉连绵不断的“一笔画”的笔法,用笔具备了书写之感。到了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说:“颉有四目,仰观垂象。因俪鸟龟之迹,遂定书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灵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始而犹略。无以传其意,故有书;无以见其形,故有画。”提出了书画同体、同法,这是中国最早的书画同源理论,元代赵孟頫非常注重书法与绘画的关系,把行楷书书法性用笔引入绘画中,大大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感染力。他在《秀石疏林图》中说:“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须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方知书画本来同。”长久以来,中国画与中国书法在用笔、形式、美感等方面联系非常紧密。清代画家沈宗骞曾说:“意在笔先,趣以笔传,则笔乃作画之骨干也,骨具则筋络可连,骨立则血肉可附,而遽相尚以文饰,亦犹施丹雘于粪土,外华而内腐;缀秾华于枯朽,暂艳而旋凋。”说的是在中国画中,笔为墨帅,笔法是画作的骨干。写意人物画作为中国画的一个重要分支,其重墨法更重笔法。提升笔法,创作一幅好的写意人物画,需在书法中学习借鉴。书法与绘画不同,没有颜色、形体、明暗关系,却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灵魂就是线条的美,在这方面书法与写意人物画的线条美感是共通的。

从艺术发展上来看,中国画与书法同体、同源。中国文字的主要构字法是“象形”,中国画创作是模仿物象,书画的本源形态是相同的,都是对自然物象的概括。在艺术表现上,书法与中国画起源相同,之后分别发展,最终发展成为两个独立的艺术种类,虽成为两个艺术门类,因书与画工具相同,在用笔技巧上同步发展,用笔、用墨有共通之处,审美追求也有共通之处,书法之“写”与中国画的写意性用笔关系紧密。在书与画的发展过程中同时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书画的意境根源于中国传统哲学,包含了儒、道、释三家的哲学思想,受此影响,书法与绘画强调外在形式和心灵之间的契合,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表现内心中的理想美,使书画的审美不拘泥于外形,注重和谐意境的表现。

综上所述,书法与中国画虽在艺术种类上相互分别,但书与画的联系极为紧密。书与画同源性、同质性,共同受中国传统文化儒、释、道的影响。在工具的运用、审美的标准、艺术语言的表达上二者始终有着共通的规律性,对书法的研习也是对写意人物画笔法的研习,对书法进行研究有助于提升中国画笔法的线条美。

二、书法与写意人物画用笔分析

(一)书法用笔分析

中国的书法是一种线条艺术,书法的生命力在于线的表达,优秀的书法作品,每一笔画,无不包含“逆起、缓行、提收”这个过程。南宋书法家姜夔在《续书谱》中说:“故一点一画,皆有三转;一波一拂,皆有三折。”也是说每一点画的运笔都有“起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此所谓三折法。

从这三个步骤分析,起笔和收筆时讲究藏锋和露锋,藏锋和露锋是一对矛盾,各有其功能美感,“藏能含其气,露能纵其神;藏能丰其肉,露能伸其骨”。除此之外,在起笔收笔时,书法讲究方笔、圆笔美感,“凡言用笔,首辩方圆”,两者各有所长,方笔能显出雄强方露之笔意,圆笔能展示出含蓄妍媚之风姿,秀逸中潜流着雄浑之气。

在行笔时讲究中锋、侧锋用笔。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相辅相成。例如,东汉蔡邕在《九势》中说:“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中锋用笔写出来的笔画骨劲肉丰、饱满生神,产生力透纸背之感,被历代书法家奉为用笔准则,甚至认为是千古不易的笔法。侧锋行笔时,笔的一侧着纸,笔尖和笔肚各沿壁画的两边行进,书写得当时会产生妍媚灵秀的点画,书写不当时会产生笔画一端如刀切,另一端呈现锯齿状的败笔。除此之外,行笔还有轻重缓急、提按产生的粗细变化、转折方法、顿挫等多种用笔技巧。

书法多种用笔技巧在不同的字体中有着不一样的表现。篆书象形取意,用笔古拙活泼多变,仪态万方,多中锋行笔,有力透纸背、锋芒显露之感,给人以严峻凝重、沉郁雄强、痛快谲奇的感觉。用到写意人物画中可体现出写意人物线条的力量感、活泼生动性,与墨色因行笔快慢产生浓淡干湿的墨色变化相结合,丰富写意人物画线条的趣味性和艺术性,为写意人物线条艺术美感带来更多可能。

隶书书法特点在于起笔与收笔时的藏头护尾,多藏锋体现古朴庄重、端庄高雅的内敛之美。行笔也独具特色,用笔一波三折,体现抑扬顿挫的行笔趣味,这种趣味的展现与书者当时所流露出的感情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笔法间接地反映出线条变化中流淌的生命气息。

行书和草书,中锋与侧锋兼用,中锋与侧锋是书法领域、中国画领域的一对矛盾,像干与湿,浓与淡一样。要追求中锋用笔,也不能过于极端,书法中提倡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相辅相成。中锋与侧锋的对比变化也是韵律、节奏感的一种,书法中出现的粗细变化以及笔断意连的感觉是在手腕的作用下,通过笔锋的不断交替达到提按顿挫的效果,有着鲜明的节奏感。将书法用笔的技法运用到写意人物画中,能够使画面变得更加灵动,更富有表现力[1]。

(二)写意人物画用笔分析

写意人物画中线是骨,线的造型能力最突出。用线追求厚重、稳健、有力、含蓄、酣畅、凝练、朴拙,创作时用线既要客观地刻画人物的种种特征,也要注重主观感受的种种因素,把握每一笔的行笔感觉,如书法般控制笔画与笔画间的节奏感,笔势的延续,用笔以中锋、侧锋、卧锋、逆锋多种用笔方式灵活结合,表现写意人物画的趣味性。

在线的形式美上追求刚柔相济,线的形式要达到既不柔弱又不刚直的完美境界。刚与柔是用笔上的一组矛盾,因画家个性禀赋的不同往往不是失于刚便是失于柔,画家很难能完美统一这组矛盾,是写意人物画线条形式美的极高境界。线的形式美上还追求有质有韵,造型不论是写真还是变形,用笔严谨还是自由,均以冷静客观地观察与研究艺术客体人物形态和神态的特征作为写生创作的基础。线条不论画得多好,如果脱离了所要表现的对象,就成了没有价值的笔墨游戏。线条用笔在尊重艺术客体的基础上,也要追求线条的节奏、韵律。质与韵要求画家创作出的艺术形象形神兼备,线条能传神写意,有对主观精神的表达。

写意人物画也可以说是“减笔”水墨人物画,以简洁的线条笔墨去描写人物的形神,并通过用笔用墨来抒发画家的艺术思想和情感,直抒胸臆表达画者的审美趣味,体现自身的艺术修养和个性。用笔贵在“以少胜多”“意到笔不到”“笔尽而意无穷”“虚实相生”,因用笔简练概括,所以对线条的要求极高,需要画家有极深厚的功底,包括对毛笔的娴熟驾驭,对线条有成熟的理解,对艺术客体人物线条美感的合理概括[2]。

三、写意人物画对书法线条美的借鉴

(一)书法与写意人物画线条的审美分析

写意人物的写意并不等同于书法的书写之意,写意人物的写意是用简洁的笔法表现物象,要求有质有韵,在不脱离物象的前提下,笔法高度概括简练,追求韵律节奏变化。书法表现的艺术形象是抽象形象,为何书法的线条具备如此魅力,让中国的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追逐练习?速写、插图、钢笔画、建筑雕塑上也有线条,为何书法的线条常被拿出来强调?笔者认为,速写、插图、钢笔画、建筑雕塑等线条并不是独立存在的,绘画中的线条是为了造型服务的,建筑雕塑中的线条也是依附于形体,理解归纳出来的“线条”,只有书法的线条有自身的独立性,它不是造自然之形,具有抽象性符号性,只对线条的位置做大致规定,线条的表现更具自由度。绘画中的线条与色彩、体积、明暗、形象等平分秋色,书法的线条却唯我独尊,只用线条来展现艺术美,对线条本身的艺术性要求很高,值得写意人物画线条借鉴使用。

书画同质而异体,书画审美追求具有共通性,都追求疏密变化、节奏变化、虚实变化、动静变化。书法与绘画用笔情感相通,书法表现书法家的个性,写意人物画也是表现画家的个性,是一种活的生命载体。书画都是高度的艺术概括,利用书法用笔的笔意和精神,灌注于写意人物画的创作可以获得清简疏淡的美感。书法用笔的线条技法用于国画的学习及研究中,使书法艺术在跨界中获得了新的生命,为写意人物画创作注入勃勃生机。

书法的线条从美学、形式美的角度上来说,可以归结为三个部分:节奏、圆厚、笔力。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三种感觉,一是节奏感,二是体积感,三是力量感,写意人物画可以从这三个方面学习分析书法线条的美感[3]。

(二)书法与写意人物画线条的节奏感

节奏感是一个活泼的存在,生命力的存在,我们可以从节奏感中感受到呼吸着的生命力。书法作品能够表现出不同书法家的个性、气质与性情,表现出各个时期画家的不同审美趣味。我们看到的书法线条中熔铸了每一位书法家独特的生命价值,颜真卿就是颜真卿,苏东坡就是苏东坡,王羲之就是王羲之。与书法相同,写意人物画同样追求节奏感、韵律,是画家对艺术客体人物的感受,用概括简练的线条表现出来,这其中随着画家心理状态的变化,将呼吸着的节奏生命力融入线条中,表现出生动活泼的人物形象。从书法角度客观分析,藏锋与露锋的节奏变化,方笔与圆笔的交织变幻,行笔时的轻重缓急,中锋与侧锋的对比变化等几组矛盾产生的审美节奏是韵律感、节奏感的主要因素。

写意人物画创作时,线条也可从这几方面出发,随着艺术创作主体自身的感受控制中锋与侧锋的节奏变化,借鉴历代书法家提倡的中锋用笔,以中锋为主侧锋为辅,中锋使线条更具立体感,更具力度,侧锋产生妍媚灵秀的点画。行笔时的线条借鉴隶书书法用笔的一波三折,从轻重缓急的角度控制抒发情感,找寻抑扬顿挫的行笔节奏感。在起笔与收笔时,控制藏锋与露锋、圆笔与方笔的节奏感变化,在藏锋与露锋中把握线条的肉与骨,藏锋内敛其中的“气”与露锋笔断意连纵其神的“意”,在方筆的雄强方露与圆笔的含蓄、秀逸与雄浑中寻求线条的生命力[4]。

(三)书法与写意人物画线条的立体感

书法的毛笔是软的,写出来的线条可以是厚重的,也可以是单薄的,厚与薄是一组矛盾,是对比而存在的,没有单薄也就无所谓厚了。如果书法中的线条是美的,耐人寻味,线条一定是厚的,浑厚的线条让人感觉有很多东西隐藏在里面,中锋用笔最适合表现圆厚的线条。

人物画勾勒时以中锋为主,平时可多通过篆书来练习中锋用笔,用到写意人物画中表现写意人物线条的力量感、浑厚感,亦可表现人物结构的结实、刚柔相济来丰富写意人物画线条的趣味性和艺术性[5]。

(四)总结“书画同源”对写意人物画笔法的启示

写意人物重笔法,慎用墨,笔法是写意人物的骨架,也是意笔人物画“意”的载体,笔法审美价值的最终创造集中体现了艺术创作主体对书画毛笔的理解,线的认识和艺术创作主体对艺术客体人物的感受,在脑海中形成的意境美所归纳高度概括下的线条,体现了艺术创作主体的审美理想。书法通于画法,许多大画家往往同时也是书法家,有很多书法家半路习画,依靠书法的功力在国画上快速取得成就,比如吴昌硕50岁才学画,他深厚的书法功底帮助他成为一代大师。这告诉我们,对书法的研习也是对写意人物画笔法的研习,书法与艺术创作要齐头并进,重创作不能忘书法基础。写意人物画重笔法,笔法的练习如同唱戏人员每日苦练嗓子一般,画家需苦练腕力,练习腕力的最好方法就是练习书法,做到“笔为我使”,才能在写意人物画笔线的形式美上做到枯而能润、刚柔相济、有质有韵。当今时代巨变,写意人物画创作受西方绘画的影响,书法与艺术创作出现了分离的趋势,应坚持文化自信,坚持把中国传统书画的文化内涵和笔墨语言与当代写意人物画创作相结合,根植传统,守正创新。利用书法线条美感来丰富写意人物画的笔墨,为当代写意人物画的创作提供新思路。

参考文献:

[1]陈振濂.书法美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2]任平,翼之.行书教程[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7.

[3]吴山明.意笔人物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

[4]傅抱石.中国绘画理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

[5]张捷,郑朝,蓝铁.传统山水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8.

猜你喜欢

笔法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十)
《李思训碑》笔法临析(七)
品读
几多笔法写思情
笔法与临摹
俱天成,极奇妙!——闲聊画面石的独特笔法
张旭《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
“无生笔”循序渐进运笔法的运用——吴彦锋书法教学要点解析
笔法至上 以线传神——论我国古代白描人物画的用笔与线质
小篆的特点和基本笔法的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