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当代价值及传承路径

2023-06-25罗章松,辛姝贤

传承 2023年1期
关键词:传承路径两弹一星新时代

罗章松,辛姝贤

[摘要]“两弹一星”工程是举国体制的重大体现,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示了中国人独特的志气与情怀,其孕育的“两弹一星”精神,凝结着中华民族深沉的家国情怀。“两弹一星”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精神财富,是中国人民不朽的精神丰碑,同时也是中国科学技术自主发展的特有精神标识,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领悟其当代价值,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需要拓展载体平台、深化宣传教育、完善保障机制。

[关键词]“两弹一星”精神;新时代;传承路径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青藏地区基层社会治理与公众参与研究”(17XSH016);青海民族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驼队精神的时代价值研究”(DCXM-2022-51)

[作者简介]罗章松(1997—), 陕西商南人,青海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辛姝贤(1998—),河南驻马店人,南宁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DOI:10.16743/j.cnki.cn45-1357/d.2023.01.009

中国共产党是我国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只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才能保证全党上下步调一致。“两弹一星”工程证明了集中精力办好中国事情,关键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党的一百多年征程所形成的一系列伟大精神,构建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而“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这一伟大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体现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统一,是推动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精神力量。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加深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感,使我们的理想信念更加牢固,同时对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深刻认识“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价值意蕴,对提高中国共产党人的党性修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两弹一星”精神。2020年4月23日,在第五个“中国航天日”和“东方红一号”卫星成功发射50周年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与“东方红一号”任务的老科学家的回信中写道:“新时代的航天工作者要以老一代航天人为榜样,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敢于战胜一切艰难险阻,勇于攀登航天科技高峰,让中国人探索太空的脚步迈得更稳更远,早日实现建设航天强国的伟大梦想。”[1]2022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建设航天强国要靠一代代人接续奋斗。希望广大航天青年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勇于创新突破,在逐梦太空的征途上发出青春的夺目光彩,为我国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2]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讲话,对我们深刻认识“两弹一星”精神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一、“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内涵,深刻诠释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和科学精神,是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此,必须充分理解其深刻内涵,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使之焕发盎然生机。

(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

爱国主义不仅是一种实践,更是一种信仰,它有利于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我国无数仁人志士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利益联系起来,他们的无私奉献,使国家和民族的前途更加美好。“两弹一星”工程辉煌而又神秘,它的辉煌,需要有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它的神秘,需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支撑[3]。热爱祖国、无私奉献,是“两弹一星”科研工作者们内心的强大的理想信念,也是他们工作过程中的精神支柱。“两弹一星”精神蕴含着浓浓的爱国情怀,在国外的老一辈中国科学家们在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返回祖国,为国家和民族服务,他们的爱国之情以及“牺牲小我为大我”的奉献精神,是“两弹一星”工程创造奇迹的精神支撑。为了支援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许多科研工作者放弃了优越的物质条件,选择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两弹一星”工程的研究,他们怀着一颗赤子之心,为祖国奉献自我。钱三强、赵忠饶等人在回国的途中遇到了很大的阻碍,但是他们没有退缩,仍保持初心,抱着坚定的信念以及顽强的意志,突破重重阻碍,最终回到祖国的怀抱。为响应国家号召,组建一个专业化的科研队伍,大批科学家服从国家安排,将全部精力投入“两弹一星”工程。还有无数优秀的科研工作者深入偏远乡村,为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更有不少科研工作者在戈壁沙漠里付出了生命,把偉大成就铭刻祖国大地。

每一名参与“两弹一星”研制工作的科学家,正是怀着这样的赤子之心,以国家和民族的长远利益作为自己的最高目标,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惊人的奇迹。无数矢志报国的科学家对祖国、民族的热爱激励着他们直面各种困难,将自己的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甚至生命,书写着中华民族走向强大的辉煌历史。

(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是“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内容,给人民以信心、给世界以希望。就是靠着自力更生和艰苦奋斗,一批批从事“两弹一星”工程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们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宝贵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两弹一星”工程是我国一项重大的科技创新挑战,无数科研工作者一边工作一边钻研,在经费短缺、物资不足的情况下,对每一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理论和技术上不断取得突破。在理论上,由于部分科研工作者对原子弹的原理不熟悉,钱学森等人就通过安排讲授、自学等方式,使年轻的科研工作者能够熟练地掌握原子弹的原理;在生活上,“两弹一星”工程的特殊性使得许多实验基地都建立在人口稀少的地方,科学家们开展科研工作不但要忍受严寒酷暑,而且还可能面临粮食、衣物等基本生活必需品短缺的现实问题;在实践上,他们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花岗石中发现了珍贵的铀,从而填补了我国铀矿的空白,为尖端武器的研究提供了主要材料。他们在广袤的荒漠和峻岭深山中克服重重困难,体现出科研工作者在资源短缺的条件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秀品质。

科技强则国家强,科技兴则国家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技自立自强之路是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4]。“两弹一星”精神蕴含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鼓舞着中华民族不断向前,在卫星、空间站、导弹等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们要以“两弹一星”精神为指引,正视国内外严峻、错综复杂的形势,继往开来,奋勇向前,努力突破高新技术领域的瓶颈,努力掌握关键和核心技术,争取取得新突破、实现大发展。

(三)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大力协同、勇于登攀凸显了“两弹一星”精神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两弹一星”工程在短时间内突破一系列技术难关,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制胜秘籍,展现其独特的时代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在我国经济、科技发展水平十分落后的背景下,提出研制“两弹一星”这样一项规模宏大、技术要求高、综合性强的科技工程,必须举全国之力,集中力量攻坚克难[5]。“两弹一星”工程是一个极其艰巨的任务,需要克服许多重大的科技难题,在党中央的统筹下,所有参与“两弹一星”工程的科研工作者都是“一盘棋”,科研工作者各负其责,不计较个人得失,最终取得巨大成就。这既体现了科研工作者们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中蕴含的大力协同和勇于登攀,也充分展示了举国体制的独特优势。就是这样一股奋发图强的斗志,鼓舞着科研工作者解决了无数个技术难题。“两弹一星”工程是我国科技史上最复杂的工程之一,倾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取得了重大成就,使我国的科技水平得到了质的飞跃。

“两弹一星”工程,是数万人齐心协力、奋发图强、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功,其所产生的“两弹一星”精神,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注入新的内容和价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航天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都离不开“两弹一星”精神的启发。

二、“两弹一星”精神的当代价值

“两弹一星”工程离不开老一辈科学家和无数科研工作者的无私奉献,也离不开全国各民族人民的支持和帮助。“两弹一星”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中国特有的红色文化,传承好“两弹一星”精神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以及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讲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自强不息的鲜活故事,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与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曾深刻指出:“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6]“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在一百多年征程中勇往直前、一次次获得巨大的胜利,让人们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提高了中华民族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能力与信心。当前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我们应大力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不怕吃苦,迎难而上,以强烈的忧患意识来警醒自己,以独立自主的底线为原则,全力以赴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有利于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讲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锐意创新的故事,有利于引导中国人民崇尚科学、追求卓越,不断进行理论与实践创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一定要通过科技自主创新,突破和掌握核心技术,有自己标志性的科技成就。面对国内外的复杂形势,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制度优势,在科学技术方面,要以不怕苦不怕难的态度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着重攻克技术性难题。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必须进一步加强“两弹一星”精神的指引,激励广大科研工作者团结一致、不畏艰辛,从而在崎岖不平的科研山峰上奋力攀登。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已经成为各国之间竞争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同时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民族的未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占领世界科技创新高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创新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并围绕科技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韧不拔的定力,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直面问题、迎难而上,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7]因此,中国科研工作者们要继续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不断解决科学技术中“卡脖子”的问题,以不同凡响的意志不断攀登科学高峰。

(三)有利于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讲述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胸怀祖国的鲜活故事,是坚定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重要资源。“两弹一星”工程是一个艰巨的历史任务,它考验着科研工作者的理想和信念,它对广大科研工作者们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广大科研工作者们在艰难困苦的条件下,始终坚守着科学的道路,坚定着理想信念并发挥着自主创新能力,为了祖国,他们愿意牺牲自己的青春和宝贵的生命。在艰苦的条件下,广大科研工作者们依然坚定信念,团结协作,不怕艰辛,克服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在设备简陋、资源匮乏的情况下,完成了党和人民交给他们的光荣任务,其中最大的支撑力就是他们坚定的信念。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奋斗历程的见证,是宝贵的物質财富和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党员干部教育的优质资源和重要载体,对提高党员党性教育水平具有重要作用[8]。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道路上,同样会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人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应对“两弹一星”精神进行深入挖掘、宣传和解读,把老一辈科研工作者的爱国事迹讲得活灵活现、以情感人,培养和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爱国情怀,从而树立远大的理想。

三、“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路径

“两弹一星”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创新能力与时代追求,是全面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深刻认识中国历史以及切实提高广大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价值认同的重要媒介。“两弹一星”精神有利于积极引导广大科研工作者们参与到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中来。把“两弹一星”精神发扬光大,需要拓展载体平台、深化宣传教育、完善保障机制。

(一)拓展载体平台,发挥“两弹一星”精神的引领作用

载体平台可以更好地展现“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需要立足载体平台。

第一,深入挖掘彰显“两弹一星”精神的历史遗迹,同时做好保护工作。每处遗迹都是历史的见证,也有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两弹一星”遗迹是“两弹一星”精神具有感染力的历史文化载体,要充分挖掘体现“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字史料、历史人物等,让人们在实地参观、文本学习中受到“两弹一星”精神的熏陶与洗礼,深入了解和体验当年的工作生活场景,真切感受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伟力。同时要做好“两弹一星”遗迹的保护工作,重视对相关遗址的保护与修缮工作,按照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标准和要求,加大保护与修缮力度,坚持做到保护为主、适度开发。

第二,建设一批新的“两弹一星”纪念馆与宣传教育基地。“两弹一星”纪念馆充分展示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艰苦奋斗的辉煌历史,体现出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们用“两弹一星”精神引导着中华民族不断前进,用惊人的成就激励和鼓舞着一代代科研工作者们不断创新,用优秀的品质打动着一代代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用成功的经验启迪着一代代的中国人。同时,“两弹一星”精神的宣传教育基地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对“两弹一星”精神的宣传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题,尽可能多地收集有关的历史文献和史实资料,让参观者亲身体会“两弹一星”工程的艰辛和伟大精神,使其陶冶情操,启迪思考。

第三,提高“两弹一星”精神相关作品在文艺作品中的比例。文艺作品是“两弹一星”精神继承和发扬的一种重要形式,可以支持和引导创作一批底蕴深厚的文艺作品,在文学、音乐、诗歌、话剧等方面加强传播。同时可以安排“两弹一星”精神的专题创作计划,以体现“两弹一星”精神的美学价值,推动“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构建“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化体系,增添“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化产品。

(二)深化宣传教育,增强“两弹一星”精神的导向作用

宣传教育是弘扬“两弹一星”精神的主要途径之一,传承“两弹一星”精神需要坚持深化宣传教育。

第一,把“两弹一星”精神落实到教育之中。最大限度提高其教育效果,使中国人民尤其是时代新人更加认同“两弹一星”精神。要坚持立德树人的本质要求,遵循教育的基本规律,将“两弹一星”精神贯彻到德育教育的各个环节,以“两弹一星”精神为主要内容,覆盖教育的各个阶段,使“两弹一星”精神真正进入学生的头脑,形成一种长期的教育机制,使立德树人的目标和成效得到不断提高。

第二,利用新兴媒介宣传“两弹一星”精神。作为文化传播的主体之一,新兴媒介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特征,能够极大拓展受众的接收体验。可以利用“两弹一星”工程实践中的先进事迹作为题材,拍摄相关的短视频、微电影,在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数字化平台宣传“两弹一星”精神。这样在宣传上既能打破时空的局限,又能创新表现形式,扩大“两弹一星”精神的宣傳范围,加快“两弹一星”精神的推广。

第三,发挥社会组织的宣传作用。“两弹一星”精神的传承是整个社会的共同责任,社会组织具有独特的职能定位,在弘扬“两弹一星”精神中具有一定的优势。要充分利用社会团体的力量,积极开展“两弹一星”精神的宣传工作,把“两弹一星”精神推向社区、农村、企业等社会的各个领域。要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利用“两弹一星”精神的文化资源为广大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作品,同时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公众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三)完善保障机制,提高“两弹一星”精神的持续发展能力

完善保障机制是传承和发扬“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保证,新时代应以健全“两弹一星”精神的实践保证为重点,构建全方位的保障机制。

第一,建立健全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组织协调机制。“两弹一星”工程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丰功伟绩,要落实好“两弹一星”精神的宣传工作,必须建立有效的组织协调机制,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并充分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只有在党的坚持领导下,才能够不断锻造大国重器,赢得更多的优势,从而最终实现全方位的赶超和强化越来越重要的引领作用。各级政府要大力弘扬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党委宣传部门要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两弹一星”精神的重要引领和统筹重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动员各方面的力量,构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新格局。与此同时,举国体制是以国家利益为最高目标,动员和调配全国有关力量,包括精神意志和物质资源,攻克某一项世界尖端领域或国家级特别重大项目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举国体制一直贯穿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历程之中,从竞技体育发展到核心技术攻关,从重大工程建设到举国应急管理,彰显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9]。“两弹一星”工程正是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因此要继续坚持和完善举国体制,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客观需要,是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必然选择,同时也是国家创新发展的核心实质。

第二,完善“两弹一星”精神的人才培养机制。“两弹一星”精神的专门人才队伍是强化传承工作的重要保证,要大力培养“两弹一星”的专门科研人员,在条件允许的高等院校的中共党史、科学社会主义、教育学、思想政治教育等专业增设相关学习计划。要强化“两弹一星”精神在思政教师、教育学教师的专项培训,要积极地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时代内涵和嵌入路径;要鼓励高校教师在教学中尝试增加对“两弹一星”精神的运用。同时在“两弹一星”精神有关纪念馆、教育基地等场所不断扩大“两弹一星”精神的知识积累和储备,提高相关人才的文化素养。

第三,强化“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机制。“两弹一星”精神的学术研究是推进“两弹一星”精神的科学研究体系形成的必然要求。要把“两弹一星”精神的研究队伍规范化,让具有突出影响力的专家组成团队,以“两弹一星”精神的总体科研水平为中心,努力形成具有鲜明特点的研究方向,继续产出高质量成果。以“两弹一星”精神的重点研究领域、研究方向为指引,建立起相应的资料数据库。同时学术机构间以及学者间应加强合作交流,这有利于取长补短,从而进一步增强学术能力,产出更多有关“兩弹一星”精神的研究成果。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科研力量,营造学术严谨、砥砺创新的研究氛围,注重学术机构间、学者间的合作交流,形成多元的、稳定的研究群体。

结语

如今“东方红一号”依然在宇宙中翱翔,“两弹一星”工程也跨越了时间和空间,激励着我们继续向科技强国迈进。“两弹一星”精神是鼓舞中国人民前进的不竭动力,“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更为丰富,它是保证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撑,我们要深刻领会“两弹一星”精神的深刻内涵,让其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彩。因此,我们要以老一辈科研工作者为楷模,把“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下去,把其融进自己的意志,贯彻到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树立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马杰.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J].红旗文稿,2022(5):38-40.

[2]习近平.习近平回信勉励广大航天青年 弘扬“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 为航天科技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再立新功[N].光明日报,2022-05-04(1).

[3]刘学礼.“两弹一星”精神: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J].人民教育,2021(Z2):19-22.

[4]周晓敏,杨先农.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自立自强的历史经验[J].传承,2022(1):83-87.

[5]于建贵,张琳.“两弹一星”精神的理论阐释与传承路径[J].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2021(4):45-54.

[6]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7-48.

[7]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5-29(2).

[8]彭石军.地方红色资源融入党性教育研究:以湘江战役红色资源为例[J].传承,2022(3):66-71.

[9]王向军.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优势与时代意义[J].人民论坛,2021(27):65-67.

[责任编辑:廖洁玲]

猜你喜欢

传承路径两弹一星新时代
“两弹一星”民族骄傲
从“两弹一星”研制历史看“国之大者”
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中国青年英才论坛在青海举行
“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 五年归国路,十年两弹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孝文化的传承路径
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之道
工匠精神:应用型人才职业价值观培育中的现代性传承
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