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解字法的高中语文“有意义学习”

2023-06-25熊纪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3年1期
关键词:生僻字关键字

熊纪涛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利用汉字的起源发展、形构义理和情境意义等特点与规律,研读文本、设计教学和架构课堂的教学方法,可将其称为“解字法”。基于解字法的高中语文教学,既可促进学生对无意义材料赋予意义进行学习,也可促进学生对有意义材料进行学习,增强学生语文学习的意义感。用解字法指导学生学习生僻字、易错字、近似字和关键字,可达到记忆牢固、理解深刻和运用得法的效果,从而使学生形成“有意义学习”的经历。

关键词:解字法 有意义学习 生僻字 易错字 近似字 关键字

在语文教学中,重视和利用汉字的起源发展、形构义理和情境意义等特点与规律,研读文本、设计教学和架构课堂的教学方法,可将其称为“解字法”。“根据学习者是否理解要学习的材料,学习被分为有意义的和机械的。”[1]对无意义材料赋予意义的学习和对有意义材料的学习,是有意义学习的两大具体表现。而解字法恰好可以促成这两种学习,让学生的学习变成“有意义学习”。

基于解字法的高中语文“有意义学习”,立足于语文学科的“独当之任”,充分挖掘文本中的生僻字、易错字、近似字和关键字等类型文字的教学价值,激发学生正确熟练地理解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思考,培养学生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使语文学习走出对语言文字死记硬背、僵化程式分析以及“死于章句,废于清议”的困境。

从文本解读和教学程序的角度来说,基于解字法的高中语文“有意义学习”,一般先从选字入手,然后再对所选之字进行解字,这可使学生形成“在新学的内容与自己已有的知识建立联系的倾向”和“与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2],从而将学生卷入“有意义学习”。为了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产生意义感,在文本解读、教学设计与实施中选字和解字,应当特别重视以下类型的汉字。

一、生僻字:化难为易好识记

在语文学习中,生僻字有“拦路虎”之称,是学生理解文本、揣摩文本秘妙和获得学习意义感的障碍。尤其是古诗文学习,生僻字屡见不鲜,学生常常望而生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看了不会读,读了不会写”,这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信心和成就感。语文学习中生僻字之多,学习之难,不仅是学生的体会,而且是教师的体会。在海南省中语会第七届理事代表大会暨“名家谈读书与教学”中小学阅读教学学术研讨会上,统编教材编写者、著名特级教师程翔老师作报告,不无感慨地自述:虽然研习语文将近四十年,但我仍然不敢说我认识了语文教材中的所有汉字。身为教材编写者尚有如此之感,遑论普通语文教师?至于中学生,更不消说。如何破解这一难题呢?基于解字法学习生僻字,是有效的应对之策。

学习李白的《蜀道难》,“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中的“豗”和“砯”,是典型的生僻字,笔画多、读音难记。知乎网站有专栏文章提及这两个字的识记:还有一些零散信息分布在文章之中,整篇文章都容易理解记忆,只有它相对比较陌生或抽象,比如李白的《蜀道难》里“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这一句话中“豗”和“砯”,就像是突兀的孤岛,挡住了你记忆的道路。[3]这是一种记忆术,能够改善学生识记生僻字的效果。然而,从《蜀道难》所写的具体环境来看,其记忆策略中的“孤岛”跟课文语境关联不大,甚至是毫不相关。因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上最多有孤石,是不可能有孤岛的。对此,可用解字法研究“豗”和“砯”的字形字理,使记忆策略跟课文语境中的蜀道山水形成“境脉”的内在关联,增强学生学习生僻字的意义感。比如,将解字法研究字形、字理、字音的成果归纳为若干要点,再编制成记忆口诀。“豗”:猪石立在兀右边,撞击声声说危险。“砯”:石头砸水水更流,一点水字左肩头。由于口诀朗朗上口,注重形义结合,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写,读写三五遍,学生很快就能记住两个生僻字。解字法的功效,可见一斑。

学习李斯的《谏逐客书》,“树灵鼍之鼓”中的“鼍”,虽然笔画是20画,跟“曦”“灌”“魔”等字的笔画总数一样多,但其辨认难度和记忆难度都远远超过了后者。利用解字法研究其间架结构,可以得出一点认识:上下结构,“一”字居中间,将字分为两部分;再研究字理、字义和字音:动物名称,读音是tuó,黽在古代有蛙之义;然后,将这些认识概括成口诀。“鼍”:田字顶两口,一字分上下,黾字驮着走。在对“鼍”的解字识记中,“田字顶两口”,是对上半部分的描述;“一字分上下”,是对中间构件及其功能的描述;“黾字驮着走”是对底部构件的描述,并且用“驮”这个同音字,涵盖了“鼍”的读音和习性。由此可见,解字法确是识记生僻字的一个利器。

学习蒲松龄的《促织》,学生普遍感到生僻字较多。例如“试以猪鬣毛撩拨虫须”中的“鬣”、“取儿藁葬”中的“藁”、“问者爇香于鼎”中的“爇”等,都是属于非常用字、生僻字的汉字,可谓不胜枚举。教师可先作示范,然后指导学生挖掘解字法的学习价值:观察字形、探析字理、品味字义并结合字音,总结出一些研究心得,编制成口诀,从而形成生僻字的记忆策略和学习策略。比如“鬣”:髻字头,鼠字底,三丝拐弯换卤头。再比如“藁”:上草下木中间高,形声读作搞。当然,利用解字法学习生僻字,还结合汉字的其它特点,形成综合化记忆策略。比如“藁”是地名用字,当今河北省石家庄市所辖的建成区就有“藁城区”,这时就可结合其地名特点,编成信息量更大、生活性更强的口诀:蒿草长在木上头,藁在藁城区里头。这样利用解字法学习生僻字,更好懂更好记,效果明显优于死记硬背。就语文学习的意义而言,学生学习生僻字,不单是为了记住字音和字形以便应对考试,还有探究文字起源、文字意义的兴趣,更有实践应用、增益智慧等深层次的人生需求。

二、易错字:拆字识理写对字

学生学习语文,将生僻字写错并不见怪,因为生僻字大多是不常见、不常用而且笔画多的字。然而,一些常见字,笔画较少的字,学生也常常写错,这就值得警惕、重视和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若能提供一些适切的记忆策略、学习策略,无疑就发挥了“教”对“学”应有的引起、维持和促进等作用。

在学生背诵默写时,笔者注意和观察到,学生常常把一些常见字、常用字写错。例如“壑”字,并非生僻字,组成的词语和诗句有“沟壑”“千沟万壑”“胸有丘壑”“欲壑难填”“千山万壑”“群山万壑赴荆门”等,然而学生却常常写错。学生默写《蜀道难》中的诗句“砯崖转石万壑雷”,“壑”字就有三分之一学生不会写或写错,默写《赤壁赋》中的句子“舞幽壑之潜蛟”,“壑”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学生不会写或写错。可见教师若无适切的办法,讲解再多也只能是枉费口舌。此时,教师若能利用解字法指导学生学习生字,则可事半功倍。教师可先出示“壑”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说文解字》段玉裁注:“  或从土,谓穿土。”《说文》:“  ,沟也。”教师可据此进一步解字说文:“壑”即群山中的沟谷,字形采用“  、谷”会意,有的“  ”采用“土”作边旁,写成“壑”。经此步骤,学生对“壑”字可能会加深一些理解,但记忆还有可能不会太牢固,所以教师仍需要指导学生利用解字法创编记忆口诀。比如:贞字头,一谷全,又字并排坐土肩。再如,将汉字的部件拆解为:卜冖一八人口又土,再编成口诀:卜站秃宝盖,一八人口加又边,土字垫底戴两肩。师生基于解字法动手动脑,拆字识理并对易错字赋予一定的意义,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学生背诵默写词句“一尊还酹江月”中的“酹”字,出错率竟高达三分之二。按照常理说,“酹”字只有14画,并且左右结构很清晰,不算是笔画繁多、难以辨认的字。更重要的是,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之前,已经在学习《芣苢》背诵默写诗句“薄言捋之”的时候,默写过“捋”字,跟“酹”是形近字,应当可以形成读字和写字的迁移能力。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教师当时没有采取具体适切的记忆策略和学习策略,学生并没有形成这种能力。

教师可以将“酹”“捋”两字打包处理,利用解字法指导学生学习会通。《说文解字》:“寽,五指持也。”段玉裁注:“凡今俗用五指持物引取之曰寽。”教师可引导学生将右手五指并拢,顺着一棵草或一根丝线“捋”一下,回到现实生活中感受“捋”的具体动作。然后,教师再出示“寽”的小篆“  ”,并解字说文:“寽”字的构件“寸”,是指事字,其甲骨文和金文都像手的形状,在秦篆的字形中,“寸”字在手腕的位置加一短横指事符号,指的是手腕一寸之处,叫“寸口”,即中医诊脉处,表示此处为“寸”;从“寸”的字,如“对”“封”“射”等都与手的动作有关。[4]接着,引导学生用左手的大拇指和食指,捏着右手腕向内一寸的地方,将右手五指并拢而端起酒杯或茶杯,将杯内的水洒在地上。此时,部分学生还意会到:“捋”跟“酹”有着类似的手腕和动作。最后,师生利用解字法创编“酹”字的记忆口诀:“酉是一杯酒,寸腕托右手”“酒杯在左边,五指下寸连”“配字换右边,五指抓寸腕”等。学生基于解字法并借助身体动作,触类旁地学习“捋”“酹”两字,编制口诀又按照口诀边读边写,经过现场默写词句“一尊还酹江月”验证,学生写“酹”字的正确率超过百分之九十。一周后,教师复测,学生再次默写词句“一尊还酹江月”,写“酹”字的正确率有所降低,达到百分之八十左右,其保持率相当高。教师充分挖掘解字法的教学价值,纠正易错字的成效可谓立竿见影,学生学习的成就感、价值感和意义感自不待言。

三、近似字:差之毫厘谬千里

形音近似,是汉字的常见现象。在很多时候,两个汉字虽然只是在读音或形构上相差无几,但意义却可能差别很大,恰如成语“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所言之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文时,可有意关注形近字、音近字或形音双近字,教会学生利用解字法辨析近似字,从而提高咬文嚼字、循字悟意的能力。

《鸿门宴》是一篇经典的文言文课文,其关于宴会情境、人物心理和言语交际的描写和把握,令人津津乐道。其中近似字的运用,同样令人叫绝。在这篇课文中,喊人的动作有两处,但用字不一样。第一处:“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第二处:“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前一处用的是“招”,后一处用的是“召”,“招”“召”显然是近似字,也都表示喊人之义。然而,细细品味,“招”“召”的语境含義却截然不同。“招”是用手悄悄地喊人,相当于向人招手把人叫走,不仅动作幅度较小,而且力求避免发出声音;而“召”则是召唤,郑重其事地喊人,相当于喊出姓名把人叫走,不仅可能有声音,而且声音可能还很大。教师可利用解字法,将此近似字的研究转化为教学问题:“同样是喊人,为什么要用两个字,而不用同一个字呢?请同学们研究‘招‘召的字形和情境意义,再谈论看法。”学生在思考后认为,鸿门宴是一场斗争,沛公和项王在地位、心态和话语权上的大不相同:“召”是口字底,意思是用嘴巴喊人,项王实力强就无所顾忌;而“招”是提手旁,意思是用手示意请人过来,刘邦实力弱而顾忌较多。教师出示《说文解字》:“召,呼也。从口刀声。”“口”表义,“刀”表音,音义结合。《说文解字》:“招,手呼也。从手召。”其解释是,“手”部,“召”声,音义结合。可以说,“招”“召”二字,既是形近字,也是音近字,更是近义词,基于解字法教学而成为学生走进“有意义学习”的切入点。

《念奴娇·赤壁怀古》虽是一首经典的诗词,但在后世流播中却出现了版本歧异,歧异的字词中就有音近的字词。例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中的“樯橹灰飞烟灭”,而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宋词鉴赏辞典》则将其写作“强虏灰飞烟灭”,“樯橹”和“强虏”就属于音近的字词。教师可利用解字法,将此版本歧异的字词转化为音近字词的语境探究:“樯橹”和“强虏”同样可以指代敌军,教材编写为什么要选用“樯橹”?此时教师指导学生关注部首偏旁及文字的本义,抓住“人”和“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比较其语境差异和语气差异。学生经过思考认为,“樯橹”使用了借代修辞手法而具有艺术效果,更重要的是,“樯橹”比“强虏”更具画面感和形象感,更能凸显周瑜火攻敌军的高明,也更能表达苏轼对周瑜的羡慕和神往。教师重视并挖掘解字法的教学价值,可将学生深度卷入“有意义学习”的状态。

此外,学生在学习《六国论》时,“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中的“嬴”,写错率较高。学生未能自觉地将音形义结合起来理解,往往将其写成“赢”。对此,教师可以利用解字法,从近似字入手,找出“嬴”的近似字“赢”“羸”,观察和分析其构件与字义的关系,并编制口诀固化学习成果。例如赢:亡口月贝凡,贝字赢钱;嬴:王口月女凡,女字嬴姓;羸:亡口月羊凡,羊字羸弱;羸嬴赢,都二声。这样学习汉字、学习语文,学生就能感受“差异毫厘,谬以千里”的奥妙和神奇,从而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和意义,假以时日就可养成精准识字、咬文嚼字、解字说文的习惯。

四、关键字:微言大义悟真谛

古人吟诗作文,常有“炼字”“炼句”“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和“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说法。其实,这种锤炼语言文字的功夫,就是选择能够传神写照的关键字,用福楼拜指导莫泊桑学习写作的说法,就是寻找世界上那个“唯一的词”。在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教师长期坚持培养学生留意关键字和玩味关键字的方法、能力和习惯,就有可能将学生引向语文的“有意义学习”境界。从教学实践来看,解字就是能够将学生带入“有意义学习”语文的一种方法、能力和习惯。

其一,关注指代同一动作的动词。《鸿门宴》这篇课文在写刘邦带礼物这个问题时,用了两个不同的动词,表达同一个动作。“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问刘邦拿什么礼物来,用的动词是“操”,显得刘邦好像是顺便带过来一样,其语气里对刘邦充满尊敬;然而,刘邦所用的动词是“持”,显得非常郑重其事,其语气里对项王充满恭敬之情。两个动词可谓微言大义,写出了当事人的处境和心态。这也可看出当事者或言说者所选的动词,在言语交际中受其局势地位的制约。这使语文学习走向了言语交际和语言运用的维度,在情境、发话人、受话人的多重关系感受语言和言语的意义。

其二,关注传达情感的形容词。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中词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教师提示学生圈画“细”字,玩味“细”字。教师利用解字法,可针对“细”字设计问题,将学生带进“有意义学习”中:“细”字的部首是什么?写出了雨的什么特点?学生很快回答:绞丝旁,写出了雨的细小、绵密的特点。教师再追问学生:联系一下词人所处的环境,用“细”字形容雨,跟词人的心理情绪有什么关系?学生稍加思考就能答出:“相似关系”“词人愁思如雨”等。教师再请学生联系婉约词的词风,把“细雨”改成“大雨”“暴雨”或“骤雨”,并阐说合适与否的理据。所有学生都想到了“大”“暴”作为形容词跟婉约词的词风不相符,只有“细”字最能体现婉约风格。就其表达效果来说,看似寻常最练达,一字传神见风格。采用解字法解读某些意象的形容词,学生颇有“哦,原来是这么回事”的顿悟惊奇之感。

其三,关注表示同一事物的名词。《鸿门宴》有两句话写项王和亚父都接受了礼物,但处置礼物的地方却不相同。第一句是“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第二句是“亚父受玉斗,置之地”,都是“受……置……”,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是接受珍贵的礼物,为何项王将玉璧“置之坐”,而亚父却将玉斗“置之地”?难道是亚父有眼不识玉斗贵?沿着问题,学生进入比较和鉴别的思维轨道里。学生结合语句情境和当事人的态度感情倾向,很快就能解悟,作者意在将项王和亚父的行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结论的背后是,所选名词代表着当事人行为的行事逻辑,“坐”通“座”,项王将玉璧放在座上,珍爱之意浮现其间;而“地”则指地面,亚父将玉斗扔在地上,厌恶之情显而易见。果不其然,下文顺着这种情感逻辑,就写了亞父对项王的愤怒和失望:“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一“坐”一“地”,传达了项王和亚父在为人行事、政治谋略以及思维逻辑的差异,这就像一丁点兆头一样预示着刘项之争的结果。这两个句子看似很平淡无奇,但利用解字法玩味其中的名词,学习起来就充满了意趣。

其四,关注刻画情态的副词。林觉民的《与妻书》,为了表达对妻子爱得情深意重,所用的副词极其丰富、不断变化。例如:“又恐汝不察吾衷,为吾忍舍汝而死”,用“忍”“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勇于就死也”,用“至”这一程度副词,表达了对妻子爱的程度深到极点;“吾真真不能忘汝也”,用“真真”这个副词,其叠字形式一字一顿地传达出对妻子牵挂和愧疚;“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用“诚”这个副词,道尽了对妻子至死不渝的爱却又甘愿献身革命的两难心态;“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用“依依”这一叠字副词,流露出对妻子的疼爱、牵挂和抚慰。这些副词在修饰动词时,精细地刻画动作的状态、方式、角度和性质等侧面,生动地传达了林觉民的情感、心态和志向。学生沿着这些刻画情态的副词,就容易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和时代背景中,使语文学习成为具有情感兴发、感同身受的生命过程。

当然,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选择生僻字、易错字和近似字相对容易,而选择关键字则相对困难,原因是前者可通过学情调查得知,后者主要取决于教师阅读鉴赏的素养。如果教师阅读鉴赏的素养深厚,不仅能发现世所公认的那些妙字好词而品味其佳处,而且能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那些字词擦得锃亮,见别人之未所见。需要说明的是,解字法所选解的文字,主要关注四种类型,这只是为了叙述的方便。对于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文本,这些类型都只是一种动态而相对的存在,所谓“仁智互见”。此外,对一些汉字来说,生僻字、易错字、近似字和关键字的分属并非泾渭分明,很有可能兼而有之。

解字法植根于祖国语言文字的起源与发展、形构与义理以及情境与意义等特点和规律,因而成为指向学生正确理解并积极运用语言文字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解字法能够促进学生学习语文而涵育学科核心素养,达到记忆牢固、理解深刻和运用得法的效果,从而形成“有意义学习”的经历。

参考文献:

[1]皮连生,杨心德,吴红耘.学与教的心理学(第五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82.

[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P222.

[3]易记忆.干货分享-如何记忆零散信息?-知乎[Z/OL].https://zhuanlan.zhihu.com/p/66146198,2021-01-18.

[4]无文弄墨.柴庐白鱼说文解字《寸》_手腕[Z/OL].https://www.sohu.com/a/319211384_120046842,2019-06-08

/2021-01-18.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2022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基于知识分类学习论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课堂生成机制研究”(课题批准号:DHA220509)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生僻字关键字
生僻字不认识?用好它俩就不担心了
生僻字里识青铜
履职尽责求实效 真抓实干勇作为——十个关键字,盘点江苏统战的2021
让语文老师也会怀疑人生的生僻字
学习生僻字
成功避开“关键字”
挑战动物生僻字
扒一扒“爱加戏”的生僻字
Web数据库top-k多样性关键字查询推荐方法
智能垃圾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