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竹城的“垦荒人”

2023-06-25黄克全

环球人物 2023年12期
关键词:眷村新竹

黄克全

台湾人说起新竹,有两种含義:一是现今的新竹市区,一是以新竹市为中心的新竹都会区,囊括了新竹市和新竹县。

新竹位于台湾岛的西北部,古称“竹堑”,从居住在新竹平原平埔族和道卡斯族的少数民族部落“竹堑社”音译而来,后来又改称为“淡水厅城”和“新竹城”。清光绪元年(1875年),督办台湾防务的钦差大臣沈葆桢请撤淡水厅,将淡水厅分设成新竹县和淡水县。新竹县,顾名思义就是新的竹堑城,北以头重溪(今桃园社子溪)为界,南至大甲溪。自此之后,竹堑就逐渐改称为新竹了。

新竹夜景。

在台湾历史上,新竹和台南府城、艋舺并列,是开发最早、最重要的区域之一。史书记载,汉族人开垦新竹的历史可上溯至明永历十五年(1661年),朝廷命左先锋杨祖驻屯竹堑。

新竹早年的开垦史,和三位福建泉州府的同安县人关系极为密切。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郑成功的后人郑克塽得知清军要进军台北,便派大军驻防在基隆、淡水一带,从南部运送大量粮饷北上,当时负责督运军粮的人就有来自同安县的王世杰。王世杰因督运有功,请求开垦新竹获准,他以马匹驰骋起止的路线为界,圈地垦荒。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大将施琅东征台湾,郑克塽降清,但王世杰仍留在新竹继续开垦,在河川下游灌溉出400多甲(1甲约14.5亩)土地。时至今日,经王世杰手修建的隆恩圳仍是新竹平原重要的灌溉水圳,开启了新竹水利的发展先河。王世杰因此被称为“新竹首垦”,坊间甚至有这样的说法:“没有王世杰就没有今天的竹科(新竹科学园区)。”

王世杰对新竹的影响不只在水利方面。早年为求开垦顺利,他从故乡移奉土地公婆,到东门暗街仔搭屋奉祀。历经几百年风霜岁月的洗礼,公庙依然保存完好,是新竹最古老的“开台保福德祠”。王世杰和后代子孙还捐献了大量土地与香火钱兴建其他庙宇,如新竹都城隍庙、竹莲寺等等。

新竹都城隍庙。

但如果从财富的雄厚和声望的隆盛来论,曾任全台团练大臣的同安县人林占梅,也可谓竹堑的头号大地主。早在明末清初,林家始祖就从同安县渡海到了台南,后移迁竹堑开垦基业,林占梅祖父林绍贤垦田经商有成,后又经办全台盐务, 富甲一方。

林占梅兴筑的潜园,占地30多亩,工程耗费18万两黄金,花了10多年设计兴建,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完工。园内楼台水榭,各类梅花百余株,花木扶疏,极庭园之胜。潜园建成后,林占梅极尽风雅,开门迎接各方名士,饮酒赋诗,留下《潜园唱和集》和《潜园琴余草》两部诗辑,仅后者就收录了1944首诗。林占梅一时名冠于台湾北部,相传日后新竹另一著名开拓人物——郑用锡修筑的北郭园,就是欣羡潜园,想和林氏一争风采,仿效潜园兴建的。建成后,人们把城内的潜园称为“内公馆”,城外的北郭园则称为“外公馆”。

人称“开台进士”的郑用锡,是台湾纳入清朝版图后的第一位进士,他出生于苗栗县后龙溪洲,但原籍和王世杰一样,都是同安县人。其祖父郑国唐于乾隆四十年(1775年)携子郑崇和来台,先是居住在苗栗县,后迁徙新竹。

清道光六年(1826年),郑用锡偕同台湾府淡水抚民同知李慎彝等奏请改建竹堑城,将原来的土墙改为石砌。石墙从1827年开始修建,重新勘定地基,从大陆运来唐山石为材料,屋顶采用歇山重檐式设计,十分壮观。竹堑城改建,前后历时两年,1829年竣工。郑用锡因督建城池有功,还升了官。

除了参与公共工程,在维护地方秩序上,郑用锡更是不遗余力。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英国军舰滋扰大安港,郑用锡率先捐募兵勇,抗击英舰艇,因功赏顶戴花翎。

清咸丰八年(1858年)郑用锡去世,留存下来的郑氏宅第成为日后新竹知名的历史景点。宅址位于新竹北门外,大厝(闽南语,指建造较宏伟的传统房屋)原来是一栋三开五进的大院落,后面的三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焚毁,目前只剩下前两进,其中一座悬有“进士第”匾。原来列在大厝前的旗竿石,早已失去了当年的威风——过去,古人立旗子于宗祠门口的石头底座上,用来彰显身份与功名,现如今,这些旗竿石都被集中安置于最西边的祠堂前了。门前的吊筒木雕与左右两侧狮座,工法栩栩如生。大门两侧还有完全对称的螭虎围炉石雕漏窗、精致的麒麟裙堵、墙基柜台脚等雕饰,格外引人注目。

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为郑用锡立传时论道:“晚年筑北郭园自娱,颇有山水之乐。好吟咏,士大夫之过竹堑者,倾尊酬唱,风靡一时,至今文学犹为北地之冠。”只可惜,当年被誉为台湾四大名园的北郭园和潜园,如今都已经拆毁、倾圮,成往事了。

不过,作为台湾开发最早的区域之一,新竹处处可见传统与现代并立的景观。

新竹东门城——迎曦门。

衔接新竹古今景观的代表作之一,是新竹东门城——迎曦门。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淡水厅同知徐治民在新竹城四周种满了莿(音同刺)竹,种植范围长达440多丈。历史上,新竹城楼其实有四座:东门城迎曦门、西门城挹爽门、南门城歌熏门和北门城拱辰门。日本侵占台湾后,重新规划街道,拆掉了城墙与城楼,这才只剩下了东门。1935年,迎曦门被指定为史迹;1985年,政府指定其为二级古迹,东门城得以保存至今。

历经多次拆除与重建,东门城一带仍是“新竹之心”,只不过它所发挥的作用,早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生了变化。东门城如今已被建成公园,院内设有观景台。考虑传统与现代的结合,观景台用的是玻璃材质,内有投射光,可俯瞰新竹城的美丽风光。沿着观景台的阶梯往下走,可连通到护城河,河水缓慢、清澈,两岸风景却在不断变化——200多年的老城早添了新风景。从阶梯走到底,入眼便是开阔的长方形广场,广场分为户外表演场、传统意象区和亲子游戏区。古代用来巩固防务的东门城,就这样融入了现代人的都市空间。

除了东门城,今日游览新竹,不妨选择一些极具地方特色的博物馆,比如眷村博物馆。眷村博物馆占地不大,但室内一层到三层历史文物特别丰富,相当完整地保存了新竹地区大大小小30件空军和陆军眷村的文物,像老旧钱币、勋章、军用品、家具等等,详述着眷村的历史。馆外入口处还有小飞机和秋千,可供拍照留念,馆外的眷村文化怀旧彩绘墙,则让游人置身其中,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

参观过眷村博物馆,铁定得去新竹都城隍庙,吃那名闻遐迩的传统小吃:新竹贡丸和新竹米粉。用餐后,再去采购当地人推荐的新竹十大必买伴手礼——位于城隍庙附近长安街3号的西大发城隍包。店内包子除了传统的肉包之外,还有梅干菜肉包、芋泥包、熔岩巧克力包和花生麻糬包等。最受欢迎的是珍珠奶茶包,以伯爵红茶与鲜奶调和而成的奶茶作為内馅,再配上Q弹的珍珠,口味相当独特。

眷村博物馆内的文物。

上:西大发爆浆城隍包。中:竹堑饼。下:花生麻糬包。

新复珍商行位于新竹城隍庙旁北门街6号,是一间创立于1898年的百年老店。店里贩卖各式各样的传统糕饼:凤片糕卷、番薯饼和甜糕,还有竹堑饼,外皮尝起来松脆,内馅柔软,有猪肉、冬瓜、芝麻和香葱等,口感扎实饱满。

彭成珍饼铺则隐身在西安街5巷里,如果没有熟人带路,恐怕就错过了。彭成珍饼铺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全使用台湾本地食材与自炸猪油,贩卖竹堑饼、花生糖、椪饼,甚至还有肉粽。店里的招牌糕点为外形像古人所用梳子的柴梳饼,内馅是蒜蓉、冬瓜糖和香菜。单看这些材料,可以想象,外地游客如果要食用,大概少不了一番心理建设。

新竹东大路福源花生酱已创立70年之久,至今仍依循古法制作,从花生烘焙到现榨花生酱都是店家一条龙作业,甚至连最后封膜都是用手工充填,保留最传统原始的生产模式。而花生酱纯粹只用盐、糖、花生粒三种原料榨取混合而成,不加一滴水,口感绵密、香气浓郁,还吃得到颗粒,让人百吃不厌。

古迹处处,在风中诉说着200多年老城的沧桑;言笑晏晏,穿拖鞋、镶金牙的阿公阿姥在公园里说着原汁原味的闽南语,谁要管什么王世杰、林占梅、郑用锡噢……新竹的古与今、旧与新,就这样和谐地碰撞在一起,兼容并蓄,不断再生。

猜你喜欢

眷村新竹
“眷村一代”和“眷村二代”身份认同的矛盾与变迁
——以《台北人》与《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为例
眷村浓缩着历史
长不大的调皮蛋
长不大的调皮蛋
介入的“外人”
台湾老兵一枝画笔“救”眷村
眷村形象的媒介表达
找原因
这是谁的车
找出插画缺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