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角下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2023-06-25王燕
王燕
在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而这些素养的形成需要教师做好每一次的教学准备,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实现相应能力的获取,进而实现综合素养的不断提升。本文从不同的教学方法入手,如打造教学情境、运用信息技术、实施课前预习等,分析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意义
(一)实现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受应试教育、“填鸭式”教育等思想的影响,不断加大对学生的要求,但是这些要求并非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教学应有的目的。从教学本身来讲,实施教学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开阔视野,从而更好地成长,而在传统的数学课堂上,这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所以,在当下的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及时转变和调整教学观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开展教学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让学生可以快乐学习、高效学习。
(二)实现数学教学模式的优化
根据笔者观察,在以往的数学课堂中,许多数学教师的教学过程并没有学生的参与,主要是教师独自讲解。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积极性不足、参与度不高,不仅会影响学生知识的学习与掌握,而且会影响教师的教学效率。因此,在新时期的数学课堂中,教师要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总结经验、创新方法,融入情境教学法、任务驱动法等新型教学方法,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优化教学模式,既能够展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也能够有效实现教学效率的提升。
(三)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提升
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主要是对学生的数学能力进行有效培养的过程,而在数学教学中落实核心素养培养时,教师运用的不同教学方法可以实现对学生不同能力的锻炼。例如,讲解几何知识时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合理布置学习任务,可以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等。相应地,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层记忆与掌握,还能促进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核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为主要方向,实施高效的数学教学活动。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措施
(一)有效打造教学情境,激活学生数学兴趣
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由于数学内容本身的抽象性特征,使许多學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畏难心理,导致其不想学数学、不喜欢学数学。针对这种情况,教师需要从激活学生兴趣的角度入手,创新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作为激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已经被许多数学教师认可并运用在日常教学中。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九年级上册《图形的旋转》为例,在本次课程学习中,学生掌握三个层面的知识:一是借助对生活中旋转现象的认知,归纳旋转性质;二是能够有效运用旋转性质转化图形,解决实现问题;三是体会旋转在生活中的运用价值,深化对旋转的认识。对此,为了确保学生在课堂学习中保持高涨的兴趣,教师可以采用情境教学法,为学生创设与图形旋转相关的教学情境。首先,教师可以为学生呈现一段关于俄罗斯方块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视频中的图形的运动规律。通过观察学生发现,每次落下的方块都需要经过一定的调整才能落在合适的位置上,而调整的方式主要以旋转的形式居多。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便可以自然而然地引入旋转知识的学习。其次,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旋转,教师可以将话语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与旋转相关的现象。学生争先恐后地说道,“钟表指针的转动是旋转”“游乐场的摩天轮是旋转”“直升机的螺旋桨是旋转”等。在新知识引入阶段,教师借助游戏展示与学生举例便实现了关于旋转知识的情境打造,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集中到将要讲述的知识内容上,有助于实现后续的高效教学。
在打造教学情境的过程中,教师要围绕两个关键点进行思考:一是情境所用素材是否与教学内容强相关,二是情境所用素材学生是否真正感兴趣。只要满足了这两点,教师所创设的教学情境便可以实现激活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目的。
(二)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建立学生空间观念
在学生应具备的数学核心素养中,建立空间观念是重要素养之一,包括学生应建立起对空间物体形状、大小、位置关系的认识;可以根据几何图形的抽象特征还原实际物体;可以正确认识图形的运动与变化规律等。而实现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教师需要运用信息技术,这是因为信息技术具有图像呈现、空间模拟等特征,能够对图形进行立体化展现,帮助学生有效建立起空间观念。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为例,在本次课程学习中,学生要根据设置的学习目标掌握以下知识内容:能够从不同方面观察几何体,并可以画出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能够实现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有效转换,初步建立起空间意识。对此,在正式的实践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观念,教师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工具。首先,教师为学生播放“盲人摸象”的动画短片,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得到不一样的结果呢?”在盲人摸象这则故事中,每个人摸到的都是大象的一部分,只有将每个人的部分组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大象,借此引发学生对单个平面与物体整体关系的思考,为空间观念的建立做好铺垫。其次,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工具展示一个汽车模型,要求学生观察并画出该模型不同方向的平面图。此时的汽车模型是副驾驶的车门面对着学生,那么,学生在画平面图的过程中,便可以根据自己对汽车模型的观察与空间想象,分别画出汽车的前面、后面、上面、驾驶侧的平面图形。而判断学生是否初步具备了空间观念,只需要看学生是否准确画出汽车各个方向的平面图形即可。对没有正确画出的学生,教师可以调整汽车的位置,以便让学生更好地观察。
运用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帮助教师有效展示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还可以在学生不清楚物体空间结构时,调整物体方向,从而让学生可以更准确地观察和想象,实现空间观念的有效建立。
(三)有效实施课前预习,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对数学学科来讲,如果学生具备一定的问题意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便可以实现对数学知识与数学问题的有效思考,能够跟随教师的节奏深入掌握数学知识。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需要布置课前预习内容,将学生的预习过程变得问题化、探究化,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了解新知识、掌握新知识。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实数》为例,为了在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有效思考,教师可以在课程开始前为学生设置预习内容。设置预习内容前,教师要为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保证学生在预习中可以始终围绕目标进行探索。学习目标如下:在实数范围内理解什么是相反数,什么是倒数,什么是绝对值;认识到有理数的运算律和运算性质同样适用于实数的运算;有效掌握实数的运算法则。基于此,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课前预习内容:在教材中找到实数性质的解释,并结合例题尝试理解;思考如何进行实数运算,实数运算有哪些运算律?尝试在教材中找到并进行总结;思考实数平方根与立方根的性质。
在预习过程中,学生需要根据教材中的资料与自己搜索的素材完成对问题的理解与分析,并尝试通过自己的思考与探索有效掌握实数知识。通过课前预习,学生可以根据教师布置的预习内容有效梳理与思考新课程知识,这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新知识的学习有着重要意义,有助于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四)有效布置学习任务,锻炼学生探究能力
在正式的课堂教学中,为了突出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弱化自己的课堂影响力,让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在此过程中,为了有效锻炼学生的探究能力,教师可以从布置学习任务入手,让学生围绕学习任务进行有效探究,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实现探究能力的提升。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例,在此次课程学习中,学生应知晓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与二元一次方程组;学会检验一对数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能够根据问题中的信息要素设出未知数,并列出相应的二元一次方程组。首先,教师为学生展示了两组不同的二元一次方程,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
示例:(1)x+y=12;3x+5=23
(2)3x+2y=0;2x=1-3y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上述两组二元一次方程有两个共同的特点:一是都有x和y两个未知数,二是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而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的信息既是二元一次方程的特点,也是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其次,教师布置相应的题目,让学生对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进行探究性运用。
示例:判斷下列方程是否为二元一次方程
(1)4x+5y=z+9 (2)y+[23]x (3)x+y2=0
(4)4-2xy=1 (5)7x+π=0
通过学生对题目的探究解答,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判断学生是否对问题进行了有效探究。
最后,完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学习后,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识二元一次方程组。在探究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过程中,教师同样采用提供示例引导学生分析的方法。
如{
{
学生通过对上述四个方程组的探究可以发现,在每个方程组中都有两个不同的未知数且两个方程都是一次方程。学生根据探究结果便可以获得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
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布置学习任务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新知识,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认识与记忆,而且可以实现学生问题探究能力的有效提升。
(五)有效组织合作学习,提高学生协作能力
根据笔者观察,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学习中喜欢独来独往,不喜欢与同学交流合作,而对学生来讲,与他人分享自己对数学问题的观点与想法,有助于实现数学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对此,教师可以采用合作学习法,组织学生交流与探讨,为学生创造思想碰撞的机会,推动学生协作能力的进步。
以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统计调查》为例,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需要了解数据收集的目的,学会运用正确的方法收集与整理数据;能够掌握扇形统计图的使用,并对扇形统计图中的数据做出准确描述;掌握全面调查的概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合作学习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体会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制表的过程。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全面调查的概念时,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你是调查员,你会选择怎样的方法调查班级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呢?并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认为:“班级学生不多,可以采用举手表决的方式调查。”有的学生则不同意这种做法,认为:“举手表决这种形式不具有普适性,如果调查的样本数量过多或过于复杂,举手表决便不是很高效。可以采用问卷的方法调查,省时又省力。”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可以发现,不同的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存在不同的想法,而在不断的碰撞中就会得到最高效的问题解决办法。在这个问题中,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班级学生喜爱的电视节目数据,是高效且便捷的,同时学生根据收集的数据可以分析出班级学生最喜爱的电视节目以及最不喜爱的电视节目。
在合作学习中,不仅学生的思想可以得到有效发散,学生的协作能力也会得到切实锻炼,这对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有重要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落实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教师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使其与数学课程有效融合,这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活、核心能力的锻炼与培养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必须帮助学生提高对数学学科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思维的转变,让学生实现全面成长。
(宋行军)